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哥 林多前書三章 5-9 節 ; 以弗所書四章 11-12 、 15-16 節
前言:
2009 年初,由於天氣變化多端,氣溫驟降,使得許多人因身體不適,而住進醫院。當然,除了感冒發燒的問題之外,潛藏在身上的病因,也常會在天氣不穩定時,爆發開來,讓人措手不及。
前幾天,到醫院探視急診的會友時,急診室裡人滿為患,在患者眾多,病房嚴重又不足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只好將急診室內的走廊及可以擺放病床的空間,暫時充當病房使用。當看到急診室內,充滿著病容滿面的病人及心急如焚,卻又滿臉無奈的家屬時,真的可以深切體會到,「健康就是財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 柴 燒」這兩句話的真諦。的確,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再顯赫的身份地位,再多的金銀財寶、再豐富的學經歷,再好的身材和容貌,也都毫無意義可言。
本文以<成長之本>為題,旨乃要藉此讓大家在參與一年一度的和會時,得以瞭解,能讓福音事工(有機體 – organism )持續成長的因素,「健康」乃是最為重要的關鍵,因若缺乏健康,有機體不但無法成長,情況不好的話,連活下去的機會都沒有,遑論能夠繼續茁壯成長。同樣的道理,若教會擁有健康的有機體,教會必不斷自然成長;若失去健康,不但會逐漸萎縮,甚至成為「死亡」和「埋完」的教會。足見,健康乃是有機體的成長之本。
一、再談 健康的教會
「活出健康教會,實踐愛的誡命」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2008-2009 年的年度主題。長老教會以此為年度主題,將以前的「增長」,改以「健康」作為教會事工的導向,乃過去所推出的 教會增長運動成效有限。當然,不只是長老教會如此, 全球許多教會也面臨了相同的考驗。會有此一問題的產生,乃當教會大力訴求「量」的「增長」時,往往忽略了增長的背後,也必須要有「健康」的「質」,才能夠達成目標。換言之,沒有健康的本質,就無法擁有強壯的外在。因此,如何建立健康的教會,好讓健康帶來自然的成長,乃成了近幾年來教會的重要課題。
基本上,當今世上教會所熱烈討論和經營的「健康教會」之概念,乃受到被喻為美國基督教界最有影響力的馬鞍峰教會 華理克牧師( Rev. Rick Warren )所撰寫之 《直奔標竿》 (Purpose Driven Church) ,以及 德國專研教會增長的學者施瓦茨( Christian A. Schwarz )所出版之《 自然教會發展 :健全教會的八種優良特質指引》 (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 )這兩本書所牽引。
過去,對於這兩本書內容和觀念,已有諸多牧長和學者談論過,在此,不再多談,只簡單提出幾項核心重點,盼大家能再次從中得著啟發,共同省思如何營造健康的教會。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要成為牧師的傳道師,依規定,都必須讀這兩本書,且書寫心得報告送審,通過之後,才得以參與牧師資格檢定考試,而我正好是評閱者,因此,對於這些書籍的讀書報告,可說閱讀無數,從中,也有著許多的學習和心得。
1. 華理克的健康自然成長
華理克牧師的 《直奔標竿》一書,乃透露出,他在二十年當中,如何從夫婦兩人開始,成長到擁有兩萬多名會友聚會的超大型教會之歷程和牧養方法。 華理克牧師所持的觀念,及 其教會成長的奇蹟,令世上的眾多教會驚奇不已 , 也成了世界各地教會牧者效法與取經的對象。事實上, 華理克牧師在書上並沒有提供教會如何快速增長的特效藥,而是告訴大家,如何營造出健康的教會,因他認為, 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自然增長的教會,他提出下列五項指標作為說明:
( 1 )禮拜 – 敬拜愈來愈強。
( 2 )團契 – 肢體關係愈來愈溫暖。
( 3 )教育 – 門徒訓練愈來愈有深度。
( 4 )服事 – 教會事奉愈來愈寬廣。
( 5 )宣教 – 傳福音的工作愈來愈擴張。
事實上, 華理克牧師所提出的五項指標,早已眾所周知,也正是我們教會週報封面所印的「教會五大功能」。
2. 施瓦茨的 健康堂會診斷
《 自然教會發展 》一書 ,則是德國學者 施瓦茨 於 1994 年至 1996 年間,親自對全球五大洲,三十二個國家,調查一千間以上不同教派的堂會之後,所分析歸納出來的「健康堂會診斷」。在這份「診斷報告書」當中, 施瓦茨發現,在成長的教會中,都有八個共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是健康教會的特徵,也同時是教會增長的重要因素:
( 1 )使人得力的領導。
( 2 )恩賜為本的事奉。
( 3 )充滿熱忱的靈性。
( 4 )發揮功能的結構。
( 5 )激勵人心的禮拜。
( 6 )整全發展的小組。
( 7 )需要為本的佈道。
( 8 )相親相愛的關係。
上述這兩本書的出版,使讀者得以從作者的牧會經驗與研究中看出,兩人並不傾向教會以 求一時之快的特效藥作為增長的秘方,反而以中醫那重視固本培元的方法,以期建立起健康的教會之後,而得以自然成長作為建議。易言之,健康乃成長之本,有健康的教會,就不怕教會不會成長。基於此,李順長牧師在<教會成長動力>一文當中,乃更進一步提出教會成長的四股力量:
( 1 ) 神學內容 ( 內在因素 ) :從聖經來規範教會的主要目標及活動內容。
( 2 ) 社會特色 ( 外在因素 ) :掌握聖經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向人的需要訴求之技巧。
( 3 ) 工人品格 ( 內在因素 ) :上述要素畢竟是領袖來執行,培訓合適的領袖是重要課題。
( 4 ) 管理經營 ( 外在因素 ) :如何將會友組織成神的精兵,有效地拓展天國疆土。
二、從成長之本反思德生教會
從上述所提出的建言,綜觀德生教會這幾年來的事工及增長的過程,我 們的確可以經驗到,「健康才是成長之本」的道理。雖然這些年來,咱們教 會所推展的事工,和上述作者所提出健康與自然成長的教會之「五項指標」和「 八個共同特質」及「 教會成長的四股力量」 ,有著許多不謀而和之處,誠如,我們在 激勵人心的禮拜、恩賜為本的事奉、有深度的門徒訓練、福音工作的擴張、掌握聖經在現代社會的信息上面等,都有著不錯的成績,也的確讓人從中看到成長的果效,然在肢體的關係上與靈命的追求上,卻是我們教會的弱項,仍有待加強和改進。
1. 肢體關係上的欠缺
德生教會是一間和諧且人才濟濟的教會,乃有口皆碑,但卻也常被解釋為是一間「貴族」、「曲高和寡」、「不易親近」的教會。當然,會出現這樣的批評,乃德生教會會友的水平較高,會友間為了展現「君子風度」,與陌生和不熟悉的人之間,常會出現「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態度,讓人在感受不到熱情的一面時,所引發的埋怨。
平心而論,會出現這樣的批評,不一定只是教會本身單方面的問題,有時候,也與發出埋怨之人的個性有關。雖這樣的形容不盡公平,但既然有不少人發出這樣的聲音,也就成了我們必須改進的功課,絕不能逃避和自圓其說。
再者,德生教會除了社青團契之外,並沒有和他教派一樣,推行家庭小組的事工,而是持續以團契的模式聚會,然為了能夠讓會友彼此認識和聯繫,多年前,教會乃展開「關懷小組」的事工。可惜的是,關懷小組之事工的果效還是不甚理想。有時,小組的成員接到小組長的電話,由於不熟,常會出現排斥與婉拒的回應,而使得小組長力不從心。
這樣的話,教會教會面臨「自私之愛」的危險,即當教會成長到一個階段,太溫暖了、太相愛了,彼此相愛到一個地步,已經可以自己自足,甚至覺得新人是一個麻煩。因此,新人根本很難融進來。這樣的愛,變質為自私的愛,自私讓愛成了一道牆,讓人羨慕,卻讓人難以跨越!果真如此的話,就有違初代教會那「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行傳二章 44-47 節)的教導了。
非常期待,大家能夠主動一些,熱情一些,好讓我們教會的肢體關係愈來愈溫暖,能夠使來過德生教會的人,都會從「想來」到「喜歡來」,再到「非來不可」。
2. 靈命追求上的不足
德生教會的禮拜人數逐年成長,使得原有的空間已不敷使用,必須以多場次的方式舉行禮拜,才能解決空間不夠的問題。此外,又因為消防安全上的考量,並不太適合舉行大型的聯合聚會,才會一年只安排四次的聯合禮拜。再者,禮拜天礙於多場次的禮拜,及禮拜後必須緊接著進行各項事工的因素,講道時間必須控制,以不超過三十分鐘原則,因此,牧師大都配合時事,採用「主題式」的方式證道,以之傳達聖經在時事上的啟示與教導,較少用「以經解經式」和「釋義式」的講道方式來證道,而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對於聖經做出充分的解釋。
不過,為補充講道對於聖經解釋與背景說明的不足,德生教會乃在每週三晚上的查經禱告會當中,對於聖經都有詳細的解說,且在成人主日學的課程中,也有多位學有專精的信仰前輩和傳道人,對聖經有著非常好的教導。
另外,每三個月教會所分發的「新眼光讀本」,其內容也都有非常豐富的靈修資料。可惜的是,願意投入靈修、讀經,參與週三查經禱告會,以及週日成人主日學的人並不踴躍,而導致許多會友在靈命的追求上明顯不足。如此一來,教會不但不會健康,還有違耶穌所教導的訓示所言:「你們要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你們裏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裏面,也是這樣。」(約翰福音十五章 4 節)
衷心期盼,大家都能在靈命的追求上有所長進,多參與週三禱告會和成人主日學的查經班,同時多閱讀靈修書籍,好讓自己能與基督連結,如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所教導: 「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 以弗所書四章 15-16 節 )
3. 加強弱項
事實上,德生教會的弱項不只這些,還有諸多必須改進之處,但目前這兩項是較大的缺口,因而藉此提出反思。我所提出的構思,乃源自於聖經的教導,以及施瓦茨的《 自然教會發展 :健全教會的八種優良特質指引》一書當中所提出的「木桶理論」。依其理論所述,健康教會的八個優良共同特質,猶如構成木桶的八條桶板。施瓦茨為方便解釋他的木桶理論,乃特別製作了一個有八條桶板,但卻是一個桶板長短不一的木桶,還依其所提出的健康教會之八種共同優良特質之強弱表現,將之分別寫在八個桶板上。
施瓦茨以此為例的主要動機,乃他把「木桶」比喻為教會,將「桶板」代表教會的各種優良特質,「水」則代表上帝的祝福及新加入的成員。施瓦茨以木桶倒水作為示範,將水倒入桶板長短不一的木桶裡,然由於桶板的長短不一,當水滿到最短的桶板時,便隨著缺口順勢流出,而使得木桶無法達到滿水位。從施瓦茨的木桶理論得以看到,讓水白白流走的桶板,便是教會的弱項。
今天, 肢體的關係上的欠缺與靈命追求上的不足,乃 德生教會的弱項。雖然,擁有優質的木桶,還是得有上帝的恩典,木桶才會展現功能,猶如保羅所傳講的信息:「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哥 林多前書三章 5-9 節)一樣,能讓教會成長的因素,乃來自上帝。事實證明,農夫可以栽種、澆灌、收割,但卻無法使植物生長;然而,農夫卻知道栽種和澆灌的確會影響預期的收成。可見,決定木桶能不能盛水的關鍵,還是在於質素的問題上,因保羅明確指出:「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
結語:
雖除了上述所提的兩個弱項之外,德生教會仍有諸多必須加強的弱項。 盼望身為德生教會一份子的我們,能同心防堵這兩個弱項的缺口,營造出優質的「木桶」,好讓我們能夠留住更多從上帝而來的恩典, 讓教會更為健康,而自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