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傳道書七章13-14節;羅馬書五章3-5節
前言:
人處在順境時,較容易對生命說「YES」;面臨逆境時,幾乎都會感到絕望的對生命說「NO」。事實上,順境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當然,逆境也不全然是負面的。因在順境中,人很容易缺乏鬥志、得意忘形,進而迷失自己;反倒是在逆境中,會培養出堅忍不拔的精神,發揮潛力,造就出人材。就如大衛一樣,在逆境中(遭掃羅追殺時)堅持信仰;但在順境時(不擇手段搶奪他人的妻子),卻信仰崩潰。從信仰的角度反思之,無論是順境或逆境,其實都有上帝特別的旨意,因在上帝的眼中,否定中有肯定,逆境中有順境,而且「逆境」常是導引我們進入「順境」的「路徑」。
一.面對當下
不久前,我讀到一篇有趣且頗富意義的寓言故事提及:在北歐某個國家的大教堂裏,有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因有求必應,專程前來祈福的人相當多,可謂「門庭若市」。
教堂的管理員見到耶穌每天得應付這麼多人的需求,遂產生惻隱之心,想幫耶穌分擔一些工作,因而開口禱告,向耶穌表明心願。耶穌得知後,答應管理員的要求,於是耶穌從十字架上下來充當管理員,管理員則上十字架暫時擔任耶穌。然在兩人調換位置前,耶穌對管理員開出一個條件,要管理員上了十字架後,不論看或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話,只能以沈默面對之。
管理員上了十字架後,因比例上和耶穌的塑像差不多,且靜默不語。所以,民眾也就不疑有他,在「塑像」前虔誠的膜拜和禱告。在絡繹不絕的人潮中,民眾所祈求的事可謂千奇百怪,應有盡有,令在十字架上充當耶穌的管理員感觸良多。
一天,有位富商來到教堂,祈禱完後,竟將錢包遺忘在教堂便匆匆離去。看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眼裏,真想喚回富商將錢包帶走。但為了信守承諾,不得已,只好憋著。
隨後,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進入教堂,誠心的祈求耶穌幫助他渡過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所留下的袋子,打開一看,裏面全是白花花的鈔票,高興之餘,直稱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而滿懷感謝地離去。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見狀,真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約定在先,只好又「忍氣吞聲」的憋著,不敢說話。
緊接著,來了一位準備出海遠行的年輕人,祈求耶穌保守他航行平安。禱告完畢準備離開時,富商氣沖沖的跑進教堂,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他錢來。年輕人在不明究理之下,和富商吵了起來。此時,十字架上的「耶穌」再也忍不住,遂開口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明一番,這才解決雙方的誤會。事後,年輕人匆匆離去,深怕搭不上船。富商則前去尋找那位窮人,要回他的錢包。
化粧成管理員的耶穌聽到偽裝成耶穌的管理員開口說話後,便指著他說:「下來吧!你已經沒有資格再當『耶穌』了。」結果,管理員頗不以為然的反駁:「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耶穌說:「你懂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些錢是用來嫖妓的;但對那窮人而言,那些錢卻可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因如果富商一直和他糾纏下去,將會延誤出海的時間,他還有可能保住一條命,但不幸的是,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或許這只是一則充滿幽默的寓言故事,但其意涵有如故事之作者所評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二.意義的呼喚
2002年4月,心靈工坊出版了一本名為《意義的呼喚》之新書,該書雖是作者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的自傳,然卻充滿著許多生命歷程的奮鬥故事。由於維克多.法蘭可在二次大戰期間,與甫結婚9個月的新婚妻子,雙雙被關入納粹的集中營,歷經了身心靈極大的痛苦。從集中營死裡逃生的特殊經驗中,使得他對生命意義,有著另一種詮釋。作者藉著這一本膾炙人口的自傳,提出許多具體的方法,著實幫助不少人肯定生命的意義,發揮出生命的韌性與潛力,因而被肯定為當代的「意義治療大師」,且被喻為是繼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和阿德勒(Adler, Alfred 1870 ~ 1937)之後,開創精神分析學新局面的心理學大師。
維克多.法蘭可在書中提到他於集中營的期間,親身經歷了人生最殘酷的考驗,使得他深刻的體會到,在集中營裡,人有兩種基本能力:「自我超越和自我脫離,藉由生死存亡得到驗證」。即在逆境中,若能超越則存活下去;無法超越者,只好自我脫離,邁向死亡。當他在集中營被強迫與妻子分開時,一再的叮囑著妻子:「無論如何,妳都要活下去,不管付出什麼代價!」
戰爭結束後,重返家園時,有人擔心他會因痛失家人而自殺,但他卻以「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我去做,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之心情,尋求自我的意義。他認為:「我生命的意義是幫助別人發現他們自己生命的意義。」因此,他發現,寫書對他而言,是最有意義的事。所以,他終日埋首寫作。果真藉著寫書,幫助了廣大的讀者,也使他成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最偉大的精神分析學派的意義治療大師。
法蘭可在書中特別強調:「生命的短暫並不會使生命變得無意義,因為過去的不代表就是消失了。所有存在的都不會消失,而是存放在過去之中。」他還引用丹麥神學家齊克果(Kierkegaard,1813~1855)的話說:「別放棄成為真正的自我」,他更感受到:「我能看到一個人脆弱的地方,我看到的不只是實際的弱點,也能直覺看到克服脆弱的可能性,發現悲境之後的意義以及超越悲境的可能性,『將一場看來毫無意義的受難轉變成真正人性的成就』。」因他認為:「任何情境都蘊含著某種意義。」
不可否認的,在人生的路途,大家都想走在順境當中,但卻偏偏如台灣俗諺所言:「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親像大舞台,苦齣笑虧一起來」,「一更報喜,三更報死」。或許在順境中,我們都會「肯定」生命;逆境中,我們卻又會「否定」生命。然無論是在逆境或順境時,您是否曾經想過法蘭可所說的「意義的呼喚」?
被尊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且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人物的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兼科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說過:「順境最常見惡行;逆境最常見美德」。(Prosperity does best discover vice; adversity does best discover virtue.)
三.順境與逆境的聖經訓示
傳道書七章1-14節是一段有關思索人生的經文,乃承接自六章12節的回答。六章12節主要是在質問:表面上看來是好的不一定好,「什麼與他有益呢?」。七章1-14節則在回答:人生中的苦難或困境不一定是不好的,痛苦和禍患往往對人有益。我們從13-14節:「你要察看神的作為;因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之記載得以看出,人生中的苦與樂,皆充滿著上帝特別的旨意,所為的,是要教人培養出全然信靠上帝的心,在順境時,存喜樂的心讚美祂,在逆境時,思考祂的美善和計畫,並祈求祂的帶領,因將來所要發生的事,沒有人能夠預知。這樣的聖經訓示,《校園詩歌》第一集255首<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之歌詞,給了最佳的詮釋:
1.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常安無虞。
2. 神未曾應許,我們不遇苦難和試探懊惱憂慮
神未曾應許,我們不負許多的重擔,許多事務。
3. 神未曾應許,前途盡是,平坦的大路,任意驅馳
沒有深水拒,汪洋一片,沒有大山阻,高薄雲天。
(副歌)神卻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試煉得恩勗,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死的愛。」
可惜的是,在舊約所載的以色列歷史中,百姓每處在順境中,就會在得意忘形的情況下,遠離上帝,迷失信仰。這不但違背處在順境當存喜樂的心讚美上帝的訓示,更忘卻了上帝拯救的恩典。雖然遭遇逆境時,百姓還會想到要回心轉意,求助於上帝。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原性不改」,終究在順境中墮落,導致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敗亡。
有鑑於在苦難中不受魔鬼引誘,致使離棄信仰,彼得以親身的信仰體驗對小亞細亞北部一帶的基督徒提出訓示:「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喫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願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彼得前書五章7-11節)要他們逢苦難時,勿受引誘,以致放棄信仰。
結語:
「得」未必是福,「失」也未必是禍。「得失」與「順逆」兩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時,必有其特殊的意義。重為要的是,無論遭遇逆境或順境,都可從中尋求到意義的呼喚,,如此的呼喚,正如保羅所言:「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馬書五章3-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