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腓立比書一章21節;雅各書四章14節
引言:
每當有意外發生時,總會讓人油然想起傳道書三章所記載的經文:「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以及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要他們警醒等候主再來的訓示所述:「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3節)還有北宋宰相呂蒙正(946-1011)所寫的這句經典名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因這些經文與名言,皆在告訴我們,人類壽命的短暫與無常。
縱使人的壽命短暫與有限,只有短短幾十寒暑,就得離開人世,然若能貢獻人生、榮神益人、遺愛人間,依然能在壽命結束之後,繼續生命的光輝。
一、又是空難!
2014年7月23日,復興航空班機於澎湖發生空難後,只過半年多的時間,又有一架從台北飛金門的復航班機於2015年2月4日上午失事墜落基隆河,造成數十條人命跟著飛機殞落的悲劇。飛機失事的瞬間,正好被路過車輛的行車記錄器拍到。經駕駛提供畫面,由電視媒體播出後,可以清楚看到,復航墜河之前,飛機出現九十度側翻,左側機翼尾端先劃過正在高架路上行駛的計程車,再擦撞橋樑護欄後,隨即墜入基隆河。此一驚悚的畫面,真是怵目驚心!
空難隔天,媒體刊登了一位經常在松山機場拍攝飛機的飛機迷,所拍攝到的復興航空編號B-22816、ATR72-600型飛機失事前的最後身影,及其在臉書上所撰寫的感言。當我從報導中看到飛機的「遺照」及拍攝者所寫的短文時,內心頗為感傷!拍攝者如此寫道:「難以想像在拍完妳後的2分鐘,妳就消失了…在妳起飛後,看到一切正常的離場……突然無線電傳來急切的呼救聲,本以為聽錯……不久之後,新聞出現飛機撞毀的消息,使我一整天的時間和腳步都被打亂,震驚的消息讓我感到無力和疲倦。」
看到空難事故發生,乘客的生命嘎然終止,總會讓人再次感受到人類生命的短暫與無常,這樣的情景,實有如聖經所載:「人好像一口氣;他的年日如同影兒快快過去。」(詩篇一四四篇4節)「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四章14節)
二、壽命短暫
現實主義的唐朝詩人杜甫(712-770),曾在其詩作《曲江二首》中寫道:「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意為:賒酒欠債乃稀鬆平常,自古以來鮮少有人能夠活過七十歲。)這句詩詞除了在表達「現實的人生」之外,也同時在訴說「人生的短暫」。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因科技和醫學並未如現代發達的時代,人能活過七十歲殊屬不易,詩人才會以「人生七十古來稀」作為對於人類壽命短暫的形容與感嘆。
事實上,不只唐朝時代,早在舊約時代,詩人就已經針對人類的壽命,以這樣的詩詞作為表達了:「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詩篇九十篇10節a)無可否認的,若非醫學發達,人要活到八十歲可不容易,除非身體非常強壯。感謝的是,生長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拜醫學進步之賜,才得以享有比前人多出一、二十年的「壽命」。
儘管人類能比二十世紀中葉之前活得更長、更久,然若從這句有趣的打油詩來看:「我年七十不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間過去了,算來算去只有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又受盡多少奔波煩惱!」相信大家對於「壽命」的短暫,又會有不同的感受。因從這樣算法觀之,人生能用的時間實在少之又少,若不把握時間,既使能活到一百歲,比七十歲多出幾年的時間,但在上帝所創造無限的宇宙時空裡,還是一剎即過,隨著肉體的死亡,一切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前不久,接到一封由多位好友不約而同所傳來,名為<聯合國的新規定-你的年齡>之電子郵件,好奇之餘,特地打開閱讀。閱讀之後,這才明白,文章內容是由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全球人類之「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後,對於當今人類年齡新劃分的階段報告。這份報告於2014年9月20日正式公告,其乃將人一生的年齡劃分為下列五個階段:
0歲至17 歲為未成年人。
18歲至65 歲為青年人。
66歲至79 歲為中年人。
80歲至99 歲為老年人。
10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
由上述的劃分和新規定看來,65歲屆齡退休的人,才剛要從青年邁入中年階段,超過80歲才能稱得上是老年人。可見,被歸類為中年的66 至79歲的「中年人」仍大有可為,因來日方長。
世界衛生組織會如此劃分,實有其理由,主要之因,乃近幾十年,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技術的發達、新藥不斷的問世,許多過去無法治癒的病症,拜醫學進步之賜,不但可以減輕病痛、得著醫治,還可延長壽命。儘管如此,若是罹患至今仍無可救藥之症,或不幸遇到致命的意外,人還是無法抵擋死亡的召喚,得結束短暫的一生,揮別人世。這就好比2014與2015年間,世上的空難頻傳,乘客在旅途中突然命喪黃泉,還有伊波拉病毒肆虐,人人聞之色變,驚恐連連,多人遭受病毒感染,無藥可救,一命嗚呼一樣。
是的,無論醫學如何發達,人類的壽命可以延長多少年,總有一天,人還是得走向死亡,任何人都無法逃得過,因聖經已清楚告訴我們:「…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傳道書七章2節)「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來書九章27節a)可知,人的壽命在浩瀚的宇宙中,宛如一粒細沙,實在渺小得微不足道,何況在上帝的眼中,「…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篇九十篇4節)「…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後書三章8節a)真是短暫得無法數算。
三、生命無限
雖死亡沒有人能逃得過,人的「壽命」得隨著死亡而終止,然「生命」卻能因為「信」與「行」來「榮神益人」而繼續存在。誠如保羅致腓立比教會書信中的自我期許一樣:「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一章21節)
拙著<生命;壽命>一文中,我曾寫道:「『生命』」與『壽命』是兩個全然不同的層面,『壽命』是有限的,隨著肉體的死亡,壽命將隨之結束;『生命』則是無限的,縱使壽命結束,生命的亮光還是會繼續發亮。」可知,儘管「壽命」有一天終會結束,但「生命」則可永垂不朽,如同保羅一樣。所以,如何珍惜生命、善用人生、留下典範、為基督而活,使壽命之後的生命能延續下去,乃是生之為人的我們所需致力的功課。
告別追思禮拜中,有牧師為了肯定安息者,同時安慰遺族而談到,世上有下列三種人:
第一種:不在世上比在還好。
第二種:在與不在世上都一樣。
第三種:在世上比不在更好。
聽到這樣的信息,不知您如何歸類自己?當然,大家都不喜歡第一種,也不喜歡第二種,最喜歡的,是第三種,因這樣的人,不但是眾人所喜歡的「好人」,也是大家所共同期盼想要成為的人。
除了上述這三種人之外,我覺得還有第四種人,即「在與不在世上都一樣好」的人,因這樣的人,縱使「壽命」已經結束,「生命」仍會繼續「講話」,甚至持續「發光」,照亮後人。這樣的人,正是生前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人類和社會有貢獻,死後留下典範的人。諸如:被譽為台灣盲人之父的陳五福醫師、從英國與加拿大來台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蘭大衛、馬偕博士,以及解放黑奴的前美國總統林肯、天主教的德雷莎修女等。
或許,要成為第三和第四種人並不容易,但無論在與不在世上,只要在壽命結束後,能留下有用的「東西」,如捐一部份金錢或財產給需要的人,還是捐贈器官、大體給醫療機構,讓自己身後的剩餘價值成為「壽命之後的生命」,也可展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永遠遺愛人間。
眾所周知,凡就讀醫學院,日後要成為醫師的醫學生,解剖學是必修的重要課程。當然,上完解剖學的理論課程之後,醫學生得親自在大體老師的身上實際「開刀」,以便從中瞭解人體的構造與器官、系統的相對位置。
一天,一位上完解剖學課程,準備在大體老師身上「開刀」的高醫醫學系二年級學生來電,要我協助他草擬「大體老師啟用儀式」的致詞文稿,因對醫學生而言,過往者捐出大體供醫學生作解剖研究,就是「老師」,所以,學生得上台表達對「老師們」及家屬的謝意和敬意。
在電話中和他約好時間後,他乃準時來到教會和我一起討論。見面交談時,他告訴我,他們班上會推派他上台致詞,乃他年紀較長之故,因他台大生命科學系畢業,服完兵役之後,才考上七年制醫學系。看到如此優秀,又以一顆虛心求教與學習的心到教會請牧師提供意見,委實令人感佩。為此,我和他面對面談論了將近一個鐘頭,還送給他一本我所撰寫,剛出爐不久的新書《結局vs.佈局》,以及多篇我親撰的文章供他參考。
言談間,我建議他,致詞時,首先當要用感恩的心,感謝大體老師,及大體老師的家屬,好讓參與的師生能明白捐贈者的大愛澤醫及生命的人文關懷,之後,再從「生命和壽命」的差異進入,接著,再強調大體老師那「壽命之後的生命」之價值和意義,藉以喚起同學們從大體老師的「身上」學習到日後懸壺濟世的功課。
儀式結束後,代表上台致詞的同學來信,滿心歡喜的告訴我說,在場的大體老師家屬,還有學校的老師和學長姐及同學,皆對他的致詞讚譽有加,不但深受激勵,家屬更是受到極大安慰。為能讓大家也能欣賞到這位同學的致詞,特別藉此列出講稿,其全文如下:
各位大體老師的家屬,以及在座的師長、學長姐、同學大家好!
我是高醫醫學系二年級的代表 林浩宏。
我們都知道,要做出捐獻大體的決定,會是一個煎熬、不忍抉擇的過程,因此首先,我想表達對大體老師及大體老師的家屬的感念和感謝,願意讓您至親至愛的人,成為醫學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對學生而言,在這過程中首先要學習的,即是當要對大體老師懷抱一顆感恩與尊敬的心,感謝大體老師願意獻上自己的身體。
最近這五個月以來,我們致力學習解剖學,在過程中不禁產生一個疑問,這樣豐富的知識到底從何而來?隨著學習的腳步漸漸往前邁進,慢慢理解到這些都是從過往的大體老師而來;也感受到,「生命」與「壽命」是兩個全然不同的層面,「壽命」是有限的,隨著肉體的死亡,壽命必將隨之結束;「生命」則是無限的,縱使壽命結束,生命的亮光還是會繼續發亮。
就如同,每一位大體老師,皆是在壽命結束後,貢獻出自己寶貴的身體。這樣的舉動,代表無私奉獻的精神;因此,對我們學生來說,當我們與大體老師面對面時,老師所教導的不僅僅是肉眼可見的軀體,更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時時體會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並且在未來行醫的路途上,我們也願意讓這種精神,成為我們的信念之一,而老師的生命也將被我們傳承下去。
因此,也想在這裡鼓勵在座的各位同學,用感恩以及學習的心,學習老師「壽命之後的生命」,要能夠讓人因為我們,使其思想和言行有正面的影響,發揮「讓生命影響生命」的價值。
在清洗獻體的過程中,對於生和死有一個新的體悟,生命只是一個『過程』,是暫時的,最終必會結束;「死亡」只是人生中一條必經的道路,一條終究會經過的路,我們不用去害怕它、逃避它,我們應瞭解它,為它做好準備。透過大體老師,生與死之間,有了特殊的連結。
一張抽出來的籤,一個名牌上的名字,讓我們與大體老師之間有了交流;打破了生與死的界限,用無聲的言語,教導我們應該俱備的知識;請放心…放心地將接下來的事交給我們,我們必然會懷抱著尊敬且感恩的心,來完成我們的使命。同時也能夠了解,既然人有一天都會死,那如何在死亡的『結局』來臨之前,事先好好『佈局』自己的人生,乃是活著的人,所需思考與致力的功課。
今天,感謝有這個機會能夠和各位大體老師的家人齊聚一堂,您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鼓勵,因為您的存在讓我們能夠體會老師完整的生命。雖然沒有參與到老師以前的生活,但卻是我們未來的領航者,
帶領我們往生命的下一個階段邁進。今天的儀式,不只是緬懷和送別,同時也在安慰、激勵來參加的人,讓我們未來的生命充滿盼望。
謹代表高醫醫學系二年級全體同學,向大體老師的家屬獻上最深的感謝與祝福,祝一切平安喜樂。
結語:
是的,大體老師的「壽命」雖然結束,但他的「生命」卻因為在醫學上的貢獻,而使得生命繼續發亮,且永遠傳承下去。
雖我們無法預測,活在世上會是意外先來,還是明天先到,然若能在還活著之時,好好善用日子、佈局人生、預立遺囑、留下典範,縱使意外先來,而使得壽命提前結束,生命依然可以繼續「說話」,造福後人,猶如希伯來書的作者,回顧亞伯拉罕生前因信行合一,留下典範一樣:「…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然說話。」(希伯來書十一章4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