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可福音十四章32-42節
希伯來書十章35-36節
◎前言
當困難來臨時,你的反應是什麼?能「閃」則「閃」?或是面對問題。耶穌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相信藉著耶穌的言行,我們可以從中得著幫助。如同保羅教導以弗所信徒:「你們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6:10)
◎面對事實
現任高雄縣心智障礙服務協進會理事長蔡櫻花,在一個廣播節目訪談中提到自己兒時的經驗,原本活潑健康的孩子,後來腿部的漸漸萎縮,而成為一個肢體障礙者。雖然,行動上有許多的不方便,但父母對她和其他的兄弟姊妹是一視同仁。
小時候的住家是透天厝,有時小孩子要幫忙提水到樓上,父母也不會因為她的肢體障礙就給她特別待遇,即使一跛一跛的,她還是要幫忙提水。
有一天,放學回家時,小朋友依序排著路隊,這時,站在蔡櫻花後的男生嘲諷地說:「跛腳仔!跛腳仔!老師很疼你,有什麼好神氣的!」小小年紀的她,聽到同學的嘲笑,心裡好難過,於是一路哭回家。原本以為回家後,會有人「惜惜」她,沒想到媽媽卻對她說:「別人說的是事實,有什麼好哭的。」是啊!別人說的是事實,蔡櫻花學會了面對事實的功課。想起沒受什麼教育的母親,蔡櫻花感激地說:「我媽沒讀過書,但她很堅強,她教我學習獨立,面對事實」。
《在心靈最微妙的地方》是作家劉墉的作品,他以三個故事來探索人性最微妙的感覺。其中之一是他在聖若望大學教書的時候所發生的。
他的一位同事,家裡有個蒙古症的弟弟,但是當他太太懷孕之後,居然沒作羊膜穿刺,結果又生下個「蒙古兒」。
消息傳出,大家都說他笨,明知蒙古症有遺傳的可能,還那麼大意。就連劉墉也曾在文章裡寫到這件事,諷刺他同事的愚蠢。
直到有一天,他對劉墉說:「其實我太太去作了穿刺,也化驗出了蒙古症,我們決定墮胎。但是就在約好墮胎的那天上午,我母親帶我弟弟一起來。我那蒙古症的弟弟,以為我太太得了什麼重病,先拉著我太太的手,一直說:『保重!保重!』又過來,撲在我身上,把我緊緊抱住說:『哥哥,上帝會保佑你。』他們走後,我跟太太默默地坐了好久。」
「不錯!我是曾經怨父母為什麼生個蒙古兒,多花好多時間在他身上。但是,我也發覺,他畢竟是我的弟弟,他那麼愛我,而且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我和我太太想,如果肚子裡的是個像我弟弟那麼真實的孩子,我們能因為他比較笨,就把他殺掉嗎?他也是個生命、他也是上帝的賜予啊!所以,我們打電話給醫生,說我們不去了……」。
面對事實確實需要勇氣,而且,勇氣不是一種魯?的血氣,反倒是一種面對困難的決心。勇氣的拉丁文原意指「心」,有「心思、心意」的意思。因此有人認為,「勇氣的相反並非膽怯,而是無動於衷。」如同希臘悲劇作家尤里皮帝斯(Euripides , 486 -406 B.C.)所說:「懦夫低頭走開,而勇者選擇危險。」也說:「我們懂得善,我們理解善,但是我們無法實現善。人的勇氣就是堅信自己的希望能夠實現,並為之進行不屈不撓的努力。」
人生在世,好與壞的境遇都交織在一起,因此,對於將來的日子如何,大家都無法預料。傳道書說:「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 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傳7:14) 不論前面的道路如何,我們都相信有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也有平安的確據。因為,即使上帝正對背逆之城尼尼微發怒,但先知那鴻卻仍宣告:「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那1:7)
◎去做的勇氣
那是在1917年聖誕節前數週,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伏在自己戰壕內,另一方則是美軍,雙方的槍炮聲不斷響起,在他們之間是一條狹長的無人地帶。一位受傷的年輕德國士兵試圖爬過那無人地帶,結果被帶鉤的鐵絲纏住,不住地發出痛苦的哀號。
在槍炮聲之間,附近的美軍都聽得到他的尖叫。一位美軍士兵無法再忍受,於是爬出戰壕,匍匐向那德國士兵爬去。其餘美軍明白他的意圖後,便停止射擊,但德軍仍炮聲隆隆,直到指揮的軍官發現美軍已停火,才命令部隊停火。年輕美國士兵匍匐爬到德國士兵處,幫他脫離了鐵鉤的糾纏,扶起他向德軍的戰壕走去,交給迎接他的同袍。
當峰火漫天時,可能同時有許多人看見那位德國士兵的掙扎,然而卻只有那位美國士兵,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救一位敵軍。
在美國士兵轉身離開時,忽然,一隻手搭上他肩膀,士兵回過頭來,原來是一位獲得鐵十字榮譽勳章(即德國軍人傳統上榮耀的象徵)的德軍軍官,他從自己制服上摘下勳章,把它別在美軍士兵身上,讓他走回自己的陣營。當美國士兵回到美軍的戰壕,雙方又恢復激烈的戰事。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採訪林肯,他們有這?一段對話。
記者:「據我所知,皮爾斯和布坎南(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這段對話發生在林肯去帕特森的途中,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到底是什?意思。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裏林肯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歷。
「我父親在西亞圖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裏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它們並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單獨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呎,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結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他們認?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但他終於明白林肯總統的可能思維與去做的勇氣。
◎勇敢活著
在福音書中記載,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耶穌與學生彼得、雅各、約翰一起在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在這裏坐,等我去禱告。」耶穌悲痛難過地對門徒們說:「我的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裏,警醒吧」。他往前走幾步,俯伏在地上,祈求上帝說,若是可以,不使他經歷這個痛苦。他求說:「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可14:32-36)
在這之前耶穌曾多次對門徒預言表示:「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太16:21)這是第一次的預言,是在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發生的。第二次是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太17:22-23)
第三次的預言是在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耶穌在路上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太20:17-19)
我們發現,即使耶穌清楚自己來世上的目的,以及上帝將在他身上成就的事,但當他與門徒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耶穌仍求上帝:「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面對即將到來的事實,耶穌的內心是無比的煎熬。正因為這樣的經驗,耶穌了解我們的軟弱,了解我們不敢面對事實的難處。然而,當挑戰臨到時,耶穌沒有選擇逃避,「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可14:36)他選擇勇敢地面對艱難的任務,踏上各各他的道路,一步一步完成十字架上救贖世人的聖工。
在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當困難來到時,不只是「想逃」,甚至是「想死」,許多人想用「死」來逃避問題,甚至以為「敢死」才是勇氣的表現,但這絕不是一個好的決定。聽聽十七世紀英國文學家湯瑪斯布朗(Sir Thomas Browne,1605-1682)怎麼說:「蔑視死亡是一種英勇的行為,但是當活著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時候,那麼敢於生活下去才是至高無上的勇氣。」
羅馬演說家、政治家和哲學家塞尼加(Seneca, 約4B.C.-65A.D.),他寫過《給路西里斯(Lucilius)的倫理書信》等一些哲學論文,他也認為:「光是活下去就是一種勇氣的表現。」
我們的軟弱耶穌知道,把生命的主權交給祂,讓祂來掌管我們的生命,勇敢活著。「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 神而來,住在你們裏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 神。」(林前6:19-20)
◎結論
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不曾預料的,我們一點準備也沒有。突如其來的壓力使我們想逃;窒息的空氣,讓人對生命感到厭煩。但耶穌示範了面對困難的態度,不是逃避,而是真實面對,這是勇氣的表現。德國詩人里爾克(Rilke,1875-1926)在他《給一位年輕詩人的信》中,說:「我們需要勇氣來面對我們可能碰到的最陌生,最奇異,最不可思議的事物。」
希伯來書勉勵我們:「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 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來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