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詩篇七十三篇25-26節、約翰福音六章26-27節
引言:
聖誕將屆,教會都會依序點亮待降節期的蠟燭,以之紀念主耶穌曾經降生,同時等待耶穌的再臨。逐一點亮蠟燭時,心中除了會為聖誕節的到來,充滿著喜樂和盼望外,也會對於年終歲末的來到,加上自己年紀的漸長,感受到時光荏苒、歲月如流、窗間過馬、逝者如斯的真諦。這種感覺,實有如聖經所載:「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九十篇10節)
雖人生極為短暫,但人總是會將福、祿、財、子、壽與名、利、權等,視為人生的終極關懷,夢寐以求。無可否認的,這些「東西」是人們所極力追求的目標,達到目標之後,的確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少好處,當然,若加以善用,亦可透過這些外在的東西幫助他人,造福人群,進而榮神益人。然果真「享有」這些「東西」之後,就能萬事亨通、高枕無憂、永遠享有嗎?答案是否定的。因在「達陣」之後,其背後,仍有許多值得我們省思的功課。
一、享有之後
2016年11月3日,我於報章上閱讀到1930年生,時年86歲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受訪時,深覺自己的歲數已高,來日不多,有感而發道出了這一句話:「錢一點用處也沒有,時間才有用。」
2016年12月聖誕節前夕,又在報章當中看到1933年生,時年83歲,同是基督徒,曾為籃球健將,也是資深媒體人的傅達仁,因病魔纏身,摘除膽囊,胃也切掉一半,身體暴瘦12公斤。加上年歲已高,身體痛苦難當,為想要「好死」,以便早日解脫病痛,乃上書總統,陳請盼以自身為例,仿效歐美先進國家,制訂「安樂死」法案,作為台灣合法「安樂死」的首例。上書之後,果真收到總統府的回函與關心。
看到巴菲特「想要時間」,傅達仁「想要好死」的訴求,使我更加體認到,人為何會在「享有」榮華富貴之後,還會進一步「想有」?究其之因,乃人生在世只有幾十寒暑,轉瞬即逝,壽命告終後,有生之年用盡心力所獲得的身外之物,不但無法繼續享有,還得歸於他人名下。基於此,人才會在「享有」之後,出現另一種「想有」的念頭。或許,從下列兩位享有名、利、權之名人的歷程,應可給我們一些啟示。
1.享有的股神
1930年出生於美國,有「股神」之稱,身價高達608億美元(近2兆台幣),被《富比士》(Forbes)雜誌評為2016年全球富豪第三名的巴菲特,受邀接受「彭博電視」(Bloomberg Television)主持人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專訪時,有感而發的說道:「錢對許多人很有用,可以環遊世界、購置更多房產或買艘遊艇什麼的,但這方面對我一點用也沒有,時間才有用。」接著,巴菲特又表示:「我想做的事都已經完成,目前最盼望的,就是想成為史上活得最久的人。」
看到這一則報導後,許多讀者加以回應說:「時間可以創造財富,但財富卻買不回時間。金山銀山無法買到太陽不下山。」、「巴菲特認為錢一點用處都沒有,時間才有用!對市井小民而言,錢非常好用,時間卻不夠用!」、「有錢的人都說錢不重要,沒錢的時候又說錢很重要。」
是的,福、祿、財、子、壽、名、利、權,是人們所努力追求的目標,然在擁有的背後,聖經卻提醒我們:「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取。」(詩篇三十九篇6節)
在訪問的過程中,巴菲特透露,他年輕時,並不想上大學,一心只想賺錢,但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17歲時,只好勉強進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就讀。由於他對讀書沒有興趣,唸了一段時間,便辦理休學。不久,當他想要繼續進修,而向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提出申請時,卻被拒於門外。如今,上了年紀之後,他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到大學當老師,為學生上課。
巴菲特以86歲之齡受訪,直指時間比金錢更有用,並想當人瑞,成為世上活得最久的人,還想利用有生之年教導大學生,明顯可以讓人感受到,他除了深知自己已邁入黃昏之齡,來日不多外,也同時在對於不久的將來,一生打拼所累積下來的財富,將會在歸天之後,「過戶」到他人名下,且所建立起來的聲譽,將成為過去,才會從心中衍生出這樣的想法。
談到這裡,不由得讓人想到,世上雖存在許多不平等之事,然無論貧賤富貴,上帝給人一天24小時是公平的,任誰都無法擁有更多,且死亡也是公平的,人人都得面對。即使想用錢財購買年齡、健康和時間,還是無法獲得。
2.享有的總統
南韓前總統朴正熙(1917-1979)的長女朴槿惠, 2012年當選韓國第18任總統,2013年正式上任,是有史以來韓國的首位女元首。當選之時,世人無不讚嘆朴槿惠年輕時,雖曾歷經父母先後被槍殺身亡的椎心之痛,但她仍堅忍不拔,逆流而上,終於獲得韓國總統的寶座,而被封為「選舉女王」。
可惜的是,2016年9月,因任由閨蜜崔順實干政,並涉嫌要求大企業捐款給與崔順實相關的基金會,使得「閨蜜門」事件一夕爆發,韓國民眾得知消息,群起激憤,歷經一個多月的抗議,於2016年12月9日,被國會以違反憲法、刑法、收賄、濫權等,提出彈劾。經國會投票結果,234票贊成、56票反對、2票棄權、7票無效,通過彈劾案,朴槿惠因而被正式停止總統職權。在彈劾的投票中,就連她所屬的「新世界黨」,也有63位議員因不贊同朴槿惠的行徑而倒戈。面對彈劾的結果,朴槿惠的政治生命,可謂到此為止,令人惋惜!
彈劾案通過之後,62歲的朴槿惠陷入自憐、絕望之境,紅著眼圈說:「以前不懂什麼叫泣血,現在才了解,真是感覺撕心裂肺地疼。」甚至表白說:「我很後悔當總統。」足見,被彈劾停職一事,對朴槿惠的精神打擊,實難以訴諸言語。
除了韓國的朴槿惠之外,世上一百多個國家當中,心中存在「總統夢」的人可謂難以勝數,然當上總統之後,雖「享有」無上的政治權力,然其背後的政治包袱,還有反對黨的「反對」壓力,不言可喻。若操守出了問題,如朴槿惠一樣,遭到彈劾而停職,並公諸於世時,其原本所「享有」的,不但成為幻滅,還留下歷史的罪名,真的得不償失。相信,彈劾案通過之後,朴槿惠心中所「想有」的,已和先前所希望「享有」的,不可同日而語。
二、享有只是一陣風
拙著《暫時vs.永恆》一書當中我曾寫道:一天,受邀到一位基督徒企業家新購的辦公室參觀。進到辦公室時,看到了辦公室內部寬敞的空間、漂亮的裝潢、高雅的擺設,從窗戶往外看,又可居高臨下的鳥瞰整個高雄市區,還可眺望美麗的港口和海景,讓人看了心曠神怡。
逐一參觀三間廣達兩百多坪的辦公室各個空間後,一起坐在沙發上聊天時,我以羨慕的心,隨口向這位成功的企業家發出讚嘆之聲。當他聽完之後,微笑的回應說:「這些漂亮的辦公室都是上帝的,我只是暫時擁有,我死後,全部都會登記到他人名下,歸別人所有。」
的確,任何看得見的有形物質都是暫時的,包括人類的肉體、生命、財富、權力、聲望都是,人不可能永恆持有,隨著擁有者的壽命結束,這一切終將告一段落,轉移到他人名下,歸別人所有。
有一年輕貌美,仍待字閨中的台灣年輕女企業家,正處於事業的顛峰狀態時,被檢查出罹患血癌,一時之間,讓她相當難以接受。為保住性命,在台灣接受短暫的治療後,乃轉往日本求醫。在日本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病情暫時得到控制,並沒有繼續惡化下去。
當她痛苦無助的躺在病榻上,接受多次痛苦的療程時,回想起生病之前的自己,為了繼續創造事業的高峰,不但耽誤了青春,也失去陪伴家人、關心朋友的時間,常常工作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似乎在她的人生中,只有「工作」兩個字而已!
在日本接受治療返回台灣後,媒體記者紛紛前往訪問她生病之後的感想。結果,她引用明朝時代的<萬空歌>之詩詞作為回應,藉以訴說她內心的感受。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墜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從這一首<萬空歌>之歌詞的意涵,的確可以讓人看見世間浮華只是一陣風,轉眼成空的哲理。
三、永恆的想有重於暫時的享有
事實上,在聖經的傳道書中,對於人生有著比<萬空歌>更多、更詳細,且更深入的解說。雖讀過傳道書的人,總會覺得其內容的主調,似乎對於人生帶有「否定」的意味。然若仔細閱讀,卻可發現,整卷傳道書所傳達出來的訊息,乃是要讓人知道,「罪惡」和「死亡」這兩件事,使得人類活在世上的本質是有限的、也是暫時的、更是虛空的。特別是那只著眼短暫的現世,不將目標放在永恆事物上的人,更是如此。這樣的人,必會受到嚴重的挑戰,也會走入完全的虛空。
為能使今世不至於落入完全的虛空,傳道書提醒我們,人若能夠成為上帝啟示的媒介,藉以顯出上帝善良、智慧和公義的本性,人生才有意義。因此,人若要在日光之下活得有意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歸向上帝,以敬畏、順服、信靠的態度,接受一切出於上帝的安排,並運用上帝所賜的力量去享受現有的生活來榮神益人。
此外,詩篇中的詩人,亦從信仰與人生的經驗中體會到,在上帝的光照下,人不應以擁有多少財富作為唯一衡量人生的標準,因財勢和富貴榮華總有一天必煙消雲散,轉眼成空。惟有敬畏上帝的人所擁有的乃是上帝自己,能與上帝同在比一切都更寶貴。惟有上帝才可以滿足人心。難怪詩人會有感而發的道出:「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裏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篇七十三篇25-26節)
再者,當耶穌傳揚福音時,有許多人吃過,也看過「五餅二魚的神蹟」,但他們還是和傳道書與詩篇的作者所描述的一樣,非常的短視,只著重眼前的神蹟與肉身的關係,卻不曉得信靠那行神蹟者,能夠從祂支取永恆的食物。耶穌因而告訴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約翰福音六章26-27節)基於此,保羅特別提筆寫道:「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四章18節)藉以勸勉只著眼暫時,不看永恆的人,同時告白他顧念將來永遠的生命和榮耀之信念。
結語:
或許,人經過努力加上運氣,可「享有」榮華富貴,但走到人生的最後階段,所剩的時間不多,難以繼續享有自己的擁有時,人往往會打從心中出現另一個「想有」,即如同巴菲特一樣,期待自己能更為長壽,甚至永遠不死,以便能永遠「享有」自己的擁有。然事實上,如同聖經所言,人在世上的年日,只有幾十寒暑,且「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九章27節)
既然如此,「享有」之後的「想有」,就應該跳脫身外之物的「有」,因「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二章17節)這樣的「想有」,才是「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