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約翰福音十六章25-33節;約翰一書五章1-5節
引言:
本文主題乃引用日籍學者渡邊和子修女所撰,《在落地之處開花》一書之書名。會以此為題,乃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擔任過大學校長的虔誠天主教修女,在其走過的人生,經歷了許多苦難和病痛,年過八旬後,她站在信仰的基礎上,有感而發的撰寫了這一本膾炙人口的作品。因她深刻的感受到,哥林多前書十章13節所記載之經文:「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也從中體會出約翰一書五章4節的真諦:「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
渡邊和子所撰之書的內容,可謂字字珠璣,讓人看完之後,還會想再翻閱。基於此,本文才會以其書名為題作為分享。期盼我們能透過渡邊和子的信仰體驗,並從上帝話語的教導中,共同致力於實踐「在落地之處開花」的信仰功課。
一、受贈和拜讀《在落地之處開花》
《在落地之處開花》翻譯成中文,並於台灣發行後不久,便有會友送給我這本書。會友送我書當天,我正好外出到別的教會主領禮拜,因此,乃經由內人轉交。下午回到教會宿舍,內人交給我這本書時,告訴我說:「早上第二場禮拜後,蕭維源老師送你一本2014年的日本年度暢銷書。蕭老師說:『這本書一出版,因為熱賣,在短時間之內,就在日本銷售超過120萬冊。』」內人還特別轉述:「該書翻譯者是蕭老師的旅日好友鄭正浩教授。鄭教授在台灣完成學業後負笈日本,於東京大學榮獲人文科學博士學位。他先在日本岡山大學任教,後來再轉至清心女子大學教書退休,所以,蕭老師特別到書店買一本送給你,讓你參考,因書中有許多內容可以作為講道的參考資料。」由於禮拜天較為忙碌之故,當下,我並沒有仔細翻閱,只稍微看了一下封面,便將之放置在書桌上。
過了幾天,我準備前往台北開會時,乃隨手拿起放在書桌上的《在落地之處開花》這本書放進手提袋,想說利用搭車的時間閱讀。上了捷運後,隨即翻開瀏覽,一看到作者簡介,又看完第一篇文章,便停不下來。轉搭高鐵後,乃一路專注的閱讀到台北。會議結束後,再利用回程的時間,將整本書拜讀完畢。閱讀之後,不但深感獲益良多,還激起我想再看一次的意念,因此,我藉著另外一次上台北開會的時間,再度翻閱了上次閱讀時所標示的重點。
因我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慣,也就不會在車上滑手機,所以,每次搭車,皆是我最佳的閱讀時間,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精心閱讀過兩次。
二、渡邊和子的《在落地之處開花》
本書的作者渡邊和子,1927年2月出生於日本,三歲時,曾跟隨奉派擔任台灣軍司令官的父親渡邊錠太郎(1874-1936)來台居住過一年。渡邊和子九歲時,官拜陸軍上將,時任陸軍教育總監,屬「統制派」(深受德國所影響,主張應由中央統籌和計畫經濟、軍事、現代化與機械化等技術,即所謂的「總體戰理論派」。)擁護「天皇機關說」(日本帝國憲法下的學說之一,主張統治權歸屬於國家這個法人,日本
順便藉此簡述,「226政變」乃發生於1936年2月26日的日本,當時,有隸屬「皇道派」的少壯派軍官,發起剷除反對派勢力的政變。雖政變失敗,主謀者和發起政變的少壯派軍官被究責,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直接參與者還被處以死刑,致使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嘎然終止,「皇道派」的勢力亦就此衰落,然卻使得日本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大增,甚至成為一個由軍部掌握權力的國家。
基本上,「統制派」和「皇道派」二派的政治看法雖迥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皆想將日本轉型為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戰爭機器,可謂是對「大正民主時代」精神的一種反制。然因為226政變的失敗,使得以東條英機為首的「統制派」藉機清除敵對的「皇道派」之政治勢力,而將日本推向軍國主義和對外全面侵略的方針,導致爆發太平洋戰爭,最後走向敗戰的悲劇。
由於二二六事件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也是最慘烈的一次叛亂行動,日本曾依照史實拍攝成電影,1989年上映後不久,我曾觀賞過,因此印象特別深刻。
父親去世後,渡邊和子陸續完成小學、中學和聖心女子大學的學業,隨後,又進入上智大學研究所進修。畢業後,渡邊和子不顧旁人的反對,於1956年,以29之齡進入天主教修道女會成為修女。同一年,渡邊和子被修道女會推薦至美國波士頓大學進修,並於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渡邊和子旋即回日本,進入天主教聖母清心女子大學任教。擔任教職第二年的1963年,因美國籍的第二任代校長突然辭世,渡邊和子以36歲之齡,受命接下該校的第三任校長,直至1990年為止,總計27年。
渡邊和子初任校長時,由於年紀輕,在背負重任的情況下,因壓力過大,於1977年不幸罹患憂鬱症、膠原症等病症。罹病之後,因她所服用的藥物產生強烈副作用,導致骨質疏鬆,使得胸椎第八根與第九根被壓壞,痛苦難當,雖經過開刀治療,但身高卻因此縮短了14公分,致使其身、心、靈受到嚴重的煎熬。難能可貴的是,渡邊和子並沒有因此被所遭受的苦難所打倒,反而從坎坷的淬煉中,體悟出上帝的愛,以及人生的真諦。
渡邊和子在書中談道,當她接任清心女子大學後,因喪失自信、心慌意亂、走投無路,幾度想一走了之時,有位傳教士遞給她一篇英文的短詩:“Bloom where God has planted you”(在神安置你的地方開花吧),接著,下面又這樣寫道:「在落地之處開花並不是無可奈何。那是要證明上帝安置你在這裡是沒錯的,祂要你以笑容幸福地生活,讓周遭的人也獲得幸福。」渡邊和子感受到,這些話似乎在提醒她:「被安置的地方,就是你現在最好的居所。」就是因為這句話,成了她向下紮根的動力。
上了年紀後,她把所經歷過的信仰體驗,透過文字和話語,書寫一篇篇如春風和煦、照拂人心的療癒文章。從其所撰寫的字裡行間中,足以讓人看到她那「在落地之處開花」的經歷。渡邊和子走過的經歷和見證,撫慰了一個又一個苦痛的受傷心靈,且為迷途的讀者們,指引出一條充滿光明之路的方向。
三、藉著信,在苦地仍可開花
耶穌受難之前,給了門徒一段臨別贈言:「這些事,我是用比喻對你們說的;時候將到,我不再用比喻對你們說,乃要將父明明地告訴你們。到那日,你們要奉我的名祈求,我並不對你們說,我要為你們求父。父自己愛你們,因為你們已經愛我,又信我是從父出來的;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裏去。門徒說:『如今你是明說,並不用比喻了,現在我們曉得你凡事都知道,也不用人問你,因此我們信你是從神出來的。』耶穌說:『現在你們信嗎?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其實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25-33節)
基本上,這是耶穌對自己到世上來的使命,以及針對門徒的得勝與失敗,所做出的一段「總結」,即所謂的「臨別贈言」。耶穌會在此時提出「總結」,乃耶穌洞悉門徒對祂先前所說的「那日」,充滿著疑惑。至此,既然耶穌已準備完成拯救的大業,就毋須再透過比喻,訴說自己受難的「那日」,因門徒將會從耶穌獻身為活祭,並從死裡復活清楚看到,上帝透過聖子耶穌表明拯救的真理與作為。此後,人只要奉耶穌基督的名,直接向父上帝祈求,便能得蒙垂聽。
耶穌知道門徒的疑惑得著解答之後,隨即又指出,當祂遭遇危難之時,門徒必會離祂而去。當然,耶穌在此所發出的「臨別贈言」,並非是要究責或責備門徒,乃是要安慰他們,好讓門徒身處苦難的境遇時,能謹記耶穌的得勝,使得他們內心能夠得著平安。門徒聽完耶穌所說的「臨別贈言」之後,信心頓時大增。
或許,耶穌並沒有在此詳細說出祂如何勝過世界的細節,但祂乃要人因著「信」而得勝,因為人只要相信和倚靠上帝的大能,便能和祂建立起緊密的關係,而勝過苦難。這樣的提醒與勸勉,從約翰一書五章1-5節的記載當中:「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我們若愛神,又遵守他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並且他的誡命不是難守的;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嗎?」可以找到答案。
是的,約翰一書的作者所強調的,乃基督徒的生命是基於對上帝的「信心」與對人的「愛心」,而這個「信」,除了理智上的「認識」之外,也是生命上的全然「投靠」。如此一來,信靠與愛上帝的人,便會順理成章地去愛上帝的兒女,當然也就會遵守上帝的誡命,上帝也就會因此而賜我們力量去勝過世界上的試煉和苦難。
常言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世事本難全」。既使是家財萬貫、坐擁權勢的達官貴人,也難以避免上述所說的苦難。出身高官世家的渡邊和子所遭遇的苦難,就是最好的例證。
渡邊和子藉著信,依然在苦地裡開出燦爛的花朵,因當她面對苦難時,總是這麼想:「人,無論是如何峻險的山嶺,都具有翻山越嶺的能力。而越能超越痛苦的人,能更堅強。」我們可從她書中所寫的詩詞中,看到其寶貴的信仰體驗:
在落地之處開花,並不是無可奈何。
那是要你恭敬地領受命運交予的一切,
編成一束能讓自己微笑,
也能讓他人幸福的花束。
無論在何種境遇,你都能閃耀發光。
有讀者看到如此感人的鉅著,乃由衷發出讚嘆的回應:「她將父母傾注給她的愛,從神身上感受到的恩澤,從德蕾莎修女言行學到的體悟,鼓勵讀者從身邊開始『愛』。」足見,渡邊和子所展現出來的信仰表現,已清楚見證約翰福音十六章25-33節與約翰一書五章1-5節這兩段經文的真諦了。
四、在苦地開花的魏益群
「纖維性骨失養症」是一種被稱為「無藥可醫」的罕見疾病,在當今世上,罹患此症的人屈指可數,然而台灣就出現了一位,他就是出生在台灣,被譽為「用生命為主唱新歌」的魏益群。「纖維性骨失養症」陪伴了魏益群36年,醫生在他得病33年之後,才得知這項「可能」的醫學病名。
魏益群四歲時,只是在一次輕微的跌倒中,就出現嚴重的骨折。送醫之後,經過長時間的檢查和治療,連醫生也不知道他所罹患的是什麼病症。隨著年齡的增長,魏益群的身體逐漸出現駝背及脊柱前彎的症狀,後來,就連彎腰撿東西也會骨折的他,小學二年級就無法出門,只能輟學在家休養。當他在家悶得發慌,外出透氣時,他那日益萎縮彎曲的雙腿宛如玻璃般,一不小心就會骨折。儘管骨折後,不斷透過手術修補斷裂的骨頭,但每次開刀之後所受的疼痛與折磨,讓他相當難以忍受,甚至恨透了自己這種比「玻璃」還脆弱的身體。
魏益群青少年時期,一次因右手骨折住院開刀,在臥床過久的情況下,背部功能受損,導致無法起身,前後有六年的時間,只能癱在床上。為此,魏益群有過好幾次萌生了結自己生命的念頭。感謝的是,魏益群長年住院期間,因常有教會的兄姊到院探訪他,為他代禱,並吟唱詩歌給他聽,而激勵他幾近枯萎的生命。
主後2000年,魏益群接受醫生的建議做了截肢手術,此後,他便可靠著輪椅「走出」自己的小房間,自由行動。同一年聖誕節,剛出院的他,隨著甫受洗的母親與姊姊到教會參加聖誕讚美禮拜,當他聽到美妙的詩歌之後,勾起他小時候,祖父曾經帶他到教會聆聽詩歌的美好回憶,也喚醒了他靈魂深處的渴望。此時,他立下了一個自我期許,即盼望有一天,自己能在台上用詩歌見證上帝的愛。因著上帝的愛,以及教會兄姐的關心,喜愛唱歌的魏益群開始參加教會的聚會,也開口吟唱詩歌。
魏益群接觸基督教信仰後,生命得著轉變,現在,他不但投入教會聖歌隊的服事,也擔任罕病基金會的關懷大使,還經常應邀到學校及監獄等地分享見證,向未信主的人介紹帶給他生命改變的救主。
當媒體記者得知他生命得著完全的改變,且實踐祖父為他取名「益群」,即期盼他有生之年的言行能「有益人群」時,乃專程訪問他。受訪時,魏益群用感恩的心道出:「過去他認為自己殘破不堪的身體,現在成為他用詩歌分享主愛的最棒見證。肉體漸漸衰殘的魏益群,不知道上帝還存留他在這世上多少年日,但他向神禱告,讓他能有機會可以繼續乘著電動輪椅環島,就像爺爺為他取的名字『益群』一樣,到全台的教會『為主唱新歌』,在群體中榮神益人。」
聽完魏益群的故事,總會讓人再次看到,只要藉著信,縱使在苦地裡,仍可開花結果,猶如在落地之處開花的渡邊和子一樣。
結語:
2005年,我曾在拙著《所有vs.所無》中的<世事本難全>一文當中寫道:「人生中的苦與樂以及矛盾是上帝所特准的,為要叫人最終培養出單純信靠祂的心;在順境時應存喜樂的心讚美上帝,在逆境時要思想上帝的美善及全盤計劃。縱使處在苦難的日子,我們仍能得著智慧和喜樂的心。因為『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拿鴻書一章7節)
是的,上帝是我們患難的倚靠,也是我們的保障和盼望,只要人遵循約翰福音十六章25-33節與約翰一書五章1-5節的教導,即使在苦難中,也可在落地之處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