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申命記十二章 11 節 ; 以弗所書五章 20 節
引言: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天,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的感恩節主日,各教會皆會舉行感恩禮拜。雖「感恩節」源於十七世紀的北美洲大陸(今美國的 麻薩諸塞 州),其典故和英國 清教徒為躲避宗教迫害,冒險移民美洲大陸有關。然 台灣基督長老 教會之所以 會依照美國感恩節的傳統,將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天,訂定為感恩節主日,旨乃要讓人能夠時刻感謝上帝,同時明白「知恩」與「感恩」的重要。因這是上帝的吩咐,也是聖經的重要教導,屬上帝的子民,都當常存感恩的心。
一、感恩的吩咐
有關感恩的吩咐與教導之信息,我曾在拙著《富中貧,貧中富》當中的<知恩、感恩,恩常在>一文裡面談論過,為能溫故而知新,再次藉此訴說。
舊約時代,上帝曾透過摩西設立了五項祭儀:「燔祭」-生命之祭(利未記一章)、「素祭」-生活之祭(利未記二章)、「平安祭」-感恩之祭(利未記 三章),以及「贖罪祭」和「贖愆祭」 – 贖罪之祭(利未記四章 – 六章)。百姓不但得依照規定辦理,還要在獻祭時,誠心的、毫不保留的,親自將最好的祭物擺上,才能得蒙上帝悅納。在這五大祭中,「平安祭」即「感恩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感恩禮拜」。此祭是專為感謝、還願或甘心奉獻的祭儀,藉此表達獻祭者對上帝的感恩、虔敬與奉獻,同時表示上帝與人,及人與鄰舍的和諧關係。
人除了得透過祭儀的行動向上帝擺上感恩之外,詩人還特別透過詩詞發出,人也當藉著「詩歌」與「事奉」來到上帝的面前感謝祂。詩人如此說道:「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因為耶和華 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詩篇 一 00 篇 1-5 節)值得 注意的是,第一節當中所說的「事奉」,就是指申命記十二章 11 節所記載的:「那時要將我所吩咐你們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舉祭, 並向耶和華許願獻的一切美祭,都奉到耶和華你們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
除此之外,新約時期的保羅,亦曾懇切提醒教會的信徒感恩的重要,保羅 如此說道:「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以弗所書五章 20 節)「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帖 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18 節)
從上述這些聖經的訓示得以看出,向上帝獻上感恩,不但是一種典章律例,也是 上帝所定的旨意, 亦是一種對於自我與他人的認同,更是對上帝全然委身 的回饋行動。 如此的意義,英文的「感恩」( THANKSGIVING )這一個字, 給了非常好的詮釋。也就是要向上帝獻上感恩,除了要有「感謝」( THANKS )的心之外,還要有「回饋」( GIVING )的行動,才能使感恩的意義實現開來。畢竟,感恩並非只有理念上的認知,也必須要有回饋的實際行動,才會蒙上帝的祝福。
二、感恩的回顧
說到感恩,光是回顧這幾十年來,台灣在政治、經濟、教育、人文、科技、交通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富庶與繁榮,就足以讓走過這段年代的台灣人訴說不完了!為了遵循聖經那「凡事謝恩」的教導,本文將藉此,用感恩的心來回顧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台灣從貧窮到富庶的歷史點滴,好讓我們能從中知福惜福、珍惜擁有。
1945-1950 年的台灣,由於二次大戰剛結束不久,經濟尚未起飛,物資極度缺乏, 許多民生用品和原物料,都得仰賴進口, 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可謂和現在的「第三世界國家」情境相同。當時的 台灣,只有蔗糖和稻米可供外銷,然蔗糖和稻米外銷所得的外匯,也只能支應進口開銷的四成,可謂杯水車薪、入不敷出,人民的生活依然窮困不堪。為能爭取更多的外匯,改善台灣的整體經濟,政府乃想盡各種辦法來因應,但還是困難重重。
1950 年 6 月 25 日 韓戰爆發,因 台灣本島地處西太平洋的要衝,是美國在東亞防線戰略上的重要據點。 為鞏固台灣,藉以抵抗共產主義的擴張 ,美國國會乃於 1951 年 10 月 10 日 通過台美之間的「共同安全法案」( Mutual Security Act ),決定以經濟、技術、軍事協助台灣 。 1951 年 起,美國便開始對台灣提供各種援助,直至 1965 年為止。因此,這段期間被稱之為「美援時期」。
1951 年到 1965 年間, 台灣 幸賴 美國一年一億美元的經濟、 技術與軍事的 援助,才化解台灣 物資缺乏、 通貨膨脹、外匯短缺的 困境。十五億美援的金額,約佔當時台灣人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六,適時彌補了這個階段臺灣約十一億美金的財政赤字。此間, 美援的物資眾多,除了 技術與軍事 援助外, 民生與醫療的物資亦相繼湧入,其中,提供給小 學的物資有麵粉、奶粉、小麥、植物油等,而這些寶貴的食用物資,正好成了台灣鄉村托兒所和小學生的最佳「補品」,我自己就是受惠者之一,所以,在此特別談論。
當時,若逢農忙時期,農民皆得全家下田工作,地方政府為了便民,農會皆會在各個村里,舉辦臨時托兒所,而我,就是在這段期間,進入到臨時托兒所和小學就讀。記得,在就讀初期,每天早上第二節下課,學生都可以喝到一杯由奶粉所沖泡而成的牛奶。中午的營養午餐也可以吃到由麵粉和小麥所製作而成的麵包、饅頭和麥片粥。每週四下午第二節課上完,還可分得半塊由 奶粉所製成的濃縮牛奶餅,濃縮牛奶餅好吃的滋味,至今,仍讓我記憶深刻! 當時,老師為鼓勵小學生用功讀書,還以美味可口的濃縮奶粉餅作為成績優良者的獎勵品。只可惜,我的功課不太好,從未得過濃縮奶粉餅之類的獎勵。還好,託哥哥的福,常有機會享受到他所獲得的獎勵品,因他每次月考,全都拿第一,常有濃縮奶粉餅可得,然他卻捨不得在學校吃,全都帶回家與兩位弟弟分享。
依稀記得,當時台灣的 物資相當缺乏, 鄉下的小孩幾乎沒有零食可吃,常 趁大人不在時,偷吃家裡的糖和奶粉解饞。彼時,不僅物資缺乏,也因公共環境 衛生不佳,加上公共衛生概念的欠缺,導致小學生不是滿肚子蛔蟲,就是長滿頭蝨,為此, 學校只好定期提供蛔蟲藥,讓學生服用。有長頭蝨的女學生,老師和學校的護士也會幫忙消毒,而使得學校常出現包著消毒頭巾的女同學,如同現代電視廣告中「開喜婆婆」的模樣,相當有趣。
還有, 基於「物盡其用」的原則,由美援麵粉袋所製成的內衣褲上,那 「中美合作」、「淨重 二十二公斤 」的字樣,在鄉下小孩子的身上時可見著。雖我沒有穿過,然如此的景象,仍讓我記憶深刻 。 1963-1965 年間, 時任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專門委員的 陸潤康 先生回憶道:「當時的政府統一下令,軍人得吃饅頭,因透過六十萬大軍來消費小麥,不但可以解決小麥的問題,所節省出來的米,還可用來外銷!」可能因為如此,台灣的阿兵哥,每天都得吃饅頭,才會出現小孩子看到阿兵哥時,直對他們大聲叫嚷:「阿兵哥,吃饅頭!」的逗趣畫面。
猶記得,服役期間,軍隊演習時,我所屬的野戰部隊,行軍經過有小孩聚集 玩耍的地方,就有過多次被小孩子們大聲叫嚷:「阿兵哥,吃饅頭!看到查某囝仔軟格格!」的經驗。這樣的情形,在我服役的時期( 1980-1982 年),經常可以聽到。再者,當兵的義務役役男,也常以「數饅頭的日子」作為計算退伍天數的形容詞。當兵時,我自己也有過好幾次,友人對我發出「還剩幾顆饅頭?」作為多久退伍的詢問。
因著美援的支持,使得台灣有餘力可推動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的進口替代工業,促使產業的轉型。基於此,當時的台灣,才會出現一句 「美國出點馬膠,台灣出土腳」(美國出柏油,台灣出土地)的俗諺, 導致當時台灣許多學生和家長常做美國夢,無不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夢想,因美國是一個求學、就業、生活的天堂。
如今,台灣的美國夢不但已經實現,台灣的物資、醫療、教育、政治、基礎 建設和生活水平已不比美國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現在的台灣,幾乎家家都有電視、冰箱、機車、汽車,只要肯,人人也都可以上大學。現在的台灣,比奶粉和糖好吃的東西太多了,新鮮的東西更是層出不窮,小孩子已不必趁大人不在時,為了解饞,而偷吃家中的糖和奶粉了!回顧過去的欠缺,現在的富足,實值得讓我們感謝再感謝。
三、感恩的行動
向上帝感恩最為簡單和具體的行動,以謝飯禱告和感恩奉獻莫屬。因「謝飯禱告」是一種心意的表達,「感恩奉獻」則是一種行動的表現。
我出生在基督教的家庭,從懂事起,父母便教導我用餐之前,必定得先行謝飯禱告,才能用餐,如此的教導,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種習慣。小學時代, 於學校吃營養午餐時,我 都會在 老師喊開動之後,先行禱告,再享用中餐,然而 此舉,卻常被同學調侃說:「耶穌賜你吃,賜你穿,賜你欠錢不用還!」有 時,同學們還會開玩笑說:「營養午餐的費用,是父母親所賺來的,又不是耶穌 給你的,為何要感謝耶穌?」每當聽到同學調侃的話語,我常會用生氣的口語回嗆:
「耶穌賜你吃,賜你穿,賜你黑白講話沒路用!」事實上,這類的調侃之詞,一直到當兵時,同袍還是「三不五時」就會拿出來揄揶一番。不過,直到我進入神學院就讀,真正瞭解感恩的意義之後,也就不以為意,甚至引以為榮。如今,每當外出用餐,看到餐廳內有人在用餐之前,先行謝飯禱告時,都會出現一種莫名的感動。
其實,基督徒在用餐前,會事先禱告,之後, 再享用餐點,主要之目的,就是要藉此感謝上帝的恩典。 畢竟,若上帝沒有創造萬物,並賜下陽光和雨水,讓農作物生長,我們那有這等福份,享用美食呢?
用餐前的禱告, 中文叫做「謝飯禱告」,英文則稱之為「 say the grace 」(訴說恩典)。 而謝飯禱告, 正是最基本,也最為具體,同時也是最容易 表達出感恩的 信仰 表現。除此之外,如前所述,「感恩奉獻」,則是最為具體的信仰行動。主日禮拜時,禮拜程序當中,都會有「奉獻」這一個項目,就是要參與的人,藉著奉獻,表示對於上帝的感恩。
1865 年起,福音的種子遠從蘇格蘭、加拿大等地,透過宣教師傳揚到台灣這塊土地,並在這裡建立教會、醫院、學校和社福機構,如此的成果,除了應歸功於宣教師全然的委身與犧牲奉獻之外,蘇格蘭與加拿大等地教會的會友,在背後的代禱與奉獻,也是不可或缺的偉大功臣之一。因若沒有他們在背後的代禱,以及他們在金錢與精神上的支持,前往海外的宣教師還是會在缺乏奧援的情況下,有志難伸。
回想起自己的祖先,就是因為眼疾,於英國宣教師所設立的台南新樓醫院接受治療,我的家庭才有這等福份,能夠得著福音,而全家信主,自己也因此才會成為牧師。小時候,我常在教會拿到由美國援助的「救濟品」和「聖誕卡」等禮物,這些物資,無一不是歐美的基督徒奉獻而來。如今,台灣已經脫離第三世界,步入第一世界之林,我們也當效法過去歐美的基督徒,用感恩的心奉獻金錢和物資,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教會和人民。
結語:
基督徒之所以會透過「禱告」和「奉獻」來表達感恩的信仰行動,乃出自於舊約的吩咐,以及保羅在 以弗所書五章 20 節與 帖 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18 節當中的教導,旨乃是要人常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感謝父上帝。也要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對我們所定的旨意。保羅所說的「感謝」與「謝恩」,正是一種對上帝所賜之 「『恩典』( grace )亦稱『恩惠』」的紀念與回饋。 其用 意,就是要人能夠「知恩」和「感恩」,因能夠知恩和感恩的人,才能恩上加恩, 也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知恩、感恩,恩常在;知福、惜福,福相隨」 。但願我們能常用謝飯禱告來代表感恩的心,用奉獻表示感恩的回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