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歷代志上四章9-10節;腓立比書四章6-7節
前言:
以<與神對話>為題,旨乃要藉此訴說禱告的重要。因禱告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課,若基督徒缺乏禱告的生活,勢必無法和上帝溝通和對話。有許多人誤認為,禱告的目的,就是在祈求平安、賺大錢、添福壽。其實,禱告的目的並非如此狹隘,否則,信仰將淪為功利主義的產物,毫無意義可言。「禱告」乃是人與神的對話與交通,藉此維護彼此間「友誼」關係的信仰表現。藉著禱告,人不但能呼吸神、得著神,還能與祂同工,尋求和成就祂的旨意,使靈魂安詳、心靈飽足。然,要維持神人之間的美好關係,人與神的接觸和對話定不可少。誠如保羅所言:「在禱告之間常常懇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裏去。」(羅馬書一章10節)
一.與神對話的見證
在高雄行醫長達四十年的吳天授醫師,本信奉台灣民間宗教,退休之後赴美,在美國信主、受洗,成了熱心的基督徒。回台灣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覓,在親友的介紹下,輾轉來到德生教會。當他參加過幾個主日禮拜的聚會後,終於決定將會員籍由美國轉回台灣,而成了德生教會的會員,也因此,我常有機會與他見面和分享。
雖吳醫師得常在台灣和美國兩地跑,但在台灣的期間,他都會來德生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同時參與松年團契。有一次,松年團契聚會時間,當我分享到生死與信仰的相關議題時,見到吳醫師也在場,便「臨時起義」,邀請他就一位外科醫師的開刀經驗,談論他對生死的看法。結果,吳醫師訴說了他自己的見證,他說:在行醫四十年的過程中,被他開過刀的人可謂不計其數,而且有許多人還是在生死交關的情況下被他動刀,遇到這種情況,心情雖難免會出現緊張的狀態,但畢竟是在為他人開刀,所感受到的緊張、痛楚與恐慌,並不如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來得深刻。直到幾年前,自己因身體欠安,前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開刀治療,自己躺在手術台上時,這才真正感受到被開刀者的緊張、痛苦、不安和恐懼。
手術之前,當一切預備工作就緒時,原本自信滿滿,天天替病人開刀的吳醫師,卻在角色互換的情況下,強烈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因而出現緊張與害怕的心情,甚至擔心自己不知是否能夠活著被推出手術房。幸好,為他操刀的外科醫師,是吳醫師的好朋友,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當他見到躺在手術台上的吳醫師緊張萬分的情景,乃邀請吳醫師一起禱告,將一切交託給上帝,懇求上帝保守。禱告完後,吳醫師感動得流下眼淚,原本緊張害怕的心情,瞬間得著釋放,轉恐懼為平安。
二.與神對話的必要
耶穌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曾多次提到禱告的教訓(見馬太福音六章5-7節;馬可福音十一章24-25節…等),在相關的訓示中,不但殷切的傳達了信心與禱告的重要,(見太二十一章22節)還談論到禱告時應有的態度(見路加福音十八章9-14節),且親自撰寫了一篇<主禱文>(見馬太福音六章9-13節),作為禱告的「範本」,同時以肯定的口氣應允道:「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約翰福音十四章13-14節)由此端見,耶穌基督在訴說禱告的訓示時,除了極重視信心的表現外,禱告的意義、方法,態度和功效,也都是祂所強調的。
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時,也特別針對禱告的議題談到:「應當一無罣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四章6-7節)保羅之所以會在書信中強調禱告的重要和功效,乃他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受盡侮辱。在監獄服刑時,更是飽受折磨。在痛苦萬分時,他將一切的重擔,透過禱告卸給神,而享受到心靈的平安。就是因為保羅對於禱告有著如此深刻的信仰體驗,才會藉著書信,叮嚀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要常常與神對話,將一切的憂慮藉著禱告卸給神。
「美國家庭醫學會」曾於1996年10月,以296位臨床醫師為樣本,作了一項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現,296位受訪的醫師皆認為,在病人的醫療過程中,除了醫藥能夠帶來療效外,生病者個人的虔誠信仰,亦相當有助於身體病痛的治療。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醫師甚至認為,代禱對於病人身體的康復,有著相當大的助益。
此外,英國班格爾大學的佛拉西斯教授,亦曾針對數百名剛做完心臟手術不久,正在休養的病人,研究祈禱是否對他們產生效益的實驗。佛拉西斯教授將這些病人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病人的背後,有一群熱心的人為他們代禱;另一組病人則沒有。然而被代禱和沒有被代禱的人,事先都不知這項禱告的實驗。奇妙的是,研究結果發現,在同時住院的兩組病人中,那有人為其代禱的這一組恢復健康的比例,比起沒有人代禱的那一組病人來得多且快,縱使他們自己不知道有人在背後為他們祈禱。
這項實驗出爐後,雖有曼徹斯特大學羅斯教授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在禱告中祈求上帝的幫助,還是要看祈禱的人怎麼理解上帝。最後的結果,還是要取決於是否把上帝看成能干預我們生活,比如上帝進入我們的世界,一旦我們把事情弄糟,上帝馬上就會補救。」此說,遭到了佛拉西斯教授的反問:「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人們不禁要問:如果上帝真能干預,為什麼上帝不來干預一下,勿再讓人類受更多的苦呢?」雖兩者間有著不同的見解,但卻有同樣的共識,就如羅斯教授引用義大利阿西西的祈禱所言:「在我看來,祈禱並不是請求上帝來解決問題,而是祈禱和平的人會渴望成為和平的人。祈禱的效果是先從內部影響開始的,令人感到希望的是,這種內部影響也會影響到外部世界。」這樣的主張,基本上,就如詩篇十六篇9節所載:「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三.學習雅比斯與神對話的禱告
銷售超過八百八十萬冊,擠下風靡全世界的《哈利波特》一書,成了2001年《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是一本名為《雅比斯的禱告》(The Prayer of Jabez)的宗教書籍。消息傳出之後,著實跌破了許多專家的眼鏡。該書之所以暢銷,最主要的原因,乃作者魏肯生博士(Dr. Bruce Wilkinson)在學期間,即深感禱告、讀經及培訓的重要。1976年,他成立了「聖經服事工作的跨越」(Walk Thru the Bible Ministries)機構,不但跨越宗派和文化的限制,還透過研討會、培訓班和出版品,來服事全球各地的教會。目前,這個機構為全美最大的基督教培訓組織,光導師就逾千人,出版品也已超過上萬宗。過去三十年來,他日復日、年復年,以雅比斯的禱告作為他自己的禱文。由於這禱文,使得他的生命得著完全的改變。因著作者本身的信仰體驗,加上這本書幫助相當多的人獲得新生,因而成了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在《雅比斯的禱告》一書出版之前,實鮮少有人知道「雅比斯」是何許人也,因聖經中只有兩處經文提到過他,而且也都只輕輕的帶過,其重要性根本無法與摩西、大衛、保羅或約翰相比。按聖經所載,雅比斯屬猶大支派,母親為了生他,曾經歷過一段痛苦的掙扎,才產下他。所以,他比其他的兄弟更為尊貴。也因此,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就是「我生他甚是痛苦」。(見歷代志上四章9節)
在聖經中,雅比斯這個名字的份量雖是微乎其微,然雅比斯卻以敬畏上帝聞名,因他有一則非比尋常的簡短禱告詞向上帝祈求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聽到他的禱告之後,便應允他的所求。(見歷代志上四章10節)在這短短的經文中,我們可清楚見到雅比斯向上帝所提出的四項訴求:一.甚願你賜福與我。二.擴張我的境界。三.常與我同在。四.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雅比斯不但把所有生命中的困難和悲情都交在上帝手中,還求上帝能夠擴張他生命的境界,並祈求上帝與他同在,使他不致遭受患難、艱苦、試探,還救他脫離一切的凶惡。就是因著這則禱告,改變了雅比斯的一生,也改變了《雅比斯的禱告》一書之作者,還有那閱讀過這本書的數百萬讀者。
雅比斯的禱告精神之所以值得我們學習,就是當他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即極力尋求與上帝對話的機會,同時向祂發出禱告和祈求。
結語:
在神學院教書時,我常會對有心預備當牧師的神學研究所學生說:「你們當了牧師之後,除了得要常常聆聽心靈痛苦者的心聲外,還會成為醫院、殯儀館、墳墓,甚至是監獄的常客。」聽到這些話,神學生們都會以為我在和他們開玩笑。其實,這一點也不假,因信徒遇到心靈不安、肉體生病、生死別離,痛苦憂傷,而科技、醫學卻又無法有效解決時,第一個想找的,就是尋求上帝的幫助。此時,牧師的角色乃相當重要,不但要加以安慰、扶持,還要尋求資源協助他們。當然,更為重要的,就是要帶領他們禱告,好讓遇到生老病死的人,能得著心靈的平安。
神學家富司迪(H.E.Fosdick)說過:「真心追隨基督的人,只有以服務來解釋宗教,才能明瞭作基督徒的意義。唯有把宗教應用到個人與朋友的關係上,應用到鄰居、同事,甚至反對者或敵人身上,他的宗教才會令人感服。在教堂裡所得到的靈感與理想,必須帶到辦公室或工場上。信仰與禱告的生活,是服務的興奮劑,而不是鎮靜劑。」即便是一個小小的禱告,也必當會是一個大賞賜,如富司迪所言:禱告是興奮劑,而非鎮靜劑。這樣的見證,在歷代的信徒身上,已經有了數不清的真實印證。所以,我們「應當一無罣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四章6節)盼我們能常常與神對話,尋求幫助,因穌已明確的應允人類:「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馬可福音十一章2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