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超越區隔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加拉太書三章 27-28 節;歌羅西書三章 10-11 節

前言:

歡迎台東武陵教會的王牧師、長執,以及青少年團契到德生教會參訪,同時參與主日禮拜的服事。武陵教會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的武陵村,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布農中會。因著布農族武陵教會的到來,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主內一家」的景象,也從大家一起共同禮拜的美麗畫面中,讓人感受到舊約詩人所發出的讚美之聲:「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詩篇一三三篇 1-3 節)

一、布農族-是我們的家人之一

布農族語稱「人」為“ bunun ”,因此,「人」( bunun )乃成了布農族名稱的由來。「 Mihumisang! 」(活著真好!)是布農族見面時的問候之語,其意為:「你活著,我也活著,大家都還活著,真好!」也可以說是:「你還沒死,我也還沒死,大家都還沒死,真好!」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人口數第四大的族群,分佈在台灣的三個地區,一為南投縣的信義與仁愛鄉;一在高雄縣的三民與桃源鄉;另一則是在花蓮縣的萬榮與卓溪鄉及台東縣的海端與延平鄉。其所居住區域的廣大,僅次於泰雅族。雖是如此,布農族卻是台灣原住民當中,伸展力最強,人口遷移幅度最大的一個族群,遍及台灣的中部、南部與東部山區。因著地域的關係,長老教會將布農族之教會區分為布農中會(花東)、南布中會(高雄)、中布中會(南投)三個中會。

布農族人生性溫和、內向、單純、樂觀,且非常好客,同時也是一支非常喜歡和別人分享的族群。記得在玉山神學院服務時,我曾多次前往布農族的教會主領禮拜。一天下午,我受邀前往花蓮縣卓溪鄉的布農族教會帶領聚會,聚會結束時,才下午四點半,本想趁天黑之前趕回學校,但教會的牧師卻要我無論如何,一定要吃完晚餐之後再上路。儘管我一再地推辭,但牧師和全體長執還是堅持要我全家都留下來和他們共進晚餐,理由是,晚餐已經準備好了。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只好恭敬不如從命的和牧長們一起共進晚餐。當進入教會的餐廳,看到滿桌豐盛的原住民料理時,令我感動不已。用餐時,牧師告訴我,在布農族的文化中,若有客人來訪,絕不能讓他們餓肚子回家,也不能讓他們空手回去。相對的,若客人拒絕主人誠心的邀約,不但會辜負主人的好意,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從這次的晚餐中,我感受到布農族的熱情,也學習到了他們的待客之道。

又有一次,受邀前往南投仁愛鄉的布農族教會帶領聚會,由於路途遙遠,我提早一天載著妻小從花蓮出發,沿著中部橫貫公路,越過合歡山,經霧社和埔里,總共開了六個多鐘頭的車才抵達目的地。

隔天結束兩場的聚會,與該會的牧師招呼完所有的會友後,我轉身要進入客房整理行李,準備從原路開車回花蓮時,有一位年長的阿婆,親切的趨前和我握手,雖然我倆語言不通,但握手時,我感覺阿婆的手掌上有一張紙,她還將手掌上的紙張硬塞在我的手掌心,要我握緊,以免被人看到。阿婆將「紙張」用握手的方式遞給我之後,還面帶微笑,但卻隨即轉身離開。當我打開手掌一探究竟時,這才發現,原來「紙張」是一張一百元的台幣。納悶之餘,我快步向前,準備將一百元的鈔票還給阿婆,但她堅持不肯,要我無論如何,一定得收下,還用手指著站在一旁,當時年紀還小的兩位女兒,似乎要我用這一百元買禮物送給女兒。

事後,我請教該教會的駐堂牧師,為何阿婆會用握手的方式給紅包?牧師給我的答案是:透過握手給金錢或小禮物,乃是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因布農族

生性內向,常不好意思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送禮物給客人,怕客人會不好意思而拒絕接受,所以才會用此一方式送禮,這樣,較不會讓客人感到難為情。

除了熱情與好客外,布農族的音樂和藝術之豐富,委實令人佩服,特別是他們的八部合唱更是聞名遐邇。布農族的八部複雜與豐富的合音唱法,在人類文化還未發達之前,就已經出現,現代的音樂家們,無不對之讚嘆不已。如今,台 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出版的《世紀新聖詩》之第 122 首<踏先賢步伐邁向前> (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the forefathers ),就是採集自布農族音樂的古調,其旋律與和聲不但和諧、動聽,還成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大會的主題曲,亦同時為普世教會所喜愛,經常在國際性的禮拜中被吟唱。

二、原住民 – 上帝家裡的一份子

依聯合國的統計,在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上,有多達三億七千萬的原住民人口,分別居住在全球七十多個國家的各個角落中,但原住民的珍貴文化卻往往被人所忽略,應有的利益和人權也常被世人所漠視,且被處在強勢文化的「文明人」視為「化外之民」,甚至稱他們為「蕃仔」。捫心自問,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心態?我坦承,以前,自己也曾經有過。

為喚起世人對於原住民的尊重,同時表達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視與維護,聯合國乃在其所成立的四大宗旨: 1. 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 2. 發展國家間友好關係。 3. 合作解決國際問題,增進對人權的尊重。 4. 成為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之基礎上通過決議,將 1993 年訂為「國際原住民族年」,並於 1993 年 12 月 23 日 ,在聯大會議中,正式通過決議,訂定每年的 8 月 9 日 為「世界原住民國際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 ,同時將 1994 年至 2003 年訂為「世界原住民族國際十年」。

制訂「世界原住民族國際十年」之後的 2002 年,聯合國的觀察與研究報告續而指出,未來影響人類生活的,除了世界的九大宗教外,還有「原住民族的文化與信仰」。因此,聯合國又將 2005 年至 2014 年訂為「第二階段的原住民年」,其目的和先前所述一樣,乃盼望能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以解決原住民族在人權、文化、經濟、教育、環境、衛生和社會發展等問題。

當聯合國成立「世界原住民國際日」和「第二階段的原住民年」之後,台灣也意識到有必要設立台灣的原住民日,而於 2005 年 6 月 15 日 在行政院所召開的第 2944 次院會中,正式通過「原住民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並訂定每年的 8 月 1 日 為「台灣原住民族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響應聯合國與台灣政府對於原住民的關心,乃將 2008 年訂為「台灣原住民年」,並於 2008 年 3 月 25-28 日的第 53 屆總會通常年會之開會禮拜中,特別以台灣原住民的音樂與文化來呈現對於上帝的敬拜。禮拜程序的設計,由我和兩位原住民的音樂家共同參與。會後,受到相當大的迴響與好評。個人有幸參與這項歷史性的任務,深感與有榮焉。

值得感謝的是,在台灣這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島上,竟然有十三個原住民族群,總數約有四十八萬人居住於此,若加上已被漢化的平埔族各分支,以及從大陸各地搬遷而來的各大族群,台灣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其文化和語言的多元,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在如此狹小的面積上,能有這麼多的族群共同居住,在這個地球村當中,誠屬罕見。如今,台灣聚集了這麼多的族群於此,真有如一塊種有許多品種的花園,百花齊放,鮮豔美麗,楚楚動人。此一奇特的美麗景象,可以說是上帝給予台灣最為美好的禮物。

三、披戴基督 – 超越區隔

雖在這麼小的土地上,有這麼多的族群共同居住固然可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而問題的出現,不只是宗教、文化、生活習性、性別、年齡層和價值觀的差異而已,族群的多元,也在台灣出現諸多的問題。我們從出身客家,上了年紀之後,選擇受洗成為基督徒的名作家李喬,在《台灣人的醜陋面》一書當中,有感而發的以「自大的福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為題,訴說同住在台灣這個小島上的居民之心性行徑的差異,應可見諸於一斑。

事實上,因為「差異」,使人產生區隔和對立,進而相互排斥和攻擊的問題,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屢見不鮮。對此,聖經中有著相當清楚與具體的訓示。我們從保羅分別寫給哥林多、加拉太、歌羅西等教會的書信中,多次提及相關的訓勉,應可見著。藉著書信,保羅好幾次提到,身為基督徒,應當存「公同教會」、「聖徒相通」的心懷,消除階級與意識型態上的「區隔」,建立主內一家的肢體關係,才能高舉基督、廣傳福音、榮神益人。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 13 節如此寫道:「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又於加拉太書三章 27-28 節提及:「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在歌羅西書三章 10-11 節再次強調:「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

保羅之所以會反覆提出這樣的訓示,乃猶太人常自認為他們是上帝唯一的選民,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而以唯我獨尊的國家和信仰主義自居,將外邦人視為低等動物,不願與他們在信仰與文化上有所交流,就是生活上,也以階級來區隔,使得同有上帝形像的人與社會,出現了高低之分,而產生嚴重的隔閡。不僅如此,他們還以性別之分來歧視女性,而使得社會上出現男尊女卑等屬世的區隔。質言之,保羅乃以下列五項「區隔」,訴說出猶太人嚴重的本位主義。

1. 種族的區隔:猶太人(宗教與自我)、希利尼人(哲學與聰明)。

2. 階級的區隔:自主的(老闆、公民)、為奴的(奴隸、偷渡客)。

3. 文化的區隔:化外人(被輕看的)、西古提人(被尊敬的)。

4. 本位的區隔:受割禮的(猶太人)、沒受割禮的(外邦人)。

5. 性別的區隔:男的(尊)、女的(卑)。

由於保羅對猶太人上述這些無理的區隔相當不以為然,才會透過書信強調
:因唯有基督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只要披戴基督,在基督裡便可超越人為的區隔,一切問題終可迎刃而解。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則故事,話說:在第一次歐戰結束的時候,有幾位英國基督徒到德國去開會。大會的司儀介紹說:「現在歐戰已經結束了,有英國的弟兄來探望我們,我們歡迎他們。」在他們當中,立刻有一位弟兄站起來說:「我們不是英國的弟兄,我們是從英國來的弟兄。」英國人所回答的這句話,乃表達出在基督裡,主內一家,不分你我的精神與態度。

結語:

1986 年,從神學院畢業,剛到花蓮牧會時,對於原住民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和我的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你們的和我們的就是大家一起的。」之樂天思想,相當難以接受。

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價值觀比較符合耶穌的教導:「樂觀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六章 34 節)以及使徒行傳所載:「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使徒行傳二章 44-46 節)所流露出團契生活的景象。由此,我感受到,人常會用自己認為「對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去排斥別人心目中也認為是「對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和文化,這樣一來,「區隔」馬上就會浮現,進而產生問題與衝突。

基本上,只要我們不一味的以自認為是「對的」標準,來看待他人也認為是「對的」看法,而以自己的標準來認為別人的「對的」都是「錯的」,應該就沒有「對錯」與「區隔」之分了。是的,如同保羅所說,人若披戴基督,活在基督裡,便成了新造的人,必將合而為一,人間一切種族上、宗教上、文化上、社會上、階級上、男與女的區隔與藩籬均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