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20100718 我要能看見 (陳嘉式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十八章 35-43 節;馬可福音十章: 46-52 節)

「…有一個瞎子…聽見許多人經過,就問是什麼事?他們告訴他,是拿撒勒人耶穌經過。他就呼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罷。在前頭走的人,就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喊叫…耶穌站住…問他說,你要我為你作什麼?他說:主啊,我要能看見…」(路 18 : 35-43 )

在 1970 年前,在海外的台灣人教會很喜愛引用這段經文作講道的題目,引起他們興趣的原因,是這位作乞丐的瞎子,他對耶穌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呀,可憐我,意即幫助我。可是有些走在前頭的人,越叫他不要出聲,他就越發大聲,直到耶穌聽見,叫他過去為止。什麼叫做走在前頭的人,其實就是耶利哥當地有地位、有頭有臉的人。耶穌是加利利來的著名教師,他擅於演講,會行神蹟、醫病,得到許多人的仰慕和跟從。他來到耶利哥時,當地有地位的人競相出來迎接他,和他同行,走在前面,名之為迎接耶穌,但實際上是順便展示自己,廣告自己。瞎子巴底買大聲叫耶穌可憐他,那些有地位的人,看見是一個沒有體面的,作乞丐的瞎子在喊叫客人耶穌,他們便叫他不要出聲。可是這個瞎子卻越發大聲,直到耶穌聽見,叫他過去為止。這種精神與勇氣,深深感觸海外台灣人的心。因為在戒嚴的時代,台灣本地人都不敢為正義、為公平、為台灣人的利益、尊嚴而講話。只有海外的台灣人才敢講幾句,但每次要為台灣人講話時,都被壓制下來。無論是台灣本地去探望他們的親友,政府派去的官員,都叫他們不要出聲。但他們學這位瞎眼的巴底買,別人越叫他不要出聲,他便越喊越大聲。

這段經文是一個很活潑、優美的文學作品,短短的幾行字,述說一個鄉鎮的小人物,瞎眼作乞丐的巴底買,如何突破人生的障礙,直到問題解決為止。我們無論哪一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上多少一定都有些障礙。大人物有大人物的障礙,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困難。有些人他的障礙是身體上的,有的是心理上的,價值觀的;有些人遇到的障礙是環境上的,意識型態的。但每個人都要設法突破自己的障礙,除非我們突破自己的障礙,否則就無法成長。例如小雞若不能突破他的蛋殼,將永遠無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巴底買是一個耶利哥的小人物,因瞎眼而作乞丐,但在他遇見耶穌這件事,他有三項偉大的行動,突破他生命的困難,這三項人生的突破,很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他沒有因為眼瞎而不知道耶穌的到來。雖然眼瞎,但他的耳朵是靈敏的,他能聽見耶利哥人與平時不一樣的騷動,來往走動、相互談話的人特別多。於是便開口問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人家告訴他,拿撒勒的耶穌要從這裡經過,他便努力抓住這個機會。事實上巴底買對於人生的突破,因瞎眼而來的困難,應當不只在這一次耶穌的來訪而已。他平時一定有聽見關於耶穌的事,雖然眼不能見,但豎起耳朵,認真聽別人談論耶穌的事。由此而知道有關耶穌的信息,他的為人,以及他所俱有的特殊醫治的能力。他知道耶穌不但有能力,能行神蹟,而且願意接納、同情、幫助低階層的人……。平時他早已注意這些事,一聽說拿撒勒的耶穌要從這裡經過,他不但不陌生,而且相當熟悉,所以 立刻採取行動,準備見耶穌。當耶穌走過時,他便大聲喊,引起耶穌的關注,充分地表現出他想要見到耶穌的熱誠。

當時耶利哥一定還有許多瞎眼的人,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明眼的。問題是無論是明眼的,或其他瞎眼的,他們為甚麼都沒有看到耶穌出眾的一面,因而積極尋求他的幫助,難道他們都沒有任何的難題需要耶穌的幫助嗎?反而這位瞎眼的巴底買,他知道耶穌的能力,懂得前去求他的幫助?可見看懂事態的方法,不能只用眼睛,我們一定要用心靈來觀察,才能看到機會的來到;同時也可以觀察到面臨的危機。太多的人依賴肉體的眼光去看事情,沒有用心靈的眼光來審查事物。所以機會來到時並不知道,身陷危機也沒有察覺,這是很可惜的事。

第二,這個瞎眼的人所突破的,就是當他的要求遇到阻礙時,他不會因為遇到壓力而退縮,他反而更加勇敢地,越喊越大聲,直到耶穌聽見他的呼求,叫他前去。我們人生多少都會遇到阻礙,人為的阻礙,事情的阻礙,但我們不能因為任何阻礙而停下來或退卻。沒有突破阻礙,就永遠停留在那裡。解決阻礙的方法,有時要用耐心,有時要用智慧;有時要有勇氣,有時需要長時間的奮鬥。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逃避困難,或者怕解決問題。巴底買遇到那些「走在前頭的人」的嚇阻時,他更加提起勇氣,越喊越大聲,直到耶穌注意到。這種精神是早期在海外的台灣人學習到的,但這種精神同時也是我們今日的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

第三項突破是當他到耶穌面前時,耶穌問他能為他做什麼?他的期待不像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記的那位生來瘸腿的人那樣。當彼得叫他注神看他時,他以為要得更多的金錢。這位巴底買像所羅門一樣,對人生有更高一層的訴求。所羅門建好了聖殿以後,在基遍獻祭時,上帝問他有沒有要求些什麼時,所羅門沒有求自己的財富,壽命,健康或享樂,他只要求得智慧來治理國家(王上 3:4-9 )。因為他的訴求高尚,所以上帝不但答應他所求的,連他沒有求的也賜給他。巴底買回答耶穌說,主啊,我要能看見。這種高尚的訴求感動了耶穌,耶穌就答應他說,你的信心救了你。我們一個人,其品質優劣是依據什麼來定階層的?其實是在於我們對人生的訴是什麼。沒有高尚的訴求,生命便不會高尚;沒有遠大的訴求,人生便不會進步。低劣的訴求,不但不能感動上帝,也不會被人看得起。

這個巴底買雖然是瞎眼的,但他可用心靈來看四周的動態,用心靈看人生。大部份的人是明眼的,但用肉眼看世界,他們對很多重要事情卻視而不見。不只是當時耶利哥城內的人有這種毛病,就是在我們今日的社會裡,仍然有許多人只能用肉眼看事情,無法用心靈的眼光透視重要事件的深處。在現今的世界,最令我們這些明眼的人視而不見的事,大概可列出幾項:

一、只見眼前的利益,無法看到背後的缺失:

早時的台灣人有句話說:目珠( chiu )看到( ti )糕,腳踏在( ti )火。許多人只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看不見那利益背面的危險。為了人情,為了一張選票能賣多少,而選那些根本無法為民眾做事的黑道當民意代表。為了吃檳榔而將保護山坡地的樹木砍掉。為了抽地下水,以及地下的沙,使人居住的地面, 或者河流的水面比海平面更低,以致每年有海水倒灌。為了不繳水費而抽地下水,使許多城市的地層下陷。為了私人的利益而出賣台灣;自私的心而從事人蛇、走私的買賣,使台灣的安全飽受威脅。

二、沒有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大家盲目的努力,盲目的奮鬥,盲目的追求某些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管那些東西是否真正重要或需要。我們畢業後四十五年才首次開小學同學會。因為四十五年沒有見過面,大部份的人都不認得,於是按點名簿,對名認人。除了有些還保持某些特徵以外,大部份的人都互相認不得。

尤其是女生變化最多,女大十八變,上了轎,又變三變。令我覺得好奇的是,以前讀書成績好的,班上成績前十名的,現在大部份是上班族,當老師的,公、私機構上班的 … 。好些成績差的,當中有許多人當老板,甚至幾個公司的老闆。這不禁讓我感觸到,到底是誰的錯?是同學們的錯還是教育部的錯?為什麼當時成績好的現在上班當職員,成績差的當老板?小學時候的算數,一個籠子裡有四十隻腳,雞兩腳,兔子四隻腳,這樣籠子裡面有幾隻雞,幾隻兔子?有時心裡不免會想,課本教這些東西,考試出這樣的題目,是否會教出事業家?教育到底是為普遍大眾的成長而編教材?或者我們是為了讀教材而受教育?我們小學補習,中學補習,大學又補習,付出那麼多的努力,到底要學習什麼?如果學校成績最優秀的,長大在社會不是最有本事的,這到底是誰的錯?是學生?或者是教師?或者是教育當局所編的教材的錯?這種盲目的努力,其實不只花在讀學校的課本,在許多方面我們都沒有看清楚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爭取什麼?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學習什麼,做甚麼?

一個籠子裡有四十隻腳,雞兩腳,兔子四隻腳,這樣籠子裡面有幾隻雞,幾隻兔子?小學畢業後將近六十年,從來沒有再想過,生活中也從來沒有用過。這樣一個與實際生活需要差距那麼大的問題,為甚麼叫小學生浪費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我曾問過我們班上事業最有成就的歐姓同學(他的名次也是從後半部算起的),當時老師上課時你都在做甚麼?他說當時如果注意聽的話,現在也是上班去了。教育,很少花時間注意學生在想甚麼,只想向他們灌輸甚麼。

三、沒有活潑的心靈:

許多人除了用心賺錢以外,無法了解過著一個像德蕾莎那樣犧牲奉獻的生活有什麼喜樂。因為很少去經驗為別人付出的喜樂,當然也無法經驗到與神同在的喜樂。人若想做上帝所要我們做的,行上帝所要我們行的,所謂與神同工或與神同行,這當中是要有許多的付出、犧牲、勞苦;但確實可以從中得到喜樂。我們賺到錢時固然有快樂,但奉獻時也有快樂,只是要拿出來的那個動作有點困難。但一旦放下去,如果你了解這錢是用在上帝的事工上,就會得到和賺錢相同的快樂。我們為自己的子女付學費時有負擔,但大家都知道那當中有快樂。為自己的子女付學費有快樂,為別人的子女付學費何嘗也不是很快樂?只是賺錢的快樂是肉眼看到的,但幫助別人,拿錢出來與神同工,與主同行,這種快樂要用心靈去體會,要用心靈的眼光才看得出來。除非能夠用心靈看到上帝的榮耀,否則我們只有沈溺於世間快樂裡。我們若無法體會屬靈的快樂,便無法參與上帝國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