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詩篇121:1-2;雅各書1:2
從今年(2003)開始,德生教會推行「得生好合、德生好讀」的讀經運動,照著所編排的進度研讀聖經,目前是讀舊約聖經中的「約伯記」。從讀約伯記中間再一次看到一個有信仰的人,雖在苦難中他也不得罪神,反而轉向感謝上帝。約伯在上帝的眼中是一個義人,但他所遭遇的苦難絕不是一個平凡人所能承擔的苦難,約伯的三個朋友來看約伯並安慰約伯所遭遇的患難,在三個人輪番上陣的安慰中,一再地認為約伯「必定」是在他的生活中得罪上帝。三個朋友的說詞並沒有得到約伯的認同,反倒是包括約伯的妻子和三個朋友都遭受到約伯的責備。
其實,我們的生命面對困境、艱苦的時候,絕對有理由去埋怨,但是更重要的是人要如何從患難中去接受挑戰,並重新得到力量,這就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信心。詩人說:「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121:1-2)雅各書1:2也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迷失在苦難中的人
之前曾和德生教會第三場禮拜的兄姐分享一個故事,這是發生在美國鹽湖城的一段真實新聞:一個父親帶著三歲兒子到森林打獵,父親為追趕獵物留下兒子在車子裡熟睡,但他回來後,卻不見兒子的蹤影,他發狂、著急,數天後兒子被發現了,稚齡幼兒獨自打開車門走入冰天雪地中被凍死了。因此,法官宣判這位父親必須坐三十天的牢,傷心的父親聆聽判決之後,選擇在發現兒子屍體的地方舉槍自盡。
當你聽到這一篇報導時,你所想到的是什麼?是父親的疏忽?亦是法官的無情?我想這是一個父親在失去兒子、陷入悲痛和自責時,卻無法得到支持力量以致尋死的例子。
古諺云:「哀莫大與心死」。當一個人在面對苦難的時候,所呈現出來是諸多的不安和焦慮,這一份的焦慮或不安若沒有適時的支持來幫助他,後果的產生有時會令人感到遺憾。
《人生的九個學分》(Legacy, the Giving of Life’s Greatest Treasures)作者巴瑞.葛利夫在他的書中,有一段很震撼人的文字:
不要問:『他怎麼死的?』而要問:『他怎麼活的?』
不要問:『他得到些什麼?』而要問:『他付出些什麼?』
不要問:『報紙上的人物專訪怎麼說他?』而要問:『他過世了,有多少人真正感到難過?』
巴瑞.葛利夫(Barrie Sendford Greiff)他是美國的知名精神科醫生。有一次他經過一座農場,上面寫著「蘆筍出售」。在都市長大的他從來不知道蘆筍是如何栽種,於是,下車與這位農夫交談起來。交談後,巴瑞.葛利夫意外發現這位農夫竟然曾經是一位牙醫。農夫說:「你一定很有興趣知道,我快要死了。」在獲知自己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並且將不久於人世後,他變得很沮喪:「我從沒想過這麼早就要離開人世,何況我覺得還有很多事要做。」於是,他賣掉牙科診所,回故鄉買下一幢十九世紀的農莊。
這位牙醫轉業的農夫在農莊撒下樹種,他說:「等我死後,我要為身邊的一切帶來生命。那些行為將可證明我的存在。」
隔年夏天,巴瑞.葛利夫重遊農莊。但是,菜園一片荒蕪,唯一可見的是蘆筍。原來農夫已在春天過世了,蘆筍與四周的樹林是他生前播下的生命。這名農夫在生命將消失之前,在大自然的畫布上,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簽名,正蔽蔭著後來的人們。
在雅各書1:2?:「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這個醫生農夫他所選擇的是讓自己在死亡來臨之前,重新規劃自己所剩的日子,讓生命產生全新的意義。
困境中的堅持
德生教會的青年「鈺洲」,有一天他mail幾則小故事給我,其中一則看了之後感覺很有趣,同時也值得我們共同來想想。
有一天,上帝召集了所有的動物聚在一起吃飯。吃完飯後,上帝取出了一雙翅膀。「我有一樣東西想要賜給各位,如果你喜歡這件禮物,就可以把它拾起來放在背上。」動物們一聽到有禮物可以領,便爭先恐後地擠到了上帝的面前。但是當他們看到躺在地上的「翅膀」時,不禁面面相覷地互望著。心想,把這麼笨重的東西放在背上,不累死才怪呢!動物們在看了翅膀一眼後,紛紛坐回到座位上。最後,一隻小鳥走過來,看了看地上的翅膀,心想,上帝應該不會虧待動物們,雖然,這個看起來滿笨重的東西,或許是一種恩賜。
於是,小鳥就把地上的翅膀撿起來,揹在背上。過一會兒,小鳥輕輕地試著揮動翅膀,沒想到不但感覺不到沉重,反而還輕盈地飛上了天。許多動物目睹此景,後悔也來不及了。
大家認為會增加負擔的東西,反而使小鳥輕盈的飛了起來。正如許多時候表面上看來是挫折、打擊或是挑戰的事件,反而給了我們更上一層樓的動力。
這一期的教會公報(2003.1.26 第42656期12-13版)有一篇人物專訪,主角是為多數人所知的白光勝牧師,文章中形容白牧師是「延平的布農獵人」。在他所打造的「布農部落」雖可以提供約150個布農族家庭經濟來源,但在另一方面布農族人並不大領情。文中,作者阮宗興先生問及,如何在眾人的質疑下,族人的唱衰下,金錢的壓力下,堅持己見,打造原住民的希望工程?白牧師望?翠綠群山淡淡地說:「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邱吉爾有一次應邀在劍橋大學畢業典禮致辭,邱吉爾上台,兩手抓住講台,注視觀眾之後大約沉默兩分鐘,用他獨特的風範開口說:「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
遇到困難?遇到阻礙?一定要堅持到底!永遠不要放棄!只要堅持到底!困境中仍有上帝的旨意,祂仍藉著困境祝福我們,甚至是我們週遭的人們。
面對挑戰,重新開始
三年前,白光勝牧師夫婦帶著心中傷痛,離開他牧會十幾年的延平教會(現今「巴喜告教會」),全心投入在「布農部落」。當白師母(李麗雪牧師)談到過去那一段日子,她和白牧師常用下面的話來互相安慰:
如果,苦難是因自己的錯誤所引起,讓我們學會悔改;
如果,苦難是因別人的錯誤而引起,讓我們學會饒恕;
如果,找不到引致苦難的任何原因,讓我們學會什麼是上帝要教導我們的生命課題(教會公報2003.1.26 第42656期12-13版)。
因著如此的反省和思考,讓他們夫妻脫去過去的陰霾,以「一體受苦,百體同受苦」、「人溺己溺」的精神,全心投入在布農部落希望工程的建造。
去年,由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所主辦的『張恩迪-成長分享暨鋼琴演奏會』,受邀的張恩迪先生現年21歲,是個唐氏症者,現居美國的鋼琴好手。
張恩迪在出生時患有「無肛症」,並且是「法定盲人」雙眼幾乎看不見。
當醫生一再告訴恩迪的母親──邵伯利:「即使能將恩迪救活,將來也只是一個又盲、又有語言和學習障礙的低能兒」時,張媽媽墜入生命中最黑暗的深淵,她失控、崩潰、心碎了…。所有的勸慰和禱告對於她來說,都無法抵擋這人生巨痛的侵襲。直到有一天,一位牧師的禱詞中提到:「神給妳一個不完全的人,但卻會給妳一個完全的計劃。」她的愛才甦醒過來…,兩夫妻決定振作起來,好好陪孩子長大。兩夫妻後來決定不要帶著「昨天的包袱、今天的重擔、明天的憂慮」來過一輩子,開始重新接納恩迪這個「上帝給的挑戰」。
從張恩迪的雙親的心路歷程,再一次看到,人雖軟弱,但因著上帝的慈愛和憐憫得著幫助。如同詩人所說:「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121:1-2)。
我們都希望人生能一帆風順,但人生卻常如摩西所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詩90:10)。人生既然免不了有「勞苦愁煩」,當然也免不了有「困境」。但重要的是,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雅各書1:2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願神幫助我們每一個人,把困境看為上帝給我們的挑戰,也讓我們因著對上帝的信心與對祂的盼望,讓我們在患難中得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