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謹守真智慧與謀略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箴言三章21-26節

◎前言

在小型教會也有一段時間,最讓我耿耿於懷的是教會的成長問題。面對教會的成長受限,自己也常因為沒有成就感而氣餒,甚至有求去的念頭,「或許換人做做看,會比較有成長的機會」。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積極的態度,我想比較積極的想法是,去尋找新的可能性。也因此,所思所想的盡是教會發展的問題。「神之所欲,常在我心」!我想這是許多牧師共同的心聲。因此,今天我想從兩個企業的轉型經驗來探討教會發展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企業的轉型經驗──東森得易購

曾經,電視購物被認為是個不入流的行業,2004年4月號的《商業週刊》中專文報導了一則電視購物的經營傳奇。「東森得易購」五年成長70倍,這一家公司有六百八十位電話客服人員,一分鐘接受十四筆訂單、做五萬元生意;也許就在你打個哈欠的短短兩秒內,它賣掉了兩輛汽車、三顆定價三十萬元的兩克拉鑽石,或者十二人次的巴峇島四天三夜的旅遊。今年一、二月,他們平均每天湧入約兩萬筆的訂單,日營收達八千萬至一億元。這家名為「東森得易購」的公司,正引起各界的矚目。

在東森得易購成立以前,台灣也有許多小型的第四台電視購物業者,主要販售男性壯陽藥、或減肥瘦身等商品。這些電視購物業者,必須支付有線電視系統商上架費(就是通路費,每個月平均每一戶收視戶約一‧五元至六元左右)。換言之,國內兩大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東森集團與和信集團,每年約可從此獲取兩億元以上不等的收入。

但是,民國八十七年,衛生食品藥物管理法通過,當時,眼看著一年將損失兩億的收入;這是一個危機,卻也成了東森集團的轉機。東森決定自己經營電視購物,並迅速組成團隊親赴美國、韓國考察電視購物業者經營經驗,進軍電視購物市場。

當時許多人都不看好這個市場。「我永遠記得,我跟我老爸講,他卻說,啥麼?電視購物?你有沒有搞錯?」王令麟回憶:「我永遠記得那一剎那,他那個神情。」因為,在那個時候,電視購物多半都是賣膏藥的賣法,父親覺得這個市場很不入流。堂堂一個集團,怎麼可以投入這種形象極為負面的行業。不僅父親不看好,連經營衣蝶百貨的妹妹王令楣也不認可。

雖然很多人都不看好這個意見,但是,王令麟卻看到美國的QVC(一年營收約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韓國的39 Shopping這些電視購物誘人的成功模式。

當年,得易購的創立團隊評估,成立一年業績可達十億元,結果,得易購第一年業績才做了五億元,就賠光兩億元的資本。第二年,繼續賠掉兩億元,第三年,再賠一億五千萬元。

三年來,得易購共賠掉近三個資本額。重點是,王令麟沒有打退堂鼓。他從過去經驗得到經營媒體獲利的時間準則:「媒體的特性就是要四年」,只要撐過頭四年,就可以進入回收期。「當然,這個行業要做,一定要做前三名,第四名是沒有機會的」。

王令麟說:「重點是,你給消費者什麼?我們就給他一個承諾嘛,不滿意你可以退貨啊!」在服務上,創新推出「十二期分期付款、無條件免費退換貨、十天免費鑑賞期、免費送貨到府」。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陳清河說,東森購物頻道的成功,因為他們……找出讓民眾安心的模式。

在品牌上,它推出「東森嚴選」,以超過五十人次嚴格審核商品的品質與價格競爭力。除了電視購物以外,得易購目前正積極複製電視購物成功經驗,至型錄、網路、廣播、報紙等四大通路購物市場。王令麟的野心是,建構一個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接觸到消費者,也就是「無所不在」的虛擬購物平台,成為國內流通霸主。

三年前,得易購每天營業額只有六萬元,但現在,得易購每天的營業額上億元;三年前,東森得易購尾牙時,王令麟發不出年終獎金,只能寒酸的擺上十桌路邊攤慰勞員工,當時的菜色每桌二千五百元。去年,得易購年終獎金五個月,尾牙並在內湖席開二百五十桌,每桌菜色一萬一千元,摸彩獎品金額達千萬元。得易購的成長不言而喻。

藉著這些資料的顯示,或許我們可以大膽的歸納「東森得易購」的成功因素:
1. 對市場獨到的遠見。
2. 不屈不撓的戰鬥力;雖然連賠三年,仍不放棄,繼續再加碼,再改進。
3. 有效掌握電視購物通路。未來甚至將複製成功經驗至型錄、網路、廣播、報紙等四大通路購物
  市場。
4. 重視消費者的滿意度,打破國人對電視購物的不良印象。
5. 堅強的團隊陣容。

◎企業的轉型經驗──開源節流的台鹽

最近經常可以在電視的廣告上看見「台鹽」的產品,他們找來許多政界人士大賣「保養品」,據說,口碑還很不錯。

台鹽去年由公營事業轉為民營,二十九億元股本提撥30%公開承銷、20%競拍之外,另提撥10%(二億五千萬股)由員工認股。

台鹽員工約有五百五十人,平均年資二十五年者占七成,其中,資深的員工約占一成,大約有五十人,這些員工從公司上市到今年三月,短短幾個月都可大賺三、四百萬元,加計年資結算,這些人都已成了千萬富翁。

鄭寶清是在九十一年三月由經濟部推派走馬上任,他首先做節流措施,台鹽每年向海外購鹽高達四十萬噸,每噸價格28美元,鄭寶清採取重新議價方式,成功將每公噸價格降至17.8美元,等於一年節省408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其次,海上運輸費用也由每噸14.8美元,降至8.5美元,每年節省252萬美元(約合新台幣8650萬元),陸上運輸也一樣每年節省新台幣6千萬元;另外,曬鹽成本每年必須虧損2億元,鄭寶清決定停止曬鹽業務,全部採進口因應。

在開源方面,台鹽最重要轉型成功關鍵是投資生技事業部,其中將顆粒鹽與洗劑融合就是一項創舉,現已申請專利權,推出洗面乳與洗髮乳,經消費者使用後,竟然有一位大學女生與上班族男性上網告知網友,台鹽洗面乳使用後可使青春痘逐步消失;而洗髮乳則能使禿頭慢慢滋生髮苗,並經網友大舉轉發,變成網路上談論的話題,台鹽不花一毛錢廣告費竟達到如此大的宣傳效果,更奠定其市場地位。

後來台鹽更積極投入生技領域,也進軍醫療器材創傷覆蓋材產品,自美國購買膠原蛋白,當初台鹽自美國購買膠原蛋白主要是以製作醫材產品為主,市場規模始終做不大。鄭寶清接任董事長後,他認為台灣醫材市場規模每年僅十億元,保養品市場則高達千億元,因此決定轉攻保養品市場,並利用過去立委人脈,不分藍綠女立委全數沒有代價為台鹽綠迷雅保養品代言,此舉奏效,業績高幅度成長,保養品更為公司帶來前所未有的利潤。

台鹽現有生技研發團隊14人,每年編列8千萬元預算,必須研發出50種新產品,其中至少要有50%能夠推上市場。鄭寶清表示,台鹽現每年營收40億元,鹽占50%、保養品占35%、科技產品占10%,未來保養品將大幅提高至5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鹽七股鹽廠具有338年歷史,從清朝開始就引海水入田曬鹽,歷經日據時代至今,是目前台灣僅剩的鹽廠,鄭寶清決定停止曬鹽後,鹽廠經濟效益大幅降低。一次鄭寶清視察鹽廠時,發現有一小池俗稱滷水,據說浸泡可治腳疾,他當下突發奇想,計畫將七股鹽廠規畫成休閒觀光景點,但現有硬體設施絕對不夠,因此決定投資六百萬元,將滷水小池擴建為大型滷池,將其取名「不沈之海」,旁並增設一百六十噸精鹽覆蓋池。其次,七股不再曬鹽後,鹽場有一座鹽山是台灣自曬鹽僅有的見證,為此將其規畫成階梯步道讓遊客登高上鹽山,並邀請苗栗知名石雕家林平原製雕數十座大型鹽雕展示,鹽廠空地更規畫三百五十餘停車位,去年一年竟然創下百萬人次遊客潮,獲利一億元。

鄭寶清上任後的種種措施,讓台鹽原本預估九十一年虧損三億元,卻大幅度轉虧為盈,並大賺近五億元,今年預估可賺十一億元。台鹽轉型成功,讓員工都因股價價差賺了一筆,難怪員工都說,民營化沒什麼不好啊。

整合上述的資料,我們試著歸納出「台鹽」的成功因素如下:
1. 有效節流:重新議價,並停止虧損的業務。
2. 研發開源:投入醫療及生技產品,提昇產品價值,轉虧為盈。
3. 展現創意:在舊有資源中,加入新的創意,創造停工鹽場的觀光價值。

◎謹守真智慧──教會轉型的可能思考

教會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有相同之處,但也有相異之處。聖經箴言有段話說:「我兒,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不可使他離開你的眼目。這樣,他必作你的生命,頸項的美飾。你就坦然行路,不致碰腳。你躺下,必不懼怕;你躺臥,睡得香甜。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惡人遭毀滅,也不要恐懼。」(箴3:21-26)

教會的發展也需要智慧與謀略,這能使教會的發展更加順暢。當然,遇到發展上的阻礙也在所難免,但「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因為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他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我想,這正是教會與企業不同的地方。信仰是教會發展的基石,少了信仰的根基與反省,教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在許多方面,企業的經驗也可以有效地作為教會發展的參考,茲就「東森得易購」與「台鹽」的成功轉型經驗,思考幾點有關教會轉型的參考,讓我們秉著信仰的基礎,謹守真智慧與謀略,尋求教會再發展的可行性。

1. 對教會未來發展的遠見。「無智謀,民就敗落;謀士多,人便安居。」(箴11:14)
2. 不屈不撓的精神,雖遇發展困境,仍要再接再厲。「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因為耶和
  華是你所倚靠的;他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箴3:25-26)
3. 有效掌握宣傳通路,伸長福音觸角。
4. 重視教會內及社區的需求。
5. 建立事奉團隊。「不先商議,所謀無效;謀士眾多,所謀乃成。」(箴15:22)
6. 善用每一分資源,把錢用在需要的地方。
7. 研究並開創新事工。
8. 在現有的資源中加入新的創意。
9. 仰望上帝,謹守真智慧與謀略。「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箴16:3)「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纔能立定。」(箴19:21)

◎結論

這或許只是我個人對教會發展的粗淺反省,但也希望能激起大家對教會發展的渴望,因為,我相信只要教會中大多數的人都期待教會成長,並願意付上相對的代價,那麼教會就會成長。這也正是教會增長專家Easum(1990)在《教會增長手冊》(The Church Growth Handbook)的看法, 90%的成長教會,是因為他們都期待自己的教會增長。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同樣的期待,並共同為基督的教會獻上自己,讓我們的教會成為上帝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