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6-46節
◎前言—無神論者
某日一個無神論者在森林裡,邊散步邊欣賞進化所創造的一切。「真是壯觀的大樹呀!真有氣勢的河流呀!真是美麗的動物呀!」他心裡讚歎著,當他沿著河岸散步時,突然聽到背後樹叢裡一陣響動,轉身一看,一隻八呎高的大熊正對他衝過來!
震驚之下,他轉身沿著小徑拼了命地逃跑,當他再回頭看時,那隻熊已經越追越近了。 他心狂跳著,腳步也跑得更快了,哎呀!他絆了一下跌倒了。翻身站起來時,熊已來到了他的面前,左掌搭在他身上,右掌高舉正要揮下來……「噢上帝呀!」他大叫了一聲。突然間一切都靜止了,森林裡除了他的呼吸聲,幾乎沒有一點聲音,連河水也定住了。
一道驚人的光束照在他的身上,有個低沈的聲音對他說,「你這麼多年來都否認我的存在,也教導別人說我不存在,甚至把我所創造的一切歸功於宇宙的意外。你現在竟盼望我救你脫離這個困境嗎?意思是說,我可以把你也算作一個相信上帝的人嗎?」
這個無神論者困難地抬起頭,直視著那道亮光,說:「我現在才要求做一個基督徒的話,就太虛偽了。但或許你可以把這隻熊變成基督徒?」「很好……」,那個低沈的聲音在回音中漸漸消失了。
光束漸弱,河水流動的聲音喚醒了森林的氣息,只見那隻立在他面前的大熊雙膝跪地,兩隻前掌併在胸前,低下頭說:「主啊,感謝你賜給我豐盛的飲食」。
這當然只是一個笑話,但也提醒我們,禱告是基督徒的日常要務,決不是一種「急救」用品;禱告是一件日常的要務,是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連線」,保持線路的通暢,與密集的連繫,是我們取得天國資源的基本條件。
◎祈禱—明白神的旨意
今年的復活節中,比較特別的一件事應是電影《受難記》的上演,在受難週的前夕,特地抽空到電影院觀賞這部鉅片,片中生動地刻畫了耶穌生平的最後階段,我從沒想像過耶穌所受的苦處竟是如此的不堪,教人不忍再看發生在耶穌身上的種種,許多人深深地被激動,而淚?然!
影片是從耶穌在客西馬尼園(The Garden of Gethsemane)的禱告開始,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儆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6-39) 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
「客西馬尼」(Gethsemane)的意思是壓榨橄欖的地方 (Olive Press),主耶穌在這裏承受的壓力,讓祂極其憂傷,幾乎要死,似乎與此處的地名「客西馬尼」的意思相互呼應。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帶著學生來到這裡獨處、祈禱,尋求上帝的旨意。直到後來被加略人猶大出賣,他帶著大祭司該亞法的手下來捉拿耶穌。
畫家格雷考(El Greco, 1541-1614)的《客西馬尼園禱告》(Gethsemane)也生動地描繪耶穌在園中禱告的內在意義與外在的表徵。
耶穌在橄欖山麓客西馬尼園禱告,天使飛來手上拿著的聖杯意表由上帝而來的苦杯──背負世人所犯的罪而釘十字架。風雷席捲園中,右邊山腳下羅馬追兵快到,天地也變色,風雲變幻莫測,日月光華沉落,大地也因耶穌無罪卻仍被定罪而顯得日夜不分。三位跟來的門徒畫在天使腳下,一片風起雲湧中,門徒們卻不知道大勢將至,卻仍昏睡,令耶穌憂心。
同樣是關於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路加的記載簡單扼要提到,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他。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禱告完了,就起來,到門徒那裏,見他們因為憂愁都睡著了,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睡覺呢?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路22:39-46)
這許多的文字、圖像或影音都共同指出耶穌肯定禱告的重要,「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更重要的是他在禱告中明白天父的旨意,雖然他的內心掙扎,但這卻是天父的旨意;即使這「杯」是苦的,他也甘願受。耶穌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 39) 第二次又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
◎祈禱—帶來心靈力量
在台語聖詩的作詞者中,有位名叫史帕福(Horatio Gates Spafford, 1828-1868),1828年出生於美國,大學攻讀法律,1856年移居芝加哥執業律師,同時擔任林特大學(Lind University)法醫學教授,史帕福是長老會會友,平日即熱心主日學教育事工,並在神學院任董事職。1871年芝加哥發生大火,在這場大火當中有將近300人喪生,10萬人無家可歸,史帕福在這場火災中不但失去了他大部份的財產,連唯一的男孩也失去了生命,但他不但沒有退縮反而加入好友慕迪(Dwight Moody)所籌組的工作隊中投入災後重建的工作,安慰遺孤、救濟貧弱。
在經過將近兩年的工作,史帕福決定和其家庭的成員史帕福太太及四個女兒到歐洲渡假,旅程首站就是參加慕迪與孫蓋(Ira Sankey)在英倫所舉行的佈道會,之後再往歐洲大陸。出發前史帕福因臨時有事無法抽身,便遣家人先行前往,約定數週後再會合。
11月15日,史帕福太太及四個女兒(Maggie, Tanetta, Annie, Bessie),搭上了當時往來美歐間的定期郵輪Ville du Havre號,準備開始旅程,不料11月22日凌晨兩點卻在海上與英國鐵殼船Loch Earn相撞,20分鐘內全船即沉入大海,這次意外總共造成226人罹難,47人生還,史帕福家的四個女兒全遭不幸。史帕福太太則被一位水手救起,9天後在英國威爾斯的卡地夫(Cardiff)登岸,她立即拍電報給史帕福先生,內容僅有短短兩個字”saved alone”-僅我存活,史帕福接獲消息立刻動身前往英國,在船經過出事地點時,史帕福先生有感而發的寫下了台語聖詩347首「有時咱經過美麗清靜河墘……」這首詩。
有時咱經過美麗清靜河墘,樹木真清翠的路邊。
有時咱遇著大憂悶流眼淚,如經過大風浪的苦海。
免煩惱,心平安。倚靠主免煩惱,心平安。
有時咱遇著歸群兇惡對敵,包圍咱四邊欲攻擊,
有時咱遇著大試煉真艱苦,致到咱心失望看無路。
免煩惱,心平安。倚靠主免煩惱,心平安。
敢採此世間萬物變換的時,地上未受贖眾子兒,
心肝真驚惶大擘腹無可靠,主所贖的百姓免煩惱。
免煩惱,心平安。倚靠主免煩惱,心平安。
夫妻相見後幾日,兩人與慕迪碰面,慕迪問說:「平安嗎?」(It is well),史帕福回答:「願主的旨意成全」( The will of God be done)。不久又有一個友人登門擬表哀悼,史帕福夫人說:「我並未損失我的女兒,只是暫時的離別」。
1881年史帕福夫婦帶著意外發生後所生的兩個女兒,舉家移民至以色列耶路撒冷,並在該處建立美國社區(American Colony),該社區以救助貧弱為目標,後來瑞典小說家Selma Lagerlof以該社區為主角,寫了一本小說《耶路撒冷》(Jerusalem), Selma Lagerlof因著這本小說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1888年史帕福先生病逝於耶路撒冷。
聖詩347首的作曲者布立斯(P. P. Bliss, 1838-1876)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福音詩歌作曲家。布立斯、史帕福及韋特(Whittle, Major Daniel Webster,1840~1901),經常同工參與慕迪與孫蓋佈道團的事工,1876年布立斯為了佈道會需要為這首詩譜上了曲,11月最後的星期五布立斯獨唱介紹這首詩歌。會後布立斯帶著老婆及小孩回到位於賓州歡度聖誕節,未料其所搭乘的太平洋號特快車(Pacific Express),自賓州伊利(Erie)開出後,晚上行經俄亥俄州阿施塔布拉(Ashtabula)橋,橋樑突然斷裂,列車不幸掉落谷底,共計九十二名乘客死亡,六十四名重傷。有一名生還的旅客說他看見布立斯從燃燒中的臥舖車中爬出,因未見其妻又再返回車中找尋,終至消失在大火之中。
在Emurian Ernest K.所著的《著名詩歌的生命故事》(Living Stories of Famous Hymns)如此描述──
在大西洋中溺斃的史帕福的四個女兒及在俄亥俄州因墮車意外過逝的布立斯夫婦在地上都沒有墳墓。但他們的詩歌將永遠銘記在信徒心中。他們將一同歡欣鼓舞,為史帕福及布立斯,信實而得勝的唱著”免煩惱,心平安。倚靠主免煩惱,心平安-It is well…with my soul… It is well,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免煩惱,心平安。倚靠主免煩惱,心平安。」這是一首詩,但它卻也是一個動人的禱告,是一首用心靈禱告的詩篇,人的靈與神的靈契合,充滿了安慰、平安與力量。
◎結論
電腦的無線網路重視「信號強度」,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連線也是如此!保持與上帝之間「信號強度」的最佳狀況,是我們獲得天國信息與祝福之道。耶穌在他生平的最重要階段他前往客西馬尼園禱告,藉此使他明白天父的旨意,也使他堅強地面對十字架的道路。
有人說:「多拜拜,多拜拜,有錢人生才爽快。」但今天,我想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看法:「多祈禱,多祈禱,智慧人生是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