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路加福音十四章 15-24 節 ; 啟示錄三章 20-22 節
引言: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19 節)是耶穌昇天之前,對於跟隨祂的人,所頒授的一項重要使命。凡遵行這項使命的人,不但得以蒙受救贖,還會得著主耶穌的同在與保守,直到世界的末了。為了實踐耶穌所託付的使命,並得著耶穌所應允之福份,耶穌昇天之後,有許多傳道人和宣教師,還有基督徒,不惜犧牲生命,前仆後繼,所為的,就是要遵行耶穌的吩咐,引人歸主,並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基於耶穌的教導與所頒授的使命和應允之故,每當看到有人因為接受福音,而受洗歸主,便會讓人為此感到高興。
感謝的是,今天,本會計有 13 個人受洗歸主,其中,有幾位已經上了年紀,經過數十年的「思考」和「掙扎」,好不容易才打開心門,接受洗禮的兄姐。
一、絕聖棄智,打開心門
1. 絕聖棄智
本文主題中的「 絕聖棄智」一詞,乃引自古代道家哲人老子之< 辯證章十九 ‧ 帛書第六十三>「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通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當中的前四個字 辭 。 本文之所以會引用這四個字作為主題的一部份,乃這是一種辯證之詞,值得我們參考和省思。
這段辯證之詞,是老子提供給身為王侯者的思考與反省之語,旨乃要位居高位的王侯, 若能棄絕做聖人和智者的想法,人民方可得著百倍好處;放掉仁義的思想,百姓便可恢復孝慈本性;丟棄機巧和牟利的想法,盜賊自 然會銷聲匿跡。由於聖智、仁義、巧利是人所特意強調出來的,而這三樣 東西並非治理天下的良方;唯有減少個人的私心、降低慾望、才能反璞歸真、找著真道、行出真理。
基本上,這樣的提醒,和耶穌在論及小孩子的寶貴和價值,所提出的教訓:「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十八章 3-4 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 打開心門
本文主題第二句的「打開心門」,乃源自於 啟示錄三章 20-22 節:「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 與我一同坐席。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 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這一段經文,是啟示錄的作者約翰,寫給由保羅的同工以巴弗所建立,被形容為「不冷不熱」的老底嘉教會之信函。
約翰之所以會用「不冷不熱」來形容老底嘉的教會,乃老底嘉附近的地底泉水豐沛, 所湧出的熱泉有醫治作用,冷泉則令人舒暢,惟獨「不冷不熱」的泉水並不中用。「不冷不熱」之泉,不但無法展現醫治和讓人舒暢的果效,連喝起來也都難以入口。
由於老底嘉的銀行、紡織、眼藥業生意興隆,遠近馳名,使得當地人的 生活富裕,教會的信徒也因為物質的豐富,而過著安逸的生活,導致對於信仰的追求、 服事與傳揚福音的事工並不熱衷。 教會的信徒在自滿之餘,還 把主耶穌拒於門外,而成了 不冷不熱的教會。有鑑於此,啟示錄的作者才會以主耶穌「叩門」, 「請求」進來與大家恢復關係,並一同坐席,好讓 能再次經歷與主同在的甜美,預嘗天國的福樂 作為引喻, 要人能夠打開心門,迎接主耶穌進入他們的心中。
事實上,從耶穌傳福音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願意接受並相信福音,且樂意跟隨耶穌的人, 幾乎都不是文武雙全,集名、利、權於一身之輩,反而 是那些心靈憂傷、身體病痛、飢渴慕義的人。因為文武雙全、事業有成、 身體健康、財、子、壽全歸的人,心中往往只會看到自己的成就,甚至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就是「王道」, 並不需倚靠他人,也不需要有外力和信仰的支撐,便能活得好好的,既使上帝要白白的賜下救恩給他們,他們也會以各種理由作為搪塞,將之拒於門外。
耶穌在 路加福音九章 59-62 節與十四章 15-24 節所舉的「大筵席之比喻」, 就曾指出人們拒絕救恩於千里之外的情形。從經文的記載得以看出,有人因為傳統的束縛:「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路加福音九章 59 節)「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裏的人。」(路加福音九章 61 節) 有人因為事業的纏身:「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我買了五對牛, 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也有人因為家庭的牽絆: 「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參見路加福音十四章 18-20 節)還有人自視甚高,認為自己不需要救恩。 這樣的情形,就好像 老底嘉教會的信徒,以及老子所指,擁有權勢的 王侯 一樣 ,這些人若非如同小孩的單純,而絕聖棄智、反璞歸真,實難以打開心門,接受上主所賜予的恩典 。
二、絕聖棄智、打開心門之見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 2012 年 4 月 10-13 日,假彰化基督教醫院召開第 57 屆通常年會,因任務之故,我必須出席參加,且得在第二天下午的分組報告中, 向與會者報告台灣教會公報社董事會的執行工作。由於教會的事工繁忙,加上會議須費時四天,才能完成所有的議事,為不想花四天的時間在 議場,本想請假,委由董事會的書記代為報告,然去年( 2011 年) 56 屆通常年會期間,因受差派前往拉丁美洲神學院講學,同時訪問巴西與阿根廷的台灣人教會,已請過假,實不好意思再次請假,只好在白天忙完教會的事工之後,於會議的第一天傍晚前往報到。隔天下午,完成公報社的相關事工報告後,才請假回高雄,繼續教會的牧會工作。
第一天晚上的議程結束後,順道搭乘教會公報社社長的便車回飯店休息, 雖從議場到飯店只有短短十分鐘左右的車程,然在車上,社長利用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 分享了一則見證,聽完之後,使我深受感動。恰巧,隔一個 禮拜,教會有 13 位兄姐準備接受洗禮,而這一則見證,正好非常適合在洗禮與聖餐禮拜中分享,因而藉此提出來和大家一起互勉。
首先,容我從聘請台灣教會公報社新任社長的過程談起。多年前,當 公報社社長出缺時,有多位應徵者投履歷到報社,儘管應徵者的學歷都不錯, 然經過董事會的評估和討論,還是覺得不太適合,因而婉謝所有的應徵者。為能尋覓合適的社長,我向董事會建議,有一位隸屬台南中會,已在萬榮華教會牧會十年的陳祐陞牧師,非常適合擔任社長一職。我所持的理由是,他是一位專業的經理人才,曾在乳品公司擔任過總經理,正值壯年時期的他,在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急流勇退,進入神學院就讀,決定將人生的精華奉獻給上帝,成為全職的傳道人。神學院畢業後,他被派到萬榮華紀念教會服事, 因其信仰的堅定、個性的沈穩、服事的盡心,使得教會穩定成長,而深受好評。
當我提出人選時,所有的董事皆深表贊同,然卻得面對兩項棘手的問題。 首先,除了得徵求牧師本人的首肯外,教會是否願意放人,實是另外一項考驗。 還好,經過長時間的禱告,陳牧師因拗不過我和董事會的力邀,終於點頭答應,但再怎麼講,教會就是不肯放人。為此,董事會委派我和董事會 的書記,以及另一位住在台南市區的董事,特地撥冗前往萬榮華教會「要人」。硬著頭皮向人家「磕頭」的尷尬場面,可想而知!
當然,在商討的過程中,由於該會長執的不捨,難免出現些許「傷感情」的言語。當雙方互有堅持,使得協商陷入膠著時,我鼓起勇氣,懇切向在場的所有長執說道:「公報社董事會是經過一番禱告,尋求上帝的旨意之後, 才來請求貴會割愛的,盼望教會公報社這一間超過百年的老店,能藉助陳牧師 的長才,重振雄風。畢竟,無論是萬榮華教會,還是教會公報社,都同屬一個肢體,牧師無論到那裡服事,同樣都是在為上帝做工。」語畢,有位看起來端莊又嫻熟的女執事隨即回應說:「照你這樣講,我覺得,你們的 上帝和我們的上帝好像不是同一位,因為我們也是經過禱告,且上帝的旨意亦很清楚的告訴我們, 陳牧師應該繼續留在萬榮華教會牧養羊群 …… 。」聽完女執事的回應,我真的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沈默以對!還好,經過一個晚上的溝通,萬榮華教會的全體長執,才在極度不願與不捨的情況下答應割愛。感謝的是,陳佑陞牧師就任社長這三年多來,公報社不但士氣大振,業務還突飛猛進、轉虧為盈。
個人之所以會藉此提起公報社聘請社長的過程,以及和上述這位女執事 的對話點滴,除了對她為要挽留牧師,所發出動容的言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外, 更值得一提的是,乃她的信仰,及其丈夫生前信主的歷程和見證, 實值得我們聆聽與瞭解。而這位女執事之先生的信仰見證,正是社長開車載我回飯店的短短幾分鐘時間,親口訴說的。
1. 黎喚耀教授
社長談到,女執事的先生黎喚耀教授,是位 享譽國際的 知名免疫學專家,在登革熱病毒、腸病毒、 腫瘤病毒、C型肝炎病毒 的研究上貢獻卓著,只可惜 57 歲就英年早逝!
1955 年,黎喚耀教授出生於高雄縣大樹鄉,因成績優異,從小學一路順利讀到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 1979 年服完兵役後,旋即出國深造。 1984 年 榮獲美國西北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隨即受邀回到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任教。 這些年來,黎教授 所帶領的登革熱研究團隊,以感染登革熱病毒為研究,率先提出登革熱病毒感染會造成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產生過多細胞激素,也會產生自體抗體,破壞血小板及內皮細胞的免疫致病機轉新理論,以之解釋 出血型登革熱的發生機制,曾陸續 發表過兩百多篇的學術文章,還榮獲「第 14 屆王民寧獎」之「醫藥研究成果對國民健康獎」。
由於黎教授在民間信仰家庭中長大,且又是一位極度理性的科學家,對於基督教信仰之事,一直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儘管如此,他並不反對太太上 教會,太太也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於教會擔任執事。雖太太一心想帶領先生進入教會, 好讓他能受洗歸主,但礙於黎教授民間信仰的原生家庭之背景,加上科學、理性、研究與忙碌之故,一直觀望與猶豫著。起初,黎教授一年只有一次,也就是聖誕節時,陪太太到教會參與讚美禮拜和聚餐,同時協助 太太所負責的聖誕節事工。雖是如此,太太仍不灰心的為先生禱告,盼望先生能突破原生家庭與民間信仰的觀念與束縛, 接受基督。後來,黎教授從一年到教會一次,轉為一季一次,再增加到一個月一次。之後,若沒有公務 纏身,每個星期都會和太太一同到教會做禮拜,但礙於家庭的傳統觀念之故,受洗與否,還是有所猶豫。
2011 年 4 月,黎教授因胃出血住院治療,被意外檢查出罹患胰臟癌。雖 癌症纏身,黎教授依然致力於成功大學「傳輸性疾病及訊息研究中心」的籌備工作,隨後,並出任該中心的主任, 期盼能藉此進一步在登革熱病毒、腸病毒、腫瘤病毒、C型肝炎病毒等新興傳染病毒的領域有所貢獻。
生病期間,黎教授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和軟弱,終於突破理性、科學、原生家庭、家人、民間信仰的束縛,接受牧師的洗禮,成為基督徒。可惜的是,黎教授因不敵病魔的侵襲,於 2012 年 3 月 26 日 晚間息勞歸天, 為傳染病毒的研究工作鞠躬盡粹, 得年 57 歲。雖黎教授的英年早逝,讓人感到無限的惋惜,但在生前,能認識主耶穌,並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使靈魂得救,對於遺族而言,實是最大的安慰。聽完社長訴說黎教授及其夫人陳惠美執事的見證後,著實令人感動!
由於黎教授是成功大學的教授,且是國際知名的免疫學專家,參與追思 禮拜的會友、專家與學者眾多,因此,追思禮拜特別選在台南神學院的頌音堂舉行。追思禮拜時,因公報社的陳社長曾是黎教授夫人教會的牧師,因而受邀在追思禮拜當中致慰詞。社長在慰詞當中,引用亞伯拉罕在信仰上的「冒險」,以及幽默大師林語堂 ( 1895~1976 ) 所著的《信仰之旅》一書之內容作為比喻, 向參與追思禮拜的會眾訴說了黎教授的「信仰之旅」。會後,有多位第一次參與基督教追思禮拜的來賓深受感動,紛紛趨前向陳牧師致意,表示參與這場告別禮拜,同時聆聽陳牧師所講的慰詞,已經跨出了他們對「基督教信仰之旅」的第一步。
2. 林語堂先生
相信讀過林語堂先生所撰之《信仰之旅》的人都知道,他自幼天資聰穎, 在基督教的家庭中長大,深受基督教信仰的薰陶,父親是位長老教會的牧師。 林語堂在中國聖約翰大學完成大學教育後,旋即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獲得 碩士學位後,再到德國讀書。經過多年苦讀,終於榮獲 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 。 然當他在學術成就如日中天之際,竟在 40 歲的不惑之年,發出了 一項與基督教信仰背道而馳的震撼思想,他主張:「沒有永生」、「沒有天堂」、「塵世是惟一的天堂」,更認為,死亡就是整個生命的結束,並強調我們只有這「一生」,而沒有「永生」。
奇妙的是,三十年後,林語堂在徹底研究過佛、道、儒、基督教等多種思想後,最終還是選擇和認定基督教是絕對的真理、惟一的真理。林語堂的改變,在其所著的 《信仰之旅》一書之序言中,可以看到他的告白,他說: 「我獲得基督教信仰,走的是一條難路,而我以為這是惟一的路;我覺得沒有任何其他的路是更妥當的,因為宗教自始至終是個人面對那個令人震驚的天,是一種和神的事;它是一種從個人內心發出來的東西,不能由任何人來『給與』。」 林語堂又繼續說道:「三十多年來,我惟一的宗教是人文主義, 相信人有理性的指引就甚麼都不假外求,而只要知識進步,世界就會自動變得更好。 可是在觀察二十世紀物質主義的進展後,我發現人類雖然日益自信,卻沒有變得更好。人愈來愈聰明,卻也愈來愈缺少在上蒼之前的虔誠謙恭。 我不知不覺地逐漸轉向童年時代的基督信仰。我好像初次悟道一樣,重新發現 基督的教訓簡明純潔得無以復加。沒有人說過像耶穌那樣充滿憐憫的話: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二十三章 34 節) 或者如此微妙玄通的話:『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 是接待我。』(馬太福音十八章 5 節)這是多大的啟示!是不可比擬的教訓!我極受感動,覺得這是主的教訓。我的探索圓滿結束了!」
端見,林語堂晚年時期的領悟,和許多知識份子追求基督教信仰的共有經驗完全一致。他們同樣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 絕聖棄智、反璞歸真, 才會在跋涉千山萬水之後,因為打開心門,而發現了道路、真理與生命的答案,就在耶穌基督身上。
結語:
基督教的信仰告訴我們,人是罪人,且是有限的動物,人光用理性並無法 追求得到這一個寶貴的信仰,因理性只是人類的一部份而已。人若不 絕聖 棄智 ,便無法反璞歸真 ;若不 打開心門,只會在理性和道德的圈子裡面打轉,難以跳脫理性與傳統的束縛;唯有 絕聖棄智 ,拋開理性與傳統的束縛,才能反璞歸真 ,進而使得 心門完全打開, 讓主耶穌進入到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