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期待的對待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馬太福音七章12節;羅馬書十三章10節

引言:
2014年隨著倒數計時結束後,時間將2015年的序幕拉開時,所見到的,竟是舉世震驚的法國著名幽默諷刺畫報《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突遭槍擊,多位雜誌社員工被槍殺身亡,連救援警察也橫死街頭的畫面。這場突如其來的恐怖事件,將新年的喜悅徹底打碎。其因,乃《查理週刊》常嘲弄政治人物與他宗教的信仰,惹惱了伊斯蘭教的激進份子所造成。

還有,新任台北市長上任後不久,發現市政府的重大工程隱藏著諸多問題,憤而對外公開訴說。聽到市長所提出的質疑,財團卻不願面對面溝通,竟透過電視和平面媒體隔空喊話,以「停工」和「限台北市政府48小時內將所有招標文件上網公佈」作為威脅。新任市長看到之後,相當不以為然,隨即出面痛斥,並公開表示,有問題可以約時間當面溝通,財團怎麼可以如此囂張!

這些問題的產生,除了本位主義作祟,超越言論自由的尺度外,缺乏同理心,欠缺溝通與對話,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鑑於此,本文將以<期待的對待>為題,藉以省思在言論自由的情況下,如何推己及人,用同理心相互對待的功課。

一、期待他人的對待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七章12節)這節被喻為「金科玉律」(亦可稱「黃金律」)的經文和中國哲人孔子所說的「己不欲,勿施於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無論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皆耳熟能詳。

進一步仔細查考可以發現,這句「金科玉律」正是耶穌登山寶訓的「高峰」。耶穌會將這節經文在「登山寶訓」(馬太福音五章-七章)的最後才提出,乃耶穌要以此作為愛人如己的「縮影」及天國生活模式的「總結」,因「將心比心,愛人如己」,除了是基督徒生活的「道德律」之外,更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準則」。端見,這節經文是一道崇高的法則,有如黃金一般珍貴,在聖經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份量」,人若依此遵行,方能活出基督的樣式,展現出信仰的價值。可惜的是,人常站在「本位主義」的立場上,忘記主耶穌的教導,將自己所不喜歡的「東西」,加諸在他人的身上,導致問題的產生。法國巴黎所發生2015年度的世界第一樁恐怖槍擊事件,還有,財團自以為是,「綁架」台北市政府,就是最為明顯的例證。

2015年1月7日,法國《查理週刊》總部的槍擊案中,計有包括主編在內的4名漫畫家與4位記者、2位警察不幸罹難,包含兇手與無辜的民眾,計有12死11傷。此件讓人措手不及的襲擊案,堪稱是法國近半個世紀以來遭遇最慘重的恐怖攻擊。

事件的發生,必須從1960年創刊的《查理週刊》前身之《切腹月刊》談起。《查理週刊》原名為《切腹月刊》,屬諷刺性的畫刊雜誌,而創刊號的「切腹」(Hara kiri)這兩個字,乃引自日文,旨乃想藉以達「又蠢又壞心的刊物」之目的。該雜誌由多位漫畫家以「諷刺」的圖畫嘲弄政治及宗教的人、事、物而聞名,內容涵蓋漫畫、新聞、辯論和笑話,語氣充滿揶揄,強烈反法國政府及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等宗教。因畫風逗趣,加上走極左派路線,頗受法國民眾歡迎,但卻也成了一本備受爭議的雜誌,讓法國政府相當頭痛。

1969年,《切腹月刊》由原本每月發行改為每週發行的「週刊」,然因常嘲弄得太過火而遭到查禁。1970年11月,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去世時,該雜誌在當週的畫刊中,因諷刺戴高樂,而遭到法國政府下令禁止發行。為捲土重來,編輯群將之更名為《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再度登上市面。然由於週刊不賣廣告,在沒有廣告費收入,又訂戶不多的情況下,因經費不足,營運困難,終在1981年停刊。停刊11年之後的1992年,有志之士又群起而聚,使得《查理週刊》再度復刊,繼續透過漫畫以批判諷刺與嘲弄的一貫基調衝撞政治、宗教之各式禁忌。

過去,因《查理週刊》所刊登的內容經常諷刺與嘲弄他宗教太過火,招致宗教人士的不滿,不但被告上法庭,還曾遭受燃燒彈的襲擊。儘管如此,週刊編輯群為了捍衛言論自由,完全不理會他人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嘲弄他人的風格,繼續發行,被嘲弄過的宗教團體和政治人物,皆對該週刊相當反感。
或許,「嘲諷」在法國的政治脈絡中,已成為一種文化,早已見怪不怪,然在法國以外的地區就不是這樣了,特別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激進團體,就對於如此諷刺性的作法咬牙切齒,甚至恨之入骨。近年來,穆斯林移民至法國的人口大增,但《查理週刊》依然故我,嘲諷伊斯蘭教,甚至刊出先知穆罕默德裸體的漫畫,引發法國境內穆斯林極度的憤怒與不滿。儘管雜誌社的主力畫家曾因此而收到威脅的信件,但他依然態度強硬,堅持畫筆是思想自由最後的武器,還公開對媒體表示:「我寧願站著死,也不願意跪著活。」此話一出,緊張的氣氛可想而知!

《查理週刊》向來以反骨風格自許,若回首看這份刊物的歷史,類似的衝突與查禁根本就是家常便飯,並不足為奇。而這起暴力攻擊事件,正是為了反抗週刊逾越「言論自由」的界線而起。恐怖事件發生之後,世人無不口徑一致,譴責暴力;然也有論壇對《查理週刊》只為捍衛言論自由,卻不管他人的感受和尊嚴,無所不用其極的嘲弄他人之行為相當不以為然。為此,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出面公開表示:《查理週刊》的槍擊案屬於「越軌」,這種以上帝之名所使出的令人髮指之暴力行為是無法讓人接受的;相對的,《查理週刊》為捍衛言論自由,以漫畫嘲弄他人,仍有可議之處,因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不能無限上綱。方濟各還特別強調:「宗教必須得到尊重,不能挑釁,也不能侮辱或取笑他人的信仰。」

是的,激進份子用暴力殺害他人,不但法律不允許,任何人也都無法接受,因傷害他人乃天理難容;相對的,為捍衛言論自由,不尊重他人的信仰,一味的透過漫畫諷刺與輕蔑他宗教之作法,同樣讓人無法苟同。如此對他宗教認識不清、欠缺包容,又缺乏對話的情況下,只站在自己的「本位主義」,用自己的方式解讀言論自由,隨便加以嘲諷他人的信仰,顯然已經侵犯到他人的「自由」。這樣做,實有違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12節要我們當用愛彼此相待的教導。

二、對待他人的期待
人活在世上,都會「期待」他人對自己的言語、態度、意見等有好的「對待」;同樣的,他人亦會「期待」我們能好好的「對待」他們。可惜的是,人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期待」,而忽略了對他人應有的「對待」。

耶穌所提出的登山寶訓之「總結」(馬太福音七章12節),激發出保羅在致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同樣也在訴說「基督徒處世的原則」之後,借用耶穌的教導作為「結語」,即「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十三章10節)(現代譯本:「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所以,愛成全了全部的法律。」)由此得以見著,保羅不但全心效法耶穌的教導,他也藉此讓羅馬教會的信徒明白,唯有「愛人如自己」才能活出誡命的精義,成全全部的律法。質言之,當我們期待他人對我們有好的「對待」時,我們也當以同樣的心來對待他人,因為他人對我們也有同樣的「期待」,即用「愛」與「同理心」來「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意為: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別人的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想要依正道立身,就要協助別人依正道立身;自己能通達,也要使別人能夠通達。)
談論至此,讓我們繼續省思《查理週刊》因捍衛言論自由所引發的憾事。無可否認的,我們絕對肯定《查理週刊》捍衛言論自由的堅持,並贊同美國革命時期卓越的領導人兼政治家派屈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所主張的「不自由、毋寧死。」以及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1823-1849)所訴說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因「自由」乃是人生存的基本尊嚴,也是普世的價值。但是,當人享有「自由」之同時,也必須思考,自己的「自由」是否阻礙到他人,使得他人的身、心、靈遭受「創傷」與「限制」,而失去「自由」?若自己享有自由,卻因為自己的自由使得他人不自在或受傷害,那這樣的「自由」,豈能算是「自由」?

瑞士裔的法國作家兼政治理論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說過:「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事實上,盧梭的這句話,正好可以漂亮詮釋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以及保羅所言:「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即,真正的自由,當要以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對待他人,不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否則,不但他人無法得著真正的自由,連自己也會成自由的奴隸。

個人相當同情《查理週刊》事件的罹難者和家屬,也對於開槍殺人的激進份子無法接受,甚至厭惡至極!然若《查理週刊》看不慣他人,也不該以漫畫嘲弄政治人物和宗教信仰,而是當透過彼此對話,相互溝通,這樣做的話,問題應該不會演變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因一味的嘲弄與諷刺,只會傷害他人,激發出更多的問題,實毫無「趣味」可言。

人就像磁鐵,會出現相吸與排斥的情況,若思想相近、價值觀一致、志同道合者,會互相吸引,凝聚在一起;反之,就會相互排斥。然若在「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的情況下,雖難以共事,但和平相處總可以吧!實不必因為無法凝聚和共事,就成為仇人,透過漫畫諷刺加以嘲弄,或用槍枝互相殘殺。若可以的話,留一線作為對話的空間,問題應該不會演變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基本上,「對話」並不是控訴對方「你錯了」,而是要讓對方知道「我的意見」及「我好在哪裡」。當他人接受我的意見,也知道我好在哪裡時,就會從排斥轉為接受。唯有如此,兩者之間才能化解歧見、彼此欣賞、共同學習。保羅提醒我們:「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這樣做,才能成全全部的律法。保羅又說:「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拉太書五章14節)這兩節經文著實給了我們很好的提醒。

152期的《蒲公英雙月刊》刊登了一篇<將心比心>的短文,個人讀完之後,頗受感動,藉此分享,其文如下:

在美國的聖荷西市(San Jose)曾舉辦一場遊行,活動內容規定,參與的男士都得穿上高跟鞋踩街,藉此表示反暴力同時表達對女性的體貼與敬意。這些高頭大馬的男人在穿上高跟鞋後,走起路來都是歪歪扭扭,其中的消防局長威廉不禁大喊:當女人真不容易!遊行場面輕鬆惹笑,卻饒富意義。

英文俚語〝Walk a mile in her shoes〞以生動的方式形容了將心比心的含意,就像是穿上對方的鞋子走一哩路,便能真正的體會別人的感受或困難。許多衝突與誤會的發生,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

結語:
當《查理週刊》的槍擊事件發生後,《天下雜誌》刊載了一篇名為<自由的極限,文明的疆界?>之文章,《udn鳴人堂》亦以<誰才是真正的恐怖份子?>為題,分析與論述問題產生的癥結。從這兩篇文章中,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耶穌這一句:「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的寶貴真理,以及保羅書信中:「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之美好的教導。

最後,願我們以以弗所書四章32節所載之經文:「…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為《查理週刊》的槍擊案悲劇擺上反省和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