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披戴基督的告白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加拉太書三章26-29節

前言:
集雕刻家、詩人、藝術家於一身的人文主義者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領導人物,和達文西(Da Vnici, Leonardo. 1452-1519)、拉斐爾(Raphe. 1483-1520)二人並列為文藝復興的三大巨匠。雖然他比達文西、拉斐爾的內心充滿著許多自我衝突與矛盾的被害妄想症,老是覺得有人要害死他,且認為自己活不了多久。但他卻是文藝復興三巨匠中,活得最久者,享年89歲。米氏不但才華洋溢,有著源源不絕的創作才能和藝術天份,尤以處理人體為素材的雕刻和繪畫著稱。記得我到義大利羅馬教廷梵蒂岡參觀時,就在聖彼得大教堂裡面,見到他那為數眾多的作品,件件栩栩如生,令人讚嘆!看了無不讓人感動莫名。值得一提的是,其所雕刻的曠世作品<大衛的像>,就是他在路邊發現一塊被棄置不用,形狀奇特,數百年沒人想用的大理石時,請人將之抬回家後,經過他巧奪天工的手藝,終於雕刻出不朽的藝術創作。完成後,米開朗基羅和他人分享如何「廢物利用」時,娓娓道出:「我看到這塊被丟棄的大理石,心中想著,石頭當中有大衛,基於此,我想盡辦法,將被人棄置的石頭,為它披上『生命的色彩』,讓它重生,雕刻出大衛的像。」

一、洗禮的意義
洗禮是一個人重生和更新的記號(參見約翰福音三章3、5節: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也是「與基督聯合」(Union with Christ)的行動(參見加拉太書三章27節:「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更是進入上帝屬靈國度的時刻。

中文的「洗禮」,乃從英文的 “Baptism”翻譯而來 ,而英文的”Baptism”則源自於希臘文的 “Baptizo”和”Baptisma”與”Baptismos”。然”baptizo”是最為原始的用字,乃由 “bapto”(略浸或浸泡)與”iz”組合而成。從希臘文的文法觀之,”bapto”加上”iz”後,”baptizo”(洗禮)便成了使役動詞,有著「使發生」、「使變為」、「使成為」的意義。因此,希臘文的「洗禮」,充滿著「使役的被動」意味。意即,人受”baptizo”(浸、泡、洗)之後,就會「被改變」,從一個領域,進入到另一個新的領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得著救恩和屬靈的力量。從非基督徒,成為基督徒。從舊人變成新人。

受洗之後,人便會因著相信基督,得著恩典,罪得赦免,獲得重生,並且擁有信、望、愛的生命標記。質言之,洗禮是重生的象徵,是人拋棄舊我,開始過著屬靈、歸正(Conversion)與上帝交通(Fellowship)的新我之生活。這種交通的新我之生活,不但可以使人免於人生的「懼怕」,還會充滿愛和感恩的心。

因著上述聖經的基礎,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的傳統強調,洗禮是新的盟約(Covenant)之記號。基於此,創立長老教會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認為,洗禮有兩個目的、三項利益。目的一:是加入教會的表記,好叫我們既被接入基督,就被列為神的兒女。目的二:第一.是要增加我們對上帝的信心;第二.是要我們在人面前承認我們的信仰。利益一:乃是主把洗禮給我們作為潔淨我們的象徵和記號;或更加明白說,洗禮好比是一件具有法律性的公文,藉此神擔保我們一切的罪都得消除或塗抹,不再為祂看見或紀念,也不再將罪歸於我們。利益二:表明我們在基督裡死去,得著新生命。利益三:它確證我們不但被接上基督的生和死,而且與主結成一體,使我們能分享祂一切美善。(資料來源:加爾文著,《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第四卷十五章〈論洗禮〉)

「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為能整合世上眾教會對洗禮與聖餐的神學,乃於1982年,由諸多不同教派的神學家,共同集思廣益,發表<利瑪文件>(Lima Document),其中之《洗禮、聖餐及服事》(Baptism, Eucharist, and Ministry, Geneva, 1982)一書,就特別針對洗禮的意義指出:「洗禮是表明有分於基督的死與復活,罪得潔淨,新生,為基督光照,披戴基督,為聖靈更新,是從洪水得救的經驗,是脫離捆鎖,超越分裂,得釋放而進入新的人性,共同作門徒的記號和印證。」

二、受洗能得救嗎?
「受洗才能得救嗎?」這個問題,經常被問起,特別是每逢教會舉行聖禮典時,就會有準備受洗的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在此,我要站在聖經神學:「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馬可福音十六章16節),以及個人信仰體驗(洗禮雖然與得救緊密相連,但卻不能保證得救。)的角度提出說明:不是接受洗禮就一定能得救;然要得救,則必須受洗。換言之,「洗禮」是成為基督徒的重要儀式,是一種公開的信仰告白,具有相當重要的屬靈意義。接受洗禮者,在受洗之後,還必須實踐出基督徒應有的信心和作為,發出基督的香味,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否則,洗禮只會徒具形式,毫無意義可言。唯有信心與行為的相輔相成,洗禮的儀式和意義,才會展現開來。

同理言喻,結婚不一定家庭就會幸福;但家庭要幸福,就一定要結婚。因唯有經過結婚儀式,婚姻的關係才能成立,即使是公證結婚,結婚典禮也必須舉行。否則,夫妻的婚姻關係便無法構成。又如,持有美國綠卡到達法定年限,可成為美國民時,美國官方定會通知符合資格者前往面談,並舉行公開的宣示儀式,才能正式成為美國公民。當然,在辦好一切「手續」後,若「光說不練」,不實踐出儀式所賦予的使命、責任和義務,那儀式的意義,便會因著你的不負責任而流於「形式」。果真如此,儀式將毫無意義可言。

基於此,受洗者當藉著信仰的告白和洗禮,表明接受基督成為個人的救主,因這是成為基督徒的手續和必要條件。然重要的是,內心的告白,外在的實踐,當是得救與否的重要關鍵。

三、披戴基督
住新房子、穿新衣服、開新車、用新東西,或剛就任新職時,人的內心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即會出現「爽朗」和「戰兢」的心情,同時也會對於新事物特別的「珍惜」。但隨著時光的飛逝,當「新」的東西變為「舊」時,心情亦會隨之改變,變得不再珍惜,甚至厭倦而丟棄。這是人對於「喜新厭舊」的本性,本無可厚非。然若我們從信仰的角度來思考,上帝對待人類的態度卻非如此。當上帝創造人類和天地萬物時,祂不但將之看做是好,珍惜所創造的一切,還特別賦予人類管理的責任。雖人類因著罪惡違背上帝,但祂還是「愛惜」世上所有的人,不惜一切代價,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世人,讓人能夠因著基督的寶血得救,更因著「披戴基督」,得著靈命的更新,成為新創造的人,如同米開朗基羅,將被棄置數百年的石頭「改頭換面」,將之披上「生命」的色彩,成為一個全新且不朽的藝術創作品一樣。

既然接受洗禮,就當如保羅面對受洗的人,所提出的勸勉與祝福所言:「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拉太三章26-29節)「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馬書十三章14節)

結語:
凡是人,都有一個生日。但,基督徒卻有兩個「生日」,一是屬肉體的生日,即母親生我們的日子;二為屬靈的生日,就是受洗成為基督徒,披戴基督,與基督聯合的日子。肉體的生日時,壽星大都會在慶生會上許願,盼能達成所願。同樣的,洗禮之日是屬靈的生日,是新的盟約(Covenant)的記號(sign)與堅固信心的開始,也是披戴基督,告白自己成為基督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