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可福音 14 章 32-42 節
壹、誰是耶穌生命的陪伴者?
客西馬尼園的禱告( 14:32-42 )
(一)耶穌到客西馬尼禱告,要門徒停留在一處,只帶彼得、雅各、約翰一 起去禱告。
14:32-33
「客西馬尼」:意思是「榨油坊」(榨橄欖油的地方),此地位於汲淪溪 谷東面、橄欖山麓。
(二)耶穌驚恐難過起來,要三門徒儆醒等候,自己往前去禱告。 14:33-35
「驚恐起來,極其難過」:所要傳達的是一股十分強烈、深刻的情緒, 極其戰慄驚恐、憂慮傷痛。
(三)耶穌要天父:倘若可行就讓十字架的苦杯撤去,但還是要遵照天父的 意思。 14:35-36
「阿爸」:亞蘭文,原是幼兒對父親的暱稱,一般不會有人這樣稱呼 上帝,耶穌用這個詞表現出他與天父之間的獨特關係。
「求你將這杯撤去」:直譯是「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杯」:舊約常用「杯」比喻上帝審判所帶來的災禍與苦難,這裡的 杯應該就是指基督要為世人的罪所負擔的刑罰。
◎耶穌面對十字架的挑戰,他的反應是「禱告」。而耶穌禱告內容也表明了 「禱告」是可以真實而坦誠的承認自己的軟弱與需要,表明了禱告是可以 不需要任何偽裝的。請問我們的禱告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四)耶穌回到三門徒處,看到三門徒睡著了,就要他們儆醒禱告,免得入 了迷惑。但是門徒仍然無法分擔耶穌的憂慮,還是又睡著了。 14:37-40
「西門」:是彼得的舊名字,這種稱呼可能有「提醒」的意味,彼得剛剛才 說他絕對不會跌倒的。
◎在最後的時候,門徒仍然無法分擔耶穌的痛苦。
(五)耶穌第三次來到三門徒處,提醒他們賣自己的人近了。 14:41-42
◎讓我們仔細地來體會福音書所記載,在客西馬尼園裏的耶穌:
一、耶穌承受身心靈的折磨
憂愁、難過、傷心、幾乎要死。 ( 馬太福音 26 : 37 ~ 39)
驚恐、難過、憂傷、幾乎要死。 ( 馬可福音 14 : 33 ~ 34)
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 路加福音 22 : 44)
二、耶穌面對兩難之間
祂的心被撕裂在救贖的必須與求生的本能這兩難之間。
祂的情被撕裂在神的旨意與人的軟弱這兩道平行線之間。
祂的靈被撕裂在捨己的美德與護己的天性這兩重門扇之間。
祂的意被撕裂在永恒的計畫與今生的福祉這鐘擺的兩個極端之間。
三、耶穌面對最深的暗夜
就在今夜,祂預嘗明天死亡的滋味。
就在今夜,祂預演明天十架的死刑。
就在今夜,祂預喝明天斷腸的苦酒。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能夠成為耶穌生命的陪伴者嗎?
貳、誰讓上帝的子女一直在等待?(等待 – 父母優先次序的反思)
好消息之作者陳志偉表示:在我青春期的時候,父母不在我身旁,許多時候,我總是在等待。
一、我們這一代的等待
三、四十年前,在那個台灣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年代,許多年輕夫妻以一生搏命打拚。拚贏了,今天可能已經是「某某集團」;拚輸了,便可能開始因為負債或票據亡命天涯。
只是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這群台灣經濟的帶動者,經常必須賠上家庭。贏了,他們更要加倍工作,先把家庭生活放在一邊;輸了,孩子則是直接的受害者,父母經常是一夕之間就消失了。
於是我相信,我不是唯一的等待者。當時一定有很多孩子跟我一樣,等待著父母的出現,等待著可以跟他們說幾句話,等待父母對自己的表現肯定 ,等待著父母的陪伴。
二次大戰過後的羅馬尼亞,政府為了加速生產力,鼓勵年輕夫妻大量生育。但生產後的孩子,父母往往生養不起,政府便蓋起大型教養中心收容這類的孩子。這些在教養中心的孩子因為缺乏親情,整天幾乎單獨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後來羅馬尼亞的經濟崩潰,政府開放西方國家來收養這些孤兒,竟然發現這些缺乏親情的孤兒行為都不正常,不僅無法發展正常的人際關係,經常獨自坐在牆角以頭撞牆,而且智商幾乎都偏低,行為明顯異常。
所幸我的等待終究沒有落空,我的外顯行為看起來也不至反常。不像那些羅馬尼亞的孩子,永遠等不到父母的擁抱。
二、我們下一代還在等待?
可是我們這一輩三十年前的等待,三十年後改變了嗎? 三十年前,我們的父執輩為了打拚,放下了家庭。他們當時不了解讓孩子等待,對孩子一生發展的負面影響。但如今,我們這一輩接上來,生活小康了,知識豐富了,但孩子的等待改變了嗎?
你一定聽過這句名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如果有人舉辦影響 台灣教育最大的標語,相信這句話一定榜上有名。 依照這句話震撼人心的 程度,應該出自哪位大文豪、大教育家、大哲學家的口。可能是孔子、蘇格拉底那一層級的巨擘才說得出這麼有學問的話吧。
好笑的是,這句話竟然只是來自奶粉的「廣告詞」,十一個字,幾乎桎棝住現在台灣所有做父母的心。 2008 年,台灣地區的出生人數首度跌破 20 萬人。 2009 年,台灣平均一對夫妻生不到一個小孩。許多父母,無論是白領或藍領、金字塔頂端或社會底層,最多就這麼一、兩個寶貝,於是傾一家之力投資在這個孩子身上。而為了繼續維持投資孩子的成本,這些父母花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從孩子站在起跑點開始,陪伴者多半安親班或才藝班老師 ,了不起是接他下課的外籍僱傭!
沒想到,這些資源如此豐富的孩子,結果還是等待。他們等待一堂接一堂的才藝課結束,等待睡前能見父母一面,等待週日能和一週沒講上幾句話 的父母出遊,等待著能與父母吃頓晚餐。 他們的等待,有時比卅年前更難 實現。
陪伴是父母的本分 或許,你我就是典型的「成功焦慮」的父母,不僅焦慮自己的成功,更焦慮孩子是否符合我們要的成功。我們焦慮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從小把孩子的行程排得跟大人物一樣滿。似乎少上一堂才藝課,少對一個數學題,孩子一輩子就得跌落谷底、萬劫不復。更可怕的是,上這些課,爭這些分,為的可能不是孩子的志願,而是父母的面子。
一位國內首屈一指的家庭教育專家到某國中去演講「如何讓你的孩子考好基測」,因著這個題目,滂沱大雨的夜晚, 300 個座位擠得滿滿的。但這個家庭教育大師沒教家長們,考前應該加強那個科目,或是如何培養考前衝刺的氣氛。她更沒有提供,那一種撇步,可以快速讓孩子多得 50 分。她只給了家長以下觀念: 「只要父母的婚姻關係良好穩定,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爸媽不會離開他,會一起在他旁邊陪他、支持他。這樣的孩子基測成績一定在家長的期望之上。」
三、生命不能等待
作者認為:生命不能等待「孩子的安定在於父母的陪伴。父母找出時間陪伴孩子,這不是父母的工作,而是父母的本分。陪伴孩子沒有時間的量,不可能有相處的質,先求質再求量絕對是藉口。家長強迫自己排出時間每天陪伴孩子,孩子的安全感滿足了,自然不會辜負你為他擺上的時間。」
參、正視我們生活的狀況—成為寂寞的人生命的陪伴者
什 麼 人 最 寂 寞 J.Ellsworth Kalas 著 喜樂園丁 譯
引自:宇宙光全人關懷網
◎有一位英國學者,曾經做過研究,統計出三十至五十歲的人最寂寞。
這份統計結果,或許反映出中年過渡時期的痛。人到中年,開始會感到有些夢想永遠不可能實現,再加上不容易找到願意傾聽自己夢想的對象,因此常常會感到一種獨特的孤寂感。
◎大部分的老年人覺得老來更加寂寞,因為喪偶使得他們在生理和人際上備感孤單。中年人和老年人都被寂寞所苦,那麼兒童又如何呢?有什麼比被玩伴摒除在外、徘徊於遊樂場邊緣更痛苦的事?誰又能想像受虐兒或棄兒的感受?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孤寂感」是造成新生兒啼哭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他們只要一被抱起就停止哭鬧的情況來看,他們並不是哪裡不舒服,只是寂寞,想要被擁抱。如果真是如此,當一個小小的孩子因為寂寞而哭的時候,卻被忽略甚至被處罰,他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科技發達,寂寞加深
現代化的生活讓我們享受到許多的便利,但同時也增加了我們的寂寞。見過世上最貧窮景況的德蕾莎修女曾說,孤寂是美國最大的貧窮。旅行佈道家凡斯‧海夫納( Vance Havner )曾指出,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美國擁有這麼多的娛樂,卻有這麼多寂寞的人。
或許科技正是我們的敵人:電視給了我們一切,卻讓我們忽略了家庭中的溝通。我們發現少了這些人與人的接觸,孤寂在無形中就成為很大的威脅 ,難怪有些老人對連續劇中虛構的主角信以為真,因為這些虛構人物是他們最好的朋友呀!
肆、正視台灣的情況 — 成為老年人生命的陪伴者
◎ 2050 台灣:超級老人社會要來了!
根據經建會推估,預計 2050 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 772 萬人,占總人口之 35.9 %。另根據聯合國推計,至 2050 年各國老年人口比重,分別為:日本 37.8 %,美國 21.6 %,加拿大 25.5 %,法國 26.9 %,德國 32.5 %,義大利 33.3 %,中國大陸 23.3 %,顯示 2050 年後,各國平均每 3 至 5 人即有 1 位是老年人口。
◎『阿公帶阿祖坐飛機』令空服員驚訝的事實!
◎從老人國步入超級老人國,創下全球第一,台灣老化時間居於全球之冠。
根據聯合國定義, 65 歲以上人口超過 14% 就是老化型的高齡化社會,台灣 老化速度世界第一,只剩十年迎接超級老人社會,你的退休生活準備好了 嗎?
根據聯合國定義, 65 歲以上人口占整個社會人口超過 7% 就是高齡化社會,當老年人口更進一步超過 14% 時,就遇入老化型的高齡化社會,也就是超級老人社會。歐洲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個老人化嚴重的社會,但是法國人口老化速度從 7% 到 14% ,歷經 125 年,瑞典花了 80 年,美國也花了 65 年,台灣卻只有 24 年,就進入超級老人國之林。台灣在 1993 年老年人口突破 7% ,步入了高齡化社會,今年老年人口更突破了 10% ,每十個人就有一位老人,經建會預估,再十年台灣老年人口將會逼近 14% 。
◎永豐銀行零售金融處副處長韓志宇說,台灣人口銳減的狀況嚴重,因為生 育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加速台灣進入人口老年化的速度。對這些銀髮 族來說,更重要的是,年輕一代觀念變遷,家庭生活壓力加重,子女可以 或願意提供的侍親費用逐漸降低,退休後經濟來源是否無虞?
◎老人退休後經濟來源結構已轉變為,子女奉養金占 28.5% ,政府補貼為 28.4% , 0.8% 的其他收入,有 42.5% 的生活費要靠自己想辦法,這是一個很 大的警訊。資歷不再是上班族的加分項目,反而是減項,企業的合併風日 盛,優退精簡人事成為主流,造成職場的平均壽命縮短,再加上現代人自我意識提升,追求生活品質, 65 歲屆齡退休的觀念及狀況已逐步改變,近
來平均退休年齡已降低為 54.9 歲。
伍、尋找傳統的價值觀
有趣的台灣俗語 家庭篇
◎家和萬事興
家庭美滿,諸事皆順利成功
◎翁生某旦,暝日相看
夫妻形影不離
◎新烘爐,新茶壺
比喻新婚夫婦之恩愛
◎驚某大丈夫,打某豬狗牛
夫妻之間應互相尊重,打人是野蠻的行為
◎飼子無惜刉一隻豬 , 飼父母那惜添一雙箸
勸為人子女者要孝順父母
◎在生一粒豆,較好死後拜豬頭
為人子女,應當及時孝順父母。
◎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
人要飲水思源,知恩圖報
◎好子不必濟,濟子餓死父
孝順進取的孩子一個就夠了,多子反而互相推諉而不奉養父母。
◎姊妹本是樹連枝,打虎掠賊親兄弟
兄弟姊妹是至親,遭遇困難時還是親兄弟才能同心協力
◎抱子半眠,飼子半飽
形容父母養兒育女的辛苦
◎雙手抱孩兒 , 才知父母時
自己養兒育女時 , 才能瞭解父母親養育恩之偉大
◎寵豬舉灶,寵子不孝
過度溺愛子女,容易使子女行為乖張不良
◎細漢偷挽匏 , 大漢偷牽牛
小時小錯不改 , 長大就可能犯下滔天大禍
陸、我們可以成為生命的陪伴者
一、花蓮布農族卓溪教會:成為青少年生命的陪伴者
『當教會大門開放給予社區學生、孩童的時候,這些孩子身上竟然都承擔著連大人都無法面對的悲傷和痛苦。這些孩子的品格和人格問題,我們發現都歸於缺乏〝愛〞的陪伴、聆聽、安慰和支持鼓勵。』
各位兄姐:他們也是上帝的子女,也是台灣的未來。
二、古倫神父:成為心靈的陪伴者
◎古倫神父被歐洲神職與諮商專業人士特別肯定的一項專長就是「心靈關顧者的靈修輔導」。
◎德國最著名的「心靈陪伴者靈修諮商中心」就是古倫神父所屬的明斯特史 瓦扎赫修道院成立的「心靈重整之家」,他們每年都開設中長期的課程來 協助瀕臨崩潰的心靈關顧者。
古倫神父在這方面 20 年的神職人員輔導經驗,不但是對第一線的教牧關顧者有心靈上的滋養,對於心靈關顧的領域也有造就啟發的效果。
汲取聖靈之泉,提供心靈活水這本書不只是要幫助那些神職人員如何做好心靈關顧,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如何更妥善地照顧好自己,讓他們能長期且喜樂地做好心靈關顧的工作。在心靈陪伴的工作上也要顧及永續性。
只有當我們的力量能持續下去時,我們才能持續當好一個牧者,而不至於讓自己油盡燈枯。一個汲取聖靈之泉來從事心靈關顧的人,他在這份工作上他自己也會獲得更新。在他裡面湧流的聖靈之泉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因為它來自於上帝。因此,我盼望所有的讀者,在這本書中找到心靈陪伴的援助之時,同時也能接觸到他們自己的心靈,並且在那裡發現聖靈之泉,它同時也是一道愛與醫治的泉源。當我們與這道內心之泉接觸之後,心靈關顧的工作將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喜樂,也會讓我們更有活力。我們會感受到,耶穌基督自己在我們裡面動工,他使那些人振奮起來,並給與他們勇氣,在耶穌基督的自由和寬廣中,活出他們的生命。
三、以生命喚醒生命的宣教典範:胡文池牧師
布農的信心之父 — 胡文池牧師 作者 / 張德謙
1947 年孫雅各牧師請一位年輕牧師到他的家中,在桌上攤開台灣地圖說:「布農這地區,沒人去,你去吧!」就這樣,這位 37 歲、已在平地教會牧會 13 年的年輕牧師「順服」地接受呼召,離開大甲教會,前往上帝 藉著孫牧師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他當時帶著 29 歲的牧師娘和五個幼兒( 10 歲 、 9 歲、 6 歲、 4 歲、 2 歲),歷經火車、漁船、大卡車、走三天路,跋山涉水僕僕風塵地到了關山;這位年輕人就是胡文池牧師,他因著「信」,開啟了布農的宣教史。
台灣布農的信心之父與宣教先鋒
胡文池牧師因著「信」,離開熟悉的平地牧會方式,來到陌生的布農部落,穿過羊腸小徑步行 7 、 8 小時只為福音傳進部落。加爾文肯定「這是少見的 信心操練,離開手中能夠掌握的事物,去尋求在遠處而自己無法知曉的東西。」這就是寶貴的信仰,信讓我們超越一切看得見的阻礙與環境。
◎胡牧師用日本話向族人傳講福音,然後和族人學習布農語,教族人羅馬字 、五線譜、聖歌等等;更在孫雅各牧師的幫忙下,前往美國學習一年的語 言學,回來後隨即進行翻譯工作, 1972 年完成了孫雅各牧師的重託《布農 新約聖經》。
胡牧師曾見證說:「我未曾頭痛,是因上帝要我完成聖經翻譯艱難的工作。」胡牧師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宣教旅程絕不是一條易路,但卻充滿感恩與聖靈的帶領;他是我們台灣布農的「信心之父」與宣教先鋒,如今,他雖已蒙主恩召,仍以這信,跟我們每個人說話。
◎信心帶來神蹟
胡牧師是我們的學習典範;他無論有多麼忙碌,每晚必以禱告來到上帝面 前尋求主,他相信「所有的宣教行動在於聖靈引領」;他更相信「上帝的 話必帶來宣教的果效」。
當越來越多人相信創始成終的上帝時,「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可十六 17 )胡牧師在東部地區舉辦講習會、訓練宣道師,很奇妙地聖靈呼召許多的基督徒加入宣教行動,胡牧師分派他們往布農部落佈道、開拓,使得十年內就設立了五十所布農族教會,信徒約九千人,其中經胡牧師親手洗禮的就超過五百人。到了 1969 年時布農族教會已增加到六十一間,信徒一萬二千人以上,各村莊都有教會,而基督徒佔當時布農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
◎生命喚醒生命的宣教典範
「信」,是一種生活態度,也展現在愛上帝與愛人的關係中。胡牧師二十多年在肺結核療養院與原住民病患在一起,每天必上山為他們禱告,分擔 愁煩,廿年如一日,從來沒有因為害怕受感染而戴上口罩;胡牧師對肺結核病人如此堅信的愛,這聖潔的事奉,深得上帝的喜悅。他在年老時甚至感謝上帝:「現在我才知道我身體瘦、腳很長,是上帝要我在山上奔跑、傳福音。」
◎ 1986 年胡文池牧師榮獲二千年來全世界基督教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 台灣 37 位之一,刊登在日本出版的《基督教名人大辭典》,他的生命不止 得到台灣人的肯定,更得全世界的讚揚。
◎這 101 歲的「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已經 守住了。」(提後四 7 )
胡牧師那充滿活潑、能力與信望愛的生命,能喚醒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活出生命熱情與勇於承擔宣教使命。
柒、結論
懇求上帝的話成為我們腳前的燈與路上的光,讓聖神引導你成為代禱者、探訪者、關懷者。讓我們超越身心軟弱,成為生命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