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教會,無論那一個宗派幾乎都接受所謂的使徒信經。所以使徒信經可以說是基督教會,包括天主教,公認的信條。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因為它概略了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基督教的聖經那麼大本,當中新約也有廿七卷,如果有人問,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是甚麼?這時你可以用使徒信經,很簡單的告訴他,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耶穌基督…。這就是基督教信仰最簡單,最扼要的內容。
第四世紀,在教會的傳說中,有人說使徒信經是耶穌的十二使徒(包括新選出來的馬提亞),在被派到各國傳福音以前,每個人各提供一句,共同寫下來的信條。但這並不是正確的史實,因為像我們現在所念的,這麼完整的信條,是第八世紀才完成的。最早期的信經,是主後一百多年後的羅馬教會,他們有一則和現代的信經相類似的信條,那是信徒受洗以前,在學道班裡所學的認信條文。第二階段出現的信經,是主後230年,有一個名叫特土良的教父,在他的著作中也有列出一段和羅馬教會所用的相類似的信條。到了第四世紀末,主後三百九十年,才正式命名為使徒信經,但內容尚未完整。
雖然以使徒而命名的,但一定不是出於使徒的著作,因為它完整的內容,是到了第八世紀才完成的。那麼為甚麼要名之為使徒信經呢?原來教會保留傳統的方法有兩種,首先是文字的記載,像新約聖經一樣。再來是用傳統保留的事件,像洗禮、守聖餐、設立長老、執事、傳道人等。舉凡想要遵守使徒時代所設立的制度和傳統,或者實行了使徒時代的信念和精神的,都被稱之為使徒傳承(Apostle succession)。使徒信經的內容因為被認為合乎使徒的認信,也就是教會最基礎的信念和認知。因此,雖然不是出自使徒的著作,也可以列在使徒的傳承裡,被稱之為使徒信經。
這個信經最主要的結構可分成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對上帝的認信,第二個段落是對耶穌基督的認信,第三個段落是對聖靈的認信;以及這個被聖化而普世的教會(大公教會),罪的赦免和肉身的復活。其中第二段,對耶穌基督的認信內容最長。這一段之所以要較長,內容較多,是因為問題最多。例如古今的人都會問的問題:耶穌是怎樣生在這世上的?他是怎樣死的?有沒有真的死?他死後到那裡去?他是怎樣復活的?他的死和復活對我們信仰者的關係是甚麼?使徒信經的作用,一方面很簡單扼要的幫忙人,說出我們信仰者認信的基本內容。另方面用來表明,我們是甚麼樣的信仰立場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是持有這種信仰立場的人,你就不屬於這個團體。就如我們持有台灣的身分證,就屬於台灣這個國家的公民。在宗教信仰上,你若以使徒信經告白你的信仰,你就屬於基督教的團體。
我們現在的念法是,「我信」,但根據最古老的資料,當時他們念的是「我們信」。詳細的想起來,古時的念法才對。因為在基督的信仰裡,信仰是團體性的,也是多角性的。我們的信仰不是只有我自己和上帝的關係而已,也是和弟兄姊妹結合在一起,大家在基督裡成為一個神聖的共同體。正如耶穌所說的,在我們想獻祭給上帝的路上,如果想起有得罪弟兄,就先把祭物放下,先去和弟兄合好,再回來獻祭。我們是要用弟兄相愛的態度來敬拜上帝,將愛先做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來表示我們對上帝或基督的愛。這種精神,正如主禱文裡的第一句,對上帝的稱呼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表示信眾與基督在天父的家裡是一家人。所以當我們和上帝建立關係時,是把所有的信眾和基督包括在內。
第一組和第三組的信仰告白都比較沒有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相信有一位創造萬物的主宰,上帝。不但全能,祂的本性是慈愛的,像父親那樣的慈愛。這是用古猶太人的習慣表達的;如果用現代西方人的表達方法,也許會說全能又慈愛的母親。大部分的基督徒也都能接受聖靈的工作,因為有聖靈的工作,才會有人的信心。由於有聖靈在信仰的團體運作,所以才有一個大公的教會,所以才有聖徒的相通,才有罪的赦免,永遠的活命。
但會產生爭議的,是第二部分,也是屬於耶穌基督的部分。因為信上帝容易,信聖靈沒問題,但信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就有許多的問題。因為耶穌是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他又怎能兼有神聖的本質。這當中的奧祕,有許多地方是無法用理性說清楚的,只能用信心接受,所以才有信經的產生。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早期的異端者把耶穌描述得超過了他原本的事實和實質,所以也得有信經來限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