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七十一篇 9 、 18 節
哥林多後書四章 16 節
前言: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若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百分之七,就算是高齡化社會。自 1993 年起,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已達百分之七點一,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之林。 到 2006 年,台灣超過 六十五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高達百分之十,老化的速度高居亞洲第一。 不僅如此,隨著環境的改善、醫藥的發達,人類的壽命也會逐漸的延長,台灣高齡化的人口比率,勢必會一直增加。
有鑑於高齡人口的不斷攀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早在 1980 年代,就已經意識到松年事工的刻不容緩,乃於 1984 年 6 月 21 日 正式成立「松年事工委員會」,還在 1988 年 6 月開始創辦「松年大學」。從這些攸關老人的事工之設置足見,長老教會對於松年事工,乃具有相當敏銳的洞察力和異象。
當世界的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老化時,聯合國乃把 1999 年訂為「老人年」( The Year of the Older Person ),以表達國際社會對高齡社會問題的重視與面對之決心。端見,現時代的我們,對於老人的關懷,以及松年事工的推展,乃不能等閒視之。
一、秋天 – 庄稼成熟、金谷豐登
自古以來,人們常會以「人過中年萬事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淒涼秋景」、「風燭殘年」等詞,作為對於老年人的形容。這樣的形容固然不錯,但因過於消極,常使得上了年紀的人,自覺「無路用」,而萬念俱灰。的確,上了年紀的人,幾乎都已從職場上退休,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且兒女也全都成家立業,各自築巢,導致「近黃昏」的情緒,常在晚年的孤單生活中湧上心頭,而出現難以言喻的惆悵。
集古羅馬帝國時代政治、演說與文學家於一身的西塞羅( Marcus Tullius Cicero,BC106-44) ,在其《論友誼、論老年、論責任》之三論中,於<論老年>這一個主題裡面,將上了年紀的老年時期形容為「生命的秋天」。西塞羅論述此一主題時,年六十二歲,可謂人生閱歷豐富。這樣的文章,出自於一位花甲之年的文學家之筆,可謂說服力與公信力十足。西塞羅會用「秋天」一辭來形容老年的時期,最主要的目的,乃在反駁一般人所提出的「老年不幸論」之論調。西塞羅不認為人老了就會和「不幸」與「無用」劃上等號,他提出了「老年幸福論」,藉以訴說與證明「夕陽無限好」的意義與價值。
西塞羅以「生命的秋天」作為對老年階段的形容,相當有意思,因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季節中,秋天是一個滿園金黃的收獲季節,缺少這一個季節,所有的一切終將無法收成。畢竟人生的睿智、成熟、穩重、耐心、經驗都會在這段年歲中綻放開來。也因此,有人將老年時期稱為庄稼成熟、金谷豐登的「金色年華時期」,也有人稱之為高貴、美麗、穩重的「銀色時期」。德國的老人學家懷爾( Ulrike Pfeil ),就將老人的社會形容為漂亮的「銀灰社會」。
人生每個階段都賦予適當的特點,童年的懦弱、青年的強悍、中年的持重、老年的成熟,所有的所有皆是自然而然的,各自屬於相應的生命時期。這就如同箴言二十章 29 節所載:「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箴言十六章 31 節說言:「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以及詩人所述:「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篇九十二篇 14 節)的一樣,上了年紀的資深公民,實不必為了年齡大,而自覺無用。保羅在外在的身體受制時,曾經以這一句經文:「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四章 16 節)自我勉勵,同時藉以鼓勵人們,不要讓會死亡與痛苦的外在之我所轄制,當顧念將來永遠的生命和榮耀,不畏懼現今的患難,不斷的更新內在之我。如此一來,便能於生命的秋天之時發青,展現出金、銀色彩的美麗。
二、 夏天如何,秋天也是如何
《人生下半場》( HALFTIME )一書的作者,鮑伯 ‧ 班福德 (Bob Buford) 在書中指出,他相當反對人一 進入到四十歲不惑之年後,人生就就會開始老化,進而走下坡。 鮑伯 認為,「年長」與「成長」是不能並存的,甚至是互相牴觸的。他要人能夠超越這種迷失,破除這種想法,應學習聖經中的迦勒高齡八十五歲時,仍堅持「過去如何,現在也是如何」的心志。(相關經文見 約書亞記十四章 10-12 節:「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
古代的詩人,在面對生命的秋天時,並不會因為自己的人生已近黃昏,而出現消和極絕望,他們不但和迦勒一樣,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還向上帝祈求:「我年老的時候,求你不要丟棄我;我力氣衰弱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詩篇七十一篇 9 節)「神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詩篇七十一篇 18 節)透過禱告,懇求上帝幫助,期待自己能夠在「 過去(夏天)如何,現在(秋天)也是如何。」
最近,有一則名為<白芳禮的故事>在坊間廣為流傳,也常被學校老師引為教材,讀過的人,無不深受感動。這一則真實的故事,正好可以回應上述經文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故事的主角 白芳禮 先生, 1913 年 5 月 13 日 出生於中國河北,小時候, 因家境貧寒, 無法上學 讀書, 十三歲時, 因逃難而 離開家鄉 到天津 當運輸工人。雖然不識字,但他卻很喜歡知識,尤其喜歡有知識的人。他靠著踩三輪車, 拉拔三個兒子長大,其中兩位還受過大學教育。
1986 年,七十四歲 的白芳禮 從天津退休,回到河北省滄縣白賈村的老家,準備安度晚年。當他回到家鄉後,卻看到許多學齡的孩子在外面工作,好奇之餘,乃開口詢問,結果,所得到的答案全是:「那有錢可以上學?」
第二天, 白芳禮 決定把這些年來,在天津踩三輪車所存下的五千元人民幣全部捐出來辦教育,同時再回到天津重操舊業,計畫用「生命的秋天」,賺錢支持故鄉的教育事業。回到天津之後,無論春夏秋冬,刮風或下雨,高 齡的白芳禮 全年無修,每天清晨準時六點出車,晚上約七、八點鐘才回到家,直到 2001 年八十九歲無力再踏三輪車為止。十五年來,他總共捐出三十五萬元人民幣 ,分別資助了三百名貧困學生的學費與生活費。
2005 年,當 白芳禮 病倒後,他所捐助過的孩子,一批批的從世界各地回來輪流照顧他,直到他 2005 年 9 月 23 日 過世為止。
高齡九十三歲的白芳禮去世後,其感人故事經過媒體的廣泛報導,再經由網路的快速流傳,中國政府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社會壓力,遂而促使曾任天津市長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提早宣佈所有中國大陸農村地區學生,免除所有的學雜費。
三、招呼、尊重、體恤
如前所述,處在「生命的秋天」的長者,他們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挖掘的地方,因這個時期,正是 庄稼成熟、金谷豐登、滿園金黃的時候,所以,對於長者必須如同利未記十九章 32 節所載的訓示:「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一樣,用招呼、尊重、體恤的行動來面對他們,因這不但是倫理,也是聖經的教訓,更是一種敬畏上帝的信仰表現。只可惜,在道德淪喪,倫理式微的今天,尊重長者的觀念已逐漸淡薄,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
1. 招呼 – 好嘴
學生時代,每逢上課鐘響,老師一進到教室,班長就會立即發出「起立!敬禮!」的口令,學生聽到口令之後,都會馬上站起來齊聲說:「老師好!」記得 1990 年,在一所大專兼課時,學生還會在班代的帶領下,向我敬禮,同 時問候 老師好。當時,由於我很不習慣這樣的制式規定,所以常請班代省略。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這樣的「禮貌」已經消失不見了。最近幾年,我在大學的課堂上講課,再也看不到,也聽不到「起立!敬禮!老師好!」的聲音和畫面,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
這一個學期,開學第一天,當我前往學校上課,於走廊上找尋教室時,突然有一位不知幾年級的男同學大聲對我說:「老師好!」聽到學生的問候聲,一時之間,使我不知所措!因在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如此大聲的問候聲,且現在的大學校園裡面,除非是自己的學生,否則,幾乎沒有學生會主動說「老師好!」加上大學的校園廣大,又是開放的空間,而且光從外表,往往很難分辨出老師或學生,特別是上夜間部的課,更難區別。巧的是,這個學期,我選擇教導的班級,正是夜間進修部,學生幾乎清一色都是在外工作的上班族,年紀比較大,身心方面也都比較成熟。
回過神後,我停下快速行進的腳步問學生說:「同學,你為何會對我說老師好?」結果,他說:「因你的年紀和外表,看起來就像大學的老師,所以我才會向你問好。」聽到學生的回答,我告訴他:「這是我在本校兼課多年,第一次有不認識我的學生向我問好,謝謝你的問候,使我感到相當的窩心!」只見學生聽完我的話後,露出燦爛的微笑。
從學生的一句「老師好!」使我感到溫暖無比,也同時感受到,人與人相處,縱使只是一個招呼,一句問候的話,都是一種尊重與關懷的表現。我想,若我們遇到老人或師長時,主動打招呼和問候,也會讓他們感到無比的溫馨。因此,若您能在社區或在所住的同一棟大樓裡面,看到年長者時,能夠「好嘴」一點,主動向他們打招呼,或發出一句請安的問候話語,都會成為一種彼此間的祝福。
2. 尊重 – 禮讓
在高鐵尚未通車之前,有公事到台北或花蓮,我都會乘公車前往小港機場轉搭飛機。有時到台南開會,我也會搭公車到火車站轉乘火車。在公車上,我常會將座位讓給年長者,但有好幾次讓座之後,我才發現,除了博愛座上以及我所讓位的長者之外,就屬我年紀最大,坐在座位上的人,不是學生,就是年輕小伙子。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很想提醒座位上的年輕乘客,該讓位的是他們,不是我。但想一想,處在人心不古的社會,若多管閒事,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反而不好,也就因此而作罷。
一次,我讓座給長者之後,她高興萬分,頻頻向我道謝,也和我談天,直到下車為止。好幾次,從火車站搭公車回教會時,我也常會禮讓被擠在後面的長者先上車,但所見到的,還是年輕人的爭先恐後。如今,政府的敬老票,以及台灣高鐵的老殘購票專櫃,所要表達的,就是對於長者的一種尊重。其實,對長者的尊重,乃輕而易舉,只要在公共場所禮讓長者就是了。
3. 體恤 – 知輕重
除了招呼與尊重外,長者所需要的,並不是年輕人給他多少物質,而是對他們的瞭解、關心、體恤和「知輕重」。下列這兩篇文章值得我們學習與實踐,藉此引用提供,盼能給予還沒有步入「生命的秋天」的人,能夠詳讀和省思。
當我老了
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請理解我,對我有一點耐心。
當我把菜湯灑到自己的衣服上時,當我忘記怎樣繫鞋帶時,
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你早已聽膩的話語,請耐心地聽我說,不要打斷我。
你小的時候,我不得不重複那個講過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進入夢鄉。
當我需要你幫我洗澡時,請不要責備我。
還記得小時候我千方百計哄你洗澡的情形嗎?
當我對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時,請不要嘲笑我。
想一想當初我怎樣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個「為什麼」。
當我由於雙腿疲勞而無法行走時,請伸出你年輕有力的手攙扶我。
就像你小時候學習走路時,我扶你那樣。
當我忽然忘記我們談話的主題,請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回想。
其實對我來說,談論什麼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聽我說,我就很滿足。
當你看著老去的我,請不要悲傷。
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剛才開始學習如何生活時我對你那樣。
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請陪伴我走完最後的路。
給我你的愛和耐心,我會抱以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結著我對你無限的愛。
毋通嫌阮老【台語文】(許隼夫牧師撰)
阮的年歲有 khah 濟 (ch e ) ,總是阮滿有經驗無老廢;
阮的行動有 khah 慢,總是阮老步定,心頭安;
阮的目啁有 khah 輸,總是阮有滿腹講未了的故事;
阮的面紋 khah 繞 (ji a u) ,這就是歲月雕刻的美貌。
所以,毋通叫阮「老廢仔」,
阮雖然未 koh 走標歷路,總是猶會看頭看尾相照顧;
阮雖然未 koh g i a 椅 g i a 桌,總是猶會 t a u 聽電話、 t a u 切電鍋;
阮 m a 會 k a 孫仔講起祖先的故事, k a in 講起家族的精神;
阮 m a 會教 in 講母語,台灣的話,也會教 in 唱故鄉的歌。
雖然,人講長輩是家寶,阮毋敢按呢家己 o-l o ;
總是恁若會曉尊重長輩,阮老人就歡喜快樂無退。
毋通嫌阮無路用,阮實在有肉體軟弱的苦衷。
請恁少年家愛體貼、吞忍,阮有需要扶持與幫助。
今仔日,你若對長輩歹款待,後日仔吃老你著知。
恁囝會學你的款式,也會照你的歹模範來 k a 你款待!
結語:
人到了生命的秋天,健康情形或許大不如前,長者實不必為外體逐漸毀壞而喪膽,只要和保羅一樣,與上帝相交、與上帝同行,內心便會一天新似一天。值得注意的是,聖經卻告訴我們:「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約伯記十二章 12 節)期盼長者能在銀色與黃金歲月的時期,相信上帝所說的:「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記三十三章 25 節 b )同時效法所堅持迦勒那 「過去如何,現在也是如何」的精神,繼續走完人生的道路 。相對的,年輕人也當給予長者應當有的尊重與體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