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申命記一章19-33節
一、引言:
前幾天,陪兒子看公共電視台的「青春法學園」。從該節目中看來,青少年們在社會歷練與法律常識上,往往比較不足;因此,當他們想要處理問題或受他人慫恿誘惑時,往往不能在謹慎的考慮下作適切的決定。亦即,在缺乏足夠知識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因為「似是而非」而作出「看似勇敢、其實無知」的決定。比方說,該節目中有個狀況劇:某位學生被學長欺負,於是,有一位同學便慫恿全班成立幫派,藉此彼此保護。對此,擔任該節目來賓的警大教授提醒:繼續發展下去,將來恐怕會觸犯組織犯罪條例!
其實,有不少校園犯罪問題(例如:霸凌、毒品、幫派…等問題),或許都起因於知識的缺乏,無法即時意識到危險。那麼,在不知道危險將至的情況下,便產生了「無知者無懼」的現象。所謂「無知者無懼」,可能是一種反諷的說法(與此類似的反諷說辭,還有「無恥者無敵」「一皮天下無難事」…);其之所以無懼,乃是因為不瞭解事態嚴重,以致所表現出來的行動「看似勇敢,卻是無知」。那麼,如此的無懼,一般來說,下場可能如「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牛寶寶,難逃凶猛老虎的利牙大口。
嚴格來說,因無知而無懼所衍生的問題,似乎也不只發生在青少年身上。若是觀察人的一生,從年輕到年老,或多或少,都有因「無知」而付出慘痛代價的可能。比方說,剛出社會的人,可能會因為存了一點錢,想要投資致富,卻因為知識與經驗不足而失利,甚至負債…。又比方說,有人可能在累積許多工作經驗之後,想要創業或轉換跑道,卻因為對於自己或環境的錯誤判斷,導致了令人懊悔不已的後果。再比方說,有人在男女感情上遇人不淑,其實也算是一種人際關係上的無知。
無知,除了可能造成工作職場與感情上的損失,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會有不良的後果;因此,以下,便要思考與「無知」相關的議題。那麼,說到「無知」,其實可以分為兩種:1.一無所知(近乎全然地「不知己又不知彼」)。2.一知半解(不全然地「知己知彼」)。那麼,本文訂為「真知無懼」,便是要先思索這兩種「無知」,進而從聖經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真知」而「真無懼」?
二、一無所知(近乎全然地「不知己又不知彼」)
先來說一個故事 – 灰熊與兩個朋友。這是改編自一個許多人熟知的故事,原版的故事如下:兩個好朋友在路上遇到大熊,其中一個立即爬上樹,而另一個眼見逃生無望,突然想到曾聽人說「熊不吃死人」,便趕緊躺在地上裝死。那熊走到他面前,用鼻子聞一聞,轉身走了…。此時,躲在樹上的那人下來,好奇地問裝死的那位朋友「剛才發生了什麼事?」那人看了看他,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那隻熊只跟我說:別和樹上那個人作朋友!」
那麼,改編版的故事如下:有兩個朋友一起出外旅行;路途中睏了,便找個地方休息睡覺。突然,一頭灰熊出現。其中一人沒有發現灰熊,仍然睡得很熟,像是死人、一動也不動…。而,另外一人發現灰熊,想起牧師曾說過一個類似的故事,於是趕緊躺在地上鎮定裝死;當然,他心裡一直想著「灰熊真的不吃死人嗎?」…接著,灰熊走到他們面前,然後,在旁邊坐了下來,也睡著了…。
「灰熊真的不吃死人嗎?」很重要的問題,但不是故事的重點。這故事中的重點在於:裝死的那人,因為知道灰熊在身邊,便一直處在懼怕中;而,睡熟的那人,因為根本不知道灰熊在附近,於是一直睡得安穩。那麼,無論後來兩人是否都保全生命,或者都慘遭熊掌的毒手;顯然地,對灰熊在身邊「一無所知」的那人,沒有像「一知半解」的另一人經歷那麼多的懼怕。換句話說,即便兩人都被熊打死了;在熟睡中死去的那人,也顯得幸福許多。因此,有人認為,像嬰孩一樣「一無所知」,那或許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當然,如此的幸福,並非人人都享有;因為,無論有意去選擇,或是無意中接受,大多數人都是「不完全的有知者」。也就是說,雖然「無知」可以算是一種幸福;不過,多數人卻都難以避免地成為「有知」者,並且,所謂的「有知」,是「不完全的有知」。從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人類有追求「知」的本能;亦即,對於周遭的環境、人、或所發生的大小事,我們本能地想要知道。正因為如此,媒體報導的新聞,無論是大道或小道消息,往往都是許多人喜歡在茶餘飯後談論的內容。似乎,在人的本性裡,就有一種「想要知道」的渴望。
那麼,對「知」的渴望,不僅在生活中可以觀察得到;在聖經中,更是從創世記的開始,就有如此的記載。在創世記3:1-13,那段大家熟知的「禁果事件」中,夏娃和亞當在吃了分辨善惡的果子之後,眼就開了!這以後,他們便「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並且,因為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他們便找了樹葉來遮掩自己。然後,在「知道」自己犯了錯之後,他們便「懼怕」(創3:10)!…從這段經文的記載中,似乎也看到灰熊故事裡所提到「知道à懼怕」!並且,除此之外,人類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這個既成的事實,提醒了我們「知道,已經在人的本性中了;因此,知道所帶來的懼怕,也是多數人難以避免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想:如果人類可以再回到「一無所知」,那不也是一種幸福?不過,現實世界中,既然「已知」,就難以回到「一無所知」。比方說,不知道「毒澱粉」之前,大家吃得很開心…;可是,一旦知道有那些問題之後,誰還要繼續開心地吃「毒澱粉」?看來,誠如上文所說,可以像是嬰孩般地一無所知,或許是一種特別的祝福;不過,大多數人卻都必須面對「有知」所要處理的懼怕;因此,以下,要進一步地討論「一知半解」的部分。
- 一知半解(不全然地「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許多人都聽過的道理,所謂「知彼」,是指「知道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與環境」。若是以運動比賽為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大概是要提醒選手「考量對手能力」;甚至,除了對手的能力以外,其他如比賽場地等外在環境因素,也是比賽者要想辦法知道的。比方說,打高爾夫球的選手,除了希望知道別人的能力以外,也會想要知道球場的環境。那麼,想要知道這些外在條件的原因,當然是希望自己可以預先準備,應付這些外在因素所帶來的挑戰。
不過,對於「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與環境」,很明顯地,一定有其「無法知道」之處;因此,想要完全地「知彼」,似乎是不大可能(其實,歷史上也沒有誰真的可以「百戰百勝」)。若再以高爾夫球比賽作比方,則,即便可以事先觀察地形,分析對手;但是,揮桿之際會不會突然颳起風,很難預測…,甚至,會不會剛好有鳥飛過,撞到球,也很難說…。若是再以實際一點的生活為例,對於要轉換人生跑道,換工作或創業的人來說,要想詳細地預知新工作或事業將要面對的各項挑戰,其實也是有困難的;因為,無論如何精確地收集資料與分析,總是或多或少有風險的存在。亦即,就算是專家,也無法知道一切;所以,所謂的專家,也不過是「一知半解」。
看來,知彼,無法完全;而,同樣地,知己,也是難以完全。或許,以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或感情而言,評估自己,要比評估別人來得容易。不過,事實上,即便是對自己的有知,也還是無法完全;並且,正是因為如此不完全的有知,常讓人不敢接受帶有風險的挑戰。以今天的經文為例,在申命記1:19-33中,摩西為何要在曠野漂流多年之後,對第二代的以色列百姓重申當年的往事(民13:1-33)?…原因可能是,當年出埃及的以色列百姓,因為「一知半解」而懼怕,導致喪失進入迦南地的良機,反而進入曠野受苦。
這段經文是「摩西的臨終講章」,那麼,從「一無所知」與「一知半解」的角度來看,講章的主要內容如下:在V19-21中,摩西先是說「眼前的,就是上帝應許給你們的土地;你們上前去佔領吧,不要躊躇,不要害怕!」接著,V22-28中,他說「你們曾因為不想『一無所知』,於是,我們便派探子前往偵察。可是,偵察之後,你們卻從『一無所知』轉為『一知半解』。甚至,在一知半解中,你們竟然說『上主恨我們!』又說『探子的報告(一知半解)使我們非常害怕』…」。
對於百姓因為「一知半解」而害怕,在V29-31中,摩西再次對百姓們說「不要怕!因為,上帝既然帶領你們出埃及,又在曠野保守你們,他一定會繼續帶領你們」。而,在這段經文的最後,在V32-33中,摩西說「可是,不管我怎麼說,你們總是不肯信靠上主─你們的上帝。」這,似乎是無奈地對百姓提出了一個問題:上帝一再地保護你們,帶領你們出埃及,就算你們因為不信而進入曠野,上帝也繼續帶領你們;可是,為什麼你們在『這事』卻不信上帝呢?…問題的答案,或許是在於他們對「這事」的「一知半解」。
根據民數記13章的記載,當年,以色列人第一次要進入迦南地時,似乎也知道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他們要求摩西派探子去偵察。不過,偵察之後,他們從對外在的人、事物與環境的「一無所知」轉為對上帝與自己的「一知半解」。從他們與摩西的對話中看到,以色列百姓對迦南地的環境與人「有知」,對自己的能耐也「有知」,對勝過埃及軍隊的上帝之大能也「有知」…,但是,他們對「大能的上帝,是愛他們的上帝」的這件事,卻是「無知」。於是,在V27,他們對一再地保護他們的上帝,竟然說出「上帝怨恨我們」!
以色列百姓對上帝的「一知半解」,似乎正在於他們只見上帝的大能,卻不認識「上帝是愛」。因此,在申命記1:19-33的經文中,摩西對那些預備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百姓之信息,可能正是要提醒百姓:遇到未來的挑戰,你們不但要「知己知彼」,更要知道「自己是上帝所愛的百姓」!以色列人的一知半解,曾經造成他們在面對帶有風險的挑戰時,因懼怕而裹足不前。因此,認識「上帝的慈愛」與認清「自己是上帝百姓」,是我們可以從以色列人的經驗中學習的功課。那麼,從這個功課,以下也要進入本文的結論。
- 結論:真知而真無懼,將明日交給上帝!
本文一開始提到,在生活中,無論是校園中的青少年,或是社會中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似是而非」的景況中,作出「無知者無懼 – 看似勇敢、其實無知」的決定。那麼,若是能夠全然無知,或許算是一種幸福;不過,聖經中也告訴我們「在人類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之後,已無法回到一無所知的單純」。因此,人們能夠作的,或許只有繼續努力地「知己知彼」;然而,知己與知彼,畢竟還是帶有「一知半解」的風險。因此,不斷努力地「知己與知彼」的同時,更要從真知,來面對因為「知道」所帶來的懼怕。
本文所謂的「真知」,是指「認識上帝的大能與慈愛」。說實在的,大部分的基督徒都知道自己的有限,也知道外在環境的不可預測,更知道上帝是大有能力的;因此,基督徒都敬畏上帝!不過,某些基督徒,只知道上帝的大能,卻忘記大能的上帝,同時也是愛我們的上帝;於是,這些人對上帝的敬畏,其實是「懼怕」。那麼,如此以「怕」來認識上帝,像極了當年不肯信靠上帝的以色列百姓,甚至,嚴格說來,也與某些「從怕衍生禁忌」的民間宗教有類似之處。
大能的上帝,是愛的上帝!在上帝的愛裡,沒有懼怕!「受了誘惑、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已經導致人類「無法回到單純的一無所知」;因此,知道善惡後的「一知半解」,其所帶來的懼怕,成了人類必須去面對的問題。那麼,從聖經申命記中看來,懼怕的問題,可以因「認識上帝的愛」而逐漸破解;並且,從舊約到新約,上帝也一再地派士師、君王、先知、耶穌基督、基督徒…來見證「上帝是愛」。上帝不斷地差派使者,讓我們更加地認識到上帝的愛,因此,願我們也都能從「一知半解」進入「真知」,因著愈來愈認識「上帝的愛」,而「真無懼,將明日交託給愛我們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