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叫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是輕省的(太 11 : 2-30 )
耶穌出生在一個木匠的家庭,他和一般地猶太男孩一樣,繼承父親的職業作木匠。所以有人稱耶穌為木匠的兒子(太 13 : 55 ),或者直接稱他為木匠。主後 165 年有位稱為猶士丁殉道者的( Justin the Martyr ),在他的寫作中有提到耶穌很擅長於作軛或擔。因為製造之精而在加利利一帶遠近聞名,所以他每到一個地方便有人認出他是拿撒勒的耶穌,那個作木匠的。耶穌的話語裡面有保留一句和他未出來傳道之前的職業有關的話,就是「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是輕省的」。
在早時的台灣,牛負的叫軛,人挑的叫擔。適合牛肩的軛,牛才能全使力氣;不適合牛肩的軛,牛不但不能力氣全使,而且還會傷到牛肩。至於人使用的擔也復如此。耶穌將軛或擔製作得那麼好,無非是為了使用的人或動物考慮。他為使用者考慮,而把它做得那麼好,是出自他的愛心。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當中有這樣一句代表他的愛心的話,就是他說我的心裡柔和謙卑(太 11 : 29 ),這是用他們的語言說的,其實就是愛心的意思。將事情做好,為了別人的使用安全、效率、使別人得好處而著想,便是一種愛心的行為。細心地為別人著想,時常是一種令人感動的行為,古時的閩南話,時常讚美人的「細膩」( Li taih hiah sheh-ji ),當作是感謝之意;南部的客家人感謝人的祇細( An chu-she )。
其實耶穌所關心的,不只是人與動物的身體所挑的重擔而已,耶穌也關心 人的心理與精神的負擔,所以他時常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辯論守律法的事。對耶穌 來說,人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繁文縟節,但要增加對神、對人的愛心。例如安息日設立的目的,原本是為了使勞動者得到休息而設立的,但猶太的律法主 義者,卻把它當作人若沒有守安息日,便犯了律法的罪。這種律法主義者把上帝 設安息日的美意拋棄掉,只死守律法的條文規定。這種情形就是到了使徒的時代,使徒行傳十五章,在辯論外邦人如何成為基督徒時,就有討論到他們是否要守猶太律法?是否要守割禮或安息日那類的事。那時彼得起來辯論說,不要將我們祖宗所負不起的軛加在外邦人的身上(徒 15:10 )。可見初代教會也有繼承耶穌的精神,在各種事務上減輕別人的負擔。
不只那些律法主義者會將重擔加在人身上,如果我們不小心的話,我們也會養成一種習慣,就是時常會將自己的重擔加在別人的身上。我們最常加重的,首先就是加在耶穌的身上。尤其當我們有了因信稱義的信仰時,更會以為,自己不必負甚麼樣的責任;我們無論做甚麼錯、犯甚麼罪,都可以把這些重擔卸給耶穌去負擔,因為耶穌會擔當我們的罪和一切的痛苦。第二項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重擔卸給我們的親人去負擔:我們製造麻煩給父母、子女、夫婦、親人去負擔,讓我們的親人去負重擔,我們自己都沒事。第三就是在社會的工商界最常見到的,許多製造業者為了自己得利益,將污染的東西卸給河川、大地、或空氣。第四就是官商之間的貪污非法,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將他們向銀行的借款帶到外地去,將債務留給台灣的老百姓去承擔。
如果我們詳細的看今天所讀的經文,我們一定會驚訝的發現,耶穌自己所講的並不是像我們自己所想像的那樣。在今天想所讀的經文裡,耶穌卻邀請我們要負起他的軛,要學他的樣式,當然是學他為別人受苦、擔重擔的樣式。他唯一向我們保證的,就是他的擔是輕省的,不會太重;他的軛是容易挑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好挑的。由此可見,在耶穌的認知裏,跟從他絕對不是沒有責任的。像這樣的信息,保羅也有深刻的體會和了解,所以他寫給加拉太的教會的信,有兩句勉勵他們的話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成了基督的律法(加 6 : 2 );接著他又勉勵他們說,每一個人應該負自己的擔子(加 6 : 5 )。保羅又說他能體會基督的心腸,他要在自己為教會而有的肉身的痛苦上來補滿基督患難的不足。(西 1 : 24 )。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原則上是基督先擔當我們的重擔,但我們也分要擔基督的重擔,同時又分擔弟兄姐妹的重擔,當然弟兄姐妹也要分擔了我們的擔子。這樣我們在基督裡,大家因為互相分擔重擔而成為一個相關連的,就是生命的共同體。這種結構好像一個房子的結構一樣,互相建構在一起,互相支撐而成為堅固的建築物。這種原則應用在教會、家裡、或社會也都一樣,如果教會裡的每一個人大家都一起分擔困難,這個教會就成為堅固的團體;如果單靠一個人負擔,這種情形無論在教會或者在家庭都是很危險的。
很多年前到歐洲去旅遊時,曾順道去義大利的 Florence ,到了那地方才知道那是米開蘭基羅( Michelangelo )的故鄉。到了那地方當然參觀他們城裡最大的教堂,進去以後方知道米開蘭基羅葬在教堂裡面。那教堂非常高大,古時沒有鋼筋水泥,都是用石頭砌的,所以牆壁很厚。他們葬米開蘭基羅的方法,是在教堂的牆壁上挖了一個洞,把棺材塞進去,這樣就算埋葬好了。導遊告訴我們,原來他死在羅馬,葬在一個教堂叫 pantheon 。可是米開蘭基羅故鄉的人覺得很不願意,因此半夜去偷挖出來,移到自己的故鄉來葬。在教堂裡米開蘭基羅所葬的牆上面,有米開蘭基羅的門徒為他刻了一個半身像。同時在墓的對角有展出一件他在故鄉時所刻的未完成的作品,內容是亞利馬太的約瑟扶下被釘死的耶穌。這兩人的旁邊有一個女人,應當是指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另外有一個青年,應當是指耶穌最年輕的門徒約翰。這件作品因為只有耶穌的部份有磨光,其他都沒有,因此叫作未完成的作品。
最令人稱奇的就是亞利馬太的約瑟這個人的形象,米開蘭基羅以他自己為模特兒而雕刻的。因為這兩件作品放在教堂的對角,一個是米開蘭基羅的半身像,對角是那件未完成的作品,所以一看就知道米開蘭基羅與亞利馬太的約瑟的臉很相像。果然,導遊告訴我們,除了這一件以外,米開蘭基羅從來沒有在自己的作品上以自己當模特兒。在亞利馬太的約瑟扶被釘死的耶穌下十字架這件事上,他以自己當模特兒,是因為他想要分擔耶穌基督的痛苦。想不到這位這麼偉大的藝術家,他的心志最深沉之處,竟然不是顯耀自己的才能,使自己獲益;而是想分擔耶穌基督的痛苦。
我們今天的社會、國家、世界,到處都充滿了苦難,到處都增加了基督的負擔,到處都有需要我們分擔基督的痛苦。在台灣一發生甚麼的社會不幸,媒體與群眾就高喊某某人下台,彰化八掌溪的事件與行政院長沒有任何的關係,可是台灣的媒體就一直炒作,要某某人下台。相對的,在前幾年,在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的時候,我看到全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媒體喊誰要下台。他們到處插國旗,大家都共體時艱,他們的口號就是 In God we trust, united we stand, 我們依靠上帝,團結就站立得穩。古語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早期的歐洲基督徒,他們也有人為了體貼基督的痛苦,想要和耶穌一起分擔重擔,所以將自己的名字叫作 Christopher ,意即他是背負基督的人。現代的外國人也仍然有人取用這個名字,盼望他們不但記得這個名字原來的意思,也真正的能與基督一起背負重擔。同時也盼望我們能在各種痛苦的角落,幫助人解決痛苦,分擔基督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