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老父的快樂 — 李子和牧師

  • 李子和牧師

聖經:路加福音十五章1-2節&31-32節

一、引言

本文以「老父的快樂」為題,主要是因為本主日要慶祝「父親節」。說到父親節,最早可能是由美國華盛頓市的一位女士所發起(維基百科:Father’s Day,http://en.wikipedia.org/wiki/Father%27s_Day)。該名女士的名字是Sonora Smart Dodd,在她13歲那一年,其母親因為難產而去世;於是,其父親William Jackson Smart獨立撫養6名子女。後來,經過幾十年的辛勞,兒女們逐漸長大成人;正當子女們有能力回饋父親的時候,Smart先生卻因積勞成疾而蒙主恩召,讓子女們心中充滿遺憾。

1910年的某個主日,Sonora去教會禮拜,當天,牧師的講道是關於母親節的由來。而,禮拜之後,Sonora便向牧師提議,應該還要訂一個日子來紀念父親的辛勞。後來,這樣的理念得到教會界的支持;很快地,在同年的6月19日,華盛頓州Spokane的YMCA舉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的父親節慶祝活動。後來,在1966年,美國前總統詹森將6月第3個主日訂為父親節;而,在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更是簽署正式文件,此後,父親節便成為美國的國定紀念日。

至於台灣的父親節,據說是由中國流傳過來的。在1945年8月8日,中國與日本的戰爭達到白熱化,在上海的人們在日本人的壓迫之下,為要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對抗日本,便發起活動,紀念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哥哥與爸爸們。後來,戰爭結束之後,在上海的有力人士之提議下,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與「爸爸」有諧音的8月8日訂為父親節。之後,隨著中國政府來台,這個紀念父親的節日,便也成了台灣人的節日。

那麼,台灣的父親節由來,很容易讓人想到一首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因為,歌詞中提到「為國去打仗,當兵笑哈哈。走吧!走吧!哥哥爸爸,家事不用你牽掛…」。雖然不知道該首兒歌是不是與當年的父親節活動相關,但,顯然地,現代人在過父親節的時候,雖不至於「要叫爸爸去當兵」,卻多半是希望父親們能夠「笑哈哈」…。讓父親笑哈哈,其實是要讓父親快樂的意思,也是本文定為「老父的快樂」的原因,那麼,要讓父親快樂,首先,要思考父親們有什麼期待?

-二、 父親的期待

關於父親的期待,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有一天,學校舉行模擬考。一向成績不錯的小明,這次卻考得非常糟糕;老師於是叫小明拿考卷回家給爸爸看,並且要小明爸爸在考卷上簽名。隔天,小明將考卷交回給老師,老師問小明「你爸爸有什麼反應嗎?」小明說「爸爸對我說了兩個小時的話…」老師說「哇,你爸爸真是用心良苦啊!那~他都對你說了些什麼?」小明說「談話中有一些不雅的用語,可以說嗎?」老師「喔,不雅的粗話,就省略不要說了」小明想一想,對老師說「那~爸爸好像什麼也沒說…」。

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作父母的難免生氣。不是常聽人家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作父親或母親的,總是期待孩子有好成績。因此,許多人認為,為人子女者,若能在學業或工作上有好的成績,則,不但自己很快樂,也往往可以讓為人父母者快樂。不過,實際上卻也不一定如此;因為,有時候,即便孩子的成績很好,若所從事的工作,不是父母心目中的理想行業,則,仍無法讓父母感到快樂。反之,有時候父母期待孩子從事的行業,並非孩子所喜歡的,則,即便有所成就,也仍有可能遺憾。

對此,在網路上流傳了一個相關的故事:一位企業家在商場上有著驚人的成就,當他在事業達到高峰的時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親到一家非常高貴的餐廳用餐。經理知道企業家要來用餐,特別請了一位出名的琴手,在餐桌旁邊演奏動人的音樂。這位企業家的父親,在聆聽欣賞之後,走向鋼琴旁,有感而發地對琴手說「如果我兒子以前可以用心地學琴,現在,應該也可以像你一樣,演奏如此動聽的音樂吧…」琴手看著那位老爸爸,笑著說「如果我以前用心地學做生意,現在就可以帶我爸爸來這裡用餐,順便看你兒子工作…」。

如此的故事看似虛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曾經發生。以筆者家族裡的一位長輩為例,其在高中時期原本很嚮往當外交官;可是,他那作醫生的父親卻希望他能夠承接家裡的醫院。後來,在考大學的那天,其父親硬是押著他去考醫學院…;之後,那位長輩果真成了醫生,也在醫學界有些許的成就。不過,無論在其後來的回憶錄中的自述,或是在其接受報章雜誌訪問時的說詞,卻都一再地表現出其對外交事業的興趣與些許遺憾。

由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看來,老父的快樂與老父的期待,或許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若是不同於子女對自我的期待,則,成龍或成鳳的結果,不一定可以讓為人子女者快樂。為人子女者,若是無法從父母所強迫的事業中得著快樂,則,久而久之,不但可能會讓父母無法得著真正的快樂,甚至也可能會因此影響兩代之間的親情關係。因此,多數人以為的「望子女成龍鳳」,不一定真的能夠讓父母快樂;所以,以下要嘗試著從另一種角度來思索「讓子女與父母都快樂」。

三、從路加福音十五章臆測耶穌的觀點

路加福音十五章裡的第三個比喻,由其情節與人物看來,可能是耶穌根據當時社會情境與某些資料所編成的故事。對於身為「說故事者」的耶穌,照理說,是與大多數的說故事者一樣;即,在要說故事之前,多半會有一個意圖或編故事之目的。那麼,耶穌說這個故事的意圖,關係著耶穌的教導,也就是身為基督徒所要學習的功課;因此,以下要花些時間來探究耶穌說這個故事的可能意圖。

要探究說故事者的可能意圖,可以從故事人物的設定來看。那麼,一般而言,該故事中最廣為人知的角色,可能是那個小兒子。在路加福音書中,耶穌在故事裡所提到的小兒子,很明顯地,是一個所謂的「魯蛇(Loser)/敗家子/浪子」。然而,難以理解的是,耶穌竟然在這個故事裡,讓浪子的老父親,在故事結尾時,帶點教訓與期待意味地對大兒子說「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上述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違反常理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若是一個家庭裡有兄弟姊妹,身為父母者,不是往往比較疼愛有成就的「溫拿(Winer)」嗎?尤其閒話家常時,一有機會,父母總是喜歡有意無意地把話題扯到自己孩子的成就與地位;至於,比較沒有成就的孩子,通常就比較不會在話題中被提起。

比較沒有成就的孩子,往往受到父母的冷落,這,在前文提到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價值觀中,應該算是正常的。那麼,以如此的價值觀來看,在耶穌所說的故事中,那一個忤逆父親又敗光家產的小兒子,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會被如何對待?…或者,實際一點來說:像是小兒子那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是純屬虛構的人物;那麼,對於實際存在於我們身邊的那些「魯蛇」們,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

以現實生活中所看見的來說,敗家子一回到家,即便不被父親好好地管教一頓,也可能因為傷透父母的心,而被其他的兄弟姊妹或親人冷落一旁,甚至視他們為「缺角/一無是處」。然而,耶穌卻在故事的最後,讓那位父親對大兒子說「我們理當歡喜快樂」,這,顯出耶穌似乎有著不同於「成龍成鳳」或「以功成名就衡量孩子」的觀點。

對此,讓人不禁更想細讀耶穌的這個比喻,並且,也想聚焦在故事結尾的那句不尋常的話,以此來合理猜測耶穌對父親角色的界定。因此,以下要違反一般人讀故事的習慣,即,不從故事的開頭讀起,反而從故事的結尾回顧路加福音十五章的記載…。那麼,從路加福音書的脈絡來看,耶穌在宣揚上帝國福音、醫病趕鬼、傳道教導之後,有許多人來跟隨耶穌,其中,包括一些被當時社會厭惡的罪人與稅吏。因此,路加15:1-2中,記載了法利賽人和文士對眾稅吏和罪人的排斥;而,針對法利賽人與文士的質疑,耶穌於是說了幾個比喻,其中,包括了「父親、大兒子與小兒子之間的故事」。

若是將耶穌說故事的原因與故事的結尾一起看,則,耶穌可能是要以故事的結尾來教導法利賽人與文士。因此,有些註解書提到「耶穌的這個比喻,將那些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口塞住了…」(Archibald T. Robertson, 《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438-439)。由此看來,這個常被認為是「慈父與浪子」的故事,其實,主要是說給「大兒子」聽的;意即,要求大兒子去實現父親「我們理當歡喜快樂」的期待,或許,才是耶穌說這個故事的主要目的。

若是從這樣的角度切入,則,父親的期待應該是「大兒子要照顧小兒子」。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在經文中,父親對大兒子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而,若是按照經文的脈絡,將故事中的慈父比喻為天父,則,大兒子能與父親同在,就是「上帝同在/以馬內利」,也就是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來,做父親者能夠給孩子最大的福分。擁有最大福份的大兒子,其從父親所得到的一切,不僅是家產,也包括父親對小兒子的愛;也就是說,當父親說「我的一切都是你的」,那所謂的一切,也包括照顧我兒子/你兄弟的責任!

其實,有些人會以「家產的分配」來看這個故事,並以此衡量故事裡的公平性。不過,耶穌在講故事時,完全沒有提到家產總共是一千萬或是五百萬,僅說小兒子拿了自己的份;因此,到底大兒子與小兒子得到多少家產?…長子得雙份的習俗,是否讓大兒子一開始就得了較多的家產?…這些,或許不是耶穌說故事的意圖。反而,耶穌提到大兒子時,一再明顯地表達「大兒子有能力照顧他的兄弟」。因為大兒子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小兒子,所以,父親期待大兒子能夠愛那悔改回家的小兒子,不但包容他的過錯,並負起照顧他的責任。

在故事最後,父親說「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所謂的「我們」,應該不是光指父親與大兒子,也不是光指父親與小兒子,而是指他們「全家」都要歡喜快樂!由此看來,故事中「老父的快樂」,不是因為兒女是否成龍成鳳,而是孩子們之間能夠彼此相愛且互相照顧。那麼,以現實生活中的家庭而言,兄弟姐妹當中,總有些比較有成就,總有些比較受到較多的栽培…;無論栽培的過程與結果如何,其實,對於父母來說,若是較有能力、較有成就的,可以承接父母的責任,包容、疼愛與照顧較為軟弱的,應該就會滿足父母「理當歡喜快樂」的期待。

四、結論:兄弟姐妹都和睦,老父與孩子都快樂!

從耶穌的比喻中得知,慈愛的天父願意接納回頭的罪人,如此的道理,常被放在罪人得救的議題上來看。不過,為人父者期待大兒子與小兒子彼此相愛,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實際的教導。在聖經中,其實,兄弟之間不和睦的故事很多;其中,該隱與亞伯的相爭,可能曾讓亞當與夏娃非常傷心;另外,以掃與雅各的相爭,可能也曾讓以撒與利百加非常痛苦…。那麼,耶穌說了這樣的故事,或許,也提醒我們:為人父母者,正如天父一樣,期待著孩子們彼此相愛。

當然,大兒子與小兒子,不一定是代表長幼順序。可能,大兒子是代表較有能力與成就的孩子;反之,小兒子則可能是相對較為軟弱的孩子。誠如上文所提:孩子們之間,總有些是較有能力,有些是較為軟弱的。那麼,從慈父的觀點來說,或者,從耶穌的教導來說,無論是較有成就或較為軟弱的孩子,父母在意的,應該不是誇獎較強者,或是數落較弱者,反而,父母在意的,是較強的孩子是不是肯去照顧較弱的兄弟姐妹?!

在本文中,從耶穌所說的故事,可以再次思考上述的簡單道理,也期待以此提醒我們去滿足父母「歡喜快樂」的期待。當然,在路加福音十五章的最後,並沒有提到故事的結局,只有提到老父的期待;所以,故事中,到底大兒子有沒有滿足父親的期待,其實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從耶穌的教導中,我們會懇求上帝幫助,讓我們都能夠在家庭裡互相包容與幫助,也因此,願上帝幫助我們能滿足父母的期待,兄弟姐妹和睦相愛,全家都享受地上天國的歡喜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