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詩篇50:14,23;哥林多後書12:9
2002年暑假,教會舉辦為期二個禮拜的「兒童英語會話營」,當時是由美國底特律華人宣道會的短宣隊前來支援。兩個禮拜的時間,藉著英語的學習,教會與社區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也用信仰的智慧教導每一位小朋友,希望他們除了學習英語,也能學習做一個上帝與人都喜愛的小孩。
活動的最後一天,我們在德生教會為小朋友舉辦了一場晚會,於是,我們與學生一起搭遊覽車前往。直到晚會結束,小朋友才依依不捨地搭車回到燕巢。回到教會時,大部份的家長都已在門口等著接孩子回家。在與每位同學一一道別後,我轉到禮拜堂整理一些東西。忽然發現,有好幾位家長帶著小朋友往禮拜堂走來,我原以為他們大概忘了什麼東西。原來,他們是特地帶著小朋友來「道謝」的,謝謝教會為孩子們所做的一切。這讓我感覺太意外了,也非常感動!相信每一位老師的辛苦都有了代價。
「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種美德,它讓生活變美好、溫暖。在感恩節的前夕,願把這種「感恩」的生活美德與大家分享。
一、知恩──「數主恩典,把握機會」
1972年,新加坡旅遊局給總理李光耀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麼名勝古蹟都沒有。要發展旅遊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據說,李光耀看過報告,非常氣憤。他在報告上批了這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
後來,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花植草,在很短的時間裏,發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連續多年,旅遊收入名列亞洲第三位。
或許有人認為上帝給每個地方,或是每個人的東西都不是太多。「多或少」我覺得只是一個主觀的看法,比較重要的是「適時地把握上帝所給的恩賜」。因為,恩賜再多,機會再多,如果不能把握也是枉然。或許,機會不多,但只要用心去體會,掌握神的恩賜,其實「一個」就夠了。
就我們所知道的,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上帝起初也只是給他一個蘋果,而且是從天上「丟」給他的。祂也只給了迪士尼一隻老鼠,而且這隻老鼠是在迪士尼最潦倒時,甚至連麵包都吃不起的時候到達的。
上帝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有時甚至不是什麼特別的恩賜。然而,神確藉著平凡的東西,成就祂不平凡的事工。牛頓因為那個自天而降的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學上不可取代的地位;潦倒的迪士尼藉著那隻老鼠,啟發創作的靈感,讓「米老鼠」也成了人類生活中的一員,不知陪伴多少孩子走過他們的童年。更重要的是,迪士尼創造了一個連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動畫王國。
正如李光耀所說,我們無需奢求上帝給我們多少的恩賜,只要「有陽光就夠了」!看看上帝會為我們成就什麼。然後,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學會感恩,明白我們所受的恩惠是從上帝而來。不要只是希望上帝要給我們多少恩典,卻不懂得數算上帝的恩惠,也不懂得把握每一個機會。所以,在數算恩典中,明白神所賜的恩惠,這就是「知恩」,也是感恩的基礎。
二、感恩──「吃人一口、報人一斗」
台灣俗語說:「吃人一口、報人一斗」。意思是我們從別人所得的恩惠,必須謹記在心,一有機會要加倍報答。
還有,「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這是以農業社會為背景所產生的諺語,說明了台灣人善良敦厚的本性,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李紳的「憫農詩」:「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在在都顯示了人們對於所受的恩惠,都存著一股特別的感激之意。
「樹頭」是生長「果子」的根基,「鋤頭」則是生產「米飯」的工具;因此,「拜樹頭、敬鋤頭」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也有「飲水思源」的意思。
有一個小故事,我想正可以作為「飲水思源」的註解。很久以前,東鄉有一個小姐,娘家窮,婆家也窮。她出嫁的那天,只有一身新衣服,臨上轎的時候,哭了又哭。西鄉有一個小姐,娘家婆家都有錢。她出嫁的時候,嫁妝有十幾車。她母親又給了她一個荷包,荷包裡裝的全是金子。
兩個小姐出嫁碰巧都在同一天,半路上卻下起雨來,兩個花轎都停在同一個亭子裡避雨。只見東鄉小姐不斷的哭,讓西鄉小姐覺得很悶納。叫人問明白後,才得知東鄉小姐的苦境,就慷慨地把那荷包送給東鄉小姐了。
經過了十幾年,東鄉小姐和她丈夫,拿荷包裡的錢作生意,他們的經濟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發財了。所以,夫妻倆一直很感激送他們荷包的人,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報她的恩情。然而,西鄉小姐家裡卻發生了火災,房子財產都燒光了,只好給人家當佣人。
一天,這個成了傭人的西鄉小姐見到女主人在樓上給一個荷包燒香,仔細一看,原來就是她送人的荷包。看著看著,西鄉小姐禁不住就哭了起來。經女主人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傭人就是她天天感念的恩人。於是,東鄉小姐就把財產的一半送給西鄉小姐,讓她的家庭可以重新再站起來。
另外,在網路讀到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窮苦學生,為了付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到了晚上,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裡只剩下一個小錢。他便下定決心,到下一家時,向人家要餐飯吃。然而當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打開門時,他卻失去了勇氣。他沒敢討飯,卻只要求一杯水喝。
女孩看出來他飢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奶來。他不慌不忙地將它喝下。而且問說,『應付多少錢?』而她的答覆卻是:「你不欠我一分錢。母親告訴我們,不要為善事要求回報。」於是他說:「那麼我只有由衷地謝謝了」。
當郝武德‧凱禮離開時,不但覺得自己的精神好起來,連心靈上也到滿足。他原來已經陷入絕境,準備放棄一切的。
數年後,那個年輕女孩病情危急,當地醫生都已束手無策。家人終於將她送進大都市,以便請專家來檢查她罕見的病情。他們請到了郝武德‧凱禮醫生來診斷。當他聽說,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時,他似乎有種特別的預感,這人可能是他認識的人。他立刻穿上醫生服裝,走向醫院大廳,進了她的病房。
醫生一眼就認出了她。他立刻回到診斷室,並且下定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挽救她的性命。從那天起,他特別觀察她的病情。經過一次又一次漫長的奮鬥之後,終於讓她起死回生,戰勝了病魔。
最後,批價室將出院的帳單送到醫生手中,請他簽字。醫生看了帳單一眼,然後在帳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就將帳單轉送到她的病房裡。
她不敢打開帳單,因為她確定,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這筆醫藥費。但最後她還是打開看了,而且帳單邊緣上的一些東西,特別引起她的注目。她看到了這麼一句話:「一杯鮮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簽署人:郝武德‧凱禮醫生。
感恩的確是一件美好的事,不論對人或對神都是如此。聖經中,詩人以詩詞表達他們對上帝的崇敬與感激,並鼓勵人們應向上帝表達感謝之意。「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50:14)。如今,我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上帝的感恩?!神的話語藉詩人勉勵我們:「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詩50:23)。「感恩」在此已經不只是一種美德,它是神所喜悅的德行,也是蒙神祝福的來源。
三、恩常在──「常懷感激、主恩夠用」
我一直很喜歡保羅從神領受的一句話:「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
前陣子我聽到一個故事,一個媽媽為了鼓勵小兒子學鋼琴,於是與他一同欣賞柏達華斯的演奏。演出當晚,他們坐在前排,這男孩被台上的大型三角鋼琴深深吸引。當媽媽跟別人閒聊時,孩子竟悄悄溜走。當演出即將開始、在場所有燈光均暗淡下來,只有照明燈直射鋼琴時,她竟看見自己的兒子坐在台上的琴椅上,以單音彈奏一曲「小星星」。
她還來不及抱下兒子,柏達華斯已走到台的中央,坐在孩子身邊,輕聲的說:「別停下,只管繼續彈。」他繼而用左手加插低音和弦,又將右手圍著孩子的胳膊,加上高音的和聲,這一老一少的演出得到滿堂喝采。
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不論你身在何處,不論你處境如何,或許你正行走在艱難的路上,你試著要彈奏自己生命的樂章,然而,看起來卻是笨拙的。但上帝要鼓勵你:「別停下,只管繼續。」因為,祂的恩典夠你用。聖經中,保羅曾見證自己的軟弱如何在主裡得著安慰與力量,他提到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因此,保羅顯然接納了生活中的困境與身體上軟弱,他說:「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隨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感受自己所受的祝福,這不但是自己生命力量的根源,同時也能帶給別人力量與祝福。
菲爾普是以前美國耶魯大學裡有名的教授。有一次,他搭火車旅行。那時候正是夏天,天氣非常熱。火車上的旅客很擁擠,有很多人沒有地方坐,車箱裡也非常悶熱。
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旅客一個一個的走進餐廳去,菲爾普也去了。不一會兒,服務生遞給菲爾普一份午餐。菲爾普看見車上的服務人員,一個個汗流浹背,仍熱心地為每位旅客服務,就隨意問候了一句:「天氣這麼熱,可真辛苦你們了。」
那個服務生聽到菲爾德這麼說,很感激的回答說:「先生,我在這車上工作十五年了。每一個到這裡來的旅客,不是說我們的餐廳太熱,就是嫌我們的菜不好。像你這樣同情我們的話,我到今天才第一次聽到呢。」
再不好的環境,總還有可以感激的地方。將自己所懷的一份感激散播出去,這不只是感激那個人,更是感謝上帝藉著別人的手恩待給我們。當我們知道如何數算上帝的恩典,獻上感恩之時,我們也才開始明白,其實,上帝的恩典常與我們同在。
在感恩的節期中,與我們一起學習感恩的生活態度。因為我相信「知恩、感恩、恩常在」;「知福、惜福、福無疆」。如同聖經中施洗約翰所見證的:「從他豐滿的恩典裏,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約1:16)。願上帝「恩上加恩、力上加力、福上加福」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