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箴言二章1-6節;提摩太後書一章3-8節
引言:
每年10月的第三個禮拜天,是總會所訂的「教會教育事工奉獻紀念主日」,長老教會屬下的教會,均會在這一個主日刊登週報,或宣講相關的信息,藉以喚起大家關心教會教育事工的重要。巧的是,每年10月,也是諾貝爾獲獎名單公佈的月份,於此之前,世人都會猜測,誰會獲獎。當獲獎名單正式公佈之後,媒體便會將焦點集中在諾貝爾獎得主身上加以報導一番。
2015年,諾貝爾獎一如往昔,在10月初陸續公佈,到了12日,獲獎名單全數出爐,計有十人、一個組織獲得殊榮。看到獲獎者對人類所做出「智」的貢獻,而得以造福世界、流傳人間,委實令人敬佩!
雖我們無法如同榮獲諾貝爾獎殊榮的人,有如此大的恩賜,能在「智」的方面「改變世界」,但我們卻能透過信仰的傳承與福音的傳播讓「世界改變」。若我們能實踐這樣的信仰作為,對人類也是一大貢獻,因為人的言行舉止,若能遵行聖經的教導,相信人類的世界應該不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
在教會教育事工紀念主日與諾貝爾獲獎名單陸續公佈之時,且讓我們以<智的貢獻、信的傳承>為題,共同思考教會教育事工及傳承信仰的功課,好讓世界能因此而改變。
一、智的貢獻-改變世界
諾貝爾獎(Nobel Prize)始於1901年,該獎項名稱乃源於瑞典著名的化學家,即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之名字。諾貝爾畢生致力於化學之研究,其在化學與發明的成就上,對人類有著相當卓越的貢獻。諾貝爾終其一生共計獲得355項發明專利,不但造福人類、改變世界,也為他累積了不少財富。
儘管諾貝爾對於人類的貢獻卓著,但因對於自己所發明的炸藥,被人使用在戰爭和破壞上,使得人類因此而受苦,他深感難過和遺憾。為此,在他去世前一年的1895年11月27日,於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立下遺囑,決定要將其遺產中的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並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暨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頒發給前一年在這五個領域上,有重大成就及對人類世界有所貢獻和影響的人。
諾貝爾立下遺囑五年後的1900年6月,瑞典政府正式批准設置諾貝爾基金會,並於瑞典議會通過《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遂於隔年的1901年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五週年的紀念日,舉行首次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此後,除了戰爭中斷之外,每年的這一天,皆會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授獎儀式。
1969年,諾貝爾獎從原本的五個獎項再增加一個「經濟學獎」,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有重大貢獻的人,因而成為六個。然事實上,經濟學獎的獎金並非來自諾貝爾基金會之原始基金,而是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成立300週年時,為紀念諾貝爾對人類的貢獻,由瑞典央行出資增設。由於經濟學獎的提名、審查、頒獎之過程,完全遵循諾貝爾獎的模式進行,且由諾貝爾基金會統籌辦理,因此,經濟學獎也被視為是諾貝爾獎的其中之一。到目前為止,除和平獎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以外,其他獎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
從1901年迄今,諾貝爾的物理、化學、生理暨醫學、文學、經濟學獎只頒發給個人(若有兩人以上同時獲獎,則需平分獎金)。以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為例,計有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三人分別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84歲)、日本北里大學特別名譽教授大村智(80歲)、美國德魯大學(Drew University)愛爾蘭裔榮譽退休研究員康貝爾(William C. Campbell,85歲)。他們三位的研究成果非凡,其中屠呦呦在撲滅影響全球34億人的瘧疾治療方面貢獻卓越,大村智與坎貝爾則是在發現寄生蟲蛔蟲(roundworm)相關疾病的新療法上貢獻匪淺。
諾貝爾審查委員會公布獲獎名單時,特別指出:他們三人的研究成果,對於增進人類健康與減少痛苦的重要性乃難以估計,諾貝爾審查委員會才會一致通過將生理暨醫學獎頒給這三位學者。
諾貝爾獎有一項規定,即候選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評出的獎,卻可在死後授予。至於和平獎,則可授予個人,也可頒發給機構或組織。諸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聯合國維和部隊、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國際反地雷組織、無國界醫生等組織,皆曾得過和平獎。2015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乃由「組織」所獲得,即在2011年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後,瀕臨內戰之際,致力於建立和平進程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所謂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乃由突國公民社會中的四個重要組織組合而成,分別為:「突尼西亞總工會」,「突尼西亞工業、貿易及手工業聯盟」,「突尼西亞人權聯盟」,以及「突尼西亞律師公會」。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在頌詞中指出:「全國對話四方集團在突尼西亞瀕臨內戰之際,建立另一個可供選擇的和平政治進程;該集團在充當調人與民主力量上扮演重要角色,為跨政治立場與宗教信仰的公民、政黨與當局之間的和平對話鋪路,遏阻暴力蔓延。」
每一年,當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人物出爐受訪時,我個人除了會注意他們的研究成果之外,也同時會關心他們的宗教信仰。然而截至2015年10月12日為止,依照獲獎的「性別」與「族裔」統計數據觀之,計有女性48人、猶太人194人、日本人24人、印度人12人、華人12人。(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足見,信奉上帝的猶太裔之獲獎人數最多。
猶太人在知性上之所以會如此聰明且蒙福,主要之因,除了是上帝的選民之外,他們對於信仰的堅持與傳承,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從古代的智慧人所代言、提醒與傳頌的這段話:「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求它,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箴言二章1-6節)可以得知,人若敬畏上帝,便會得著智慧,而所獲得的智慧,不但強如金銀和珍寶,還可改變世界。
二、信的傳承–世界改變
每一次談到信仰的傳承,就會讓人想起保羅寫信給他所鍾愛的年輕同工提摩太的這段話:「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祈禱的時候,不住地想念你;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提摩太後書一章3-8節)
從上述這段書信之經文得以看到,保羅與提摩太親密的同工之情,實難以訴諸筆墨。保羅不但常為提摩太禱告,還因為和他分離而流淚。除此之外,保羅更特別讚賞提摩太對於基督無偽的信,乃和他的外祖母羅以與母親友尼基一樣。因保羅知道,提摩太自幼即受其祖先信仰的影響,敬拜獨一的真神,並受良好的教會教育,且滿有智慧。(見提摩太後書三章15節:「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既有真實與無偽的信,為此,保羅乃進一步勸勉提摩太,不但要傳承來自祖先的信仰,還要按著所得的恩賜,勇於傳揚福音,甚至為此受苦。提摩太果真不負保羅的期待,在以弗所熱心服事上帝,傳續信仰,興旺當地的教會。
信仰傳承的問題,有學者曾試圖從家庭來探究基督徒的後代,影響他們繼承且持守父母信仰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的宗教虔誠度越深,孩子的宗教虔誠度就會受到越大的促進影響。若父母每天都會讀經和禱告,並準時參加教會的聚會,且在事奉上顯出一致的態度和做法,就等於間接地告訴子女信仰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再者,父母在屬靈上若能信行合一,對子女信仰的成長則會帶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而這樣的影響,並不會隨著子女長大,或各自成家而逐漸減弱,父母在子女幼年時期對信仰的態度,依然會持續在他們的一生中影響著他們。此外,父母婚姻關係的幸福與否,也會深深影響子女對於信仰的接受程度。
因為信仰及教會教育之故,而讓世界改變的例證不勝枚舉,誠如之前所分享過的:林肯總統之所以會解放黑奴,且對美國和全世界做出如此偉大的貢獻,乃因教會教育之故。
林肯從小,即由母親帶領到教會上主日學,且年輕時期,又在他所屬教會牧師彼得阿克斯(Rev. Peter Akers,1790-1886)所宣揚的<耶穌的國度>(The Dominion of Jesus Christ)之主日講道中領受到,在耶穌的國度裡,無論任何種族、膚色、性別的人,同樣都有上帝的形像,皆為上帝的子民,為上帝所愛,美國人不該販售黑奴,因販賣人口乃違反聖經的教導。就是因為這一篇講道,醞釀出林肯解放黑奴的決心。
當然,彼得阿克斯牧師之所以會藉著主日講道宣揚這樣的信息,乃受到一生致力於廢除英國奴隸交易法案的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所影響。然而威伯福斯會終其一生,不顧強大的壓力和財團的恐嚇,堅決廢除奴隸交易法案,乃受到他的牧師,也就是曾販售過黑奴,認罪悔改之後,獻身成為牧師的約翰牛頓(John Newton,1725-1807)所影響。當然,約翰牛頓牧師之所以會鼓勵擔任英國國會議員的威伯福斯,無論如何,都得廢除聖經所禁止的「販賣人口」之教導,乃因為約翰牛頓牧師的母親,從小教導他聖經的話語,及在他心中所播下的信仰種子。在教會教育與信仰傳承的影響下,使得黑人終能得著解放,非洲裔的歐巴馬(Barack Obama)才有機會於2008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且於2012年競選連任,締造了美國前所未有的歷史,同時讓世界得著改變。
結語: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桂冠的得主們,全都是終生奉獻在各自的領域中,累積出對世界具重大影響和成就的人,為此,路易斯(Sherby, Louise S.)曾於2002年在英國編撰一本名為《1901-200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全》(The Who’s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之鉅著。書中,詳細分析獲獎者的個人資料。其中,包含宗教信仰。分析結果發現,諾貝爾獎得主大多出自西方基督教國家,且絕大多數人有宗教信仰。看到這樣的結果,真教人感謝,更因此足以證明,「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九章10節)。 教會是敬畏上帝、認識至聖者,得著智慧的場所;家庭則是薰陶、建立與傳承子女信仰的所在。當諾貝爾獎得主在智的貢獻上改變世界之時,且讓我們也能夠因為信的傳承,讓世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