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自我概念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提摩太前書1:12-14

日前在電視新聞中報導一則有趣的地方消息,是關於一隻特別的小豬。這隻特別的小豬在無意間闖入了一個農場,從此與農場中的鴨子過著群居的生活。鴨群們有主人細心的照料,固定的餵食,因此除了吃,就是休息,要不就是游泳玩樂。小豬似乎也很適應這樣的生活,跟著鴨群出出入入;吃跟著吃,睡跟著睡,游泳戲水時也跟著鴨群一起。看來這隻小豬已經建立了一種新的「自我概念」,牠可能以為自己是隻鴨子,而不是一隻豬。雖然這隻豬很特別,但農場主人表示,等小豬長得夠大,還是要把牠賣了,牠的命運和其他的豬也是一樣的。

人雖貴為萬物之靈,但仍是照著每個人的「自我概念」過生活。因此,人的「自我概念」如何,其一生也如何。

一、「自我概念」的探討
在聖經約翰福音中,耶穌多次向眾人提起他所扮演的角色。耶穌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耶穌甚至用「真葡萄樹」形容自己,「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約15:1)。可見,耶穌有清楚的「自我概念」,了解自己的人生角色,因此,他可以很清楚地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心理學家羅傑斯(C. Rogers)有關自我的理論中曾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論點。關於羅傑斯的「自我概念」大致可以歸納為四點:

(1) 所謂「自我概念」即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與看法,包括「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能做什  麼?」
(2) 自我概念是主觀的,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未必與自己所具有的客觀條件相符合;即有的人看  來能力很高也很有成就,但他卻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3) 我們以自我概念為依據,作為自己的待人處事的基礎。
(4) 自我概念可隨我們經驗的增多而改變,而且可發展形成高層的「社會我」與「理想我」; 「社會我」是我們認為別人對我們本身的看法,「理想我」是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與「理想我」相對的是「現實我」,當理想我與現實我愈接近,個人的適應將愈良好,  生活也將愈幸福。

影響人們「自我概念」最早的,也是最深的因素是父母以及重要他人。因此,孩子可以知覺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像,漸漸地,他就變成父母眼中那個樣子。在心理學上,稱為「鏡中自我」,這是社會學家G. H. Cooley所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周圍的人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所產生的,我們會根據別人的看法來認識自己,會考慮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且從中認知自己的形象或態度。

因此,專家曾提出在教養孩童時的一些建議,期待在孩童的成長階段對生命有健康的看法,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生活在鼓勵中的孩子,擁有自信。
生活在包容中的孩子,充滿愛心。
生活在讚美中的孩子,學會感恩。
生活在接納中的孩子,喜歡自己。
生活在關懷中的孩子,能夠付出。
生活在公正中的孩子,明辨是非。

二、找尋人生的意義

我們可以從別人的眼光中認識自己,但同樣的,我們也常活在別人的眼光中,甚至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中,使我們無法探索內心真正的自己。我們的生命已習慣為別人而存在,這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漸漸地失去自我,生命的意義也變得偏頗與不完整。

在美國某個小學的作文課上,老師給小朋友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我想這是很多人都寫過的題目。在那個課堂上,有位小朋友非常喜歡這個題目,很快地在他的簿子上寫下他的夢想。他希望將來自己能擁有一座佔地廣闊的莊園,在壯闊的土地上植滿如茵的綠草。莊園中有很多的小木屋,有烤肉區,更有一座休閒旅館。除了希望自己住在那兒外,希望與前來參觀的遊客分享自己的莊園,有房間供他們休息。

他把寫好的作文交給老師,結果,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有一個用紅筆劃的大大的「x」,發回到他手上,老師要求他重寫。小朋友仔細看了看自己所寫的內容沒有什麼問題,就拿著作文簿去請教老師。老師告訴他:「我要你們寫下自己的志願,而不是這些如夢一般的空想;我要實際的志願,而不是幻想,你知道嗎?」

小朋友並沒有退縮:「可是,老師,這真的是我的夢想啊!」老師堅持地說:「不,那不可能實現,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寫。」 小朋友仍不肯妥協:「我很清楚,這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願意改變我夢想的內容。」 老師無奈地搖搖頭:「如果你不重寫,我就不讓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不管老師如何脅迫利誘,小朋友都不願重寫。最後,小朋友的那篇作文老師就給了他一個大大的「E」。

時間過了三十年之後,這位老師仍在學校教書,他帶著一群小學生到一處風景優美的農場勝地旅行,當師生一起盡情享受無邊的綠草,舒適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餘,他看見一名中年人向他走來,並自稱曾是他的學生。這位中年人告訴他的老師,他正是當年那個作文不及格的小學生,如今,他擁有這片廣闊的渡假莊園,真的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老師望著這位莊園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不禁感嘆:「三十年來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績改掉了多少學生的夢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夢想,沒有被我改掉的。」
我們真的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嗎?或是我們覺得這一生是沒有意義的?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們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覺得生命「無意義」。你的生命意義在哪裡?聖經中,保羅多次向眾人見證他生命的意義在於耶穌基督。正如他向提摩太所敘述的:「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作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裏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2-14)。可見,保羅認為自己的一生是以服事耶穌基督為最大的意義與榮耀。

三、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Louise Bates Ames.Carol Chase Haber(1998)所著《你的七歲孩子:保守而退怯的年齡》(Your Seven Year Old :Life in a Minor Key)中曾說,每一個人的性格與自我概念的形成都受到三個因素影響:
(一) 他的人格特質。
(二) 別人對待他的方式與看法。
(三) 他所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態度;即他認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既然,「自我概念」是自小就開始累積,這其中有些東西先是我們自己的,有更多的東西是別人給我們的,日積月累的加在我們身上,導致我們想要的人生常常不等於別人期望我們的人生。

在舊約聖經創世記37章中,雅各當時住在迦南地,在所有的兒子中,他最疼愛約瑟,然而,約瑟的二個夢卻引來兄長們的不滿。因為約瑟是夢到兄長們的禾捆向他的禾捆下拜,又夢到太陽、月亮,與十一個星向他下拜。後來,連他的父親也責備他:「你做的這是甚麼夢!難道我和你母親、你弟兄果然要來俯伏在地,向你下拜嗎?」(創37:10)

不論這夢是上帝的啟示或是約瑟個人的人生夢想,在經歷一番的遭遇後,約瑟成了埃及的宰相,料理全埃及大小事務,讓埃及民生樂利。當大飢荒來到,週邊的國家無不受飢荒之苦,紛紛來埃及購買糧食。約瑟的兄弟們也來了,豈不向他下拜嗎?!0211102

之前,朋友介紹我看一部名為《十月的天空》的電影,看過之後,真的讓人十分感動。《十月的天空》是以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編劇 Lewis Colick 改寫自劇中男主角候麥(Homer Hickam)的自傳《Rocket Boys》一書──候麥是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

片中描述一個平凡的小鎮,這個鎮上的人只有兩種出路,長大後不是當礦工,就是努力當足球選手,領獎學金進大學。男主角侯麥在這個產煤礦的小鎮長大,他沒有魁梧的身材足以當個美式足球的選手,他的父親希望他能繼承衣缽,成為一個出色的礦工。若按一般的推論,他最後也將是一個礦工,但這卻不是他所要的人生。

當時,一枚蘇聯的人造衛星升空,在人們仰望天空時,點燃了候麥心中的夢想。從一個煤礦小鎮的高中生,到NASA的太空工程師,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他還是全力以赴。候麥曾因家中的變故,放棄了原本的計劃,當了一段時間的礦工。不過,幸好他的老師鼓勵他,只有自己才知自己所要的是什麼,希望他能傾聽內心的聲音。這番話深深感動候麥。當然,他的父親仍十分反對他的理想。他鼓起勇氣對嚴厲的父親說,「我不要再進入地下,我要飛上太空」。最後,他與另外三個好朋友,靠著製造「火箭」模型得到了進入大學的獎學金。後來,他真的如願地成為美國太空總署的工程師。

我們常活在別人的期望中,我們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別人對我們失望,結果做了一輩子自己不喜歡的事,這樣的人生是否值得?我想,人們為彼此而活是絕對重要的,但為自己而活也很重要,如何取捨,就看個人對生命的看法!

在卡內基訓練中有段話,我覺得能夠幫助我們突破自己的框框,展現不一樣的生命──
當你用現在既有的能力在努力時,你未來所擁有的將是現在所能擁有的;
但當你用現在所沒有的能力在努力時,你未來所擁有的將是你現在所沒辦法擁有的。

同樣的,我們若一直活在別人給予我們的人生概念,或活在別人的陰影下,那麼,我們這一生的意義是為別人而活的。除非這是你想要的人生,否則何不把那個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找出來,因為那是神賜給你的,是獨一無二的;先學著去愛自己,愛自己的人生,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才有能力愛人,愛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