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20170806 與孩子一起認識約伯記:(一)約伯受苦難 (蔡碧真姐妹)

我的主日學學生是小學六年級的小朋友,按照長老教會總會編定的教材,我們需要連續五週一起來認識約伯記。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個挑戰。不過,五周的學習當中,這群聰明的孩子給我不少的驚艷;我自己也在備課的過程中,學習許多。

第一週的主題是「約伯受苦難」,經文是約伯記1:1-21。我先向孩子們敘述敬虔正直的約伯,由富裕到一無所有的過程,而約伯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苦難,他的反應是:「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上主的名應當受稱頌!」

我向孩子們提問:「會遭遇苦難,是因為曾做壞事嗎?」

孩子們回應我:「不一定啊,有時是,比方這個人偷東西被處罰;有時不是,比方得到流感。」

我引述約翰福音9:1-3「耶穌在路上看見一個生下來就失明的人。他的門徒問他:『老師,這個人生來就失明,是誰的罪造成的?是他自己的罪或是他父母的罪呢?』耶穌回答:『他失明跟他自己或他父母的罪都沒有關係,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作為。』」並告訴孩子們:有些傳統民間見解認為,一個人生來殘障,是上輩子或祖先行惡所遭致,這種見解是以訛傳訛,並無根據,甚至可能是周遭人不想施予憐憫時的自圓其說;對於受苦難的人而言,更是二度傷害。

我也舉演奏家林照程、蕭雅雯夫婦連續生下兩位特殊障礙兒,卻因這個苦難而與主相遇,並經歷神的安慰,最後又擁有二個健康的女兒,甚至因此成立「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陪伴及幫助許多家中有身心障礙兒的父母為例,告訴孩子:苦難有可能是認識神、經歷神的開始,甚至它可能轉化成祝福與安慰的力量。

接著,我轉而問孩子:「愛上帝的基督徒,會不會遭遇苦難?」

有些孩子直覺說:「也是會啊!」

有些孩子未作答,顯然還在思考…。

碰巧,當天的《教會公報》報導張德謙牧師成立「寧祈全人生命關懷協會」,我就以張德謙牧師和他已過世的愛子寧祈的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摘錄自「灌溉生命的園丁-張德謙牧師的故事」):

十一歲的寧祈罹患血癌,醫師宣告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寧祈與爸爸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爸爸你是牧師,到底醫生怎麼說的。你要誠實的告訴我不能欺騙我。」

「醫生說你只有三個月可以活,你會不會害怕?」張牧師掙扎的回答。

「不會啊!因為我會到耶穌那裡去。爸爸,三個月我離開後,你會不會

    哭?」

看見牧師父親的眼淚像雨水般地流下來,寧祈又說了,「你當牧師,怎麼那麼沒有信心?」

張牧師跑到浴室大哭一場後,他對摯愛的兒子說:「寧祈,爸爸是牧師沒有錯,也不是沒有信心,也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到那裡去,生命也不在長短而在於內容,遇到親人發生這事,我們的內心不忍,你離開時爸爸會不捨得…。」

三個月後,寧祈奇蹟般的身體漸漸好轉,可以到學校上課。但上課時須戴帽子口罩避免受感染。老師問原因,旁邊同學回答:「老師,他得癌症,快死掉了。」老師驚訝地隨即說「童言無忌」,寧祈卻說「沒有關係,我信耶穌。」

    回家之後,寧祈問:「爸爸,全班只有我信耶穌,為什麼只有我得癌症?」

    「上帝沒有給我們應許天色常藍花香常漫,只有應許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祂時刻與我們同在。最大差異是,沒有信耶穌的人的父母,不敢將病情告訴他們,從你得到癌症時,病情及治療過程你都知道,從小到大我們領受許多的恩典,我們來說說看…。」

    那天,父子倆花了兩個多小時,不斷地述說回憶發生在寧祈身上的恩典,最後,寧祈說:「爸爸,你不用給我答案,我親自問上帝就好了。」因著上帝的憐憫與許多基督徒的代禱,寧祈多活三年。

    張牧師說,這段過程對他而言,最大的神蹟不完全是病得醫治,而是在過程中更深的經歷上帝的同在、弟兄姊妹的愛、與全然交託的喜樂。

講完故事後,我要孩子們思考:「遭遇苦難,有沒有正面意義?」

孩子們回應我:有正面意義。苦難,讓人發現自己對一些事是無能為力,需要倚靠神;經歷過苦難的人,比較能了解別人的不幸;經歷過苦難的人,比較會安慰人…。

我也告訴孩子們,我們的信仰並非「賜你吃,賜你穿,賜你欠錢不用還」(台語)。如果信仰建立在「要什麼,就給什麼」的關係上,不僅是「主僕錯置」,而且很容易在信仰上跌倒。

之後,我問孩子們:如果遇到苦難,會不會咒罵上帝?或者,能夠像約伯一樣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孩子們苦笑,老實地說:不知道耶!

我告訴孩子們,不要急著罵,更不要在口舌上犯罪。也許,有一天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在苦難中,學習更多。

最後,我講述自己小五時的故事,來印證「在苦難中,學習更多」:

小五的導師常挑剔我,我很怕她。最害怕的是,被老師叫起來朗讀課文,因為若無法順暢且抑揚頓挫地朗讀,即會被老師當眾嘲笑「結結巴巴」,老師還會說:「我請XX同學示範念給你聽…。」當年,被老師討厭的學生,很容易在同學間被排擠。在班上,我沒有什麼好朋友。下課時,我總是遁逃到閱覽室看故事書,避免留在教室的尷尬;回家後,因為害怕次日又會被老師叫起來朗讀課文且被羞辱,所以在家不斷地練習朗讀,也因此熟讀每一課的課文,甚至能夠背誦。升小六之後,換了一位導師,我不僅解脫被歧視的日子,且因成績及作文程度超前其他同學,而深受老師肯定。這段痛苦的經歷,也讓我在日後成為老師時,更加小心審視自己對待學生的態度,而且比較能體恤學生在學習上的困境。

 

(20150930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