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在今日處境中告白信仰 — 力宗暐牧師

  • 力宗暐牧師

聖經:路二8~20,太廿八19~20,賽五十4

壹、前言

這個月月初有機會至台灣神學院參加馬偕講座,此次所邀請的講員是夏達理博士(Daniel J. Adams),他曾在台灣神學院、東南亞神學研究院、香港、韓國等等的學校及神學院服事過,到目前在韓國從事神學教育已經有20幾年。

這次講座,夏博士透過「使徒信經」幫助參與者思考在今日的處境中要怎樣告白我們的信仰,這對基督徒來說是非常重要。若是個人與信仰團體無法表明對信仰的內涵與認識,那就可說不是實存於這個信仰團體。

基督徒其新生命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救贖。所以教會曆的開始,就是用期待基督將要降生的「待降節」(Advent)來開始。(待降節設立的歷史與背景上禮拜胡牧師已經介紹,就不再重述)。

「待降節」總共四個禮拜,也就是從聖誕節往前算四個禮拜。這個節日是靈修、認罪悔改、等候和準備的節期,讓所有基督徒重新思想自己的信仰,並且懇求主重新降生在我們的心中。這是讓人期待又可喜的日子,因為有一嬰孩的降生,將帶著全人類的盼望與救贖,兩千年來的基督徒帶著歡喜與快樂來過這個節期。今年的待降節,是從十一月三十日開始。

不過曾有人問過一個問題,說:「耶穌基督不是在兩千年前就降生嗎?我們今天待降節還在等待什麼?」是啊!真的待降節不是在兩千年前就過啊?耶穌基督不是已經降生了,也為我們釘十字架,那現在的我們在歡喜什麼,我們還再等待什麼?

事實來說,兩千年前真正期待耶穌降生的,可能就只有約瑟與馬利亞這對夫婦而已。在世俗喧嘩的世界,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木匠家庭的小孩降生;或許一個總督或祭司家孩子的降生,或是哪一個大戶家庭小孩的降生,在當時都會比耶穌降生這件事還吸引人。前一陣子,阿扁總統得個金孫,幾乎是全國上下都知的全國性消息,但是聖子耶穌就是選擇在這樣卑微的環境下,悄悄的來到世間。

所以當今的待降節是要讓我們在心情上「重回現場」,共同體驗先知以賽亞,或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怎樣準備彌賽亞來臨的心情,迎接孩子耶穌的降臨。同時,待降節還有第二層的意義,就是基督徒對於基督的再臨,和上帝國的應許所做的準備。猶太人歷代以來期待彌賽亞的到來,最後卻與基督擦肩而過;如今我們對基督再臨的等待,會如猶太人一樣嗎?明白這兩點以後,就知道「待降節」是多麼的重要。

面對聖誕節,迎接主耶穌的降生就是告白信仰的一個表現,所以在這個商業掛帥,不問來龍去脈的現代人,我們更加應該將主耶穌道成肉身的意義清楚且勇敢的呈現出來。

貳、本論

一、歷代信仰前輩的信仰表明-信經

保羅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十9)。所以信經是基督徒信仰之摘要,對信徒而言是極重要的。正確的信仰引人進入永生,錯誤的信仰導致死亡。基督徒的信仰不僅是個人的信仰,存在於心靈的深處,更是一種公開的宣告,把我們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為我們的罪而死,並且是我們的主這一個信仰公諸於世。

『信經』一字出自拉丁文『我信』(credo),是基督徒對教會所認可的最基本福音的摘要,宣稱承認告白。信經就是大公教會全體或其代表,將聖經中為個人得救所必須的教會信仰重點摘要,大家藉此表達信仰宣告。而信仰的告白發展成為『信經』乃是325年大公教會第一次會議,及尼西亞會議以後的事。除『信經』(creed)外,還有所謂的『信條』(confession of faith)也是一種信仰告白。有些學者把大公教會未分裂前(1517年)的信仰告白為『信經』,而『信條』指的是分裂後希臘教會、羅馬教會、復原教會所各產生的信仰告白。

古代大公教會的信經被接受的一共有四個: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墩信經、亞他拿修信經。其中使徒信經所用語辭最簡短、易誦,神學意含豐富,將人得救所必須相信的列出。它按著上帝神性之三位,共分為三個條款。「第一條:論父上帝,說明天地之創造;第二條:論聖子,說明救贖;第三條:論聖靈,說明成聖。」簡單的說就是「我信造我的父上帝;我信救贖我的上帝的兒子;我信使我成聖的聖靈。」。

改革宗正式承認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亞他拿修信經為大公教會的信經。但在使用上通常只用使徒信經。而使徒信經的重要性與主禱文、十誡的重要性相當。

二、告白信仰的意義與重要性

那麼既然有了普世公認的「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為什麼各國或不同的教派還設定自己的告白?簡單來說,教會的信經,必須在經濟、政治、宗教、民情、風俗、以及各種社會階層的衝突中之人類的問題上,提出回應與教會的更新之神學的努力。也就是信仰告白是以思想和文字為表達媒介,它和文化與實存情況是不能分離的。

所以,總會在1985年4月11日通過的信仰告白,「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結構上來看,是用使徒信經為基礎,再增加長老會特別強調文化使命的精神。也就是神造天地萬物時,人應有對大地萬物的管理職責。整個詮釋可以看見改革宗加爾文的精神,就是以「上帝的主權」為中心的精神。因此,傳道師封牧,牧師就任,或是長老就任,都有問到「你有欲接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承認的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抑無?」

總而言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已從傳統的教會為中心的信仰,發展到以台灣人民的生存、人權、尊嚴、身分、國格為告白的內容與精神的內涵。由此可見,信仰告白表達出教會是國家、社會的一員,國家前途的未來與社會的問題,不僅是教會信仰與宣教的責任,也是基督徒在社會責任與義務上,有效地回應上帝的呼召。

使徒信經雖說是聖經的摘要,但也是馬太28:19的擴大,甚至是所有的宣教師在世界各個角落宣講福音的基礎。

所以信仰告白的意義和重要性就是:
◆基督徒身份的表明。
◆提供生活方向(價值觀)「人若在基督裡面,就是新創造的人…」。
◆提醒信仰的真意。
◆宣告關係的建立。
◆「不是口稱主阿主阿的人,都能進天國…」,也要生命的實存與活化。
◆應該成為基督徒生活的內涵。

由於信仰告白是歷代教會對上帝知識的里程表,與信仰的代表作,極具實況化的時代性,所以信仰告白、信條、教義等之文件的內涵,不能絕對化,或膜拜如神般的敬奉,也不能予以教條絕對化成為教條中心主義。因為基督徒的信仰對像是上帝,我所信的是耶穌是主,而不是信經。

三、門徒裝備中心

台北靈糧堂他們曾出版「如何建立成人主日學」這本書,其中分享一般對教育看法有三種的觀念:
◆「學習是為了去作」(To learn in order to do):這是現代人對教育的觀念。不注重道德品格,只注重技術與能力的培養,造成現實與功利的人性
◆「學習是為了去思想」(To learn in order to think):這是古代希臘人對教育的觀念。人若經過教育,頭腦才會去思想,致到希臘當時出現很多思想家。
◆「學習是為了敬畏」(To learn in order to revere):這是希伯來人對教育的觀念。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讓人能夠認識獨一的真神。任何教育活動,目的是讓我們不離開上帝,讓我們的子女不忘記上帝。箴言九10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我們對兒女都有廿年的教育計畫,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但是卻很少想到為上帝的國度來培養人才。我們對兒女有廿年的靈性教育計畫否?有企圖訓練兒女成為基督的精兵否?

最近電視有一個保利達B的廣告,內容大約是「普通人看木材是看表面,好看,長又直。不過木工師父是看內在,夠堅實?」我們的共同體教會也是如此。不是建築物富麗堂皇,人數多就滿足、就享受其中。每一個個人要有「即戰力」面對傳福音的使命,或是面對信仰挑戰的基本能力和正確選擇。

在以賽亞書第五十章4節說到:「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日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

主耶穌基督原本有上帝的形象,不過道成肉身,降生在卑微的馬槽裡。祂要給世人知道,不用高的地位與姿勢來轄制或是說大聲話,是要用親身體驗我們人生活的一切。所以從這裡也給我們啟示,信仰的基礎和造就不是單單聽講道就對上帝本身和祂的話可以完全了解。若是不透過多方多元的機會與完全裝備的課程,那對上帝的認識和教導是破碎的,也是表面的。

在現今的處境中,要怎樣表現出基督徒的滋味。要做基督徒,上帝的後嗣,就要有迫切「學像基督」的心,千萬不要做一個「非典型的基督徒」「亞型的基督徒」「變形的基督徒」,甚至是「基督徒的替身」而已。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廿八19節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不是還停留在「直奔標竿」的作者Rick Warren牧師所分享還做群眾、會眾、會友或是信徒而已,而是要投入成為委身者,接受各種的信仰造就,就是耶穌所講的門徒,甚至是使徒。

從明年度起,我們德生教會的成人主日學的名稱將要改為「門徒裝備中心」,目前由我本身和林良彬執事,以及謝明勳執事研議整個內容與事務。敬請各位兄姐代禱,並準備心和時間共同參與建造德生教會質素的提升,不只是換湯也換藥,甚至也換廚師和享受者,也延續今年度讀經運動的熱誠,同心為主任牧師胡牧師所提教會明年度主題:關懷互助 質量增長來努力。

參、結論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處境就是多神的時代、世俗主義的時代、自足的時代
、欠缺的時代和不確定的時代。當中存在著很多複雜且非單一答案的生活課題,這是我們要去思考和對付的。

以色列人他們有兩個優點,不論個人或是團體都認真持守「獻祭」和「節期」,雖然曾經?表面功夫和不專心服事上帝,導致失落家業,國家被滅,不過上帝的祝福與應許一直沒離開他們。

當我們齊聲說:「我信…」之時,所告白的信仰,就是一股力量,一個對信仰的堅信與確信,這,就是我們的信仰。而重要的,這一份的信仰告白,不再單單的白紙黑字,更應該在接受教導後,行在日常生活中,行在每一時每一刻;成為自己在上帝與眾人前的見證。

最後,請我們也透過宣讀「使徒信經」,同心來默想充滿恩典與愛的信仰對象所帶給我們的生命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