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詩篇一百二十一篇
• 引言
出生於「崇洋年代」的台灣,小明在大學畢業後便去了美國留學;之後, 在當地有了穩定的工作、娶妻生子、定居了下來 … 。在美國的生活,讓小明感到心滿意足;唯一遺憾的是,鮮少有機會品嚐道地的台灣小吃。好不容易,在美國住了幾十年之後,退休回到台灣旅遊。一下飛機,小明便搭計程車去 夜市,準備大快朵頤一番 … 。很快地,小明選定了一個麵攤,便迫不及待地坐了下來,對著老闆娘說:「老闆娘,這裡什麼比較好吃?」老闆娘說:「都好吃啦,不好吃幹嘛拿出來賣? … 看你喜歡吃什麼,菜單在牆壁,自己看~」。
看了一下牆上的菜單,小明對老闆娘說:「來一盤『酸炒雞』」,老闆娘說:「沒有」! … 小明又看了一下牆上的菜單,說:「那~不然來一盤『麵粉凍』」 老闆娘還是說:「沒有」! … 「那~『春骨蔘』ㄌㄟ?」老闆娘不耐煩地說:「沒有、沒有 … 」這時候,小明生氣了,站起來破口大罵:「你開的是什麼店?菜單上的,一樣都沒有!」只見老闆娘更生氣地說:「當然沒有! … 若是我有賣『春骨蔘』,那等一下,不就還要幫你去『炸黑人』?!」(原來,牆上的菜單,以直向看,是「酸辣麵」、「炒河粉」、「雞腳凍」;「炸春捲」、「黑骨雞」、 「人蔘雞」。可是,以橫向看,卻成了「酸炒雞」、「辣河腳」、「麵粉凍」;「炸黑人」、「春骨蔘」、「捲雞雞」)
顯然地,小明吃不到老闆娘的美味料理,是因為他在美國住了很久,已經 習慣橫著讀寫英文字;而,當他照著習慣去「橫著看」的時候,便將老闆娘「直著寫」的菜單看成相去甚遠的菜名 … 。事實上,被寫在牆壁上的那些字並沒有改變;不過,以橫向或直向來看,卻會造成迥然不同的意思。當然, 對於小明的故事,讀者一看就知道那是捏造的。不過,「從不同面向去看同 一件事,會解讀出不相同的結果」,這樣的情形,其實有可能實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甚至,這樣的情形,也有可能影響到對信仰的體驗!因此,本文以 「橫與直」為題,是想要思考「橫向與直向的看法」對於信仰生活有什麼影響;那麼,為了思考信仰上的議題,以下要先從詩篇 121 篇做為例子來看 … 。
• 在熟悉的經文中再思 – 以詩篇 121 篇為例
詩篇 121 篇,是許多信徒熟悉且喜愛的經文。不過,對喜愛這段經文的原因,以及對於該段經文的瞭解;或許,在信徒之間會有許多不同的答案。 為了對經文先有一個共識,以下要從許多平信徒喜愛參考的註釋書(賴特, 《詩篇註釋》,香港:基文, 1998 ),來對這段經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這段經文的情境,可能是描述一群朝聖者,在經過漫長辛苦的路途之後,即將要進入 聖殿。那麼,當他們站在聖殿門外時,這群人當中的一位說:「我要向山 舉目」。然後,大家便向著耶路撒冷地區的某一山頭望去,並且一起開口: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然後,朝聖者就會請祭司為他們獻祭,一起感謝讚美上帝的保護。
在讚美感謝當中,理所當然地,朝聖者是處在歡喜快樂的情緒當中;而,之所以會歡喜快樂,很可能地,是因為已經接近聖殿,在「看得見」象徵上帝 同在的聖殿面前,朝聖者充滿感謝地唱出「信心之歌」(詩篇 121 也稱為 「信心之歌」,而,「上帝的保護」乃是其主題。參 Arnold B. Rhodes ,《平信徒聖經註釋 – 詩篇註釋》,台南:人光, 2001 )。在此,朝聖者歡喜讚美上帝的 情景, 令人宛如處在有著「上帝臨在」與「信徒相通」的氛圍裡;即,如同是在禮拜堂中,看見會眾充滿信心地彼此啟應。
不過,或許是因為這段經文常被用於禮拜程序中,導致許多人忽略了去 仔細品味其中的意境。也或許,在交讀啟應文時,許多人習慣很快地彼此呼應;因此,較少有時間去注意到:詩篇 121 的第一句,是一個疑問句。試想,一首 「信心之歌」竟然帶有疑問的口吻?試想,有信心的詩人怎能問「我的幫助 從何而來?」對於這問題,註解書的解釋是:詩人之所以如此問, 是因為他們 所舉目向山的那些山頭當中,有的曾被人用來築壇並獻祭給巴力或亞舍拉。因此,詩人接著會強調:「我的幫助不是從這些山頭來的,我的幫助是從創造這些山的上帝而來」!
參照註解書的說法,我們可以說,詩人除了強調幫助或保護乃是從上帝而來, 也同時在第二節以後,將上帝的保護與巴力的保護作一個比較。那麼,在比較之下,可以發現巴力的保護有時間性(有限性)。因為,掌管農業的巴力,會如同許多農作物一般,在冬季死去;因此,這樣的偶像,其實無法一直保護他的信徒。然而,反觀以色列人的上帝,無論在白天或黑夜,無論在任何時刻, 都一直能夠保護以色列百姓。因此,當朝聖者站在離聖殿不遠之處,當他們望著象徵上帝同在的聖殿時,便會 以「肯定」的口氣誦讀「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註釋書提出的解釋相當合理,也似乎符合禮拜中誦讀啟應文的情境。不過, 這段被稱為「上行之詩」的經文,若是在看不見聖殿的地方被誦讀;那麼,其中的疑問句還會被以肯定的口吻誦讀嗎? … 或許,該段經文的作者,果真 是在看得見聖殿時,寫出這首「信心之歌」;不過,被稱為「上行之詩」的這段 經文,並不是限定只能在看得見聖殿時才能誦讀。那麼,站在讀者的角度,若是 當上行者誦讀這篇經文時,是在看不見聖殿、甚至是在看不見其他朝聖者 的時刻;試想,那時,處在孤獨中的上行者,會以什麼樣的看法來解讀這段經文?
可能,同樣是詩篇 121 篇,但是,上行者會因為在登山路程的不同階段,而對經文的看法有所不同。事實上,從地理上的資料來看,如果以色列人要從 山腳登上耶路撒冷,是必須從 氣候濕熱的低窪地區,爬到海拔超過一萬尺的黑門 山頂。試想,從低於海平面的山腳下,要登上那麼高的山頂,在 炎熱艱苦 的 路程中,難免有 精疲力盡的時刻;甚至,在氣候的多變中,人可能會因此生病 而走不下去。那麼,在信心接受考驗的這個時刻,上行者會以什麼樣的看法來 誦讀這首「信心之詩」?以 下,一起繼續思考:當人在上行的路途中,已經累到無力繼續走時,可能會如何解讀詩篇 121 篇 … 。
• 精疲力盡的處境中,要如何唱出「信心之歌」?
前文提到,處在看得見聖殿的地方,理所當然會在歡喜快樂的心情中,以肯定的口吻吟唱或誦讀「信心之歌」。不過,正在上行路途中辛苦爬坡的人, 在流汗與疲憊不堪的時刻,或許,就不容易按照註解書的說法來解讀這段 經文!? … 其實,對於從死海上行至耶路撒冷朝聖,與許多人一樣,筆者並沒有 實際的經驗。不過,爬山爬到疲累不堪的經驗,印象中倒是有過那麼一次; 雖然,那次所爬的山也不算高(甚至,還稱不上「爬山」),不過,應該足以藉著放大該次的經驗,來合理地體會上行者在筋疲力盡時的心態 … 。
記得那是在大約八年前,筆者帶著妻小去宜蘭的太平山遊玩 … 。當天,天氣算是不錯,在山區裡悠閒地開車,一路上享受吹進車裡的清新空氣;在 清爽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到了目的地。那麼,由於筆者對於遊山玩水的興趣 不大;所以,找到車位之後,想說「買個紀念品、拍幾張照片」,然後準備回家(註:這次出遊,是在即將去神學院受裝備之前。那麼,因為聽說進了神學 院 之後,比較少有機會帶家人出遊;於是,趁著要去學校報到之前,趕緊帶著妻小去玩,並且要拍下照片作為證據,以免日後被抱怨時可以用來保護自己 … )。 於是,將車停好之後,便趕緊拍了幾張照片;接著,看到人群都往「碰碰車」(森林小火車)的搭車處移動;於是,也跟著向人多的地方前進 … 。
到了「碰碰車」終點的月台,又一次告訴自己「再拍幾張照片就回家」。不過,看見人群往步道前進時,又跟著往人多的地方前進 … 。走著走著,看到一些人聚在一處,似乎在圍觀什麼;基於好奇心,上前瞧瞧,原來,那些人是在看通往瀑布的指示牌。看了指示牌,跟妻小商量了一下,決定「去瀑布前拍 幾張照片,才不虛此行」;於是,又向著通往瀑布的步道走去 … 。走上步道之後, 一路都是下坡;所以,念幼稚園中班的兒子,就生龍活虎地往下跑 … 。 走了一會兒,遇到幾位回程的路人,看到他們坐在旁邊喘噓噓地休息,當下覺得怪怪的;不過,山裡的空氣清新且景色宜人,便沒想那麼多,繼續地往下走去 … 。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一看見瀑布與清涼的水池,還存有赤子之心的兒子, 脫光了衣服便下去玩水。玩了好一會兒之後,總算可以按照原計畫「拍 幾張照片,然後回家」。沒想到,往回走了不到半小時,兒子就因為太累, 耍賴不走了 … 。原本,小孩子累了,休息一下也無妨;可是,因為在瀑布已經耽擱了一些時間,所以,若不趕緊回到碰碰車的月台,恐怕會趕不上往回開的時間! … 於是,開始半哄半騙地拉著兒子往上走。走了一會兒,看見路旁的指示牌的標示,發現「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心裡便開始著急了!可是,兒子累了,就算肯走也走不快;在逼不得已之下,作父親的只好勇敢地背起他,一階一階 地往上爬! … 不多久,汗開始從額頭流下,衣服開始被汗水弄濕,嘴巴開始 覺得又乾又渴 … 。雖然,在同行路人的目光下,仍努力地想要表現得若無其事;可是,卻發現來時路旁的美景,在此時看來,一點都不賞心悅目;甚至,在心浮氣躁中,開始怨天尤人!
在筋疲力盡的時刻,背著兒子爬坡趕路,實在很難不感到心浮氣躁、 怨天尤人。那麼,將這樣筋疲力盡的感覺放大,則可想而知的:要爬上一萬尺 的高山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人,如果在半途中遇到令人「筋疲力盡」 的處境;那麼,上行者會以什麼樣的看法誦讀信心之歌?將心比心地來想,當人走到筋疲力盡的時刻,當他們說出「我的幫助從何而來」之際, 或許, 疑問句就是疑問句! … 畢竟,在艱苦的環境下,必須專注在爬階梯上行的人,其眼界常常會不自覺地受限於眼前的事物;或者說,在專注於眼前的事物時, 人的眼界往往只能被侷限於橫向(平面)。而,當人只以橫向或平面的看法,去解讀所面對的處境時;則,往往,那人會看不見前方終點的盼望!
• 橫著看與直著看 – 從 2D 轉為 3D
橫著看,常常會侷限自己的眼光;這,若是用「爬樓梯」來想,大概可以明白。意思就是:當人爬樓梯時,若是都不要抬頭,光是看眼前橫向的平面,則,眼前盡是「階梯」! … 甚至,如果發揮想像力,進一步地去想;那麼,當一個人站在許多階梯之前,如果只去看階梯的正面,或者只以平面來看,則這 些樓梯看起來會像是一面牆!那麼,若是以朝聖之路的一萬尺高度來說,這 面牆是高到令人無法爬得過去。而,以現實生活而言,若是在生命中遇到看似無法越過的處境,則,站在高牆前面的人,往往會失去盼望。
在 高牆前面失去盼望的人,或許,會一直停留在原處,無法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上行。如此看來,那座看似爬不過的高牆,必須被除去!不過,要如何 能除去呢? … 前文提到,高牆其實是上行者的「看法」所築起的;這面高牆,原本是可以向上爬的樓梯。只是,當我們侷限在「橫向或平面」的看法時,就會將「立體的階梯」看成了「平面的高牆」。因此,要除去難以越過的高牆,首先,需要將眼光從「平面」轉為「立體」,也就是要「從 2D 轉為 3D 」。
提到 3D ,如果以電子產品而言,目前似乎正受到歡迎。而,受到歡迎的 原因之一,應該是其在視野上比 2D 更加豐富、更加完全。換句話說,要讓 眼光從平面轉為立體,其實,就是要讓眼界更趨近於完全的視野。那麼,要如何能從 2D 的眼光轉為 3D 的眼光?或者,要如何能從平面的看法轉為立體的看法? … 其實,所謂立體的看法,就是橫向的看法加上直向的看法,也就 是無論「東西南北或上中下」,各個方位都要被看見的看法(其實,「無論如何」也可以說成「反正」;而,華語的「反正」,以台語來說,就是「橫直」)。這樣 的看見,若是以信仰而言、若是以上行之路而言,就是要看見「從上帝來的保護」;並且,這樣的看見,就可以改變那座無法爬過的高牆!
其實,在人生的旅程中,有時難免會遇到看似爬不過的高牆;不過,如同 前文所說,那高牆其實是來自橫向的看法。如果,在橫向的眼光之外,能夠加上直向的看法;那麼,在立體的看法中,很容易發現:那座高牆,其實是可以繼續走的上行之路!不過,再仔細想想,以人的眼界之有限性而言,當 我們向著空間上的上行之路看去,極有可能的,所看見的還是「爬不完的階梯」。而,看見如此的上行之路,與看見一座難以越過的高牆,相較之下,其實也沒什麼多大的不同。
的確,人的眼光畢竟有限,就算是知道要用「通達寬闊」的眼光來面對人生;但是,再通達、再看得開的人,眼目所及的空間還是有限。不過,再換個角度想想,若是在空間以外,加上從「時間」來看呢? … 或者說,如果 將「上中下」的空間看作「未來、現在與過去」的時間呢?如果以這樣的看法, 那麼,當我們處在上行之路中「看不見象徵上帝同在的階段」時,或許,就可以從「時間」上來看見歷史中的上帝。也就是說,在橫向看法所見的現實生活之外,我們可以從過去來數算上帝的恩典,並向著未來看見從上帝而來 的盼望,藉著這樣,我們便會於精疲力盡的處境中重拾信心,向著那看似永遠爬不完的階梯繼續上行!
• 結論
「橫直要看見從上帝來的保護,無論如何要繼續走上行之路」,這是本文的結論。其實,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會遇到看似爬不過去的高牆;在遇到這樣的境遇時,人很容易在心煩氣躁中,急著要找一條出路;不過,有時越是著急,越是會將眼光限制在橫向的平面中,也就是讓眼目只侷限在所面對的難題上。說到被侷限的眼光,不久前,在替家裡的一盆花澆水時發現「人生,也好像是上帝所給的一盆花」。這盆花的底部,有著看起來髒髒的肥沃泥土,其上則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當上帝讓雨水澆落的時候,若是我們一直注視著盆內被水弄得烏黑難看的泥土,可能就看不見因為吸收水分而即將要綻放的那朵花。
最後,再一次提醒:不同的看法會有不同的解讀。上行之路很長,路途中有許多不同的階段:有可能,我們是已經走到聖殿門口,在喜樂中感謝上帝的 保護。有可能,我們是在山腳下,正需要勇氣登山去體驗上帝的保護。也有可能,我們正好處在半山腰,已經爬得又累又煩,正在怨天尤人中漸漸失去 信心;甚至,在看似過不去的困境中,我們正想要帶著疑問的口氣大聲喊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 無論是我們處在上行之路的哪個階段,願上帝幫助 我們,從橫向與直向、從時間與空間之中看見上帝的保護,無論如何都讓我們繼續在上行之路誦讀「信心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