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夢想自己能有一個乾淨安靜的獨享空間,放著悠揚的聖樂,牆上掛著一個十字架,茶几上擺著聖經和幾本靈修書籍,獨自一人自在專心地在那個禱告角落讀經禱告,甚至還能準備個舒適的跪墊,像電影中的敬虔教徒般進行跪禱…。
然而,實際的生活卻是:我沒有固定的禱告角落。我像是個遊牧民族,天氣舒適時,坐在陽台讀經禱告;工作前坐在書桌禱告;忙碌時邊洗衣服、邊切菜,也邊禱告。而使用率最高的禱告角落應該算是我那部老爺車的小小駕駛座。
因為,每一天我出門上課前,我都不知道今天要遇到怎樣的學生、會發生怎樣的事?會不會有不友善的情事出現,或者我無法回應的問題?我很清楚自己的有限,也知道試探兇惡是隨時存在的,更不想辜負我的教職,所以,我總會在趕赴學校的路上迫切禱告,求神的聖靈與我同工,祝福當天的課程。
小時候,媽媽教導我們宗教是極神聖之事,陰暗潮濕的地方(例如浴廁)是不能行敬拜禮儀,與宗教有關的物品,也不能出現在那種晦暗的角落,這是極大的禁忌。長大後,念經的姊姊也表示,他們要念經時,必須朝向東方。
當我還是個慕道友時,師母問我們:在浴廁裡禱告,行不行?
我的直覺是:不好吧!
然而,師母說:會躲在浴廁裡禱告的人,通常是信仰在家裡受到逼迫,或者遭遇很大的苦難,需要找個可以躲藏起來的空間好好向神說話。遭遇這樣困境的人,仍如此迫切尋求神,神豈會因為空間的關係而拒卻垂聽?
是呀!如果我們承認:神充滿在宇宙間。那當然隨時隨地都可以與神對話。
如果我們承認:神有無限憐憫。那祂豈會因為求助聲發自最晦暗的角落,而予以輕忽?
約翰福音4:21-24,耶穌也直接教導我們,敬拜神不侷限於耶路撒冷或任何其他聖地。只要獻上心靈及誠實,隨時隨地皆可敬拜。
講究敬拜場域,或許是基於敬虔慎重。然而,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提醒我們,態度才是敬拜的關鍵。
耶穌也教導:「你禱告時候,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隱密中的天父禱告…」如果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是耶穌要我們進入一個空間去禱告;可是若對照其前後文(太6:5),這句話更像是在提醒我們:禱告的環境應該是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沒有週遭人目光的壓力,可以自在地面對神,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歌頌讚美就盡情歌頌讚美…,不必修飾詞藻,儘管擺上最真切的情緒,是自己與神的獨自相會。甚至,耶穌還提醒我們禱告時要「關上門」。
其實,在現代的生活中,禱告時應關上的不只是房門,還包括手機,以及腦中的其他雜訊。有時候,開始禱告前,我會看一下手機,了解有無新的訊息?但這個開手機的小動作,往往會將我原先預備安靜下來的心給拉遠了,拉去處理一些並不迫切的雜務,甚至忘記再回來禱告。有時候,我會在禱告中會突然想起某個正在掛念的事,然後就停下禱告去進行它。有時候,我也會在禱告告一段落的靜默時刻裡,心思不知不覺地飄遠了,還沒完成結束禱告就起身做起其他事來了…。這些,都是禱告中的攪擾。
其實,我也清楚:禱告時不應分心。但總是會掛念那些突然想起的重要事情,若在禱告後忘卻了怎麼辦?於是,我會準備紙筆,簡單記下突然心生的感動或提醒,然後繼續與神約會。
禱告,是一種「安靜在神面前」的操練。這種操練,往往是一個跌跌撞撞的過程。有時可以作到專注,卻不總是專注,因為我們需要不時地與攪擾進行拔河—時間的攪擾、空間的攪擾、內心的攪擾…。奇妙的是,當我們勝過那些攪擾之後,神的話語往往就會像是戰利品一般清楚地呈現出來了。
空間,可以使人緊張,也可以使人放鬆、得安慰。耶穌清楚我們的軟弱,因此提醒我們:
禱告時,要進入內室–一個可以幫助自己靜下來的地方。
如果在生活中能夠擁有一個靜好的獨享空間來進行禱告,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沒有獨享的禱告空間,只要心靈能闢出一段專注與神相會的時光,誠實面對神,相信也會是蒙神憐憫及悅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