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 路加福音六章 37-38 節; 羅馬書二章 1-3 節
引言:
自從台灣脫離威權統治,走向民主之路後,每逢民意代表與政府各級首長 選舉時,政黨之間的相互攻訐、謾罵,及對他人定罪的言論和手段,便 會隨之出籠,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的混亂,尤以總統大選期間為甚。或許,那些動不動就召開記者會,定罪他人的人,並不知道,當他定人於罪時,自己也已經被定罪了。
無可否認的,對於有差錯或有嚴重缺失的人、事、物,用愛心說誠實話, 以誠懇的態度,對之提出建設性的批評與建言,本無可厚非。猶如保羅對 以弗所教會所曾提出的 勸勉所言:「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 以弗所書四章 15 節 )然若是出於為否定他人來彰顯自己的不良動機,甚至想置人於死地所發出審判性的論斷,並將個人主觀的一面之詞公諸於世,讓當事者難堪,而使得社會產生紛亂、對立與不安,實是我們所不願意見到的。
有鑑於此,本文將以耶穌與保羅的教導中,那 不論斷他人,就不被論斷;不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饒恕人的人,就必蒙饒恕的訓示,作為省思。
一、又是一場 定人罪的選舉!
2012 台灣總統大選前夕,有一位執政黨的國會議員,為了選票,乃對反 對黨的副總統候選人之農舍和土地問題大肆抨擊,使得反對黨的副總統候 選人難以招架,只好將 農舍連同土地,無條件的捐贈給政府作為農業公益之用, 還主動公佈他與太太及兩個女兒的財產,藉此以示清白。然而此舉,仍無法平息風波,讓 控告者 心服, 控告 者依然窮追猛打, 甚至到地檢署按鈴,控告反對黨副總統候選人 利用其所屬的基金會偽造文書,違法申請補助 ,控告者 還 在媒體面前 出示文件, 強烈質疑反對黨副總統候選人的人格與操守,還未審先判的入人於罪。
定罪的戲碼上演之後,受到攻擊的反對黨陣營,亦不甘示弱的提出反擊。 當窮追猛打的執政黨抓到對手的把柄,拍手叫好、樂在心頭時,面對窘境的反對黨,亦同樣挖 出 許多執政黨不為人知的 瘡疤。結果, 執政黨被揭發出來的 問題 ,比反對黨還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兩黨一來一往的攻擊與反擊 行動觀之,雙方所使出的手段, 與台灣俗諺所說的 「七仔笑八仔。」「龜笑鱉沒尾,鱉笑龜粗皮。」「一個半斤,一個 八兩 。」「你看我浮浮,我看你霧霧。」「 五十步笑一百步。」 (意為: 互揭短處,欲證明對方比自己差,實際上卻相去不遠。)全然相同。這樣的行徑,和我們所常聽到的: 「 有嘴講別人,沒嘴講自己。」 「 說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並沒有兩樣。政治人物儼然已經忘記,他們的言行不但要對自己、 對社會、對選民、對法律負責,也要對台灣的歷史與未來的子孫負責。 為此,飽受攻擊的反對黨副總統參選人,乃無奈的表示:「這段時間以來,總統選舉的焦點因為其農舍問題而受到扭曲、模糊,即使是原本可以制度性討論的農舍政策議題,也失去理性的討論空間。」
看到政治人物為了選票,無的放矢,到處公開揭發他人隱私的行為,真教人難過!雖我們並非當事人,無法完全明白誰是誰非,然從中卻可讓人進一步瞭解,為何有人會將「政治」比擬為「高明的騙術」了!若兩黨繼續這樣惡鬥下去,不知台灣還有沒有未來 !
當兩黨相互攻擊的言論,如火如荼的進行,又媒體不斷的播出時,我正巧 閱讀到一篇名為 <天平>的文章,閱讀之後,心中感觸良多!而這一篇 文章所敘述的故事,正好可以作為台灣總統大選亂象的寫照。為能與大家共同分享這一則故事,加以省思,本文藉此引用。
有一位麵包店的老闆氣沖沖的來到法院,控告長年供應他鮮奶油的農場主人詐欺。法官開庭審理這個案件,針對麵包店老闆提出的控訴, 指稱農場主人在供應鮮奶油時,苛扣鮮奶油的斤兩這件事,詢問農場主人是否有什麼答辯。
農場主人莫名其妙地被法院傳訊,直到此時才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他不服地對法官說:每次所運用的鮮奶油,重量都事先自行秤過,絕不會有斤兩短少的事情發生。他認為這應該是一場誤會。
麵包店的老闆聽到這樣的辯詞,馬上提出有力的證據,將農場主人前一天剛送到、猶未開封的鮮奶油,呈上堂前交給法官。法官見到這罐鮮奶油的包裝上寫著重量是一公斤,但實際秤出來,卻只有八百多公克 的重量。法官當下便生氣地質問農場主人,重量明明短缺了這麼多,竟然還敢睜眼說瞎話地狡辯。
農場主人無辜地向法官表白,他在鄉下地方,農場中沒有磅秤, 一向都是用傳統的天平來秤重量。而他每次運送鮮奶油給麵包店的老闆時,總會順便買一公斤重的麵包回農場,做為一家大小的餐點。
為了省事,農場主人總是在天平的一端放上買回來的一公斤麵包,另一邊則是擺上相等重量的鮮奶油,準備下次給麵包店老闆送貨。法官聽完農場主人的陳述,望著滿臉漲得通紅的麵包店老闆,真不知道這個案子該怎麼樣來下判決。
閱讀完這篇文章,想必大家都會對於 「惡人先告狀」的麵包店老闆感到厭惡。難怪,故事的最後,作者會加上這一句話:「我們總是喜歡用放大鏡,來審視別人不盡完善之處;但對於自己的缺點,卻喜歡使用望遠鏡,彷彿它根本不在我們身邊一般。」作為結語。
二、定人罪=被定罪
上述這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所要表達 的 意涵,在四福音書與羅馬書當中, 皆有非常詳細的教導。 耶穌在 路加福音六章 37-38 節 明白指出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裏;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 給你們。」耶穌藉此所闡明的,乃要人在指責他人的過錯之前,當先醒悟自己的缺失與弱點。否則,上帝會按人對他人的「論斷」,來「論斷」那「論斷」他人的人,好讓他們自食被「論斷」與「不被饒恕」的果實。
如此的教導,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八章,有關「饒恕」的訓示中,亦曾舉例 訴說過。耶穌如是說:「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 免了他的債。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 十兩 銀子,便揪著他,掐住 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 將來我必還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裏,等他還了所欠的債。眾同伴看見他所作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 清了所欠的債。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 馬太福音十八章 23-35 節)
還有,保羅也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寫道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審判他。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羅馬書二章 1-3 節) 基本上,前述這兩段經文,乃在呼應耶穌於登山寶訓中,所提出與論斷和定罪相關的教導。
眾所周知,主耶穌在傳揚福音的過程中,不但勇敢挑戰猶太人法律的禁忌, 還在安息日醫病、趕鬼,因而吸引了許多人來跟隨祂。雖大部份的追隨者, 是出於真心的渴慕,還有一些是身體微恙,確實需幫助的病人。然而跟隨耶穌的群眾當中, 卻有不少並非出於真心,而是基於好奇心的人,其中,也有一票是故意來找碴的人。
當耶穌面對各種不同動機的跟隨者時, 祂乃選擇在加利利湖附近的高地, 對 跟隨祂的 群眾講論天國永生的道理。 耶穌這一場偉大的佈道,堪稱是祂的 傳道歷史中,最令人難忘的公開演講之一。其深具價值的地方,不僅是祂 深入地探討屬靈之事,同時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把真理表達出來。 耶穌 的這一場演講, 是一段訴說天國子民應有的生活模式之教導,其內容與細節, 在 馬太福音五 – 七章當中,有著清楚的記載。這場精闢的演講,被世人稱之為 「登山寶訓」。耶穌不但藉此提到許多奔跑天國之路的人,所當遵行的道理,祂還在演講接近尾聲時,特別提出有關「論斷」與「定罪」的訓示。
在馬太福音七章 1-5 節裡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耶穌所提出的教導: 「你們 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 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 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耶穌之所以提出有關「論斷」,乃祂深知,聽演講的群眾當中, 有一群是故意來找 祂 碴的人,所以, 耶穌又立即提醒 跟隨祂的門徒,要他們留意,對人應知所分辨,勿陷入公開論斷的境界,以免落入 找碴者的 圈套。再者,耶穌還吩咐門徒,對於那些頑梗不信,專門 找碴的人 ,不必再浪費口舌,向他們陳明寶貴的真理,免得寶物受到糟蹋,而招惹危險。耶穌更進一步的提醒,遇到這些無心追求,只想找麻煩的人時,不必理睬他們,儘可能敬而遠之。(見 馬太福音七章 6-11 節)
當耶穌講述天國的道理之後,隨即透過一句被稱為基督教之「 金科玉律」的話 : 「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 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馬 太福音七章 12 節)作為馬太福音五章 20 節 – 七章 11 節(登山寶訓)的結論。耶穌以這句話作為結語的主要目的,乃祂要門徒遵守登山寶訓之同時,也當富同理心,且對人寬大,勿公開論斷他人,因公開論斷,除了等同在「挑剔」他人的短處外,也在「宣判」他人的罪狀,因為「論斷」本身,等同是替代上帝「審判」與「定罪」他人。這樣的話,無非是在越俎代庖,取代上帝審判的工作。如此一來,論斷他人的人,也會同樣遭到他人的挑剔、論斷,最終必會被上帝所定罪。
為了強調登山寶訓之「結論」,耶穌還特別對群眾發出 呼籲說:「 你們 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 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 馬 太福音七章 13-14 節 )以示要進入永生之門,遵行登山寶訓的教導與「結論」,是不可或缺,且是絕對必要的。
有一位善於鑒別繪畫的老藝術家,因長年埋頭繪畫和閱讀書籍,因而成了高度近視的患者。一天,他偕同年邁的妻子前往美術館參觀藝術展。
到了會場時,展覽會場的牆上,掛滿了許多各地藝術家的畫作,高興之餘, 上了年紀的繪畫鑒別家這才發現,他的眼鏡竟忘記帶來。由於沒有眼鏡,只能勉強湊前鑑賞。當他每看過一幅畫後,口中便隨即發出強烈的批評聲,直指畫作不成比例、格調低俗。就這樣,他一幅一幅的從頭批評到尾。
最後,當他和妻子來到一個金色大畫框的前面,把臉湊前去之後,經過仔細的端詳,乃轉身告訴在旁的妻子說:「這幅肖像畫怎會在如此高水準的 藝術會場中展出,真教人不解!畫中的肖像不但不成比例,五官更是奇醜無比!」 妻子聽完老先生的批評聲之後,回答說:「你現在看的並不是圖畫,而是一面鏡子,你知不知道,你所看到那奇醜無比的人,正是你自己!」
三、 最美麗的心,就是同理心
走筆至此,遂使我想起一篇名為<最美麗的心,就是同理心> 的文章。文章內容 如是說:一天早上,有位小學生因睡過頭, 從床上一躍而起,未經梳洗,便 匆忙的趕往學校。到學校之後,已是早自習的時間。老師看見遲到的學生進入教室,乃大聲的斥責他,並要他到台前罰站。聽到老師怒氣沖沖的斥責聲時,遲到的男學生竟 一動也不動的呆坐在座位上。於此同時,坐在 鄰座的女同學卻打翻了桌上的水杯,而水杯裡面的水,不偏不倚全灑在男同學的身上!
多年後,這位遲到的男同學事業有成;打翻水的女同學則在一家慈善機構服務。 兩人在偶然的機會下重逢,進而相愛相戀,最後決定步入結婚禮堂。
婚禮當天,有不少當年的同學受邀出席參加。新郎致詞時,坦白的說出:其實,我在小學時,就已經愛上我的妻子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將水壺翻倒在我身上的那一次。今天我要藉機宣布一個隱藏很久的祕密!事實上,那天她並非不小心打翻水杯,而是故意的,因為當時她坐在我旁邊,發現我被老師責罵時,嚇得尿濕了褲子,她想藉此為我化解尷尬的場面。從那一刻開始,我就知道,她是世界上最善良,最能體貼人的人。
是的,故事的作者繼續寫道:「世界上最美的情操,莫過於同理心,如果 每個人都能懷著一顆柔軟、體諒的心,社會上的許多亂象也都將煙消雲散!最能展現一個人教養、內涵的情操,莫過於同理心。一個人的同理心或許很微小,但眾人若能一起發揮同理心,就可以成為提升社會向上的力量!」
文章最後,作者還特別提供一句 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的名言:「為了破除瀰漫世界的偏見和誤解,我們不能不培養同理心。」
當我讀完之後,除了出現會心的一笑之外,也看到能體諒人,且富同理心的心, 的確是最為美麗的心。而這一篇文章,正可表達 登山寶訓之結論,即基督教的「金科玉律」,也就是 馬 太福音七章 12 節所記載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結語:
聽別人批評別人,不痛也不養;然若聽別人批評自己,不但心痛且難過。同樣的,聽到別人論斷別人,總會覺得是小事,甚至沒事;但聽到別人論斷自己,不但不是小事,簡直是天下大事。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大小事,只要是有關人的「事」,都是「大事」。 沒有口德,就沒有品德。沒有看到愛,就無法看到真心,只會看到惡意的批評與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