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書4:8;6:6-10
當保羅寫信給提摩太時,特別提到「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保羅一方面是在指出,當時有許多人利用「敬虔」來謀取個人的利益。另一個用意似乎也勉勵提摩太,應避免這樣的事情。
對當時許多利用「敬虔」來謀取個人利益的人來說,這真是「大利」,許多人因為這樣「財源滾滾」。但是,保羅對提摩太所說的「大利」,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反而是著重於信仰上對「今生與來生的應許」。因為,「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4:8)。
人都有今生,但過了今生又如何?許多人對這種未知的答案感到無奈,這也導致有人失去今生的存在意義。但基督教的信仰卻告訴我們,即使我們過完了今生,仍對未來有盼望。
保羅說,這是因為「敬虔」使人「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又對提摩太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大利」不在於物質上的獲得,更重要的是永生的應許,是受祝福的人生。
一、不斷學習與更新的「敬虔」
保羅針對「敬虔」一事勉勵提摩太說:「只是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荒渺的話,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4:7-8)。可見,保羅認為敬虔的操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不可缺少的。
聖光神學院的陳吉松院長在<敬虔的操練>一文中提到,何謂敬虔(eusebeia)?「敬虔」(godliness),是在神面前敬畏、虔誠的態度,敬虔不是只是一個外表的形式,而是一個內在的能力。並指出,操練敬虔的方法有二:
(一) 過一個積極順服的生活--活著就是基督。
(二) 與主聯合--讓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可見,「敬虔」並不在於要求人必須一天24小時的敬拜上帝,比較重要的是,表現在生活上的敬虔態度。
我想許多人都知道「黑幼龍」這個人,他曾主持過電視「新武器大觀」節目,也帶領台灣的「卡內基訓練」。最近,他與李桂芬(2001)在天下遠見出版了一本書《破局而出-黑幼龍的30個人生智慧》,看過之後才知道,他原來在12歲(1952)那年,因為沒考上高中,在遊盪、失意的日子中,無意間來到一間天主堂,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信仰。於是,13歲時他在天主教聖家堂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
從此,信仰成為他一生最大的支持力量。當他用卡內基訓練為一家公司舉辦「建立願景」的課程時,曾問學員一個題目:「如果你在台北火車站前走路,有人從背後拍你,問你是誰,你不能說出自己的名字、職業,只能用三句話介紹自己,你會怎麼說?」黑幼龍自己說,我想,我的其中一句話會是:「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我相信,生命是永恆的。」
「敬虔」是一種信仰生活的態度;更是一種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的態度。
黑幼龍在他的書中提到對他造成很大衝擊的一句話,那是摩托羅拉總裁曾在演講中說的:「What you know is far less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are learning」,意思是說,你不斷學習到的新事物,遠比你已經知道的東 西重要得多。一個人成不成功,取決於你是否能保持學習的心態,而不是你的學歷。
他也提起比爾.蓋茲在《擁抱未來》一書中預測,社會上的成人訓練必將取代學校的文憑式教育,這會是未來的大趨勢之一。他強調,「不僅為了趕上時代而需要終生學習,如果你想要在更好的舞台上發揮潛力,終生學習是一種基本的工作態度。」
藉此,我們是否也意識到,信仰生活也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更新?「敬虔」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應不以現況為滿足;因為,我們希望與神有更好的交通,更多的了解,更完全的愛。
二、知足的心
在網路流傳著一篇名為<人間天堂>的文章,內容大致提到,如果我們把全球人口壓縮成只有100人的部落,而且維持人類的各種比率,那麼我們會得到一些簡單巨的數字:
57個亞洲人,21個歐洲人,14個美洲人,8個非洲人;52個男人,48個女人;30個白種人,70個非白種人;30個基督徒,70個非基督徒;6個人將擁有全球財富的59%,80個人的居家生活不甚理想;50個人營養不良,1個人即將死亡,1個人即將生產;70個文盲,1個人擁有大專學歷,1個人擁有電腦。 當我們從這樣壓縮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時,我們會更清楚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接納、諒解、和教育。
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
如果您今天早上醒來時還算健康,恭喜您,因為有一百萬人將活不過一星期。
如果您不曾經歷戰爭的危險、被監禁的寂寞、被凌虐的痛苦、或是飢寒交迫,恭喜您,您比5億人還好命。
如果您可以參加宗教活動而不必擔心被騷擾、逮捕、凌虐、或死亡,恭喜您, 您比30億人還自由。
如果您的冰箱裡有食物、有衣服穿、還有地方住,恭喜您,您比全世界75%的人還富有。
如果您在銀行有存款、錢包裡有鈔票、還有一些零錢,恭喜您,您是全世界前8%的有錢人。
如果您的雙親都還健在而且沒有離婚,您算是幸運兒。
您可以讀這篇文章,那是雙重幸運:有人想到您這個朋友,將這封信寄給你,而且有20億人根本不識字。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並沒有刻意地去探討其中人口結構與現實世界人口結構是否吻合的問題,單純以一種反省的態度來看這篇文章。正如文章所寫的,我擁有其一切的美好;我身體健康,有宗教自由,衣食無虞,雙親健在,婚姻美滿……。相較於世界上其他許多的人,我實在應該感到知足。
正如保羅寫信腓立比的信徒時所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4:11a-12)。
人的慾望愈簡單,就愈容易知足。就像有人曾問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如何才能得著快樂和滿足?他的回答是:「不要增加他的財富,乃要移去他的慾望。」聖經傳道書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傳5:10)。
曾經聽戴牧師講過一個故事,那是李家同(2001)教授所著《幕永不落下》中的一篇文章。李教授提到他和一個愛好收藏古董的好朋友的故事,每次到他家去,總會發現一些他的珍品。每次他要將任何一件古董拿出來時,都必須先解除保全系統,然後用鑰匙打開鎖。
有一天,李教授問他朋友,家裡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於是,他朋友帶他進了廚房,在廚房裡,有一大片的櫃子,每一扇櫃子的門都不上鎖,唯獨有一扇門上了鎖。顯然裡面藏了一件珍貴的東西,可是有什麼珍貴的東西會要放在廚房裡呢?他朋友拿出了鑰匙,打開了鎖,從裡面拿出了一個大大的罐子,罐子打開,裡面放的是白米,我們平時吃飯的米。
為什麼這罐如此不值錢的米如此珍貴呢?原來他朋友的兒子參加了台灣派駐到高棉的和平團,和平團的服務對象全是最窮的人。有一次,他兒子送了一袋米給一位可憐的寡婦,這位婦女的住處簡陋到了極點,沒有水,沒有電,只有一張床放在泥地上,婦人拿到了米,高興極了,將米藏到了床底下,他朋友的兒子問他,「太太,妳還需要什麼嗎?」婦人一直不願啟口,最後,她說了,她要一把鎖,因為她家裡已經有值錢的東西了。
這個故事讓我十分感動,只是一包白米,就足以讓那老婦人視為珍寶,心中的喜悅與滿足無以言喻,我幾乎可以看到老婦人抱著白米滿足的樣子。我們所擁有的比一包白米多太多了,但是,我們似乎不曾感到滿足!讓我們回到保羅對提摩太的吩咐:「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6:7-8)。
保羅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當時那些出賣「敬虔」的人所期待得著的「大利」是屬「物質上」的。但今天,我們所希望得著的「大利」卻是「永生的應許」。因此,我們看見一則人生特別的公式:「不斷追求的敬虔」+「知足的心」=受祝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