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以賽亞書二十五章 6-8 節
最近聽一位舊約的教授 Joseph Colssen 說,在第一世紀時的猶太人都早婚,女生十五歲前,男生十八歲,因此他們的婚姻對象都是由父親決定的。雙方父親決定了以後,便有一個像今天的定婚之約,也就如路加所記的馬利亞許配給約瑟那樣的婚約。從訂婚以後,女孩子要滛自己預備好嫁妝,以便男方隨時提出迎親。這種情形有如啟示錄廿一章第二節所說的,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但啟示錄所說的妝飾整齊,應當指預備好嫁妝,不是指身上的打扮漂亮。但男孩子方面則要在父親的地上或房子旁邊,負責蓋一個新房子,以便迎娶新娘。男方的父親要預備婚筵的食物,以便婚禮筵席時的請客。
在古時候很少有娛樂節目,參加婚宴時常被當作最快樂,也是最普遍的娛樂活動。他們婚禮的慶典是一個禮拜的,平時一個禮拜有兩次的禁食(週一、四),但人若參加婚禮,那一個禮拜就不必禁食,也不必出公差。平時規規矩矩的,但在婚禮的慶典中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喝酒。他們是個物資缺乏的地區,平時沒有肉吃,只有遇到重要的節期,獻祭的時候才有肉吃。牲肉的最好部分叫肥甘(含有油髓的肉,即有肉又有油的部分)在獻祭時,民眾不可留下來吃,都要獻上為祭(但燒焦了後歸給祭司),但在婚筵時一般的老百姓可以吃。
以賽亞書裡上帝邀請人到祂的聖山去赴宴,席上所擺要請人吃的那些食物,當中提到的有兩種特色:
首先,最美好的食物:是婚筵時的食物,是人最快樂的場合時所吃的,可以說是最好的食物:肥甘的肉,澄清的酒,也就是醇美的酒。以賽亞用婚筵時所吃的,最好、最令人快樂的食物,來表示上帝邀請人進入祂國度的快樂。耶穌也時常以參加婚筵吃喝的快樂,來表示人進入上帝國與上帝同在的快樂。
接著,上帝要在宴席中除去人的悲傷與煩惱:在這段經文裡,參加婚禮的快樂,除了美好的食物可供人吃得快樂以外,經文的當中又有提到,在那婚筵中上帝要除去人臉上悲傷的面罩,和頭上的愁雲。這個提示是非常周到的考慮,因為人的心中若有甚麼愁苦,或有除不去的悲傷的事,再怎麼好的食物都無法下嚥。如果上帝滛我們除去了心中的煩惱,這樣我們吃起來,不但有胃口,也就會覺得滿心快樂。大家都有那種經驗,就是心理若沒有煩惱,身體又健康,肚子有點餓,同桌裡又遇到好朋友,這樣吃起來才是真正地參加了宴席之樂。
那一種沒有悲愁的心態參加婚宴之樂,大衛也有經驗到,他在詩篇中說,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我的福杯滿溢(詩廿三)。這首詩的背景是這樣的:有敵人追殺時,跑到有權貴、或國王的宮殿。主人若喜歡你,不但會接納你住在他的家,而且為你擺上筵席。這時在外面等待的敵人會因為主人的關係不敢害你。接著主人用油膏了你的頭,表示你是他的貴賓。又斟滿了你的酒杯,表示你是他的好朋友。外面的敵人更不敢對你怎樣。
在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裡,上帝邀請我們參加祂的盛宴,我們應當以參加喜筵的心情來加入上帝國的團契。在上帝的邀宴中,不但擺上最好的美食給我們吃,同時也要為我們除去每個人心頭上傷心的事。我們能以滿懷喜樂的心,參加祂邀宴的快樂。使我們大家在這樣一個多難的年頭裡,也正如詩篇六十五篇( v.11 )所讀的,上帝「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加在我們的身上,祝福我們。
可是在聖經裡,無論上帝滛你做多少,即使到百分之九十九,祂也一定留一些工作讓人自己去完成,祂沒有全部滛人做。即使所留給我們的只是全部工作的百分之一,但祂也要求我們全力去作,我們如果沒有加上自己應做的那百分之一,上帝所想要給我們的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祝福也不會實現。正如一個人鑿石頭,要敲一百下才能打得開,如果有人敲了九十九下便停,這樣無論前面多努力也無效果。之後,如果有人接下去,再敲一下,而把那石頭打開了,這也不能說是全部都是他的功勞,而把前面的人所敲的那九十九次的努力都忘記掉。我們能呼吸並不全然是我們自己肺部的能力,那一個製造空氣給我們呼吸,而且有給我們一個能呼吸的心肺的上帝,才是最偉大的。所以在祈求上帝滛我們預備豐盛的筵席,並希望祂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而賜給人之時,我們也應當準備自己,作那份我們應當做的一小部份。並非有了上帝的祝福大家便能得到祝福。上帝的祝福早就存在了,早就齊備在等待我們了,但問題是人要如何的去領受?所以接下來要考慮的是:
一、願意赴宴席的心:
首先我們應當養成一個願意赴上帝筵席的心,而且積極地去參與。上帝再怎樣的滛我們預備好的筵席,預備好的食物,如果我們根本就不喜歡去赴,不去領受,這樣無論再好的食物,對我們都無法發生作用。韓國不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他們的天然資源比台灣或者中國都少。他們除了天然資源缺乏,冬天一到,到處天寒地凍,無可種植,牲畜、雞鴨都不容易養活。他們過冬時,為甚麼不像中國人儲藏臘肉、皮蛋、滷肉 … 用這些過冬?而用泡菜?實在是因為資源太少。在過去的歷史,這個國家不但貧窮,而且在歷史上國家也因族群和權勢的關係而分成朝鮮、高麗、韓國。又因為很長的時間被鄰近的強國所統治:他們被中國人、日本人、蘇聯等國統治,而鮮少有國人自治的自主權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曾請西方先進的經濟專家評估,韓國有無發展的可能性?那些專家評估後的結論是,沒有可能!因為他是一個半島國家,四周的商機都被截斷:東邊有日本,西邊有中國,南邊有台灣、香港、新加波,北邊天寒地凍,沒有資源。
可是事隔五十年,他們的國家和社會,卻開始蓬勃地發展,各方進步神速。這股動力最大的來源,大家都知道是他們的教會復興。他們的基督徒人數以超過一千多萬,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只要站在一個高處,無論往那一個方向看,都可以看到至少有十隻高聳的十字架的教堂。他們由這股力量而帶動社會的改革,國民素質的提高。無論在禮拜、生活、工作、運動、工商、政、教活動,都可以看到韓國人的熱情、活力澎湃,信仰的力量帶動國家復興。
到韓國時另一個令人覺得驚訝的是,他們以前受中國和日本統治那麼久,但現在他們的街上很少看到中文和日文。遇有需要用外文標明的地方是用英文 ,這表示他們要越過中、日文化而直接地進入世界舞台。他們的教會、社會與國家,均由於有這樣熱情的信仰而得到祝福。他們的青少年來台灣參加教會活動,在聖光開會,就會令人感到那種因信仰而有的活力,與成為基督徒的特質。台灣的社會,尤其是政治圈裡,到處白道、黑道充斥。一個黑道充斥的社會,那個國家怎能復興?一個有基督信仰的社會、家庭,就是參加了上帝的國,就加入了上帝的筵席。這樣的國家,自然就會受上帝的祝福。一個社會的有錢怎會比一個有信仰、有良知、有判斷力、有教養、守法、有活力的社會好?一個家庭也是一樣,熱心愛主,來赴上帝國的宴席,一定從中得到祝福。不去赴上帝的筵席,就與上帝的國無份。耶穌曾說了一個赴宴的比喻,那些原先被邀請的,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因為不去赴宴,而失去了進入上帝筵席的快樂,反而那些原本一無所有的,他們因為願意去參加而得到了。
二、要有重視邀宴的態度:
根據上一段以賽亞書所說的,上帝對那些被邀者的要求,最重要的只在有無願意赴宴的心志而已。耶穌也常以參加婚筵來比喻人進入上帝國的情況;對於那些受邀的人,他並不認為是無需任何代價的。在他的婚筵比喻裡,當中很明顯的,曾有兩項警告。首先,是要有充分的準備:在十個童女的比喻裡,那五個所謂愚拙而不能進入筵席的,是因為燈油點完後,再也沒有油可點燈帶新人進入洞房。那些所謂聰明的少女,能夠舉燈帶新人進入洞房而後參加筵席,是因為她們有額外地預備燈油。因此由這個比喻來看,在耶穌的心目中,想進入上帝國婚筵的人,應當付上的代價就是要有充分的預備。接著,由筵席中穿禮服的比喻來看,那個不穿禮服而被趕出去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不把那筵席當作一回重要的事。因此在重要的場合當中不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的人,是他失敗的原因。
上帝雖然以豐盛的慈愛將救恩賜給人,邀請人赴祂婚筵的宴席,但人若以為容易獲得而輕視祂的恩賜,沒有把赴祂的邀宴當作重要的事,將會被拒絕在外。有好些基督徒不把敬拜上帝當作一回事:傳道人沒有把他講的道當作在傳達上帝的話。會眾沒有把禮拜當作是在敬拜創造天地的主,禮拜中隨便和人交頭接耳,講自己的話,做自己的事。作禮拜是來赴會,給上帝面子,只在乎有無出席而不在乎實質。用這樣的態度禮拜,上帝也不會把你當作一回事。
赴上帝的筵席,不是只有來參加禮拜而已,作禮拜應當是一種心靈的工作。我們應當從讀經來學習上帝的旨意,從禱告來與上帝溝通;從唱詩來潤澤我們的心;從弟兄姐妹的交誼中來建立美好的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