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獻祭之前的再思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馬太福音五章23-26節;馬可福音十一章25-26節

 

引言:

2008年10月5日世界聖餐主日當天,我曾以《獻祭之前》為題和大家分享。如今,藉著聖餐的時刻,讓我們再次思考獻祭的重要,因耶穌對於信徒在「獻祭」(聖餐)之前,有著相當重要的提醒與教導。由於曾用過這個題目,基於此,本文將以《獻祭之前的再思》作為主題,期盼大家能透過聖餐,再次省思寬恕與和解的功課。因「聖餐」是一種「獻祭」,也是與他人和解的時刻,更是與上帝再立新約的重要表徵。

一、獻祭之前

馬太福音五章23-26節記載:「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這段經文乃耶穌提醒信徒獻祭之前,得先要除去自我與他我心中的怨恨與惡念,才能得著和諧與平安的祝福,否則,所獻上的祭,乃毫無功效可言。

耶穌會在「登山寶訓」(馬太福音五-七章)談論天國子民所具有的品德與福氣寫照的「八福」(馬太福音五章3-10節)之後,隨即又進一步指出「基督徒應該有的義」(20節),並提出「獻祭之前」的教導(21-26節),乃耶穌深知,在猶太社會的法利賽人、文士和律法師,無不以守律法和傳統為己任。這樣的堅持固然很好,但常因過度陷入律法字面上的斟酌與推敲,及只專注外在儀式的表象,遂而忽略了律法的內在精義,導致無法將律法真正展現在行動上,這樣的結果,將會犯下舊約先知彌迦所指出的錯誤:「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彌迦書六章7節)

端見,耶穌乃要藉此提醒人,勿只專注在律法文字的解讀與外在儀式的表象,反是要內化與深化之後,從內心發出,並透過行動實踐出來,如彌迦書六章8節所提出的教導一樣:「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才能展現出基督徒的「義」,否則,解釋再多的律法,獻上再多的祭物,都徒勞無功。故此,耶穌才會對跟隨祂的人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馬太福音五章20節)緊接著,耶穌又進一步以長達28節的經文(見馬太福音五章21-48節),詮釋五章20節的教導。

撇開其他的經文不談,光從23-26節的提示,便可瞭解耶穌為何要我們在獻祭之前,得先除去心中仇恨的用意了。因耶穌在教導中,乃清楚告訴我們,仇恨形同殺人,有鑑於此,得先從內心除去仇恨;若不除去心中的仇恨,不但會成為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攔阻,人還會因為怒氣,出現無法收拾的問題,畢竟,仇恨與惡念是肇事的元凶。

二、寬恕=榮耀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淺,不免都會有過被他人傷害的經驗,諸如:被誤會、批評、指責、欺騙、背叛、辜負、中傷、侮辱、攻擊,甚至是戰爭所導致的家破人亡……等。遇到這些事,傷心與難過在所難免,畢竟我們是人,是血肉之軀的感情動物,有時,會因沈不住氣,翻臉如翻書,猶如台灣俗諺的「豬肚面若反,毋驚孤倔抑絕種」,而使得問題無法收拾。

雖有時上述這些痛苦會因著時間和空間而沖淡,但還是會在心中留下陰影,甚至孕育成懷恨的種子,導致「有仇必報,加倍奉還」、「一不作,二不休;三不作,結冤仇。」的結果出現。必須注意的是,受到傷害後,不同的因應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然如何因應和調適,正是我們生命中的挑戰與功課。當然,箴言十九章11節:「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給了我們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我曾在《學習電子報》閱讀到一則名為<怨恨是一袋死老鼠>的感人故事,其內容乃在訴說出生於瑞士,在法國展現成就,集思想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和作曲家於一身,被譽為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三劍俠之一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另兩位為伏爾泰與孟德斯鳩)對於處理「怨恨」的態度與見解,實值得我們參考與省思。其文如下:

盧梭22歲那年的訂婚宴上,他的未婚妻卻牽著另一個男人的手,對他說:「對不起,我愛上別人了。」呆若木雞的盧梭,在親戚朋友詫異的目光中無地自容。這是莫大的羞辱!

經過良久的思索後,盧梭決定離開這個讓他傷心的家鄉,開始了流浪生涯,從瑞士到德國,再到法國,他發誓將來一定要風風光光地重返故地,找回自己丟失的尊嚴。

30年後,盧梭回來了,雖然兩鬢斑白,但他已經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有位老朋友問他:「你還記得愛麗爾嗎?」「當然記得,她差一點做了我的新娘。」盧梭微笑著回答,一臉的輕鬆。

老朋友:「這些年來,她一直生活在貧困潦倒之中,靠親戚的救濟艱難度日。上帝懲罰了她對你的背叛!」
盧梭:「我很難過,上帝不應該懲罰她。我這裡還有一些錢,請你轉交給她,不要告訴她是我給的,以免她認為我是在羞辱她而拒絕接受。」

「你真的對她沒有絲毫怨恨嗎?當年,她可是讓你丟盡了臉啊!」

盧梭:「如果我提著一袋死老鼠去見你,那一路上聞著臭味的不是你,而是我。怨恨是一袋死老鼠,最好把它丟得遠遠的。如果我怨恨她,那這些年我豈不是一直生活在怨恨之中,得不到快樂?」

盧梭從口袋裡拿出一些錢遞給朋友,說:「希望這些錢能幫助她擺脫困境,生活得好一點。」

資料來源:http://ibook.idv.tw/enews/enews721-750/enews746.html

三、和解=平安

耶穌在「獻祭之前」的教導中告訴我們,不論是他人得罪你,還是你得罪他人,在獻祭之前,都得先除去所有的惡念與恨意,與他人和好,唯有這樣做,上帝才會接納你所獻上的祭。換言之,在獻祭之前,不單要處理「你得罪他人的事」,也要處理「他人得罪你的事」,因耶穌看關係的和好,比祭物更為重要。可知,人得先除去對他人的恨意與惡念,並寬恕得罪你的人,同時省察自己是否有得罪上帝的地方,進而誠心祈求赦免,如此一來,所獻上的祭,才得以蒙上帝的悅納,享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平安。

在高禮儀教會(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等)於聖餐儀式進行之前,都會在馬太福音五章23-26節的基礎上舉行「平安禮」,旨乃要參與聖餐的人能透過平安禮,達愛與共融、平安與合一的目的。雖然改革宗的教會較不重視平安禮文的儀式,但在聖餐禮文中,仍可感受到這樣的意味。

日前,看到一位年過八旬,滿腹經綸、快意恩仇、說寫俱佳,著作等身的作家長腦瘤,醫生宣佈他只剩三年壽命的報導。當這位作家知道自己年歲已高,又病痛纏身時,終於體認到人生的短暫與有限,不能再如同以往的自我、自傲與自大。由於此作家直來直往的個性,在過去的日子裡,不但經常在文字媒體批判人,亦常在電視媒體中,口不遮攔的公開指責,甚至咒罵他所看不慣及和他理念不同的人,因而得罪不少人,所以常被告上法院;相對的,他也在憤怒之餘,上法院告過許多人。

我經常閱讀他的文章,有時也會觀賞他在電視節目中所發表的高論,從其言談中,與其說毫無忌諱、口不遮攔、有話直說,不如說,一根腸子通到底,毫無同理心,因他只在意他自己的想法,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才會到處得罪人。從其過去的言行觀之,這位作家可謂是台灣極為經典的傳奇人物,讓人又氣、又愛、又恨。

有一電視台得知此作家生病,來日不多的消息,乃計畫要為他製作「傳奇一生終極謝幕節目」。這位經常得罪他人的傳奇作家,得知電視台要特別為他製作節目時,乃在病房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家人、友人、仇人,希望能和他們再見一面,一方面做個告別,順便做個道歉。作家不諱言的承認,在這一生當中,他罵過很多人、傷過很多人、仇敵無數,所以朋友不多,才會燃起這樣的想法。

信中,作家坦率直言的寫道:「或許之前彼此間有很多殘酷的鬥爭,也有很多美好的回憶,然最終的盼望,就是彼此都不留遺憾。」看到這封信,令人感動,因終於看到頑石點頭了。我想,他會想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想和他所得罪過的人和解,乃在於尋求內心的平安吧!

由於自己已經牧會長達31年,經常得為臨終的會友禱告,並主持告別禮拜,又加上自己的年紀漸長,且長期在醫學院從事人體試驗、醫學與生命倫理的教學與評審工作,因而對於「生命」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體認。近幾年,我經常在教會和學校的課堂上宣導「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功課。或許,大部份的人皆會認為,「四道人生」應該是走到臨終的階段才用得到,其實不然,當人身體健康時,若能先學會前面的「三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不但可以化解恩怨情仇,還可在生命走到最後的階段時,充滿感恩,毫無遺憾地,流露出第四道的「道別」。

結語:

德裔的美國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1896-1965)說過:「真正的寬恕,是參與、重新結合兩股失和的力量。」是的,若兩方無法拋棄前嫌,相互接納傷害你的對方,重新建立起關係,寬恕就無法成立。保羅田立克的這句話,已對耶穌所教導的「獻祭之前」做了非常好的詮釋。

事實上,除了「獻祭之前」當要先與人和解之外,平常禱告時,就可以實踐出這樣的行動了,因耶穌告訴我們:「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可福音十一章25-2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