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存在價值的肯定(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約書亞記十四章10-12節;腓立比書二章1-5節

【本文接續2001年12月2日之〈存在價值的肯定(一)〉】

記得敬老節時,本會李運進長老曾經說過,他有一位高齡九十幾歲的親戚,身體仍相當硬朗,生日時,兒孫為表達孝心,買了一把拐杖贈送給她當生日禮物。妙的是,當年歲已高的親戚,接過兒孫送她的禮物時,卻開口說出:「那拐杖是老人在用的!我拿拐杖會被人家笑」(意即拐杖是「老人」才用得到,她尚且「年輕」,並不需要用到拐杖,若這種年紀就在拿拐杖,會笑破人家的嘴。)從這位年歲已高的親戚之心理反應觀之,當她生日時,在兒孫滿堂,齊聚慶祝,表達孝心的場面來看,老親戚在生理需求、安全感、愛與被愛的層次上,必有所滿足。但此時其心中,仍強烈存在著「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的渴望,不喜人家將他看成是「老人」。難怪運進長老不敢稱呼上了年紀的人為「老人」,而改以「資深公民」的幽默形容詞,來稱呼上了年紀的老人,為的就是要讓他們能在受肯定中,感受到「存在價值的盼望」。

在大型教會當牧師,所需付出的時間和心思的確很多,特別是在預備講道篇、婚喪喜慶,以及關懷的事工上更是如此,絕不能有所懈怠。有時在牧會工作相當忙碌的情況下,無法抽身逐戶探訪時,只能以電話聯絡代替登門訪視,以表關心。在電話探訪的過程中,我常會探詢新來的朋友對教會的第一印象,可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會感受到教會所給予的熱誠關懷,而決定繼續到咱們教會聚會。但我也聽過有人不諱言的談到:多年前,教會沒有牧者時,曾經來過教會,但從進到教會的大門,直到作完禮拜,離開教會這段期間,始終沒有人前來向他問候或打招呼,所以來了一次之後,就不會想要再來了。聽到這樣的「埋怨」,心中難免感慨萬千!當然,我們不能以他們沒受到招呼就不來,而感到納悶和失望,畢竟人是感情的動物,需要在受到肯定與扶持當中,找到「身份的歸屬感」,再經由彼此的互動,建立起美好的關係,才能留住新朋友。由此不難明白,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上,或是團體生活中,甚至是共同禮拜時,「被重視的感覺」,當是肢體交通與人際關係之互動,所不可或缺的。

四.存在價值肯定的屬靈需求
繼戴爾.卡內基提出「被重視的感覺」之論點後,以心理學的「自我實現學說」著稱,而揚名於世的美國近代哲學與人本心理學家(Humanistic Psychologist)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在其1955年所著的《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之鉅著當中提到,凡是人,都有最迫切得到的「基本需求」。他以每個人的心理,皆充滿著必須「被滿足」的渴望,將人類的基本需求分成兩大類,分別為「匱乏性質的需求」(Deficit, D-needs)與「自我成長(存在)的需求」(Being, B-needs),共計有五個層次,最高的一個層次為「自我成長的需求」;另外的四個層次為「匱乏性質的需求」。

(5為自我成長的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成長、個人潛力的實現,及理想的實現。

(4-1為匱乏性質的需求)
4.受尊重的需求:存在價值的自我與他我之肯定,具有「身分」感。
3.愛與隸屬感的需求:愛人與被人所愛。
2.安全感的需求:平安喜樂、安居樂業、無後顧之憂。
1.生理需求:吃飽、穿暖、慾望的滿足。

當被學界稱為心理學第三勢力(第一勢力乃指「行為科學派」(Behaviorism),代表性人物為美國學者華特森(John B. Watson,1878-1958);第二勢力則為「精神分析學派」
(Psychoanalysis),代表性人物是奧地利學者佛洛伊德(Sigmud Freud, 1856-1939)。在日後的心理學領域裡,還有第四勢力的「生理心理學學派」,以及第五勢力的「認知心理學派」)的馬斯洛之「人本心理學派」發展之後,除了在各大學的心理學系掀起一股旋風,而歷久不衰之外,連現代的管理學家,也經常引用他的學說,加諸在企業與行政管理之上。有管理學者就從馬斯洛的理論體認出,「開明的管理」(Enlightened Management)必當要從自我實現中,發揮潛能、相互信賴、彼此肯定,才能人盡其才,發揮出團隊的精神。質言之,要使管理展現出美好的功效,讓人有「受尊重的感覺」,以及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乃不可或缺。因為人唯有在「愛」與「歸屬感」的情況下工作,自我的實現才會展現開來。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提出多年後,隨著年紀的增長,加上其猶太教的信仰背景,乃逐漸感受到,「自我實現」的需求,並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特別是馬斯洛於1960年代罹患心臟病後,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人除了追求自我的實現外,還必須超越自我、超人本、超人性的,即屬靈層面上的需求,才能有更完美的人生。因為人若只一味強調自我的實現和價值,將會導向自我中心,而形成個人主義,且充滿「唯我獨尊」、「自以為是」的不健康心態。所以,上述五項之外,人還當要具備比自我實現更高層次的需求。基於此,他將先前在《動機與人格》一書當中所提出的五大需求,再加上第六項的「最高需求」,並將之重新歸納為「X理論」、「Y理論」及「Z理論」等三個理論,且作補充性的論述。

Z理論:6.最高需求。
(超人本、超人性的屬靈需求,即思考人生的終極關懷與神我關係的需求)

Y理論:5.自我實現的需求。
4.受尊重的需求。
3.愛與隸屬感的需求。

X理論:2.安全感的需求。
1.生理需求。

儘管馬斯洛晚年時,曾在信仰的驅使下,對先前的理論做了補述,讓人不再只認為「受尊重和自我實現」是人性最高層次的需求。但可惜的是,如今在眾多心理學叢書上,幾乎只將馬斯洛的心理學思想集中在第一到第五項,X、Y理論的人性層面上,而忽略了那超人本、超人性的屬靈層面。事實上,馬斯洛步入晚年,深受心疾所苦時,乃意識到,當人走到人生的盡頭時,除了前述心理與生理的需求外,靈命上的需求仍不能少。畢竟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而活,乃是為榮神益人而活。

五.存在價值肯定的信仰功課
既然從聖經的記載,以及學者的研究指出得以明白,人都希望本身的存在價值受到肯定。凡是人,本就當學習榮神益人的信仰精神,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唯可惜的是,到了政黨輪替和民意代表選舉的時刻,所見到和所聽到的,幾乎全是「否定他人存在價值」的言論,不同政治理念的人之間,幾乎常可見到刻意抹黑、造謠、惡意中傷,甚至使出「置他人於死地」的文宣,大肆攻擊,使得整個臺灣陷入萬劫不復的仇恨教育中,真教人痛心。

人若為自己的存在價值受到肯定,而以吹牛、傲慢、批評、打壓、生氣、狂言、陷害等手段否定他人,以求得凸顯自己的價值時,這樣的「存在價值」,豈有「價值」可言?「存在價值的肯定」不能只關乎著「我」的存在價值,也當顧慮到「他」的存在價值。否則,將會如同馬斯洛所憂心的,呈現出個人主義式的「自以為是」、「唯我獨尊」之不健康心態,也正猶如箴言所載的經文:「敗壞之先,人心驕傲。」(箴言十八章12a節)

為免於諸如此類的心態在過度「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中顯露出來,保羅在其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清楚的訓示道:「所以在基督裏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二章1-5節)保羅在本段經文中,力勸腓立比教會的信徒,當一同有份於聖靈,在聖靈裡彼此相交,同心合一,相互肯定彼此的存在價值。然要達到如此合一的途徑,依保羅所示,當須實踐下列五項信仰功課:
1.靠著聖靈的引導,在靈裡彼此扶持和交通。
2.心存謙卑,彼此尊重,根除結黨與貪圖榮耀的心。
3.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相互推讓。
4.不要單顧自己的事(利益),也要顧別人的事(利益)。
5.以基督的心為心,學習耶穌基督捨己、無我的榜樣。

除了保羅所提出這些信仰功課外,耶穌也在山上寶訓論及天國的生活模式時,向跟隨祂的人提到:「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七章12節)耶穌基督與保羅所提出的訓示,不但早在二千年前就為馬斯洛那「超人本、超人性」的靈性需求找到答案,同時也是現今教會和社會,在同心合一的建構上,提供了一個里程碑。

結語:
談論至此,我們不能不坦承,凡是人,在群體中,都希望具有重要性,而且渴望著那被重視的感覺。除了聖經中的人物迦勒有這樣的渴求外,心理學家亦從科學的角度,研究出諸多理論提醒世人,被重視的感覺,就是活下去的驅策力。當然,在肯定自我存在價值的同時,人也當避免「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心態。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所以,人應當彼此尊重,共同合作,心存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榮神益人,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讓人有自信、有自尊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