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4-20節、哥林多後書五章14-15節
引言:
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所示,有牧師的堂會,一年至少得舉行六次聖餐禮拜;沒有聘牧的支會,一年也得舉行兩次以上的聖餐禮拜。聖餐舉行完之後,還得召開小會,將陪餐會員的人數登載在小會議事錄上。由於本會是自立堂會,所以,一年得舉行六次聖餐禮拜。基於此,上半年度才會安排三次聖餐;下半年度同樣安排有三次聖餐。其中,各包含一次「洗禮」(聖禮典)。
雖長老教會並未如同天主教和聖公會等高禮儀教會(high church)一樣,得每一個主日皆舉行聖餐,然長老教會對於聖餐的重視,絕不亞於高禮儀教會。為能讓大家享受與主同桌的喜樂和盼望,本會特別安排下半年度的七月第一主日舉行聖餐禮拜。
一、紀念之餐
屬改革宗的長老教會之聖餐觀乃以「紀念」為主,和他宗派的「化質說」、「同質說」、「象徵說」等神學主張並不一樣,所以,在聖餐的儀式和用品上,也就會有所差異。然無論各宗派的神學主張為何,人只要遵循耶穌的教導:「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四章24節)一樣,上帝應該都會接受,實不必拘泥於何種形式,或非得用葡萄酒與無酵餅不可,用葡萄汁和麵包,應該也可以。當然,站在「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神學立場,以台灣教會而言,用蕃薯和烏龍茶守聖餐亦可。只是教會有傳統,也有「習慣」,若要嘗試「處境化」的主張,也當經過說明和解釋,且會眾都能接受後才能引用,否則,會讓人無所適從。
在過去的主日禮拜、信仰造就班,以及學道班中,我經常訴說聖餐的意義和典故,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然為了讓參與聖餐的兄姐能溫故而知新,特別藉此摘錄我於2014年受《教會公報》之邀所撰,名為<聖餐的意義>之特稿作為分享。(全文請見《教會公報》3625期第4版<聖餐的意義>,2014.9.22-28)
1.聖餐乃耶穌親自設立
從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4-20節所載之經文:「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穌對他們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裏。』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神的國來到。』」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可以得知,聖餐乃耶穌基督親自設立。耶穌所設立的聖餐禮儀,遂引用猶太人守逾越節的晚餐之部份儀式而成。今天,基督教會所沿用的聖餐儀式,乃依此而來。
耶穌設立聖餐之目的,乃要信靠祂的人,能藉此紀念祂在十字架上獻自己為活祭,所付出的代贖。基本上,耶穌透過聖餐所要表白的,乃昔日西乃山之「舊約」,是用祭牲的血所確立;「新約」,則是由耶穌親自獻身為活祭,所流出的寶血所奠定。因此,信主的人只要倚靠耶穌獻上為活祭的身體,以及藉著祂身上所流出的寶血,便可洗淨罪惡,與上帝建立新的關係。
2.保羅對聖餐的詮釋
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特別吩咐教會的信徒,得要依循主耶穌的教導,遵守祂所設立的聖餐。(見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29節:「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從保羅重申耶穌設立聖餐的過程與意義得以看出,「聖餐」是主耶穌所親自設立,其目的,乃要人藉此紀念主的受死,重溫祂在歷史上的救贖工作,仰望祂的再來。
質言之,主為我們而死,我們要為祂而活。所以,基督徒應以適當、相稱的態度來恭守聖餐。可知,耶穌設立聖餐,乃是要人紀念祂,表明祂的死,用聖潔的行為與信心,直等到祂再來。
3.普世教協對聖餐的定義
聖餐的意義,在基督教會歷史的進程中,始終沒有一致的定論。為此,「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召集各個教派齊聚一堂,共同集思廣益後,於1982年出版了《洗禮和聖餐及事奉》(Baptism, Eucharist and Ministry)一書,針對洗禮和聖餐的意義下了非常好的解說。這本書可謂是基督教團體談論「聖禮」最具權威之書。其所訴說的聖餐之意義有五:
(1)對於上主的感恩
(2)對於基督的紀念與回憶
(3)聖靈的呼喚
(4)信仰的合一與共事
(5)上帝國之餐
4.長老教會的聖餐觀
由於長老教會的聖餐來自加爾文之神學觀,認為聖餐乃在於「紀念」耶穌的獻身為活祭。基於此,長老教會的《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中,聖餐儀式的擘餅與舉杯所要恭頌的儀文,才會這樣寫道:「這是基督的身體,為我們捨的,我們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祂。」「這杯是新約,用基督的血所設立的,每當喝的時候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祂。」
耶穌接受過洗禮,也親自設立聖餐禮儀。從耶穌設立聖餐的過程,以及保羅對聖餐的詮釋可以得知,「洗禮」乃是成為基督徒的「信仰告白」;「聖餐」,乃在於「紀念」耶穌獻上自己為活祭的救恩。因此,參加聖餐禮拜時,得要有聖靈的臨在和感動,並用心靈和誠實來恭受,才能使聖餐展現出意義。
5.長老教會法規對聖禮的規範
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憲法>第3條所示:「教會在每主日舉行禮拜並定期施行聖禮典,禮拜以敬拜上帝及宣揚上帝的話為中心,聖禮典包括洗禮及聖餐。」長老教會將「聖餐」與「洗禮」統稱為「聖禮典」,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又依<行政法>第五章第40條所示:「堂會每年應舉行聖餐典禮六次以上,支會或無聘牧師之堂會應舉行二次以上,並應將舉行時間及陪餐會員人數登載於小會議事錄上。」足見,有牧師的堂會,一年至少得舉行六次聖餐禮拜;沒有聘牧的支會,一年也得舉行兩次以上的聖餐禮拜。
當然,無論是堂會或沒有牧師的支會,一年要舉行十次、二十次以上,甚至和天主教與聖公會一樣,每個禮拜都舉行聖餐也可以。只是長老教會的禮拜,在約翰加爾文所堅持的「簡樸」,省略繁文縟節,同時強調「宣揚上帝的話語」的神學主張下,「講道」乃成了禮拜的重心。基於此,屬改革宗的長老會,才會將禮拜堂的講道桌擺在講台的正中央,而成了所謂「先知性」的教會。
長老教會的禮拜,之所以會和重視「獻祭」(聖餐)將聖餐桌放置在禮拜堂的前面正中央,而被稱為「祭司性」教會的東正教、天主教、聖公會等教會,在儀式上出現差異,主要的原因,乃在於聖餐觀主張的不同所導致。
由上述可知,舉行聖餐禮拜之故,乃要我們能透過與主同桌,享受基督道成肉身的救恩,效法耶穌基督對於人類的愛與認同,為主而活,誠如保羅所說的:「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哥林多後書五章14-15節)
二、感人之愛
談到為主而活,就會讓人想起葛玉霞修女感人之愛的故事。2015年6月,當台灣各大媒體幾乎被2016年所要舉行的總統大選之消息所佔滿,而讓人感到厭煩時,媒體報導了一則感人的故事,看到的人,無不深受感動。因著這則報導的出現,終可為台灣注入一股溫馨的暖流,短暫化解選舉所帶來的是非紛擾。
2015年6月15日,是在台東服務病患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葛玉霞修女(Marie-Therese Felder),搭機回瑞士安享晚年的日子。當天,有許多人不約而同的來到高雄小港機場送行,媒體記者獲知消息,紛紛前來採訪和報導。在採訪的過程中,葛修女所講的這一席話,著實令人感動,她說:「謝謝台灣人願意讓我照顧,我真的很愛台灣,也很想留在台灣,但我老了,不想成為台灣人的負擔。」從這句話得以看出,葛修女不但愛台灣、認同台灣、為台灣擺上五十年的青春歲月,更因為她所活出的見證,讓人看到了基督。她所作的,乃真正實踐了保羅所言:不再只為自己活,乃為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
葛玉霞修女1934年出生於歐洲的瑞士,二十四歲護理學校畢業後,在當地的天主教醫院擔任護士。在醫院服務時,得知台灣的醫護人力嚴重不足,因而激起她到台灣服務的心志。1964年,三十二歲的葛玉霞修女如願來到台灣,被差派至台東地區服務,她先後曾在關山、成功、大武及台東市區等地的醫療院所工作,時間長達半世紀之久。
葛玉霞修女之所以會得知台灣需要幫助的消息,乃1955年5月5日,有四位瑞士聖十字架寶血會的修女,和瑞士白冷會的神父一起來到台灣傳福音,來到台東地區時,發現當地的醫療嚴重不足,且醫療品質不佳,又百姓經濟困頓,看不起醫生,生病時,得不到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此,這些來自瑞士的神父和修女,乃在關山鎮設置一間可收容二十位病人的醫院,並在成功鎮和大武鄉設立簡易醫療所,服務當地民眾。來台服務的修女,將台灣的困境回報給瑞士的教會後,激發了葛修女到台灣服事的心志。
回想起1960年代的台灣,不但處在國共對立、政治緊張的狀態,生活環境與衛生條件不佳、交通不便,加上民生物資的缺乏,一般百姓的生活並不好過,然卻有一位在風景秀麗、環境幽雅、物資豐富、社會福利佳的國度,宛如人間天堂的瑞士長大、讀書和就業的女孩子,竟然願意放棄優渥的生活環境來到台灣,且到有後山之稱的台東照顧病患,實教人難以想像。然就是因為信仰之故,她願意委身自己,為主而活,在台灣服務偏鄉病患半世紀之久。
因著葛修女對病患的盡心照顧,以及長期的居家護理服務。1995年,葛修女榮獲台灣政府所頒贈的第五屆醫療奉獻獎,更於2004年獲贈「台東縣榮譽縣民證書」。
當葛修女年老,無法如同年輕時期一樣,可以在醫院服務病患,騎機車到病患家中居家服務、陪伴病患、聆聽他們的心情故事時,台東的鄉親,無不希望她能留在台灣終老,好讓台灣人有機會略盡反饋之微意。但高齡82歲的葛修女卻如此表示:「現在要離開你們,我心裡雖然萬分不捨,但我不想麻煩你們。我要回瑞士去,我們的教會有替我們這些年老的修女準備一群年輕的護理人員可以照顧我們。」看到年邁、身體不好的葛修女,自覺無力再服務台灣人時,雖懷念家鄉瑞士,心卻捨不下台東,又因不忍自己老弱的身體成為台灣人和醫療的負擔,寧願回到瑞士終老的情操,真教人感動得五體投地。
結語: 當我們恭守「紀念之餐」,也聆聽葛修女「感人之愛」的故事後,相信大家的心是感動的。期盼我們的心能因此被激發和挑旺,如同耶穌道成肉身,為我們捨己,我們也當為主而活,榮神益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