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路加福音九章 12-17 節
• 引言
有個電視廣告,相信很多人看過:有一位老先生,正在客廳看電視。忽然, 電視沒了聲音 … ;於是,老先生敲敲電視,說「電視壞了」。之後,又拿起電話,電話沒有聲音 … ;於是,老先生敲敲電話機,說「電話壞了」。後來, 老先生的太太買菜回來,對著老先生說話 … ;於是,老先生走過去,對老太太的頭敲一敲,說「糟糕,老婆也壞了」。
其實,很明顯,壞掉的是老先生的聽力!不過,老先生卻一直認為是電視、電話、甚至老太太壞了;這,可以說是老先生的「無感」,也就是「無 感覺」或者是「感覺不到」。說實在的,人,難免會對某些事「無感」或「感覺不到」;所以,本文要以「無感中的有感」為題,探討「無感」的 問題。不過,因為對不同立場的人,「無感」代表不同的意思;所以,在此, 要先作一個定義。本文中所謂的無感,是在指兩方面: 1. 社會領導階層對 人民生活的痛苦「無感」; 2. 生活痛苦中的人民對領導階層所做的工作成效「無感」。也就是說,第一個「無感」,是指領導階層無法將心比心、體民所苦;第二個「無感」,是指領導階層自認為已經非常努力,可是,百姓卻依然感覺不到生活得到改善。
當然,這本是屬於社會經濟與政治上的議題,而,筆者並非這方面的專家;所以,對於社會上的問題,其實與我們大家相同,也只是從報紙與電視的資料得來。不過,因為在本月中有感恩節,而,照慣例,在感恩節還未到之前,教會需要教導人「預備感謝」。那麼,每天從新聞的報導中,都看到台灣人的生活愈來愈差,比如說:牛肉有問題、米有問題、勞保有問題、官員貪污、油電雙漲 … ;在這樣的前提下,若是要叫人真心感謝,恐怕必須塞起耳朵、蒙起眼睛、或將頭埋在沙中 … 。也就是說,明知不少台灣人正過著苦日子,卻叫人「要感謝」;這,似乎是自我欺騙。所以,為 要讓人出於真心來感謝,讓人在「無感」中,卻可以「有真心的感動」;以下,要一起來看聖經,從耶穌的身上來學習「無感中的有感」。
• 耶穌在無感中的有感
說起來,常常跟隨耶穌的那些人,多半是生活在苦楚中的百姓。那麼,從以色列歷史得知,那些人的苦楚,是當時社會的領導階層(包括政治與宗教的領導者)所造成的。尤其,當時的人頭稅,可說是造成百姓困苦的原因之一。事實上,當時的殖民政府所制訂的稅法,是「不管有錢沒錢,大家都要抽同樣多的稅金」。那麼,這樣的稅制,明顯地是圖利有錢人;反之,對沒錢的人而言,不但不公平,甚至會造成莫大的壓力。於是,那種不合理的 稅法以及其中所造成的貪污,造成了許多弱勢者被迫生活在苦日子中。那麼,對於那些受苦的百姓,耶穌如何面對?耶穌豈是對他們的痛苦「無感」,豈是裝作沒聽見或沒看見?甚至,耶穌豈是對那些餓著肚子的人講一堆冠冕堂皇的廢話?
說到「餓著肚子」,想起以前讀書時,上午第四節快結束時,肚子就已經餓了。可是,講台上的老師卻還滔滔不絕 … 。看著老師的口沫橫飛,心裡只想「怎麼不趕快講完 … 真是『講者不知聽者的痛苦』 … 」;其實,對肚子餓的人,若不解決其「吃飽」的問題,則,恐怕耳朵裡是聽不進任何大道理。而明顯地,耶穌不是那種「不體民所苦」的夫子,若是不然,跟隨祂的人也不會有如此多。那麼,對於百姓的需要,耶穌當時是如何地處理?當然,耶穌曾說「祂的國不 是在這世上」,所以,耶穌並沒有在世上建立一個政府,來治理一個屬世的國家。 不過,從聖經中,耶穌讓五千人吃飽的事件,卻可以推論「若是耶穌是政府的領導者,祂大概會如何地幫助百姓的需要 … 」。
耶穌會如何幫助百姓的需要?關於這點,要從路加福音 9:12-17 來看。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段經文是記載關於「耶穌讓五千人吃飽」的事件;而,對此事件,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個是「耶穌會行神蹟」。那麼,耶穌會行神蹟,這是不用懷疑的事;不過,事實上,這段經文之前的路加 9:1-6 , 耶穌已經差派學生到處醫病趕鬼。那麼,連耶穌的學生都已經能夠醫病趕鬼, 則,「五餅二魚」的事件,若是以神蹟來看,則顯得比較「沒什麼」。事實上, 耶穌行過的神蹟,多是屬於當時的人做不到之事;所以,對於「讓五千人 吃飽」這種「人也能做到」的事件,若是要用「超自然現象(如:違反物質不滅定律)」來解釋,或許會失去神蹟的特殊性。
當然,也許有人想說「是神蹟,或不是神蹟,都不要緊;要緊的是,那 五千人可以吃飽」。這,聽來有道理,不過,若是如此,對於每一件困難的事, 人們都求神蹟即可,何必要努力付出行動?況且,基督徒不是常說「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若是如此,人在還未到盡頭之前,豈不是需要先盡自己當有的努力?所以,對於「耶穌讓五千人吃飽」的事件,在下文中將 採取第二種解釋 – 耶穌不是行神蹟,而是教導眾人。那麼,耶穌教導眾人什麼? … 根據路加 9:11 的記載,耶穌當時所宣揚的,乃是「上帝國的福音」;因此,耶穌正在教導眾人「何謂上帝國」。事實上,當耶穌差派學生出去時, 除了醫病趕鬼,也同時吩咐他們傳揚上帝國福音;因此,對於那些來跟隨耶穌的許多人,耶穌應該會期待他們認識並實踐「上帝國福音」。因此,以下要由「耶穌讓五千人吃飽,是要宣揚與解釋上帝國的福音」的角度來詮釋聖經。
在 v12 說,那時是黃昏的時刻,也就是人們開始會肚子餓的時候。那麼,正當眾人肚子餓的時候,耶穌的學生對祂說:「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借宿找吃的,因為我們這裡是野地。」當學生指出「這裡是野地」的理由時,其實,也代表著耶穌不用對那些人的需要負責任;因為,那些人 既然要去野地找耶穌,本來就應該自己先準備足夠的食物。甚至,在路加福音書中提到要住宿(其他福音書沒有提到這個問題),所以,他們理當要自己準備好帳棚與食物,才可以去野地找耶穌。可見,耶穌的學生講得有道理,那時,耶穌真是應該叫大家各自散開,去附近的村裡借宿與買食物;因為,對於那些自願來跟隨耶穌的人,耶穌本就無需負責他們的民生問題。
那些學生的想法,與許多世界的領導者類似;不過,耶穌的表現,卻是 不同。耶穌對學生說 「你們給他們吃吧!」意思就是,「你們要對他們負責任(有感)」。結果,學生說:「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學生的回答,照文法上的解釋就是「辦不到!除非我們去為 這些人買食物,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學生的想法,其實也許多 領導者面對資源短缺的無奈。事實上,當社會或團體(包括教會)遇到「資源不夠分配」的問題;通常,會以「向團體外尋找資源(外資)」的方式處理。可是,這樣處理的方式,其實帶有危險性。若是用以色列歷史為例,可以看見,在以色列亡國受擄前,不正是一直向外國求幫助,導致後來受強國控制管轄,甚至被滅國而受擄。
耶穌的處理方式,卻不是向團體外求援;反之,耶穌吩咐學生,讓眾人一排一排地坐下(「坐下」的原文是「躺下」,即「以色列人預備吃東西」的 動作)。為什麼「一排一排」?聖經沒有明說,但是,從現代教會的現象來看, 或許,那可能是一種讓大家「自由奉獻」的方式。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去聖殿奉獻錢銀時,都是在固定的地方;那麼,以此方式奉獻的錢銀,可能會被別人看見(不然,耶穌怎會看見寡婦奉獻的小錢?)。但是,耶穌叫大家在野地「一排一排」坐下,則,前排看不到後排的奉獻;所以,奉獻的行動,便只有上帝與旁邊的人看見。那麼,以當時的情況而言,旁邊的人多半是同一家人或者是朋友;如此,便有較高的隱私性。亦即,比較能夠讓大家照自己的能力,拿出要來野地找耶穌之前,事先準備好的「魚與餅」。
看起來,耶穌不是照學生的想法,對肚子餓的眾人「無感」;同時,耶穌也沒以學生所提議的作法,去找尋群體外的幫助。耶穌對眾人的需要「有感」,也叫學生安排大家一排一排坐下,讓大家可以照著自己的能力,甘心樂意地將自己的食物拿出來共享。那麼,這種讓群體內的每一位成員,都照著自己的能力來分擔與共享的模式,正好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PCT) 一直以來所強調的 「自養」,也就是要信徒自己來扶養負擔教會的需要。對於教會而言,「自己養活自己」的可行性,從耶穌讓五千人吃飽的事件得以證明。甚至,耶穌當年所餵養的人,不但遠遠超過一般教會的人數;並且,其中可能有許多是那種繳不起人頭稅,物質欠缺的弱勢者。
耶穌證明了「弱勢者與弱勢者之間,其實還是可以互相分享」。對此, 在現代也有例子可舉 – 「 Yuji 與孤兒」:在幾個禮拜前,因為教會公報的報導( http://weekly-pctpress.org/
2011/3084/3084_24.pdf ),青少年團契邀請 一位日本青年前來演講。這位青年以徒步的方式,到世界各地種樹並宣達「和平」的議題。那麼,在他的演講中,提到了他在越南某孤兒院一次難忘的經驗。那天, Yuji 徒步走到一所孤兒院門口,遇到了一群穿著破舊的小朋友。其中一位小朋友,看到他站在門口,就笑著對他說「 Are you hungry ? … 」原來,那位小朋友看 Yuji 站在門口,想說他是不是肚子餓,需要吃飯? … 而,看到那位小朋友如此天真, Yuji 心裡倍感溫暖;因為, 他發現「一位看來缺乏的孤兒,若是有機會,也會想幫助比自己更缺乏的人」。
或許,人的本性裡,實在存有善良的成分。一般,在教會傳統中,常常強調「原罪( original Sin )」。不過,在人類始祖還未犯罪之前,上帝豈不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又看所創造的人是「好」;所以,在人的內在,是不是應該也有「原善( original good )」? … 從耶穌讓五千人吃飽的事件看來,耶穌或許是相信人有原始善良的一面;所以,耶穌設法安排,讓那些肚子餓的百姓「自養」。宣揚上帝國的耶穌,對於百姓的民生問題,不是注射暫時催眠的麻藥,不是說些不切實際的話。耶穌有對策、有辦法,祂與學生或某些領導者不同,祂不像某些領導者「要」民眾自己想辦法(比方說,勞保出問題,叫勞工自己去承受);反之,耶穌卻是「為」民眾解決問題!
那麼,耶穌用什麼辦法為眾人解決問題?簡單的答案,是「神蹟」!不過,這神蹟,不是讓魚與餅產生違反自然律的變化,卻是讓人的心歸回上帝所創造的「原始美善( original good )」,讓肚子正在餓的人,卻也願意幫助別人!可能,當我們看到路加 9:16 記載「耶穌拿餅與魚祝福」,會想說:耶穌是不是 正在求上帝,讓餅與魚產生超自然的變化?不過,若是按照當時的脈絡,在耶穌正四處宣揚上帝國福音的那段時期,或許,耶穌拿餅與魚祝福的行動, 是在懇求上帝,說「天父!願這些人愛?,也彼此相愛!」於是,耶穌讓他們有機會奉獻自己的魚與餅,而且,不是出於勉強卻是甘心樂意;在這樣的 過程中,耶穌也宣揚了上帝國福音的一部份,就是祂所切切教導的「彼此相愛」。
• 結論:有感的心&有感的行動!
一開始提到:十一月有感恩節,而,照慣例,在感恩節之前,在教會都要教導人「預備感謝」。當然,感恩節快要到了,是需要準備感謝。不過,事實上,感恩節還未到;而且,感恩節的意義也不光是感謝。若是回顧美國感恩節的由來,其實也會發現「感恩節是從壓迫中解放的事件」。可能,在 商人所營造的氣氛中,大家對感恩節的印象是在感謝中吃火雞大餐 … ;不過,不可忘記的,在那些清教徒為著豐收而獻上感謝之前,其實,有一段苦難受壓迫的日子。當年,他們為了不再受壓迫,坐著船前往美洲,在海上經驗了暴風大浪;甚至,船靠岸以後,他們還是受到飢寒的折磨 … 。不過,他們並沒有在苦日子中無感,沒有在苦楚中呆坐著求神蹟;反而,他們在苦難中付出了行動,向人的盡頭努力奔走,同時,等待著上帝的起頭。而,果然,他們看見上帝的幫助,遇到願意與他們分享、彼此相愛的印地安人。
台灣的社會,似乎存在著「對受壓迫無感」的現象。不過,即便社會領導階層與某些受壓迫的人民可能處於「無感」中;作為宣揚上帝國福音的教會,卻必須「有感」!因此,從「五餅二魚」事件,我們要學習耶穌「有感的心&有感的行動」!有感的心,是指基督徒要將社會中百姓的苦 難當作自己的責任;而,有感的行動則至少有兩項: 1. 對無感發聲; 2. 彼此相愛的奉獻。 關於第一點,可以學習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給他們吃」! 意即,讓受苦的人知道「要為自己的痛苦發聲抗議」,讓該負責的人知道「這是你們的責任」!如此,便有可能像以色列人出聲抗議之後,看見了出埃及事件中上帝的幫助。另外,第二項有感的行動,乃是「彼此相愛的奉獻」;意即,基督徒先求上帝讓我們的「原善 (original good) 」不再受綑綁,而能將自己的「魚與餅」甘心奉獻,讓鄰居中比較缺乏者得到幫助,也讓他們因我們的分享而感謝上帝。
有感的心&有感的行動!是耶穌讓五千人吃飽的心與行動,也是基督徒要學習的態度與行動。願上帝幫助,讓我們經驗這種有意義的神蹟!讓無感的心、自私的心,被上帝感動而融化!讓我們在感恩節之前,因上帝所賜與的原善,從無感進入有感,從有感的心與行動中,期待在感恩節到來之後, 可以因為上帝的愛,讓教會與身邊受苦的鄰舍都像一家人,決意用愛的行動,為主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