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回顧與再願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以賽亞書五十四章 2-3 節;哥林多前書三章 9-11 節

前言:

每年八月的第一個主日,是德生教會的「生日」。從 1964 年 8 月設立迄今,已走過四十四年( 1964-2008 )的歷史。為了「慶生」,教會特別舉行音樂禮拜,藉以讚美和感謝上帝的恩典。在此,我們不但要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也要再次與上帝立約,朝所設立的目標前進,再創德生教會的歷史。

在德生教會四十四歲的生日時,最值得一提的是, 1964 年 8 月,當時參與設立德生教會的長者,有多位至今仍然健在,他們不但是成立德生教會的參與者,也是德生教會歷史的見証者,更是德生教會歷史的創造者。從上帝於過去時日的祝福,以及德生教會的信仰長輩身上,我們真的可以感受到詩人蒙受上帝的恩典時,所訴說出來的這一句感言:「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篇六十五篇 11 節)

一、歷史的再回顧

相信每位德生的兄姐,對於教會的歷史皆耳熟能詳,但為感念上帝在德生教會偉大的作為,同時效法以色列百姓,每逢重要的日子時,就會聚集百姓和子孫,不厭其煩的回顧歷史、訴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基於此,我們還是要不厭其煩的再一次訴說德生教會的歷史,好讓大家能從回顧過去的歲月中,齊心展望未來。

德生教會的設立過程,需從 1964 年 7 月談起。當時,高雄新興教會的蘇天明牧師為分設教會,乃偕同好友邱天登牧師,以及新興教會的彭清約長老、余蔡倫長老來到高雄市的德生街勘察。經過一番評估之後,乃決定租下德生街 23 號的三樓透天厝作為聚會場所。租妥之後,乃將二樓闢為禮拜堂,三樓當作牧師館,一樓作為接待室及主日學教室,並以街道名稱正式命名為「德生基督長老教會」。自此,德生教會便成了母會新興教會所分設的第三個支會。

1964 年8 月4 日 下午五時,「德生基督長老教會」舉行開幕禮拜,同年8 月 9 日開始聚會,當天出席者約有 70 名。一個多月後,聚會的人數逐漸增加,場地不敷使用,遂而又於 9 月 27 日 租下德生街 2 號的二樓做為禮拜堂之用,原所承租的樓房仍保留為牧師館及主日學教室。

至 1968 年底,教會已有長老四名、執事六名,正會員成人 178 名,小兒 109 名,進而於 1969 年春季議會時,向高雄中會稟請,獲准升格為堂會。(當時尚未有壽山中會, 1972 年壽山中會成立時,隨與母會新興教會加入。)升格為堂會之後,會友們無不衷心期盼擁有自己的禮拜堂。經過接洽,終於購得現址之土地,並於 1976 年 2 月 26 日 由蘇天明牧師主持定礎式,展開本會第一次建堂的事工。經過六個多月的建築,於同年 9 月 17 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擁有自己的禮拜堂之後,教勢蒸蒸日上,且效法母會的精神,於 1981 年開設大仁教會, 1987 年 8 月 23 日 又開設德生第二教會(現改為漢民教會)。可喜的是,教會在信仰前輩與第一任邱天豋牧師與第二任陳播春牧師的耕耘下,信徒日漸增多, 1976 年所建的禮拜堂已無法容納,而於 1991 年舉行第二次的建堂,並於 1992 年 3 月 29 日 舉行新建大樓獻堂感恩禮拜。新建禮拜堂落成後,信徒人數呈倍數增長,教勢突飛猛進,不但與社區結合,辦理課輔班,還與隔壁小學共同辦理英文教學。 1993 年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協助其福音事工。
2000 年起,教會開始推行一連串的禮拜更新、靈命造就、松年大學、週末兒童營、團隊服事、管弦樂團 …. 等事工,並於 2002 年 2 月 17 日 起,開始第三場 ( 華語 ) 禮拜,教會也從一位傳道人,增加到 2008 年的五位,主日禮拜的平均人數也逐年增加。

從這四十四年的歷史可見,德生教會自 1964 年,由母會新興教會分出來之後,經過四十四年的歷史,已經茁壯成長,不但生了兩個「孩子」(壽山中會的漢民與大仁教會),還認養了一個「孩子」(燕巢教會)。這些年來,的確讓我們看到上帝對德生教會的恩典、同在與保守。

二、立志與再願

每一個人都有出生的日子,每一個機構和組織也都有其成立的時候,然而無論是人,還是組織或機構,在誕生的那一天,便是「生日」,也就是「生命」的開始。雖「生命」開始之前,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孕育與籌備才能展開,然在「生命」誕生的這一天,正是展現活力,擔負歷史責任與使命的起始。因此,每逢「生日」之時,人們都會展開一連串的慶祝與紀念活動,即所謂的「慶生會」與「週年慶」。當然,「生日」的意義,除了在於回顧,慶祝生命的誕生與成長之外,如何許願與立志,朝著目標前進,才是重點。

談到生日的「立志與再願」,就會讓人想起巴克禮牧師 (Rev. Thomas Barclay M.A.1849-1935) 的<生日獻身誓約文>,以及自己在台南神學院讀書時,和巴克禮牧師的一段「感情」。所謂和巴克禮牧師的這段「感情」,乃是在教會歷史資料館(巴克禮牧師故居和辦公室)工讀三年當中所建立的。因在工讀的三年期間,我清理過巴克禮牧師生前所住過的房子,擦拭過他所用過的桌子和坐過的椅子,同時整理過他穿戴過的眼鏡、衣服等遺物。最值得懷念的是,我看到,也感受到他那犧牲奉獻的宣教師精神,以及他那佳美的信仰腳蹤。當然,這一段「感情」,必須從我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的第一年談起。

台南神學院創立於 1876 年,而第一任院長正是巴克禮牧師。一百零二年之後的 1978 年,是我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的那一年,在此之前,個人對巴克禮牧師並不太瞭解,只有耳聞。入學後,為能減輕父母親的經濟負擔,曾向學校申請工讀,可能是一年級的新生對學校不熟,加上又有多位學長提出申請,在長幼有序的情況下,學校較不傾向讓新生工讀,所以,並沒有工讀的機會可言。

1979 年升上二年級時,學校的工讀機會還是很少,並不容易申請。不過還好,依照南神的傳統,二年級的學生必須負責辦理學生的伙食,因此,所有二年級的同學,都是當然的伙食部員,必須分組輪流設計三餐的菜單,還得擔任採買,前往市場採購。為撿便宜,伙食部員必須一大早就到「兵仔市」買菜。採購完後,還得負責把所買的菜載運回到學校,以利廚房的烹煮。由於當時學校有一部載貨的交通工具,也就是用腳踩的三輪小貨車,伙食部長為節省僱請發財小貨車載送一次一百元台幣的運費,只好請同學利用這一部腳踩的三輪小貨車運送,而載一趟菜回學校的「司機」,可以得到台幣二十五元的酬勞。雖擔任三輪車的「司機」者,每天早上清晨六點多就得出發,到位於永康的兵仔市,將菜全部載回學校。由於載菜的工作非常辛苦,鮮少有同學願意擔任。心想,只要有錢賺,縱使辛苦,也是甘願。為賺得載一趟二十五元的工讀金,我乃自告奮勇,擔任將近一年的載菜工讀生。坦白講,這種差事並不輕鬆,不但得具備騎三輪車的功夫,還得有足夠的體力才行。

1982 年服完兵役後,回到台南神學院就讀時,因年紀已長,加上當時在台灣人的觀念中,當完兵的男人,已經算是成人,不能再向家裡伸手要錢。自此,我不敢再向父母親要學費和生活費。所以,退伍之後的第一年,在東海大學進修期間,為求自力更生,乃在同學的介紹下,於離東海大學較遠的豐原市郊,找到了一個同學不願意去的家教缺。自此,每一個星期五傍晚,無論風雨,都得從台中大肚山,騎機車遠赴豐原當家教。雖然辛苦,但為了生計,還是不敢喊累,不但得省吃儉用,還必須將週六、日於教會實習所得到的微薄津貼存下來,才夠下一個學期的註冊和房租費。

1983 年,完成東海大學的學分後,回到台南神學院就讀時,由於無法再遠赴豐原當家教,只好向學校申請工讀,但學校工讀的機會不多,並不容易申請。當時,最好的工讀項目,就是當教授的助理,可能是我的字很醜,加上成績並不出色,並沒有受到教授的青睞,而無緣當教授的助理。失望之餘,只好退而求其次,申請擔任清掃與整理之類的工作。感謝的是,經過一番的申請,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份打掃教會歷史資料館的工讀機會。就這樣,我在歷史資料館工讀了三年,一直到 1986 年畢業為止。(註: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於 1965 年,基督教在臺宣教百週年紀念時所創立,館址位於臺南神學院內。惟因建築老舊,沒有恆溫空調和除濕的功能,文物受潮嚴重,乃於 1987 年 8 月,颱風來臨之前,將館內所有的文物,移至長榮中學保存,於同年 9 月 21 日,長中校慶時,開放參觀。)

在教會歷史資料館打工的三年 期間 ,雖一個小時的工讀金只有三十塊錢台幣,但卻能常與館內收藏的歷史資料為伍,實在非常值得。 在歷史資料館工讀 當中 ,不但讓我親眼看到了信仰先人的佳美腳蹤,也經驗到當教授助理所無法學習到的功課。

教會歷史資料管裡面,收藏著許多清朝時代的銀票、書籍和文件,以及與長老教會相關的歷史珍寶。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早期宣教師的宣教工具和聖經之外,就是謝緯牧師於 1970 年 6 月 17 日 下午 1 點 55 分,從南投開車前往彰化二林義診途中,不幸車禍身亡時,身上所穿的長褲和襯衫,還有帶在上衣口袋,被撞斷成兩截的鋼筆。讓人感動的是,身為一位醫生,在車禍身亡當時,身上竟穿著一件縫補過的長褲,使我每次整理謝緯牧師的遺物時,都會對他尊敬不已。

此外,最令我佩服的,就是 1874 年遠 從 蘇格蘭 來台宣教,創立台南神學院的巴克禮牧師所穿過的那一件睡袍,睡袍的膝蓋部份磨破一個大洞,而這一個洞,就是他天天跪在上帝面前禱告所磨損的。當然,另一讓人感佩的,是 巴克禮牧師十六歲生日時,所立下的「 獻身誓約文 」(中文翻譯,請見下列附註文章)。這一篇「 獻身誓約文 」,正是巴克禮牧師 1865 年 11 月 21 日 十六歲生日當天所立下的。自十六歲起,每逢生日這一天,他都會再讀一次,同時在上面簽名,以示奉獻之志。 1893 年結婚之後,每年生日時,巴克禮牧師亦偕同師母 伊莉莎白 (Elisabeth A. Barclay) 在「 獻身誓約文 」上簽名,以表夫婦同心,再次與上帝立約,直到 1935 年歸天為止。

有關巴克禮牧師的「 獻身誓約文 」一事,在他生前並沒有人知道,直到 1935 年歸天之後,同工們為他整理遺物時才赫然發現,而被公開出來。這一則故事,實值得人們過生日,或是教會、機構、組織週年慶時,拿出來回顧與朗讀,好讓人能效法巴克禮牧師每逢生日時,必定再次與上帝立約,堅守誓言,勇往直前的信仰精神。

如今,在德生教會四十四週年慶之時,期盼我們也能學習巴克禮牧師的信仰,於生日之時,能夠回顧、立志與再願,明示尊主為大、謙卑、順服、交託、忠誠、服事的決心,共同高舉十架、興旺福音、榮神益人,朝著和 先知以賽亞訴說耶路撒冷必將繁榮的預言:「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以賽亞書五十四章 2-3 節)一樣,擴張上帝的國度。

結語:

近幾年來,德生教會經歷過許多的挑戰,也做了許多的突破與改變,不似以前被稱為是「貴族的教會」,總是讓人卻步。如今的德生教會不但比以前開放,也更具有包容力。說實在話,德生教會是一間和諧,且體質很好的教會。雖是如此,面對時代的變遷,我們所需面對的功課仍然很多,得靠大家一起共同來努力,才能再開創新的歷史。

我們要開創新的歷史,當需要有前述所提之先知以賽亞的願景,也要有迦勒的信心:「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約書亞記十四章 11 節)還要遵循保羅的訓勉:「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哥林多前書三章 9-11 節)與上帝同工,以耶穌基督為根基,勇往直前,才能達成。

 

巴克禮牧師之「 獻身誓約 」文

永遠值得讚美的上帝啊!我謙虛順服,將我獻於?。我罪惡深重,本不配站在天上主宰、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面前;尤其在此立約之時,更覺得羞愧,然我信有?的恩典與計劃。在?聖子的身上顯明俯就,?的恩典使我心服接受。我知我是有罪的,得像稅吏搥胸痛哭,求憐憫與赦免。我到?面前是藉聖子的名,是依靠祂的義,求?代念子,憐憫我這不義的人。請不要再記著我罪,求接納我這背逆者。我確信一切權柄屬於?。

今天我以最嚴肅的態度,誓約順服。我將放棄一切管轄我的。我要把我及我的所有,不論心思意念、四肢百體、財物、時間或一切力量,都奉獻給?。為了使我成為有用器皿,俾能引導眾人歸向?,更能榮耀?名,我決意終身服從?。我以熱切的心情、謙卑的決意,希望永遠屬於?,而且時常能察知首?要的指示,以熱情及歡愉之心來實現奉獻意志。

我將本身交託於?,隨?的旨意,從?無限的智慧安排,俾能使我成為榮耀?的用途。我不論何時都聽命於?,以無條件的順服?。不是照我意思,只要成全?旨意。我樂意,忠誠的順服接受你管轄。

主啊!求?用我做為?器皿。加我在?揀選的百姓中,使我得以在聖子寶血裡洗淨罪,使我穿祂的義,在聖靈裡得以成聖。求?改變我,使我能像祂一樣,得到清潔、喜樂、安慰及所需之力量,更使我生命在父神的榮光及能力之下生活。

嚴肅的死期一到,地面上一切希望與快樂都會消失,但願我記得把所立的約排在?面前,而我的得救與盼望是確實的。主啊:求?記住,天父啊!求?可憐?將死去的兒女,把我們抱在?永遠的手中,以能力與信心放在將離的靈魂,也接納我的靈魂,到那睡在主裡的人的地方,以平安快樂等候?對百姓應允的成就,在?面前同享榮光與喜悅。

在我離世之後,凡是活著的朋友,發現這與?所立的約時,也能把這約當作自己的約,願?的恩典允許他有份於藉我們的大中保與?立約的福份。願讚美,榮耀永歸於聖父、聖子與聖靈。阿們。 1865 年 11 月 21 日 ,巴克禮,十六歲立書。 (資料來源:萬榮華 (Edward Band,1886~1971) 著, Barclay of Formosa 《台灣的巴克禮》,頁 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