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創世紀一章 26-27節
路加福音八章4-8節
路加福音八章 11-15節
壹、前言
上個禮拜去台中參加一個牧者研習會,這是一個跨教派的造就會,從台灣全國各地約有三百多位牧者前去裝備自己。
可是,在會後有一位本宗同工的分享,卻引發我今天所要分享這個主題的動機。因為他說:「我一眼望下去,就可以知道誰是長老宗的牧者,誰是他教派的牧者。」一問之下,才得知他的判斷標準竟然只是外表穿著和長相,並且有點貶低之意(個人感受)。當下我並沒有隨即作回應,只是內心反覆思想這樣的觀點。我想,若是因著穿著樸實,長相憨厚不英挺,那倒無損主工人的身分和屬上帝兒女的形象;但若是因為沒有相愛,而讓眾人無法看出我們是屬上帝的子民的話,那就是自己的虧欠,而須自我檢討反省。
「神職人員」是全職事奉的傳道人另一個稱號,可是「神『質』人員」卻是泛指全部信徒而言。我們是否仍擁有當初上帝照著祂的形象所造的原貌,或是那原本屬神的氣質和氣息在我們身上已經相去甚遠,極難考察和追認我們的 DNA到底是屬誰的了。
剛好也是在上禮拜,參加另一個研習會。會中分享的牧者有發一張問卷,所要分析討論分享的是 —貴教會所推行的各項事工,就佈道性來說,其對參加者作決志禱告有多大的功效?以及就栽培和門徒訓練來說,對參加者之靈命長進與更多委身服事有多大的功效?若是教會的事工無法落實這樣的目標,那或許是在作白工。若是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自己從1到10打分數,德生教會的各項事工不知道可以得幾分!說真的,當時我不是隨便寫寫交差了事,而是很認真的在作答。德生教會上上下下的團契、機構和事工加總起來至少有20來個,可是可以通過這個檢測達到及格的,卻是掐指可數。我就反省,果是如此,那德生教會不就只是集眾多俱樂部於一室,與外面的綜合大樓或活動中心沒什麼兩樣。那進一步來說,未信者對德生教會的觀感將是如何呢?我們福音使者的角色有突顯出來嗎?對抗黑暗權勢的正義之聲已沉寂了嗎?
我們都知道,對於週遭的人、事、時、地、物,主耶穌都能將之應用於其比喻裡,今天這個撒種的比喻正是如此。因為此時正好是撒種的季節,而且主耶穌也能貼近農夫的心,知道所撒的種子都是好的。所以,在人、事、時、物都蓄勢待發之時,那就只欠東風 —就是地的問題了。
如果再從猶太土地的背景了解,可得知這個農田景象,不是水稻之流,所以不適用種植的方式,而是採用撒落的動作,那推測其種子應該是大麥、小麥或燕麥等等,透過撒種者拋撒在乾燥的土地上使其生長。
耶穌傳講的當時這個比喻是著重在種子,但是到了初代教會,問題已經從種子轉變為土地,就是要如何成為一塊好土地?甚至二千年後目前的大環境,不再只是落在路旁、石頭地裡或是荊棘的問題,我們所要面對的是不可移動之好土地,需要面對不可預期之各種水、空氣等污染或人為破壞的不可抗力因素。所以要隨時儆醒,因為撒但魔鬼下一步不知道又要投哪一種變化球或是出哪一招狠招。
貳、本論
一、上帝的形像
說到形像,耶穌是最完美的典範。有一本趣味盎然的小書,談到「穿牛仔褲的耶穌」 (書名:耶穌談生活),就用不同篇幅來描述耶穌在生活上流露出各種睿智和高尚的情操品格。的確,耶穌處處表現得出類拔萃。中國佈道會感恩堂牧師曾經分享對主耶穌的信仰經歷;祂對基層、市井小民、妓女、婦孺、官員、士兵、稅吏以至所有人都心存憐愛和悲憫,祂對出賣者猶大的忍耐、對要擁戴祂作王的群眾表現的節制、對圍繞著祂的小孩的溫柔、對母親的信實、對不認祂的彼得的恩慈、對審判祂的帝王的良善、對新婚喜宴者的同樂、對亂世犯罪者帶來平安自由;凡此種種,皆連於天上的父神。祂每時每刻的親近神,常到曠野山上禱告;祂告訴門徒與神原為一,見祂就是見父。耶穌愛父的心何等真摯,祂所說的葡萄樹和枝子的比喻,正好說明人離了神,便甚麼也不能作。原來生命的 氣質 ,皆源自神人密切相交相通所孕育而成。因此, 基督徒 的 氣質 ,就是耶穌的 氣質 ,主耶穌就是源頭。
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形像
對於這個議題,我們就要重新認識教會的起源。教會在希臘文「 Ecclesia」是「被召喚出來」的意思,而我們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談到教會時也說「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這個信徒的團契不只是一個有形的人為組織,有物質性的建築物而已,而是活活的,是超越了時空、地域、階層、語言,牢牢的結合於基督的身體上。而「基督的身體」是讓教會在表達上帝百姓與祂的關係時更為具體,教會藉著洗禮,在形式與實質上都表明和基督的連結,且與祂同死又同復活。
那什麼是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我們所堅持的又是哪一個時間點?是上帝創造天地?是舊約任何一個時期?是初代教會時期?是宗教改革時期?是 1865年福音從英國或加拿大來台時期?或是這幾年我們自己所設定的遊戲規則時期?我們是否應該回歸信仰的本質?或許小弟我才疏學淺,涉獵不多,信仰底子不夠。但是根據改革宗信仰傳統的傳承,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即
(一)唯獨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
(二)萬民皆祭司;
(三)強調上帝的絕對主權。
而在教會歷史的進程中,針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特有的情境實況,則衍生了下列的信仰精神:
(一)榮耀惟歸上主;
(二)重視聖經對現實生活的意義;
(三)民主共和 —教會體制及代議精神;
(四)焚而不燬。
所以當我翻遍有關長老教會的起源與精神、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或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體制、組織、和信仰、甚至是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的相關資料,似乎都沒有明文規定教會不能以小組(先不論家庭小組、增長小組、細胞小組…)方式建立教會關懷網及治理教會,或是禁止不能以所謂用合成樂器,或是打鼓、彈電吉他、拍手、跳舞等等的敬拜讚美方式來讚美上帝。假設這些都OK,沒有牴觸任何的教會法規與憲法,那到底是誰(是個別教會或個人自由心證)在決定它的不可行性和不正當性?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將這些看為是毒蛇猛獸、會破壞長老會純正的血源或習慣的各家傳統?這是否成為非理性的堅持,就如目前的正名運動,不論是還原歷史真相,或是正視真理,難道一切無限上綱到因反對而反對,只因覺得多說無益,或是萬萬不可碰觸權威傳統的老大心態或習慣的行為模式,是否我們也已走到認為屬世地位已岌岌可危的地步?若真是如此認為,而且選擇性的遵守和詮釋,那就要求主憐憫。
當談到誰才是台灣基督教正統之時,我們不是一直標榜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份子嗎?可是「要馬兒好,又要馬而不吃草」,緊緊抓住我們是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教會,但是對於總會或中會所需的經費摳的緊,所辦活動技術性的迴避不參與。難道中會或總會的壯大,對地方教會來說不是一個榮耀和正面的帶領嗎?難道我們掛著這樣的旗幟,暗地裡卻各走各的路?
三、還我本像( reset)
放眼望去,現今若是社會上有議題要討論,主辦單位或是記者所找的宗教代表不是佛教界人士,就是我們口裡所謂規模比我們小的教派的牧者代表發言,而我們本宗的教會代表可站上檯面的又寥寥無幾(這不是自我矮化,而是事實)時,那我們還要自誇、自欺下去嗎?不要活在自我設限的框框裡面,不要再扮演像辦家家酒虛擬實境的自我陶醉的角色。
雖然基督徒 與非 基督徒 同樣需要飲食、男女、職業、社交、衣飾、言語、禮貌、信譽、學識、技能、品德等。但是怎樣將我們的信仰按著聖經真理表現於各種 生活 上,顯出 基督徒 的人生觀,使接觸我們的人認識 基督徒 在行事為人方面確有令人欽佩、可敬之處,這就是 基督徒 能引領親友歸主最好的途徑。
或許在這邪惡潮流衝擊下,不少 基督徒 沒有膽量活出信徒應有的 生活 標準,惟恐被人譏為落伍,跟不上時代。這多半因為自己對所信的耶穌沒有足夠認識,不夠堅固,缺乏每日讀經禱告的靈修 生活 ,或在許多觀念上,例如:對金錢、婚姻、虛榮、各種誘惑上,還深受世俗思想的影響的緣故。
讓我們照主的教導,彰顯創世之初上帝在我們每個身上的形象及特質。一個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以外表的美麗,英俊來衡量,而是生命充滿 基督 的愛,無怨無悔的關懷服事人。我們一直看見一些國外的神父,修女,他們比台灣人更愛台灣,其一生 50年、60年,完全奉獻在窮鄉僻壤的地方,默默的幫助無人要的孤兒,殘障兒童,他們的魅力是以生命,見證主耶穌的愛,而展現出亮麗的人生。
?、結論
是的 !我們不能再因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擁有基督教教派在台灣140幾年的最悠久歷史老大身分而滿足;我們不能因為在三年前是整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聚會人數第三多而滿足;我們不能因為擁有200多坪的土地、六層漂亮又新穎的硬體而偏安於此;我們不能因為享受於目前內聚的團契生活或小團體。不夠、不夠,這是不夠的!這是虧欠,這在信仰實踐上是負債的。這對我們來講是極大的矛盾和提醒,因為我們是領五千的,卻表現得像領一千的,將產業埋在地裡。
成為 基督徒 我們擁有什麼呢?擁有耶穌吸引人的 氣質 ;擁有耶穌的熱情;擁有耶穌受苦犧牲的精神;就因為耶穌在我們生命中就能改變這世界。就如這次我們總會議長陳宇全牧師牧師在總會所舉辦之台灣基督教教育博覽會「兒童宣教 —突破與創新」的開會禮拜所選的經文歌羅西書三5~11的第10節提醒:「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聖靈乃是教會新創造的動力,因此教會必須時時儆醒,接受聖靈的引導,藉以修正錯誤。
上帝看我們為貴重的器皿,已經託付我們極重要的責任,因為祂已經將屬天的權柄賞賜給我們。主耶穌甚至在約翰福音十四章 12節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信心是建立在對上帝話語的回應,走路抬頭挺胸的人是有自信的人,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去宣揚那位呼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懇求上帝讓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成為一位忠心又良善屬上帝的「神職人員」(萬民皆祭司),還原上帝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寶貴的神「質」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