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約翰福音十三章1-5、34-35節
◎前言
獲總統陳水扁接見並讚揚為正港「台灣之子」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前院長蘭大弼,2004.6.19在彰基位於彰化市中華路的禮拜堂整修啟用典禮中,回想彰基中華路院區於公元一九六六年完工之際,他就希望能在院內的小禮拜堂中放一幅畫,這幅畫必須能呈現彰基的創院宗旨,於是他聯想起聖經約翰福音記載的耶穌替門徒洗腳故事。
當年他立即寫信給在台傳教卅二年的瑞士籍神父蘇德豐,請他來繪製這幅「耶穌洗腳圖」。蘇德豐神父用鳳梨空罐頭裝顏料,花了四天時間才畫好,這幅畫在多年後並延伸成為彰基的院徽。
蘭大弼院長說,行醫時他常在寂靜的夜裡凝視這幅畫,嘗試去感覺這個故事所代表的意義,他期待所有彰基人員效法耶穌替門徒洗腳的精神,不僅彼此洗腳互相扶持,更要以謙卑之心來服侍就診的百姓,服侍這塊土地的人民。相信在今天,我們也能從耶穌為門徒洗腳的記載中得到啟發。
◎洗腳的精神
古時候猶太人所穿的鞋子就像今天的涼鞋或拖鞋,腳很容易弄髒。他們赴席時,若在席間伸出骯髒的腳,難免有失禮之處。再者,「洗腳」也是表現主人待客的誠意。
按舊約的記載(創18:4,19:2;士19:21;撒下11:8,歌5:3),在賓客進門或進入帳幕時,都必須先以淨水洗腳。不僅為了潔淨,更是為了舒適。照常例,主人都會備水待客,命僕人為客人洗腳,這在當時是主人的待客之道,是奴僕卑下的服事(撒上25:41)。
約翰福音十三章記載,在逾越節的筵席裏,主耶穌知道,祂上十字架的時候快要到了,祂起身脫了外衣,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親自為門徒們洗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經文中的「束腰」乃表徵以謙卑約束、限制自己;「水」,或許可以有更廣泛的象徵意義,如聖靈的洗禮(多三5)、神的話語(弗五26,約十五3)、和生命(十九34)。耶穌以謙卑的態度為門徒洗腳,表明祂對他們的愛。洗腳所帶來的不僅是潔淨和舒適,洗腳所帶來的是關係的建立;而洗腳的源頭乃是愛,過程是一個謙卑和服事的靈。
我想,從耶穌為門徒「洗腳」這個事情中,我們看見了一些隱含的真理:
1. 愛──「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2. 聖潔──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約13:10-11)
3. 謙卑的服事──「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3-14)
4. 榜樣──「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5)。
5. 饒恕──雖然耶穌知道猶大要出賣祂,仍為他洗腳。
◎謙卑的影響力
派特‧威廉斯(Pat Williams)在《權力的七個矛盾》(The Paradox of Power)中如此描述僕人領袖最顯著的人格特徵:
˙僕人領袖已放棄控制權
˙僕人領袖視服侍為目的,而非達到目的之手段
˙僕人領袖常不是自願被徵召的
˙在最不討喜的地方找到僕人領袖
˙僕人領袖親身證明愛與關懷
˙僕人領袖以身示範服從
˙僕人領袖以身示範謙卑
˙僕人領袖有骯髒的肩膀
˙僕人領袖反映出上帝的風範
「最傑出的領袖是眾人的僕人。這是權力的最後一個弔詭,也是七個弔詭中最深奧難解的一個。領導者千萬不可不屑做卑微的瑣事,對於那些層級低於自己的人應該要做的事,領導者也不該遲疑是否會弄髒自己的指甲。拍拍肩膀的鼓勵絕不會讓對方認為你懂得比他多,或是你的階級比他高、態度比他好。當你給人一種你高高在上、他低低在下的印象時,你就再也無法對他產生影響力了。想要與他人的溝通管道保持開放順暢,就要有顆謙卑的心。」
作者形容耶穌是「跪著領導」的人,耶穌做了領導者或主人都不會去做的事。祂洗了二十四隻腳,也擦乾了二十四隻腳。耶穌並不是要刻意引起門徒的注意,而是為他們樹立一個典範,一個真正的領袖風範,也是一個僕人的例子。
世界上有兩種領袖:老闆和僕人。老闆掌握權力、發號施令、期望他人服從和被人服侍,用權力抬高自己;僕人領袖則授與他人實權、以身作則服從和服侍,並提升他人。
美國西南航空總裁凱勒對此的闡述是:
我會把領導描述成僕人的服侍,我認為,最佳的領袖必須同時也是好的侍從。當別人的想法與你的想法衝突時,你必須相當樂意接受他人的想法、必須願意將個人需求置於企業需求之下、必須願意為屬下冒險。如果你不願為屬下搏鬥,也別指望他們會為你搏鬥。
前白宮撰稿人說:「在雷根遇刺後幾天,已恢復到可以下床行動時,他覺得有點不太舒服,於是走進廁所,往臉上潑了些水,有些水也因此潑在水槽外,他便用紙巾,彎下身子跪在地上擦地板。此時,一位助理進來,竟發現總統正在擦地板,助理於是說,『總統先生,你在做什麼?讓護士去清理就好了。』雷根說,『喔,不用了,是我自己弄髒的,我討厭讓護士來清理。』」許多領袖是因危機、戰爭或悲劇而異軍突起、聲名大噪,但雷根卻是因為一些偶發小事令人懷念。
不論是領導者或是被領導者,「謙卑」絕對是建立影響力的絕佳方式。
◎為窮孩子洗腳的人
李家同教授在<不要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中特別關心很多窮困的孩子需要我們的關懷。他舉了從新聞媒體所見的例子,在桃園縣有一萬名學童交不起營養午餐費用;教育部也指出有七萬名學童交不起為數不多的學雜費。這是一項危機。
這些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如果他們在孩童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以後就一定沒有競爭力,他們的父母已是弱勢團體,他們將來就會繼續成為弱勢團體,這就是所謂永久貧窮的族群。因此,我們要採取行動,使窮人的下一代不至於落入永遠性的貧困循環中去。
有鑑於弱勢家庭孩子在受教學習過程,極需協助,在長期關注弱勢家庭孩子教育問題的暨南大學李家同教授大力的推動下,博幼基金會於2002年6月成立,首任董事會也推舉他擔任第一任董事長。
博幼基金會看見了埔里及信義鄉孩子們的需要,特別在課業上的需求,邀請了許多暨南大學的學生和義工成為孩子們的家教老師。最近,博幼基金會出版了一本書《讓知識帶希望回家》描寫的正是孩子們的故事,也期待能喚起大家對弱勢家庭孩子教育問題的關注。
基金會的維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資金的來源是一大問題。雖然困難重重,但為了不讓窮孩子落入永遠貧窮的循環,這份理念與堅持是值得的。
在前不久的一個廣播節目中,主持人訪問了基金會的執行長關於資金的來源問題,執行長思考後,引述了李家同教授的話說:「我們不確定我們能做的有多少,或能有多少的贊助。但我們知道,我們有上帝……。」正是這份信仰在支持著這樣的工作。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中,我們看見一群肯為窮孩子洗腳的人,我彷彿看見了,是耶穌正為這群窮孩子洗腳!
◎結論
洗腳所帶來的不僅是潔淨和舒適,洗腳所帶來的是關係的建立;而洗腳的源頭乃是愛,過程是一個謙卑和服事的靈。
耶穌因為「愛他們到底」,就情願為學生「洗腳」,立下「彼此洗腳」的榜樣,不只讓學生、也讓我們學習「以愛彼此服事」的珍貴精神。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