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十九章 41-44節
彼得後書三章8-13節
(接續 3月12日 之講道篇 )
體驗攀登西乃山之後的隔天( 2月27日 )早上,前往參觀興 建於西元六世紀, 位於西乃 山麓的 聖凱瑟琳修道院( St. Catherine Monastery)。 此一修道院因歷史悠久而享負盛名,它除了紀念羅馬帝國時代, 因信仰而獻身的姑娘凱瑟琳 外,更為重要的,還是在於院內收藏著許多古老的基督教 詔書、法令、 手稿、器具和 《聖經》譯本,以及西元五世紀,以古敘利亞文所抄寫而成的《摩西五經》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來,西乃半島乃兵家必爭之地,然自西元六世紀以降,雖幾經戰火,聖凱瑟琳修道院仍完好無損,沒有受到破壞。 目前,這座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聖地的修道院,由 希臘 正教所管理,每天皆有 絡繹不絕 的旅客,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
參觀完聖凱瑟琳修道院,並用過午餐後,隨即上車趕路。車子沿著西乃半島南下,再順著紅海北上,沿途,見到了西乃半島南部壯麗的景色,教人嘆為觀止!經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阿卡巴灣的以埃邊境。
在以埃邊境辦理入境以色列的手續時,我發覺,若以路程來推算,從埃及到以色列,沿著摩西出埃及的路線行走,搭乘巴士只需十幾個小時便可進入迦南地;若是以步行的方式,頂多也只需半年,即可到達。然若直接從西乃半島北部,沿著地中海海岸直接橫跨,則時間更快,不到一個月,便可進入迦南地。但為何上帝不讓百姓從西乃半島北邊,沿著地中海直接進入迦南地,其原因不外乎出埃及記十三章17-18節所載:「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神卻不領他們從那裏走,因為神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所以神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此外,在這條路上,有埃及軍隊駐防,要順利通過,恐怕得經過一番苦戰。因此,上帝屬意摩西改變路線,好讓百姓能夠在順利渡過紅海後,順著西乃半島,沿紅海海岸往南而行,一來,可以讓法老王以為以色列人迷路,而死了追殺他們的心;二來,可以不受阻礙的往前行。
可惜的是,儘管上帝有祂美好的旨意和其所帶領的路線,但以色列百姓還是沿路不停的抱怨沒吃的、沒喝的、生命不保、死無葬身之地、沒有未來……(見出埃及記14-17章),甚至還在西乃山下,趁摩西上山領受上帝所頒佈的十誡和典章律例時,背逆上帝,拜起金牛。上帝不讓他們在幾個月內,就順利進入到應許之地,必須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理由,應不難明白。由此看來,以色列百姓會在曠野迷路,毫無目標的漂泊了四十年,主要的原因,莫過於上帝想藉此操練與洗淨以色列百姓,讓他們徹底去埃及化,歸向上帝。
當自己親自走過西乃曠野後,我乃體會到,上帝會讓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應有下列幾項因素:
1.洗淨雜念,去埃及化。
2.試驗磨練,歸向上帝。
3.脫胎換骨,成為新民。
4.重新建造,從頭開始。
5.再立新約,勇往直前。
6.謙卑為懷,堅定信仰。
7.倚靠上帝,忠心不二。
三 .進入以色列
於阿卡巴辦理以色列入境簽證時,海關人員相當的謹慎,檢查程序也極為繁複,讓人有窒息的感覺。我在想,以色列之所以會如此嚴格的把關,應和1948年的建國戰爭、1956年的以阿戰爭、1967年的六日戰爭、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以軍皆大獲全勝,而得罪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使得戰爭恐怖主義頻頻出現有關,才會讓以色列海關當局如臨大敵,戒備森嚴。如今,雖戰爭已經暫時平息,但還是可以讓人感覺到,以色列政府對於入境旅客所採取的審慎措施。
辦妥以色列的入境手續後,正式揮別了埃及,換上以國的巴士,前往下一站,位於以色列中西部,地處地中海海邊的現代化大城-特拉維夫。一進入到以色列境內,隨即讓人感覺到,以色列這個國家,無論是工作的效率、城市的外觀、街道的景緻,和埃及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從阿卡巴到特拉維夫相距數百公里,路途遙遠,車子奔馳於沙漠之中,經過好幾個小時的行駛,於晚間十點鐘左右,才抵達特拉維夫。
1.約帕
來到特拉維夫的第二天( 2月28日 )早上,前往昔日稱做「約帕」,現在名為「佳法」( Jaffa)的港口參觀。此一港口雖小,但在聖經的記載當中,卻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這個地方,正是舊約時代,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聖殿時,藉由海路從利巴嫩運進香柏木的 登岸港 (見歷代誌下二章 16節)。這裡也是約拿逃避上帝,要其以先知的身份,前往東邊的尼尼微城(今伊拉克境內)宣講信息,他卻反方向的搭上一艘開往他施(今西班牙)之貨船,而掉落大海,被魚吞吃,在大魚腹中三天三夜的搭船處(見約拿書二章3節)。此外, 以斯拉重修聖殿時,所用的木材,亦由 約帕 港起卸(以斯拉三章 7節)。 再者,約帕也是使徒彼得前往羅馬傳福音的出海港,亦為他接受指示,前往一位住在海邊擔任硝皮匠,名為西門的家居住,同時也是 他使多加復活 ,傳揚福音的地方。(見使徒行傳九章 36-43節;十章6、9節)
2.從該撒利亞到迦密山
參觀過約帕後,來到離特拉維夫不遠,位於地中海海邊的該撒利亞。 希律王時代,由於猶太人不喜歡他,所以希律王不用約帕港,而另建該撒利亞港兼行政中心。 該撒利亞於西元前十年完工,是一座獻給羅馬皇帝奧古斯丁大帝的港城,為羅馬帝國時代,歷任總督的行政中心。下令殺害耶穌的希律王,以及審判耶穌之後,洗手推卸責任的彼拉多,都曾經在此任職過,亦曾在此處決過許多叛亂份子。雖然這個行政城堡因地震早已成了廢墟,但從圓形劇場與跑馬場的遺跡中,仍可看出該撒利亞昔日的風華。
揮別該撒利亞後,車子繼續北上,來到以色列北部的第一大港-海法。海法這個地方,有一座舊約時代相當著名的「迦密山」,是先知以利亞奉命去見亞哈王,向巴力的敬拜發出挑戰,戰勝八百五十位亞哈王的先知之地方。(見列王記上十八章)參觀完迦密山的全景之後,的確讓人感受到上帝的大能。當天晚上,在山麓的旅館過夜,體驗了在迦密山上的溫暖。
3.經過米吉多
離開迦密山前往耶穌的故鄉拿撒勒當天( 3月1日 )早上,沿途經過舊約聖經曾多次提過,位於以色列北部,靠近地中海的「米吉多」,這個地方有一高地,由許多不同時代的文化層堆積而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屬戰略要地。從山丘上羅馬人所建的城堡廢墟上,可以俯瞰長二十哩,寬十四哩的米吉多平原,即啟示錄十六章 16節所說的「哈米吉多頓」,和十九章19節所指,鬼魔與悖逆的人類組成聯合大軍,對抗從天而降的神子耶穌基督和隨從祂而來的天軍,善惡最後之戰的發生之處。在「米吉多」山丘上,我拍了許多張照片,也順便藉此默禱,同時抬頭仰望上帝,祈求上帝能夠再次赦免我的罪,直到最後戰役的那一天為止。
4.跟隨耶穌基督傳福音的腳蹤
參觀完米吉多之後,來到了耶穌的故鄉拿撒勒。拿撒勒位於山丘上,在耶穌的故居上,已被建蓋了教堂,供人紀念和禮拜。在此同時,也前往參觀傳說中的天使報喜堂和耶穌的父親約瑟曾經工作過的場所。
下午,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約旦河。本以為,約旦河是一條壯觀的大河,沒想到,約旦河只是一條不怎麼起眼的河流,簡直就好像我小時候,家中附近的灌溉溝渠一樣。雖然只是一條「小水溝」,卻是耶穌在此接受施洗約翰洗禮的地方。感謝的是,一起同行的三十三位兄姊當中,有四位姐妹在出發的那一天,決定要到約旦河受洗,也因此,當天下午,所有的團員,一起來到約旦河畔,也就是耶穌接受洗禮的地方接受洗禮,場面非常的溫馨,也讓人相當的感動。
傍晚時分,來到了耶穌傳福音的主要區域,位於提比哩亞地區的加利利海。加利利海是低於海平面 212公尺 的大湖泊,南接約旦河,總面積約為 240平方公里,水產相當的豐富,其水源來自附近的黑門山和地下湧泉。由於加利利海的地勢低窪,常有從戈蘭高地和附近山丘向下吹的氣流,使得海面常掀起巨浪,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加利利海」或「提比哩亞海」。其實,它不是海,而是一個大淡水湖。
當天晚上用過晚餐後,大家不約而同的齊聚在湖邊唱聖詩、禱告和分享,同時手牽手為我們的國家、教會和家庭代禱。在加利利海的海邊旅館過夜時,心中產生一個渴望,即若有朝一日,能夠在此住上兩個禮拜,好好的研讀聖經,同時靈修和禱告,不知該有多好。畢竟有機會在耶穌傳福音的地方安靜和思考,對於靈命的造就,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隔天( 3月2日 )早上,陸續參觀了位於加利利湖旁邊,耶穌登山寶訓的「八福山」(見馬太福音五 -七章、路加福音六章17-49節),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的塔伯加(見馬太福音十四章13-21節、馬可福音六章36-44節、約翰福音六章1-14節)、迦百農會堂遺址(路加福音四章31節)、耶穌第一次行神蹟,在迦拿婚宴宴席中,將水變酒的地點(約翰福音二章1-12節),也到加利利海面上搭船,體會耶穌在海面上傳福音和斥責風浪的情景。
追隨過耶穌傳福音的腳蹤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經過一個舊約時代名為「伯珊」(Tel Beth Shean)的地方,這裡正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國王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於基利波山被非利士人所殺,被割下首級,屍身被釘於城牆上的所在。(撒母耳記上三十一章)堂堂一國之君的掃羅王,會被非利士人所殺,被割下首級,屍身還被釘於伯珊城牆上,主要的原因,乃在於他離開上帝,違背了祂的命令。
看完伯珊城和羅馬帝國在當地所留下來的遺跡後,又繼續上路,趕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當車子來到耶路撒冷附近,首次從高處眺望那長久以來,飽受戰火蹂躪的聖城時,我的內心非常激動,且也同時感受到,若非以色列百姓背離上帝,以色列不但不會亡國,耶路撒冷聖殿也不會被毀,百姓亦不會分散,淪落到世界各地兩千多年才再度復國。難怪,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城時,知道路撒冷聖殿城聖城和聖殿,在不久的將來,將會被毀,而為它悲傷的哀哭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裏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路加福音十九章 41-44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