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創世記四章 3-8 節
• 引言
前不久,在公共電視台「為什麼要民主」系列裡,其中一個記錄片「請為我投票」中,看見中國武漢的小學老師在教導孩童學習民主。雖然只有看了短短大約十分鐘,但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之所以印象很深刻,並非是因為主角長得天真可愛,反而是因為其行為過於早熟,讓人覺得有點不適。在該片中,記錄武漢某小學三年級的孩童學習民主的過程。在該班競選班長的過程中,有三位候選人;而該片就是對這三個孩子在競選前後的寫實記錄;並且,不只是三個孩子,該片還特別記錄了各自的家長如何參與其中。在片中看到這些家長使出渾身解數,幫他們的孩子準備競選詞,教導孩子反覆地練習,要求他們表現出誠懇、熱心的樣子;甚至,其中一名家長還教導孩子如何使用「秘密武器」,就是在政見發表時,很自然誠懇地送上「紀念品」,以此企圖讓自己的孩子贏在
起跑點。
之後,選舉結束,原本以為這樣有教育意味的影片,應該是會看到那位以紀念品來增加信任度,有點像是賄選的小朋友會落選,沒想到,他當選了!而且,他當選之後,隨即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以相當嚴厲的口氣命令班上的同學。反觀落選的小男孩與小女孩以及他們的支持者,竟然大哭甚至捶胸,傷心得不得了。這時候,老師安慰這些落選的孩子,告訴他們以及全班同學「這是一種學習,將來你們就會習慣了民主制度」。同時,在當選新任班長的孩子發號施令時,老師也向大家宣布「這可是你們自己選出來的班長,自己選出來的,你們要服從他」;言下之意,似乎有點是「你們自找的,就自己承擔吧」的無奈。
老師對學生的教導,乍聽之下好像沒錯,因為「少數服從多數」、「服從多數人所選舉出來的領袖」 … 這本來就是正確的選舉觀念。但是,筆者後來思考了一下,又覺得似乎哪裡怪怪的? … 一般來說,民主教育不是也應該教導民主的「精神」,意即「少數服從多數是為要讓多數人得益處」,以及「多數人所選出來的領袖是要為多數人謀福利」;為什麼在這所小學的老師所教導的,好像只是「選舉的方法」,對於「讓多數人得益處」的精神,卻被忽略?好像其所謂的「民主」,其中的「民」就是「我的選票」;當小朋友得到班上的選票、成為班長之後,那個小朋友的意見就代表了「民意」。當「我」的意見代表了「民意」,民主教育就反其道而行地讓「民主」成為「我為主」、「我當老大」心態;而當這樣的心態出現時,這群孩子的選舉也就淪落為「得勢力」的「競爭」過程。
• 「競賽」與「競爭」有何不同?
小學生選班長,原來應該是要選出一位「公僕」為全班服務;但是,在還未建立「僕人謙卑」的心態、在還未培養「熱心服務」的精神之前,片中這班的學生所學到的,卻恐怕只是「競爭」!或許,原來舉辦「班長選舉」是學校老師出於好意的教導;但是,由影片中看到,在家長以及老師不自覺中所做出的不正確示範下,卻讓「好意」種下「惡果」,意即讓這群學生學到的是將來如何「爭權奪利」、如何「鬥爭」。種下惡果的情況是很令人擔憂的,因為如果這記錄片裡的班級,不幸的,是代表著大部分學校裡的情形;那麼,這些錯以「學習選舉」為「學習民主」的教導,可想而知,將會在這些孩子長大以後,讓社會成為一個錯以「選舉」為「民主」的社會,讓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錯以「競賽」
為「競爭」。
錯以「競賽」為「競爭」,是今天我們想要探討的,也就是今天的題目 – 「競賽」 vs 「競爭」。不過,從字面上看來,這兩個詞分別不大,因為都是「互相比較」的意思;因此,本文在此先定義題目中「競賽」與「競爭」的意思。誠如剛才所說,這兩個詞的「競」字,都是互相比較的意思;但是,後者除了是比較以外,還多了一個「爭」或者「求勝」。「求勝」,如果是指比較的「目的」,其實本身看不出有甚麼問題或負面的意思;但是,如果是求勝的「過程」,那就不同了。求勝的過程,可以是正面的,但也可能是很負面的;而在本文中要討論的這個「爭」,是專指那只求勝利、不擇手段、爭權奪利之「爭的過程」。換句話說,本文是要探討「單純地互相比較的競賽」以及「為求勝利,不擇手段互相比較的競爭」之間的不同,並藉由聖經的經文來思考反省基督徒,應該在
社會中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競賽與競爭。
• 聖經裡的第一場格鬥
提到從聖經的經文思考反省,筆者就想到一則與「競爭」相關的故事 – 「該隱與亞伯的格鬥」,也就是今天的經文 – 創世記 4 : 3-8 。在創世記中的這段經文,大家都很熟,所以在此不重述。我們直接進入從經文裡看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本來一場在上帝面前的競賽,會變成一場格鬥的競爭?」 … 筆者之所以說「本來是競賽」,是因為經文說兩人原本是在獻祭,而上帝「看中」了其中亞伯的祭物;而既然是「看中」,就是有經過比較,因此,這無疑是一場競賽。然而,方才也說過,競賽本身是無負面意思的比較,可是,為何後來會演變成一場過程血腥、該隱殺死弟弟亞伯的「競爭」? … 從聖經第五、六節可以看到一個可能的關鍵,那關鍵就是「該隱發怒」!為什麼發怒?因為「奇檬子」
的問題!
奇檬子的問題,是最簡單卻又最複雜的問題。我們看社會上青少年飆車砍人,通常都是情緒發洩;常常飆車族是因為「看不爽」對方,或是被對方看、不爽,就拿刀把人砍傷、砍死。這樣的情緒問題,看在旁觀者眼中,會覺得莫名其妙;但是,在當事人的心裡,卻很令人不解地會產生莫大的怒氣,甚至怒氣無處宣洩時,小則互相「嗆聲」、大則暴力相向。由此看來,奇檬子的問題是很有殺傷力的問題,雖然怒氣本身傷不了人,但是,就如同蒸汽推動鍋輪一樣,怒氣一旦從壓制中爆發,那藉由口或身體傳達出來的力量就不容忽視。因此,
對這不容忽視的問題,要想辦法解決。
不過,剛才已經說過,因為怒氣所爆發出來的力量是很驚人的;既然驚人,那恐怕要「和平調解」或「以暴制暴」都是不容易的。然而,雖然要解決怒氣爆發後的力量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相較之下,要想預防就簡單多了。怎麼說呢?我們應該有用過壓力鍋吧?!當我們用壓力鍋烹飪時,會聽到一個很吵的聲音,那是來自一個控制壓力的小東西叫做「氣閥」。這個氣閥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讓壓力鍋裡的氣體釋放出來,避免壓力鍋裡的壓力太大,造成爆炸。所以,這個氣閥是用來「預防」爆炸,而且只能預防爆炸,一旦真的爆炸發生了,這
東西無法在事後阻止災害。
預防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看到在聖經節中,當該隱一發怒,上帝馬上就預先警告他「不要發怒」、「要制伏罪」;然而,該隱顯然沒有將上帝的話語聽進去,他還是讓怒火勝過了。上帝預先要該隱釋放壓力、要他制伏罪、制伏怒火,但是,他只是一心想要制伏亞伯。為什麼該隱已經事先被警告,但是仍然犯罪了呢?因為他不知道獻祭的意義。我們看到這件格鬥事件的起因,是因為獻祭;在獻祭之中,出現了「比較」,比較之後出現了怒氣。為什麼出現怒氣,因為該隱錯把獻祭的重點放在「自己得勝的目的」,他只注意自己是否被「看中」,而忘記獻祭的重點是感謝、是取悅上帝。因為他的「自我中心」,所以讓感謝上帝的祭,變成了一場格鬥。當該隱以自己為中心時,即便上帝已經警告,他還是無法釋放壓力,他心裡壓力鍋上的氣閥,被「自我中心」蓋住了,無法
釋放怒氣。
這「自我中心」,阻礙人聽從上帝的話語,讓人無法制伏怒氣、無法制伏罪的管轄。這導致人犯罪的「自我中心」,就是今天我們所要探討「單純地互相比較的競賽」以及「為求勝利,不擇手段互相比較的競爭」之間不同的關鍵;同樣的,這「自我中心」也是一開始我們所提到的,那在中國武漢某小學生所受的民主教育中,老師及家長忘記教導的嚴重問題。看來,自我中心,或以「自己」為出發點去思考、去做事,是會導致人無法聽見去上帝的話語、真理。以「自己」為出發點去思考、做事,是會導致錯誤學習的後果,關於這點,我們
以一個笑話來說明。
• 不好笑的笑話
在中國某個鄉下,有一群官員去日本參觀當地的建設。看完了當地的建設之後,大家到當地鄉長家中作客。在鄉長做完介紹之後,大家發現這個鄉的人住的房子都很漂亮、很大,所以其中一位官員就忍不住問「這麼貴的房子,你們怎麼買得起?」鄉長就把他拉到一旁,指著從窗戶看出去的一條河,說「我們鄉的居民,本來是住在前面那條河邊的一塊綠地上,但是,上次一場大雨,把橋沖掉、把房子地基淘空,所以地方政府重新規劃,把我們整村的人遷到這裡,並且以最優渥的價格補助我們買這麼好又堅固的房子,所以 … 」這位中國官員聽了之後,感到「聽君一席話,勝過讀十年書」,將鄉長的話牢記於心,並
且在心中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做得比他們更好」。
轉眼間兩年過了,中國官員邀請日本鄉長和一群當地政要到中國去訪視,在參觀以後,他們被安排到當年那位中國鄉下官員的家作客。這一次,換那位日本鄉長驚奇地問中國官員「哇~你的家怎麼這麼大,比我家豪華了十幾倍?」這位官員笑著說「還不是你教導有方,讓我在短短兩年中擁有了這棟豪宅」,接著他指向前面的一條大河,說「看到沒有」,日本鄉長說「看到甚麼,除了幾戶矮房子,甚麼也沒有?」中國官員說「嗯,前兩年從日本回來後,我就依照你們的模式,向政府申請一大筆資金,要在河邊的綠地那裡蓋一座橋,但是,我知道橋會被大雨沖掉、地基也會被淘空,所以我就在這裡先蓋了我自己的豪宅,然後等下大雨後,再向政府報告『橋跟村民通通被雨水沖掉了』,所以 … 」
這是一個笑話,但是,如果那官員就住在你家附近,保證你笑不出來。其實,原來官員參觀訪視別的國家,應該是為了要學習建設,但是,因為心裡只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別人在重新建造中的經驗他不學,卻反倒從中想出一套從建造中牟取暴利的方法。這位官員錯把學習的重點放在「爭權奪利」,把「建設」當作破壞別人生活、中飽私囊的工具。本來,這官員在心中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做得比他們更好」,應該是要與日本鄉長彼此切磋琢磨,在鄉里的建設上讓所服務的鄉民更加受益;但是,笑話裡的這人卻讓這本應「有建設性」的競
賽,因為他的「自私」心態,而成為有殺傷力的競爭。
• 「事先」放下成見
「自私」「自我中心」會造成單純的競賽變成「爭奪」,因此,解決之道自然是「不要自我中心」;但是,何謂不自我中心呢?這用說的很簡單,但是,真的要做到是真的很難。特別是一旦自我中心已經造成怒氣,像是該隱已經發怒了的時候,就連上帝親自講的話也聽不進去了。好像剛才說飆車族因為「看」來「看」去,怒氣一上來、眼睛火紅了的時候,連神仙來也救不了火。其實,也不用舉到飆車族的例子,我們想一想,在教會裡就有許多的例子:當弟兄姊妹因為「奇檬子」的問題,讓怒氣轉為衝突的時候,若是有人想要去調解,並且說一些像是「不要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小火柴、或是樑木、漂流木 … 」之類的
聖經教導,那恐怕是解決不了甚麼事的。
剛才已經說,真正能做而且比較容易做的是釋放壓力、是「預防」。但是,我們也提到自我中心會「壓住」預防的「氣閥」,因此,我們要維持氣閥暢通;如何做呢?就是在「事先」讓人學習放下成見。說到「成見」,有人說成見來自知識,成見其實是一種知識所影響的固定思維。意思就是,已經學習到的知識會成為人思維的方式,而思維的方式會左右判斷力;因此,當人看見一件事情時,這人的知識會讓他先做出判斷,而這判斷叫做「成見」。這樣看來,要破除成見,恐怕就是要先破除、推翻原來的知識;那麼,要如何推翻既有的知識呢?需要有更高超的知識,更具有說服力的知識。比人更高超的知識叫做「啟示」,
就是從上帝來的知識;而大部分這樣的知識是記載在聖經裡的。
• 結論:彌賽亞預言
我們在聖經裡,其實可以找到許多對付「自我」的知識;不過,今天先提供一個就好。我們今天所要處理的問題,是要避免「良性競賽」演變成「惡性競爭」,因此我們要知道競爭的出發點是甚麼?競爭的出發點就是如同該隱,想要在比較之後被「看中」,也就是想要在比較之後成為強者、勝利者。既然競爭是為了要成為強者,那麼,我們就來看強者與弱者的分別。強者與弱者有何分別?常言道「弱肉強食」,所以,一般人以為強者可以享受大魚大肉,而弱者就要成為魚肉任人宰割。不過,這是一般人的知識,並且常常就是這樣一般人的知識,造成「競賽」成為「競爭」;那麼,現在要分享的,就是超過這一般人意
念的高超知識,就是來自上帝、可以改變我們成見、破除自私的啟示。
這可以改變「弱肉強食」的觀念、來自天上的知識,不是別的,正是剛才我們一起啟應的以賽亞書 11 章。在以賽亞書 11 章裡,告訴我們,當我們所期待的彌賽亞的時代來臨,那時不是弱肉強食、不是弱者被踩在腳下、不是強者得享榮耀安樂 … 。在那時,競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彌賽亞的時代,是如同今天的啟應文所言: 6 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 7 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 8 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 既然,屆時強者與弱者在上帝面前是同享安樂、是平等的,那麼,還要爭甚麼呢?既然沒甚麼好爭的,那麼還「奇檬子」甚麼呢?既然沒甚麼好爭、沒甚麼好奇檬子的,那麼,我們教導下一代「良性競賽」就好,不
要再讓孩子學習「惡性競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