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感人的福音故事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久,小兒子就帶著他得到財產到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貲財。
小兒子耗盡了一切所有的錢,又正好遇著那地方發生大飢荒,就更加窮苦。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難道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我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
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我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路加十五︰11-32)
誰來參加宴會
耶穌藉浪子回家的故事,揭示天父對全人類的愛。浪子回頭強調悔改的重要,人能悔悟,天父喜悅,神的恩典帶領罪人平安走歸家路。
故事的開始,兩個兒子,一個努力工作服侍侍父親;另一個要了屬於自己的遺產後,揮霍敗光,教會裡講浪子回頭的故事,常把焦點放在浪子身上,而非另一個循規蹈矩的大兒子身上。其實在耶穌心裡,社會邊緣人才是重要。這則寓言的重點,不只是浪子的得救,也包括哥哥對弟弟獲得拯救後的反應。大家以為這則寓言的主角是弟弟,但從說寓言的背景看來,當時自以為「虔誠」的法利賽人,埋怨耶穌不該「接納壞人,並跟他們一起吃飯」,想必是耶穌為那些「虔誠」的「哥哥們」講這則寓言的。
兩千年來基督徒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變;有些人像大兒子覺得只要自己好好做,天父就會賞賜厚禮,至於別人他們壞透了,根本不配從天父那裡得到任何賞賜;有些人則像小兒子,對過去所做所為感到羞愧,認為自己不配接受天父的禮物。但實際上,天父是贈禮給祂揀選的人,以顯現祂的愛與恩典。
這個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父親沒有放棄他的大兒子,聽到大兒子不肯進來參加宴會,便跑出去安撫他:「孩子啊,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我們為他設宴慶祝是應該的。」很多虔誠的基督徒,什麼都可憐憫,就是無法憐憫大兒子這樣的人(甚至說隨他去吧!),但神不一樣,祂對小兒子施恩,對大兒子也施愛,祂要拯救每一個人,也要賜福給每一個人,祂希望虔誠的人與反叛的人都來赴宴。
在浪子回頭的故事裡,父親邀大兒子一同參加宴會,耶穌沒有說大兒子後來有沒有參加,這則寓言沒有結局。耶穌用這則沒有結局的寓言,作為對我們這群「大兒子」的邀請,祂真正想問的是:你願意參加宴會嗎?
見證︰浪子回家
十年前,我跪求主耶穌憐憫恩賜浪子回家,讓父子重聚、一家團圓,並敦請當代藝術家,前往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現場臨摹四百年前林布蘭『浪子回頭』畫作,以帶罪的心懷念大兒子,今高掛客廳中央,供作信仰美學服侍十多年,前來觀賞上千人,包括宗教界領袖、長執、平信徒及社會人士,畫作前我曾留下多次眼淚。
大兒子漂泊異國近十六年,今從遠方回來陪伴年老父母,全家人歡喜迎接一家團圓。小媳婦到桃園接機,轉乘高鐵一路陪伴到家,下午三時父母準備歡迎茶敘,晚上六時二兒子、媳婦訂餐圍爐,翌日到邱家墓園合唱保羅「愛的真諦」詩歌,一家和樂融融。今論誰是誰非已無意義,不談論悲傷往事,不預測虛空未來,現在的感受最實在,聖經裡放蕩的弟弟與怨懟的哥哥從此消失。天父邀請大兒子、小兒子都來參加宴會,祂問︰「你們願意參加嗎?」我回答︰「我帶全家人參加了天父為我們所設的宴會。」這時,雨停了,天開了,聽見主耶穌說︰「願恁平安!」天父擁抱著我們,連連親嘴,家人相親相愛,天降奇異恩典。哈利路亞!
感恩天父垂聽我不停的禱告赦免賜恩,好友卓春英教授伉儷鼎力相助及家人的辛苦付出,特此敬謝。爰為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