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3:20-26
在聖經中,受苦的約伯在苦難中咒詛自己,他感慨地向上帝發出心中的抱怨:「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伯3:20)約伯的心聲,也道出了許多受苦百姓的無奈。
在過去一週,「自殺」事件紛見於各大新聞媒體。其中,以「燒炭自殺」佔了大部份。如1月7日彰化縣大村鄉一名長期失業的張姓單親媽媽,帶著五歲及四歲的兩個兒子燒炭自殺。1月8日台中張姓女子攜子燒炭自殺,結果幼子宣告不治,母親昏迷。1月13日台中市文化街五十歲唐姓男子,陳屍在住處的浴室內,初步研判是屋內燒木炭自殺案件。1月13日桃園縣龜山鄉,發現30歲的翁姓男子陳屍屋內一星期左右。警方初步調查,男子是在家中燒木炭自殺。面對如此草草了結的生命的做法令人深覺惋惜。藉此,將透過信仰反省,喚起我們對生命的重視,進而追尋生命的意義。
存在主義治療中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創始者Viktor .E. Frankl(1905~),他在60 年代曾來臺灣講學。二次大戰期間,Frankl因猶太人的身份被關在集中營,在親身體驗與觀察下,發現「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的最終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並在惡劣環境中,體會人類精神力量的可貴,以及生命意義對人的影響,因此致力發展「意義治療法」。
在此,我將藉著意義治療的基礎及信仰的反省,共同來追尋生命的價值。
Frankl認為,人生的意義是建立在價值感的獲得,也因此,Frankl積極地幫助人們尋求三種價值,包括:「創造性價值」、「經驗性價值」和「態度性價值」。
一、創造性價值-工作的價值
「創造性價值」即藉由創作、發明、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有人是「做一行、怨一行」,也有人工作獲得樂趣與成就。Frankl認為一個人從事何種職業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工作態度。也就是說你可以選擇積極或是冷漠,選擇充滿希望或是失望;亦即你可以創造你想得著的意義。
曾在電視看過一個汽車廣告,主角是一個賣牛肉麵的老闆,叫「阿銘」。他要辦大學。前幾天,在電視新聞中曾報導他要辦大學的消息,令我十分好奇,更覺得非常感動。
小學沒畢業的阿銘現在正在籌辦大學,他的資金來源竟然是靠賣牛肉麵累積而來。阿銘常常勸告妻子,很多人沒錢賺,我們有錢賺,當然要努力一點,以後自然有人來找我們辦大學。
現年四十八歲的李錦銘,小時候跟著母親顛沛流離,從台中來到台南,他在台南市賣牛肉麵已經有二十幾年的歷史,他賣的牛肉麵,口味獨特又新鮮,因此贏得客人的讚賞,儘管他的攤位一再遷移,客人始終沒有散去,還是跟著他移來移去。
三十歲那年,阿銘結婚了。他把心願告訴他的太太,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就是要辦一所大學,老婆聽了相當高興,決定幫他一起完成心願。
果然,阿銘的心願明年即將實現,他所出資的「新營資訊暨管理學院」已募集了四億多元的資金取得台糖同意使用土地,並經教育部審核通過發給設校許可,即將於明年開始招生,心願終於快要完成了,身為一所大學出資最多的董事,他還是每天賣著他的牛肉麵。
工作的價值並不在於工作的種類、職業,而在於我們賦予多少意義。作家苦苓曾在他的作品<生活的目的在賺閒>中,對賺錢態度發表他的看法。他認為生活的目的是賺錢,賺錢絕對是最重要的事,不過有的人已經擁有十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郤還是努力地做事,那又是為了什麼呢?答案是賺「爽」,賺爽的境界比賺錢高,像王永慶,他要的不是錢,而是能賺到那麼多錢所帶來的「爽」。即使工作賺錢只是為了一個「爽」字,他也為工作本身賦予最簡單的意義。
在教會的事奉也是如此,有人感覺喜樂,有人感覺重擔。保羅則說:「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裏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6:6-7)。好的服事心態,也會帶來好的服事品質。因此,「創造性價值」的目的,即在於藉著工作或是創作所帶來的滿足感及成就感,提升生命的價值感。
二、經驗性價值-愛的價值
「經驗性價值」,是藉由「美醜」及「愛與被愛」的生活經驗中獲得。特別是「愛」的經驗,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動力。基督徒對「愛」的感受應是敏銳的,因為在聖經每每談到這個觀念。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保羅也說:「又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帖前3:12)。約翰則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一4:19)。生活中,藉由「愛」的動力,使我們真實體驗了存在的價值。
我在戴晨志的《口才魅力高手:教你展現說話迷人風采》中讀到一篇感人的故事<他跪在白髮老邁的母親面前>。這故事可能已經轉過好手了,但還是十分感人。
故事民國38年說起,那時國民黨與共產黨正在打仗,國民黨政府正準備要撤退來台。有一天,一個10歲的小男生,媽媽叫他出門買一瓶醬油。當醬油買好了,看到許多人都帶著行李往港口奔跑。而且,人愈來愈多,小男生拿著醬油,他想回家卻回不了家,著急的哭了,人群一直把他擠往港口的方向,最後,莫名其妙地被擠上了一艘船。在亂糟糟的船上,小男孩仍拿著醬油,他想回家,更想他的母親……。最後,來到全然陌生的台灣。下了船,小男孩舉目無親,帶著一瓶醬油,不知要往哪裡去……。
他本來是一個受母親疼愛的孩子,因為一場戰火,他頓然成為孤兒。10歲,本來該是在媽媽面前撒嬌的年紀,只因為出門買一瓶醬油,從此,他就成了一個「孤兒」。
小男孩在這島上生活了40年,小男孩50歲了,他仍四處打聽老家的消息。一直到解嚴後,台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榮民們都高高興興地返鄉。大家返鄉都是帶著禮物或是家電用品,可是這名小男孩──不,他已是50多歲的老人,卻只帶了一瓶醬油回家。
他帶著一瓶醬油,漂洋過海,回到家鄉。家鄉經戰亂幸好還安在,母親也還活著。經過了40年他終於回家了,他走進客廳,看見年邁的母親,他跪在母親前面說:「媽……醬油我買回來了……」。
由心中一種對愛的期待,小男孩在台灣舉目無親地生活40年,只是想著有一天要再回到母親身邊,去把40年前失去的親情再找回來。因為「愛」,讓生命充滿意義與價值!
三、態度性價值-抉擇的價值
「態度性價值」,是指人可以在成敗苦樂經驗及困境抉擇中學習,亦即Frankl在集中營時所發現的,「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的最終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生命可以很脆弱,像詩人所說:「我的生命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歲為歎息所曠廢。我的力量因我的罪孽衰敗;我的骨頭也枯乾」(詩31:10)。但生命也可以因為找著意義而剛強。如同保羅找著生命的意義一般,「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1)。
有一天一位年老的醫師來找Frankl,這人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因為兩年前,他摯愛的妻子死了,此後,他就一直無法克服喪妻的沮喪。因此,他希望Frankl幫助他。
Frankl對他說:「如果你先離世,而你太太仍繼續活著,你覺得情形會如何呢?」他回答:「我想,對她來說那一定非常痛苦!」於是,Frankl回答:「你看,現在她不必經歷這種痛苦,那是因為你活著,才使她免除這樣的痛苦。現在你必需付出的代價是繼續活下去……。」他不發一言的緊緊握住Frankl的手,然後靜靜的離開。
衛理神學研究院院長戴俊男牧師在<教牧危機諮商導言>中引述Viktor E. Frankl(1963)在回憶其集中營的經驗時的話,說:『沒有感到生命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有禍了…因為他們很快就會迷失自己。』因此,當痛苦發現意義時,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哲學家尼采 (Nietzsche,1844-1900 )說:「有生存『理由』的人,就能忍受任何生存的方式。」(Nietzche: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er any “how”.)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或許我們會抱怨,但抱怨或許只能出出怨氣,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放開心情,用新的角度,新的態度,重新看待你處境,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我想,這比抱怨或是自殺有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