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超越的愛之預備(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註:本文接續<超越的愛之預備(一)>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一章 1-13 節;約翰福音二章 13-22 節

五、認同與跨越的體驗和學習

神學院畢業牧會多年後,深感自己所學不足,實有進一步充電和學習的必要。為能出國進修,乃於 1988 年,在友人的鼓勵下,報考總會所辦的公費留學考試。因時間緊迫,來不及準備,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於報名截止日當天,才硬著頭皮,匆匆從花蓮用掛號信向台北總會報名。

考完試後,深感無望,早就忘掉此事。然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近一個月後,竟然接到主辦單位來函通知,說我不但通過考試,還排名第六,且獲得全額獎學金,得以出國進修一年。就是因為這一次的幸運上榜,使我有機會於 1989 年遠赴英國進修,開啟了出國讀書與日後繼續進修之路。

在英國進修期間,接觸到了來自世界各地,多達四十三個國家的同學,齊住在宛如「聯合國」的學校宿舍裡。在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儘管大家的語言、膚色、文化、生活習性、價值觀和處事的方式不同,有時也會在個別差異當中,顯露出各個民族的不足與缺失。雖是如此,每一個民族也都有其優點和可貴之處,透過尊重與包容,不但可以彼此欣賞,也可以相互借鏡和學習,更可以看到多元文化的美。

到英國進修之前,由於我未有過與黑人生活的經驗,因此,對於黑人存在著他們的皮膚黑,應比白種人和黃種人來得厚,可能比較不怕熱,也不怕燙的天真想法。會存有這樣的觀念,應該是在兒童主日學時代,聽主日學老師講故事時,用開玩笑的口氣所說出的比喻:「上帝創造人類之時,黑人烤得最久,所以皮膚較黑,也較不怕熱,才會將他們安排在天氣較為炎熱的非洲生活。」所導致。直到有一天,在學校宿舍的小廚房,看到一位來自非洲迦納的黑人同學,不小心被熱開水燙到,顯露出痛苦的表情時,才解開小時候對於黑人的迷失。原來,黑人的皮膚和黃種人的一樣薄,只是膚色不同的差別而已,黑人被熱水燙到,也會和其他的人種一樣,痛得哇哇叫!

還有,我還曾經天真的以為,黑人的皮膚黑,可能比白種人和黃種人的皮膚髒,直到有一次,應韓國的同學之邀,和來自德國的白人與非洲的黑人同學一起洗澡,在浴室袒誠相見時,我才徹底了解,人的身體除了外型和膚色不一樣之外,其他並無任何的差別,若不洗澡,一樣都會髒;洗完澡之後,同樣都是乾淨的,也都是香的。

談論至此,使我回想起拙著《壓力與能力》的<認同、跨越、合一>一文當中,所曾訴說過的「跨越文化」之自我經驗。話說,當自己剛開始接觸不同的人種和文化時,常站在自己文化價值觀的本位主義上,排斥他人的文化,不但看不慣印度和非洲的同學老是用手抓東西吃,非常不衛生;亦對英國人吃香蕉時,得正經八百的先將香蕉皮剝下,再將香蕉放在盤子上,用刀子一片片切下,再以叉子送入口中享用的假斯文,感到多此一舉;更對非洲那米比亞同學一高興起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在校園集體大聲唱歌跳舞相當不解;甚至對於巴西女同學的熱情擁抱,以及白人受到讚美時,就會大聲說出「謝謝」的「驕傲」言語,感到難以接受。相對的,我不知道白種人對於台灣、日本和韓國人,長久以來,受到中國儒家那「禮義廉恥」的思想所薰陶,而過度「顧謙」、「保守」,又略帶「虛偽」的民族性,是否也會在他們深受基督教「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信仰價值觀的影響,而產生「文化震撼」?

一天晚上,有位住在我隔壁寢室的同學,他來自馬來西亞,已上了年紀,擁有一輛賓士休旅車,是銀行的總裁,也是一家五星級飯店的老闆,經濟情況非常好。由於他是福建的華僑,從小就受英文教育,不但英文好,也會講一口流利的福建話(閩南語),但因吃不慣學校餐廳所提供的西餐,常邀我和他到伯明罕市中心的中國餐廳用餐。基於他近視很深,晚上不便開車的理由,晚上有事外出時,他也常要我充當司機,開著他的賓士休旅車載他。當然,他也不失我的禮,常請我上館子吃飯,下午沒課時,還會親自開車,請我到鄉間的花園餐廳,享用英國式的下午茶。

一天晚上,他心血來潮,邀請一對來自斯里蘭卡籍的教授夫婦,以及一位印度籍的同學,由我開車,載著他們前往市中心,一家由香港人所開的中國餐廳吃飯。點餐之前,餐廳服務生逐一詢問客人所需的餐具時,斯里蘭卡籍的教授夫婦和印度籍的同學以幽默的語氣異口同聲回答說:「我們的手就是最佳的餐具!」席間,服務生雖也為他們預備了一套餐具,然卻只見他們將餐具擱在一旁,用手抓著黏稠的咖哩飯吃得津津有味。目睹此一情景,讓我這位小時候就被教導不可以用手抓東西吃的台灣人難以接受。

餐後回學校的路上,我忍不住問道:「為何印度人不使用餐具吃飯?有餐具不用,太可惜了吧!」斯里蘭卡的教授夫婦微笑的回答說:「用手吃飯最方便、最自然,也最環保,這是一種文化,從小,父母親就教導我們要用手吃飯。」聽到這樣的答案,真教我深感不可思議,但卻也不知如何回應。然而,經過長時間的相處之後,我發現,每一個族群,皆有其特殊的文化,而每一種文化,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體」,而每一個「體」都是寶貴的,也都有上帝的形象,是神聖的,不容輕忽,必須受到尊重。從那時起,我不但大開國際的眼界,也學習到了「認同」與「跨越」文化的重要功課,不再和先前一樣,用排斥與輕視的眼光,看待異於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六、為超越的愛作預備的耶穌
基本上,人之所以常會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宗教、政治等本位主義的觀點上,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去衡量、批判他人,乃自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人便因為罪惡,成了罪惡的奴隸,顯露出軟弱的人性,常在不自覺中,流露出驕傲、自私、嫉妒、本位、怨恨、「偏見」( prejudice )與「偏差」( bias )的心態和行為。雖然有許多時候,這些軟弱的顯露並非故意的,常在不經意中就流露了出來,而且這樣的「軟弱」,人本身不但無法克制,也無法靠著道德教訓和作功德就能擺脫,因人背負著「原罪」( sin )的包袱,是個「罪人」,極度的軟弱。可知,「族群」問題的產生,無疑是因為人的罪性所引發,若非靠著耶穌基督救贖的能力,人還是無能為力。

1. 超越、認同

當耶穌為了完成超越的愛, 進入耶路撒受苦之前, 除了以 醫病、趕鬼、行神蹟、傳福音作為預備外,祂還特別以猶太人的身份,刻意經過撒瑪利亞地區,且毫不避諱的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並與她展開對話。之後,又進入到撒瑪利亞人的村落和家庭與他們同住了兩天,同時藉機向他們傳講天國的福音(見約翰福音四章 1-42 節)。

耶穌以猶太人的身份,主動與撒瑪利亞人「接觸」,除了要以此行動宣示,猶太人與撒瑪利亞本是同根生,同有上帝的形象,不應相互排斥、攻擊和交惡外,更為重要的是,耶穌乃要藉此行動宣告,上帝的救恩是普世性的,不只是那標榜自己是上帝「選民」,高舉民族主義的猶太人所獨享。 耶穌此舉,不僅突破了族群隔閡、拆毀了種族的藩籬,也為合一的理想,付諸了實際的行動,亦為實踐超越的愛,展現出最好的詮釋和預備。

2 、謙卑

耶穌用行動突破「族群」的藩籬之後,乃繼續往北走,回到故鄉加利利地區展開福音的工作。 耶穌在傳道生涯短短的三年中,面對了宗教、政治、經濟、種族、意識形態、 法統 等諸多問題和挑戰。然 當耶穌完成祂世上的工作, 為實踐超越的愛, 準備進入耶路撒冷受苦,獻身為活祭時,耶穌深知,站在城門口列隊迎接祂的猶太人,並不知道祂就是先知口中所預言的彌賽亞, 一味抱持復興猶太民族主義的心態,將耶穌看成是軍事領袖,只想藉著祂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

基於此,耶穌 不選用馬匹,選擇以象徵謙卑的驢子,作為進入耶路撒冷的交通工具,其主要目的,乃要再一次的藉此「訴說」,祂在登山寶訓裡面所談論過:「虛心(謙卑)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 。」(馬太福音五章 3 、 5 節)的應許,也同時要讓迎接祂的猶太人明白,人若謙卑,就不會排斥其他的族群,而內心謙卑與溫柔的人,必將承受土地,享受天國的福氣;反之,人若一味高舉 民族主義,必目中無人,無法蒙受上帝的祝福,也無法 承受土地。當然,耶穌也藉著騎驢進城的行動加以宣告,祂的到來,並非為政治,也非為猶太民族主義,而是為普世人類的生命、心靈與靈魂。

3. 潔淨、根除萬惡之根

耶穌騎驢進城,到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的幾天中,祂曾為耶路撒冷哀哭、潔淨聖殿、與學生一起守逾越節筵席,並設立聖餐,藉以預表拯救的意義。之後,又來到客西馬尼園悲傷痛苦的禱告,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在這短短的幾天中,耶穌所展現出來的每一項作為,都是為實踐超越的愛作預備。

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 耶穌曾先後兩次為了潔淨聖殿而動怒,不但用繩子作成鞭子,趕走牛羊,還當場推翻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耶穌 的兩次潔淨聖殿,都讓 在場的人錯愕不已,進而對耶穌起反感與憤怒之心!(見約翰福音二章 13-22 節、馬太福音二十一章 12-13 節) 根據共觀福音的記載,耶穌潔淨聖殿一事,是在祂被釘十字架之數天前發生的。但按約翰福音的記載,是耶穌於公開工作後不久,就曾潔淨過聖殿,雖兩次的時間不同,但行動與潔淨的訴求都是一樣的。

按當時聖殿獻祭的規矩,獻祭之前,民眾所帶的祭物,必須事先給祭司查驗,若有瑕疵或殘疾則不能當作祭物,必須向聖殿外院的祭物專賣商購買,且殿稅也必須用指定的幣制繳付,所以,外來的朝聖者必須在此兌換銀錢,才能使用。為了方便,這些服務和買賣本身必無不妥,但在聖殿作祭物買賣和兌換銀錢的販售商,卻和祭司串通,用投機的手段,多方搾取朝聖者的金錢,甚至用欺騙的手段,判定祭物是瑕疵品,必須重新購買,以致大大的剝奪了窮人和外邦人獻祭的機會, 玷污了聖殿, 使得聖殿 的功用變質, 成了罪惡充斥之所,失去了敬拜的意義。難怪,耶穌會引用舊約經文,怒斥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馬太福音二十一章 13 節 )耶穌潔淨聖殿的激烈舉動,除了要讓上帝的殿成為萬國禱告的殿之外,祂也同時藉此表達,貪婪是問題之源,若不除掉,必會走向滅亡之路,這也正是為耶路撒冷哀哭的原因之一。

潔淨聖殿之後,猶太人滿是疑惑的問耶穌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見約翰福音二章 13-22 節)耶穌說這話,並非表示自己是魔術師,也非強調祂要再次行神蹟奇事,用三天的時間來建蓋聖殿,而是要藉此表明,祂受難之後,三天會再復活。其目的並非政治上的,也非經濟上的,而是心靈、生命和靈魂上的。

結語:

歷史證明,政治與軍事強權終究無法解決人類的問題,根本之道,還是得從遠離罪惡,心靈的改造著手起。因人的心靈若能得著更新,便可成為屬靈的人,必不會用屬世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那族群紛爭、為名、為權、為利等貪婪等問題,必將迎刃而解。當然,要遠離罪惡,使得心靈得著更新,則必須從耶穌的救恩,與人的信仰著手起,否則多麼健全的道德與倫理教育都是有限的,依然無法擺脫罪惡所帶來人性的軟弱。

耶穌在棕樹主日這一天,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就是要為擔當人類的罪惡,被釘上十字架,獻身為活祭,完成上帝所託付的救贖任務,實踐超越的愛所作之預備。盼我們能藉著棕樹主日,學習耶穌為預備實踐超越的愛時,所展現出來的認同、謙卑與聖潔,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來擺脫罪惡,共同迎接耶穌基督的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