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上帝的特訓 — 士師記七章9-22節 — 謝克岳牧師

  • 謝克岳牧師

聖經:士師記七章9-22節

9 那夜,耶和華對基甸說:「起來,下去攻營,因我已把它交在你手中。 10 倘若你害怕下去,可以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裏去, 11 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這樣你的手就有力量下去攻營。」於是基甸帶着僕人普拉下到軍營裏帶着兵器的人邊上。 12 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所有東邊的人都散佈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 13 基甸到了那裏,看哪,有一人把夢告訴同伴說:「看哪,我做了一個夢。看哪,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來到帳幕,把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倒塌了。」 14 同伴回答說:「這不是別的,而是以色列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上帝已把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手中了。」 15 基甸聽見這夢的敘述和夢的解釋,就敬拜上帝。他回到以色列營中,說:「起來吧!耶和華已把米甸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 16 於是基甸將三百人分成三隊,把角和空瓶交在每個人手中,瓶內有火把。 17 他對他們說:「看着我,你們要照樣做。看哪,我來到營邊,我怎樣做,你們也要照樣做。 18 我和所有跟隨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為耶和華!為基甸!』」 19 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半夜之初換崗哨的時候來到營旁。他們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 20 三隊的人都吹角,打破瓶子。他們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吹的角,喊叫:「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21 他們圍着軍營,各人站在自己的地方;全營的人都逃竄,一面喊,一面逃跑。 22 三百人就吹角,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自相擊殺。全營的人逃往西利拉伯‧哈示他,一直逃到靠近他巴亞伯‧米何拉

壹、前言

士師記對基甸這號人物,用了不少的篇幅去記載關於他的事蹟。基甸的故事在士師記中,無論是他自己或是以色列,可說是處在一個「關鍵」的位置上。特別是米甸人對以色列民的欺負,到達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在這樣情境下,上帝如何使用特別的方式,訓練基甸,使他成為帶領以色列民抵禦外敵的領導者?上帝對基甸,所進行的特訓,究竟又有什麼目的,要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還有,若是上帝願意按著祂的旨意,在祂的愛中,對我們進行特訓,我們該用什麼方式與態度,做出回應?

貳、本言

一、特訓的方式:打破常規、出其不意

記得幾年前,看過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名為《台灣菁英戰士》的一系列影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七集的片長,記錄了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的訓練過程。看見這些勇猛的學員們,不僅要接受極為嚴苛,高強度體能的要求,且要經過層層的關卡,才有機會進入結訓的最後階段:克難週。學員們每天都要接受生理與心理上的極限施壓,甚至得通過由咾咕石舖成的天堂路,在石頭上進行蛙人操的各項動作,未達標準就須重新來過,直到教官通過放行後,才有資格領到蛙人臂章。這僅是入門的資格,結訓的學員們還必須接受進階的戰鬥訓練,才是具備兩棲偵搜能力的菁英戰士。

各國的菁英戰士,相信,都是萬中選一,必須經過特別嚴格的訓練與考驗,才得以在各戰鬥科目的領域及專長上,成為佼佼者,使敵人聞之喪膽。

今天我們所讀的士師記第七章,告訴我們大有能力的上帝,如何以特別方式,訓練基甸,並揀選祂所使用的勇士,來成就祂憐憫以色列民,對抗外敵、戰勝外敵的應許。

第七章的1-8節,上帝告訴基甸,跟隨基甸的以色列民,三萬二千人這個數目過多,需要削減。故,要基甸向眾人宣告,若有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於是,就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剩一萬人。然而,上帝仍舊對這個數目不滿意,於是告訴基甸,要這些人下到水邊,看人們如何喝水,是用舌頭舔水喝,還是跪下用手捧著水喝。結果,上帝挑選了用舌頭舔水喝的人,共三百人,成為以色列民對抗米甸人的代表。

上帝這麼做,是要告訴以色列民,跟隨的人不在多,而在精。首先,若是心中會害怕,感到擔憂的人,可以先離開,不用參與戰事。上帝所要的人是勇敢的戰士,不是膽怯的弱兵。其次,上帝挑選人的方式,也是打破人的常規。不是看這人是否孔武有力、身強體壯,而是看這人是用什麼方式在喝水,上帝只保留機警、謹慎的人留下來,成為祂使用的精兵。再者,上帝要以色列民,親身經歷到這場戰爭是上帝大能的作為,不是以色列人自己能夠成就什麼。若是可以自己成就,也不需要向上帝哀求拯救了!

第七章的16-22節,上帝更是用出其不意的奇特戰術,讓這三百名的勇士,以吹角吶喊的方式,夜襲米甸人的軍營,使敵軍自亂陣腳,在極度的恐懼下,自己人互相砍殺,因而潰敗逃跑。上帝以特別的方式,訓練基甸與以色列百姓,為了要使其明白、看見祂大能的作為,以及令人難以徹透的奇妙計畫。

這告訴我們,我們所信靠的上帝,是奇妙的上帝,祂的所做,常是超乎我們的期待與理解。主所賞賜給我們的一切,必定是最好的!

雖然有時候,我們在第一時間內不一定會如此認為。還有可能,認為自己被上帝錯待了,怎麼上帝所給的,和心中的期待有所出入,甚至大不相同。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再回想,才驚訝地發現到,原來上帝的旨意是何等的深遠、奧妙、偉大。祂為我們所預備的,是我們的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祂對我們真好!

人不見得有辦法,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動機,作出正確的事。這道出了人的有限。而全能全知、良善信實的主,知道我們真正的所需究竟是什麼;以慈愛、恩惠來憐恤、關照我們的主,祂會在最佳的時間,把對我們生命最有益處的事物,用最好的方式,賞賜給我們。奇妙的上帝,為基甸、為以色列民,也為我們與對我們,顯出讓我們驚嘆不已、感謝不停的奇妙作為!

二、特訓的目的:建立信心、倚靠上主

士師記對於基甸這位士師,人物敘述的內容,有雙重的表達,一方面在第六章提及他是被神的使者所稱呼為:「大能的勇士」。基甸蒙召的過程,很類似出埃及記中,上帝呼召摩西的故事。就像摩西一樣,基甸受差遣去領導以色列民脫離外族的欺壓,且同樣地向上帝求要得到一項證據,以此顯明上帝的應許與同在。另一方面,基甸這人,雖有親眼遇見上帝的使者,並且上帝親自對他說話,上帝也應許與他同在,但他仍有軟弱、仍會懼怕當以色列民的領導者。這些行為反應,都說明了他內心的狀態,有著不少掙扎與恐懼。

而我們今天所讀的士師記7:9-15,其內容所描述的基甸,也是如此,上帝知道他的軟弱、他的害怕、他的掙扎,故以特別的方式訓練他,為了要幫助他,成為一位對抗外族欺壓「適任」的士師。

為了成就訓練基甸的目的,上帝「容讓」基甸,以最感到安全的方式,協助他勝過害怕。不僅允許他在攻營的時候,與僕人普拉作伴前行,並且到戰地時,還可以通過他人夢境中的對話,告知他上帝對以色列民的心意,究竟為何,以增強他的信心。

上帝為了成就祂對基甸的訓練,給他一次又一次的「證據」。我們知道,證據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自證的。有信心的人,可以從神的話語中,得到應許、相信應許;信心不足的人,卻需要從外在的物件或是事情中,得到自認為可以看得見、感受的到的「明顯證據」,以此加增對應許的相信。

基甸要求上帝顯神蹟作為印證,凸顯出他個人內心的恐懼與缺乏對上帝的信心,這有可能是他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士師,如此重大的職分;也有可能是出於現實情況的考量,敵我人數與實力上的懸殊;也或許是他對上帝作戰的觀念與方式,感到很疑惑、不解,三萬二千人已經不足以對抗十多萬的敵軍了,為什麼還要將其縮減到三百人,這三百人到底能夠有多少的戰力呀?會不會兩軍交戰後,一下子就陣亡了?

就是因為上帝的願意容讓,才得以讓基甸,性格上的軟弱與信心上的缺乏,有所調整與建立。是神「甘願」這麼做的,祂清楚知道祂所揀選的人,會出現什麼樣的錯誤,會有多少不盡人意的表現,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恐懼不安,但在神的心意中,這一切都可以轉變、都能夠成就,可以從軟弱膽怯變剛強勇敢、從信心不足到堅決相信,由擔心失敗到願意承擔。出於上帝的慈愛與憐憫,上帝特訓基甸的重要目的,就是讓他成為有信心並倚靠主的人。

由此處,讓我進一步想到,上帝雖使用基甸成為對抗外族「勝利」的士師,但很可惜的是,在帶領以色列民的靈性成長方面,基甸卻成為「失敗」的領袖。因他造了以弗得,想要以此得到神諭,然而,這成了他的全家和以色列,遠離上帝的網羅。

上帝雖然為基甸進行了特訓,幫助他學習信心的功課,但帶領以色列民脫離拜偶像的領袖,卻不願「恆常」信靠上帝、不想「持續」聽從上帝的話語,而導致了整個以色列離開正確的道路。以史為鑒,基甸錯誤的轉變,提醒我們,遵行上帝話語的重要性,祂的話語就是道,對信靠上帝的人來說,聽道,既要有聽到,也要一直知道,更要不斷行道。

三、上帝對我們的特訓→在信心中尋求祂

    從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敘事中,可看到上帝為基甸、為以色列民進行特別的訓練為了要讓他們學會勇於面對自己的掙扎與恐懼,並在對上帝的全然信靠中,得到勝利。相信,上帝這樣的特訓,也適用在我們的身上。

如同基甸內心的情況,當我們面臨難以預測、無法想像的攻擊、攪擾、災害、危難,疾病時,會裹足不前,感到驚慌不安、覺得恐懼害怕,本是自然的反應。因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力量,是勝過我們的,單靠自身很難與其抗衡。

雖然我們無力招架,但我們所信靠的上帝,是大能的主。祂可以為我們勝過這一切,沒有任何受造物的力量、勢力,能撼動祂。

上帝命令我們「不要怕,只要信!」祂要我們在信心中尋求祂,得到祂全方位、全時間的保護;也要我們在信心中等候祂,使我們成為神大能與公義的見證者,親眼目睹惡者被擊敗、受懲治,與其力量的潰散消除。

由此,讓我想到,我去醫院或家庭探訪的時候,常帶領會友或其家庭成員,共同吟唱的一首聖詩:〈暝日只有信靠主〉。由十九世紀美國的傳教師艾德格˙斯泰慈(Edgar P. Stites)所作的詞,是一首表達單純信靠上帝的詩歌。其核心信息是: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基督徒都應該以單純的信心依靠上帝,而非倚靠自己的能力或環境的改變。

詩歌的原文歌詞中,每一節都有出現「Trusting Jesus, that is all !」(信靠耶穌,此就是)。個人認為,對我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課。表示出,信靠主是每天、每時刻都要去做的。特別是當我們處在風暴、困難和挑戰中,仍持守信靠上帝的心,順從祂話語的引導。我們對上帝的信心與信靠,所帶來內心的平安與屬靈的成長,就在此顯明了。

這也是說,在信仰旅程中,上帝常透過各種方式來「特訓」我們,使我們的信心得以成長,學會更深地尋求祂。這個過程可能包括挑戰、等待,甚至是不確定性,但最終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依靠祂。我們可以在禱告中等候,如同基甸一樣,向上帝求印證、向上帝傾訴內心的掙扎,但更重要的是最終願意順服主、信靠祂。

不僅如此,從上帝對基甸的特訓中,也提醒我們一件事,上帝要我們回到祂的話語,學習從聖經尋求指引,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神蹟或是記號。因為上帝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當我們渴慕、尋求上帝的話語,並願意讓自己的生命在主的話語中,扎根、成長、茁壯。自然,就能有足夠的信心、聰明與智慧,按照主所教導我們的原則行事。

引用加爾文對信心的看法,作為此部分的回應,他說:「信心是堅定地、確定地認識到上帝眷顧我們,這認識以上帝在基督裡,白白賞賜我們應許,這一真理為基礎,並藉著聖靈向我們的心思啟示,且印在我們的心上。」

參、結語

上帝揀選、呼召基甸,祂清楚知道基甸的缺乏與軟弱之處,故施行特別的訓練來幫助他,使他能夠成為帶領以色列民脫離外族逼迫的士師。同理,上帝也使用、興起各樣的人物、環境、事件,為我們進行特訓,這樣的目的要我們學習信仰的功課,操練對上帝的信心,並在信心中成長。深願我們都願意接受上帝的特訓,好讓我們的信心,在主聖靈的幫助下,愈加堅定,並成為時刻信靠主的忠實、良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