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等有一天?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傳道書十二章1-2節 胡忠銘牧師
   雅各書四章14節

前言:

近些日子,我連續主持了多場告別禮拜,心中感觸良多!由於這些回歸天家的人,都是上了年紀的兄姐,在和家屬商討告別禮拜的事宜,同時討論故人略歷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出生在二次大戰之前的人,因著戰亂和物資的缺乏,使得他們的內心充滿著危機意識,無不省吃儉用,以防「萬一」,縱使家中有「好」的東西,還是捨不得吃,也捨不得用。在他們的心中,幾乎都有一個相同的信念,即等待有一天,特別的日子來到時,才要享用。這種刻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精神,委實令人敬佩。然他們所期待的「有一天」和「特別的日子」,往往在「捨不得」的心情下,因不知如何「界定」與「拿捏」,直到去世之時,仍等不到「有一天」和「特別的日子」的來到,而失去享用的機會,實在可惜!

一.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黑幼龍先生寫過一篇名為<活著的每天—都是特別的日子>,發表於《中時‧居家週報》的文章,文中,他用省思性的故事書寫道:

多年前我跟高雄的一位同學談話。那時他太太剛去世不久,他告訴我說,他在整理他太太的東西的時候,發現了一條絲質的圍巾,那是他們去紐約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那是一條雅緻、漂亮的名牌圍巾,高昂的價格標籤還掛在上面,他太太一直捨不得用,她想等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

講到這裡,他停住了,我也沒接話,好一會後他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以後,每當想起這幾句話時,我常會把手邊的雜事放下,找一本小說,打開音響,躺在沙發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時間。我會從落地窗欣賞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塵,我會拉著太太到外面去吃飯,不管家裡的菜飯該怎麼處理。生活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經驗,而不是要捱過去的日子。

我曾經將這段談話與一位女士分享,後來見面時,她告訴我她現在已不像從前那樣,把美麗的磁具放在酒櫃裡了。以前她也以為要留待特別的日子才拿出來用,後來發現那一天從未到來。「將來」,「總有一天」已經不存在她的字典裡了。如果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有什麼得意的事,她現在就要聽到,就要看到。

我們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總是說「找機會」。我們常想擁抱一下已經長大的小孩,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我們常想寫封信給另外一半,表達一下濃郁的情意,或甚至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那麼可貴。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迫不及待的與松年團契的長輩們分享,分享過後,得著不少迴響。當我請教他們是否也和故事中,這位去世的太太一樣,有著捨不得拿出來用的東西時,結果,他們幾乎全都帶有同樣的「症頭」,家中堆放著許多捨不得用的東西!一直在等待有一天才要拿出來享用。
事實上,我自己也和故事中那位去世的太太一樣,在「找機會」和等待「有一天」的到來,才要享用那自認為「珍貴」的東西。但所等待的「機會」和「特別的日子」,卻遲遲不見來到。我自己也有許多捨不得用的漂亮玻璃杯、捨不得穿的衣服、捨不得吃的東西、捨不得拆開的禮物。經過一段時日,心血來潮,想拿出來自我陶醉一番時,這才發現,東西的食用期限已經過期、衣服因著體重的增加而穿不下、漂亮的玻璃杯也因佈滿飛塵而失去光澤、捨不得拆開的禮物,因時效過期,早已喪失了功能。

有鑑於此,我在勉勵自己之餘,也同時勉勵長輩們,來做禮拜時,一定要把漂亮的衣服穿出來,人家送的鮑魚罐頭要拿出來吃,兒孫所送的紅包要拿出來花,高雅的胸針也要拿出來掛,名貴的手錶要拿出來戴。千萬勿因為要「等待有一天」,而等到鮑魚罐頭過期,只好「忍痛」的將它丟到垃圾桶。更不要等到入殮禮拜那一天,才由兒孫將漂亮的衣服穿在您的身上,然後被送往火葬場火化,或隨著棺木埋入地下。這樣,豈不是非常可惜!

當然,黑幼龍先生所寫的文章,並非在鼓勵上了年紀的人效法時下年輕人的「當下主義」,而乃是在珍惜擁有的時候,也要能夠把握擁有、運用擁有、享受擁有。畢竟我們何時會走完人生的道路,實無人能預料。

黑幼龍的這篇文章,的確給予了我們對於人「只要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有著更深一層的認知和啟示。然其所談到的「特別的日子」,似乎只停留在物質和情感的層面上,有關信仰與靈魂層面的建言並未提及,殊屬可惜!畢竟人只在有生之年能夠把握、運用與享受這些物質與感情上的東西,隨著生命的結束後,這些東西便告一段落,我們已用不到,也不需再等待。此後,更為重要的,莫過於靈魂的歸宿。因此,在珍惜每天都是特別的日子時,也當思考自己對於信仰的功課,是否還存在著「等有一天」的觀望?

二.等待vs.及時

前不久,我和內人及兩位長老到醫院為一位生病住院的老弟兄洗禮,洗禮後的第三天,這位老弟兄便離開人世。和遺族商討告別禮拜事宜時,女兒和女婿無不對於父親去世前,能夠謙卑的接受洗禮感到欣慰。因父親生性固執,生病住院之前,無論女兒和女婿如何向他傳福音,他始終無法接受。直到生病住院,躺臥在病床時,他才體會到人生的有限和軟弱。女兒和女婿見機不可失,便趕快通知牧師前往洗禮。看到女兒和女婿對於父親的關心時,使我深感敬佩。他們知道,信仰與靈魂之事絕不能等待,也不能有所閃失,更不能開玩笑,否則,將會遺憾終身。這樣的心情,實有如傳道書十二章1-2節所載:「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反回。」又如雅各書四章14節所言:「…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此乃在告訴世人,人不能老是存在著「等有一天」的想法,人在未衰老之先當要信靠上帝,事奉祂,否則機會難再。

有一天,耶穌要前往耶路撒冷時,刻意的「經過」最令猶太人所鄙視的撒瑪利亞地區。當耶穌進入當地附近的一個村莊時,有一群長大痲瘋的人,知道耶穌即將來到,乃不約而同的聚集等待耶穌。當他們遠遠的看到耶穌到來時,便原地站著,(註:罹患此症者,因被視為不潔淨,必須蓬頭散髮,與他人隔絕數公尺之遠,遇有人接近時,還要高呼自己不潔淨,免得他人碰觸而遭傳染。相關經文請見利未記十三章)大聲的向祂呼喊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聽到之後,乃停下腳步,高聲的對他們說:「我已經醫治好你們的病,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好讓祭司為你們施行潔淨禮,以證明你們的痲瘋病已經痊癒,不必再與人群隔離。」聽完耶穌的指示,他們相偕前往祭司處,讓祭司為他們施行潔淨禮儀。潔淨禮之後,十位痊癒的病患中,只有一個患者滿懷感謝的回來將榮耀歸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這個人正是猶太人所討厭的撒瑪利亞人。

見到只有一個人懷有感謝的心,耶穌乃開口詢問他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說完此話,耶穌又繼續對他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參照路加福音十七章11-19節)

其他得著耶穌醫治而痊癒,但並沒有如同這位撒瑪利亞人一樣,回頭向耶穌說「謝謝」的人,或許是高興過頭,忘記回報。也有可能想「等到有一天」,才來感謝祂。當然也有可能是忘恩負義。然無論如何,神學家或牧師講解這段經文時,幾乎都會將之定位在「感恩」的議題上。若繼續往下研讀20-21節,法利賽人向耶穌提上帝國幾時來的問題,以及耶穌的回答時,不難發現,這段經文也同時在提醒我們幾項功課:
1. 找尋信仰的行動要快。
2. 分別為聖的行動要快。(將禮拜的時間、奉獻的金錢特別挪出,分別為聖。)
3. 有意義的事行動要快。
4. 實踐愛人的行動要快。
5. 立志之後的行動要快。

假如行動不快,將會如雅各書所說的:「…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三.明天屬於能把握今天的人

相信大家都讀過一首明朝詩人錢鶴灘所提的<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人生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這一首詩和歌德(Goethe, Jonann Wolfgang Von.1749-1832)所說:「未來能提供的最美好東西是夢想,真正存在的只有現在。要珍惜現在,唯有在此刻的時光中才能瞭解永恆。」以及西方諺語所言:「明天是屬於能把握今天的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都是在訴說「及時」的重要。惟可惜的是,人的心中常存在著「等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的想法。

常聽到有人說:「等退休以後!要……」、「等存足夠錢以後!要……」、「等有時間以後!要……」、「等孩子都上大學以後!要……」、「等心血來潮之時!要……」結果一等,等到告別禮拜時,這些可以很容易就達成的「有一天我要……」的日子,依然處於等待中,等待的人似乎忘記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田園詩人陶淵明(365—427)所提的一句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之道理。

或許,在感情和物質上,人常在「等有一天」的情況下而錯失良機,我們可以藉此做一番省思和修正。然若對於信仰仍存在「等有一天」的想法,建議您也能透過傳道書十二章1-2節所記載的訓示:「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反回。」加以省思。

結語:

宗教改革家約翰.諾克斯(John Knox, 1514-1572)墳墓上所刻的一句話:「今天是最好的一天、也是最後的一天。今天是最後的一天、也是最好的一天。」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名言。在約翰.諾克斯的信仰生活中,並沒有「等有一天」的「等待」,他乃將每一天看成是最好的一天,也是最後的一天,他時刻準備著面見上帝的決心,因他明白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所引用的以賽亞書四十九章8節之勸勉所言:「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哥林多後書六章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