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許他們有盼望的未來 — 力宗暐牧師

  • 力宗暐牧師

壹、前言

胡適先生曾經引用一位朋友的說法,若要知道一個國家的文明發展程度,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第一,他們怎麼對待孩子?第二,他們怎麼對待女人?第三,他們怎麼運用閒暇的時間?所以當每個人對「養兒育女」都認真思考並採取行動,兒童人權才不再是紙上空談,國家的未來也才有希望。

人生的成長只有一次,所以孩子不能等待。其實他們所要求的並不多,就如專家所說,要做個稱職的家長,其實也沒那麼困難。只要多一點瞭解,多花一點時間與小孩相處,給他們充滿愛的互動,這樣就足以帶給孩子既深且遠的影響。因此「只有愛孩子,尊重孩子的國度,才是真正文明的國度。」

前幾天我上網查了兒童節的由來,『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何提供兒童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或是學習環境,是世界各國致力的目標。在西元一九二五年八月,世界上五十四個不同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於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教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的呼籲。

自此次大會後,各國政府都先後訂定兒童節,一方面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面是為了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兒童節日期各國有所不同,我國是訂四月四日為兒童節(目前已改為婦幼節)。

兒童節當天為了給孩子一個歡樂的節日,不但有兒童節慶祝大會,表揚模範生,地方政府機關、各個休閒場所、以及公益團體,也都會舉辦親子活動,或多采多姿的兒童節相關活動,讓兒童做主人,亦增進親子關係。』

近年來,與兒童相關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兒童團體亦相繼成立,在兒童福利法通過後,似乎兒童的權利已獲得法律上應有的保障,未來的主人翁可能更能無憂無慮的生活了。

但真的兒童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或許這與事實是相違背的,至少各大媒體所呈現出的景象是令人鼻酸的。這期教會公報提到『保護兒童-社區工作刻不容緩』。現代父母將兒童視為私產的觀念,常是兒童虐待案增加的主因之一,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兒虐案中八成施虐者是父母親。夫妻婚姻失和,家庭經濟貧困,常是成為施虐者的高危險群。

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十九、三十四條中明文規定應防止兒童遭虐,遺棄,及任何形式的性剝削和性迫害。台灣自一九九三年修訂「兒童福利法」後,將兒童保護的內容及範圍作出具體明定,並強調兒童不是父母私有產業之獨立個人。從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兒虐及攜子自殺案來看,便知道台灣這類問題的嚴重性及宣導的迫切性。今年四月廿七至廿九將舉行第一屆台灣兒童高峰會議,將討論有關教育權、健康、家庭成長、遊戲、人身自由、平等權、隱私權、身分權、環境權及兒童工作權等十大項議題。

貳、本論

今天的經文和合本譯本「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現代中文譯本「教導兒童走正路,他將終身不忘。」台語版是「教養孩子,著用合宜的法,就他到老也無歪斜。」似乎暗示著尊重他們的個性與資質,但不是讓他們任性固執,所以這著重點是在於父母的機會與責任。 但是”使他走當行的道路”並非指要每個人都走在已設定好的道路上。希伯來文正確表達應該是”按照他的道路”。因為希伯來文的”道路”是derecK,真正的意義是只針對特殊的內在設計或方向所做的彎曲走向。所以「孩子不同,需要不同」的作者查爾士博士曾提出更適切的翻譯,那就是「配合孩子的本性設計採取適合他的教養方式;直到他長大成熟,也不偏離那樣的生活模式。」

詩人徐志摩先生的一生及他的詩集在去年一直被炒熱,其中他有一句話蠻有流行感染力-許你一個未來。頓時成為街頭巷尾、閒聊應答中的重要詞彙。雖然這句話有如此的張力,但是卻有多少的實踐力呢?大家都能擁有未來,可是盼望與失望、光明與黑暗、虛幻與現實,這一切都在挑戰著我們各方面的應對指數。

但是基督徒卻有很清楚的指望,那就是透過學習及實踐上帝的話-聖經,與禱告能使我們迎刃而解。

一、建立愛中學習與自省的基督教家庭

陳顯明牧師所寫的「一家人都是成長伴侶」這本書說到-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一直想著要改變整個人類,卻是沒有人想要去改變自己。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太太很努力想改變先生,先生卻很努力的想改變太太;婆婆很努力想改變媳婦,媳婦卻很努力的想改變婆婆;父母很努力想改變孩子,孩子卻很努力的想改變父母。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改變自己。甚至越親近的人際互動,就越易落入這種『不必要的積極性』-具有改變對方的強烈企圖心。

家庭關係是一種成長關係。當每個成員開始去開拓個人成長空間,允許個別發展,並能相互欣賞、激勵時,這個關係就產生正向的磁力,彼此吸引,進而促進更大的凝聚力量,與美國心理學家Egan所說的『啟發力量』;其中對對方高度的要求,和輕易批判的態度,反而會逐漸減少。

有一個現象可能我們都能感同身受,那就是當孩子們在學溜冰時,一群負責接送的父母,通常只坐在旁邊品頭論足,哪一個學得快,哪一個學得慢,每當自己的孩子摔倒時,便急急忙忙的跑過去,說『怎麼這麼笨,要照老師教的,保持姿勢的平衡,知道嗎?你看,小暐都會了,你還是一直在跌倒……』三、四個月後,孩子們已經可以溜得自由自在的,父母卻仍是老樣子-是個只會『說教』的父母而已!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帶孩子趕著上各種『才藝課程』的父母們,但是,三、四年後,孩子們學會許多新的能力,空間也跟著廣闊了,而這些父母們,卻仍舊祇是個趕場接送的過客而已!在此要澄清,我並不是在否定父母栽培子女的苦心及努力,只是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想想。如果,父母也嚐試在同一時間下去學溜冰,也許三、四個月後,便能與自己的孩子,手拉手一起在溜冰場溜冰。如此,不只提昇個人成長空間,甚至也因溜冰而與孩子從『遊戲中』建立彼此之間心靈的共鳴,這就是人性化的互動。

父母的主要資源是建設性的,包括誡命在內,但又不是侷限在誡命上;在基本上,它的意思是「方向」,它在這裡的目標是要培養智慧的思考習慣與行動習慣,就如在箴言四10~15所說。這非但不是要奴役一個人,反倒是要裝備他們,使他們可以安穩而有尊榮地找到他們生命的道路箴言三1~6。

人類從出生到三、四歲,是腦部活動最密集的時期。這段嬰幼年,正是奠定一生智力、情緒與性格的關鍵階段。一九九七年,在紐約有一個非營利機構「家庭與工作研究院」發表了一份腦部的重要報告《重新認識人腦》。報告指出,神經學家已經證實,從最早的胚胎時期開始,人腦的教育便深深受到後天環境(營養、週遭、照顧、刺激與教育)影響。所以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兩者的相互作用,才是決定人類如何發展與學習,最重要的因素。 網路上有一篇分享短文說到:

有個小男孩,父母早已離異,他和祖母兩人相依為命。在學校,每天中午一吃完飯,他總是拿著數枚一元硬幣,衝到走廊上的電話機旁,踮著腳打電話。老師如果偶而經過,總是可以聽到稚嫩的聲音,親膩地叫著:「媽媽,吃飽了嗎?放學會不會來接我?記得給我買玩具!」一邊說著,一邊笑著,然後在午休鈴聲響起,才依依不捨地掛上電話。

有一天,班上學生臨時要集合,他來不及掛上電話就跑走了,路過的老師拿起電話要掛上,她好奇的聽了一下,電話筒中傳來:「下面音響十二點三十分十秒,嘟。下面音響十二點三十分二十秒,嘟…」 頓時,大顆眼淚在老師的眼中打轉。

試想:對親情的響往是人之天性,在我們周遭有太多太多缺乏愛的小孩,在他們似乎堅強的外貌,常常隱藏著一顆孺慕之情。給他們一分關懷時,世界上就多一點溫暖。

二、基督徒的價值觀

漂亮寶貝,人見人愛;天才小子,前程可期。美麗、聰明與財富是社會判斷個人價值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價值只保留給符合某些嚴苛標準的人,例如漂亮的人天生就擁有驕寵;聰明的人也很容易得到讚賞;明星球員也很受尊重,但卻沒有一個人僅僅因為他是「他自己」而被認為有價值。所以不符合那套標準的人根本別想獲得尊重。

信不信由你,年僅五歲大的小男孩就能在這種體制下「感受」到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大多數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觀察到,有些人被重視,有些人不被重視,他們也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是不被看重的。我們這些做父母或是長輩的,很多時候在無意間將這個體制灌輸給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不斷給他們打分數、衡量他們的價值,結果造成普遍存在於個人的自卑感和無力感,你我恐怕也都身受其苦。

在「轉個彎,一樣有路走-讓孩子自信過一生」這本書裡,作者詹姆斯‧杜布森提到四個建立自信心的策略:

策略一、營造一個保護價值觀的環境。
策略二、拆除價值觀炸彈。

行動一:把青少年生活留待青春期體會,
行動二:教導孩子不要妄自菲薄,
行動三:幫助孩子「截長補短」,
行動四:培養孩子具競爭力。
策略三、正面積極作父母。
行動一:不傷害自尊心的管教,
行動二:留意孩子課堂上的學習狀況,
行動三:避免過度保護和依賴,
行動四:教導孩子和善待人。
策略四、為青春期作準備。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有價值、有尊嚴的,應該得到權利、受到尊重,而這絕對是可以做到的。我們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是「躲」起來,還是「找」出路?就看他是否有自信!轉個彎,你的孩子一樣有路走,而且可以走得更好、更健康。

教養兒童的「教養」有開始、出發和啟動的意思。指示孩童正確的方向,需要父母的訓誨及引導。訓練可能包括敬畏上帝,發展智慧,學習何者為是,何者為非,有好態度,學習怎樣與人相處。訓練應該在出生之後立刻開始,甚至在學說話之前便要開始。然後透過各個階段的學習得以成長。 至於管教乃是表達父母對兒女的愛,表明他們關心兒女。受過正當管教的兒女帶給雙親平安與喜悅,因為他們不需要因他們而憂慮。

三、信心的禱告

在生命的每個階段裡,孩子們都需要我們的禱告,也都從我們的禱告中蒙受了莫大的祝福與益處。關鍵就在於不要全然靠著自己的力量去做,而要隨時求助於那位最有經驗的父母-我們的父神上帝。然後一次一小步地在禱告中涵蓋孩子生命的每一項細節。這樣做法會產生極大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則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

可是我們不要緊抓著孩子,想獨力養育他們,這樣會限制上帝在孩子身上的作為。如果我們不相信上帝能掌握孩子的生命,我們就會被懼怕所轄制。所以要完全交託。上帝的愛能改變一切,我們若認識上帝對我們的愛與接納,生命便會改變。

我們要從順服上帝開始做起,懇求祂幫助我們如何為人父母,並成為祂要我們成為代求者。當聖靈引導我們、當我們心中聽見祂對我們孩子的提醒時,就去禱告吧!

參、結論

人生每個階段都會面臨自尊的威脅;幼童對於自我和所處的地位面臨很大的恐懼;青少年面臨的劇烈轉變的威脅;成年人則持續對抗同年時期所經歷的自卑感;老年人的衰老和心智退化,則往往是年輕人的回應,讓他們覺得存在只會造成別人的負擔。

如果今天各年齡層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和無力感,我們必須問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無法接納自己?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覺得自己不被愛也不可愛?為什麼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帶來的是失望和自我憎惡,而不是自信與自我尊重?為什麼每個孩子都要在同樣的問題上撞得頭破血流?每一位想保護孩子不受自卑感打擊的父母,都要思想這些重要的問題。

一個循環的反面教育無法提供兒童對未來有盼望,唯有從小就生活在愛的環境中,就是到老也能持守教導,那麼兒童就有模範對象參考學習。

今天我們出門的時候,是否有給我們的小孩,甚至家人一個溫馨的擁抱,如果還沒,待會而散會或是回到家,不要吝嗇,適時的表達一下,我們的關心與愛,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可是卻是帶來盼望未來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