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苦難中見盼望 — 謝克岳牧師

  • 謝克岳牧師

聖經:彼得前書五章6-11節

壹、前言

上帝創造我們成為有知覺的生物,使我們有耳朵可以聽、有眼睛可以看、有心靈可以感受、有大腦可以認知。我們可以感受到喜怒哀樂,特別是哀傷、痛苦,最是讓人難以忘懷。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人們遭遇痛苦,在個人的生活領域中,我們有時會聽到某個親愛的人生病、或是發生了意外、或者是去世了。而我們的媒體,也將我們所處的地方,以及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各種苦難,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不管是人為的災難,如:戰爭、恐怖攻擊活動;或是自然災害,如:地震、水患、海嘯等。我們聽到、看見這些痛苦的事情,甚至我們自己也經歷在其中。

苦難不是現今才有的產物,人類自古以來就有苦難相隨。苦難,是生命的常客,是一位不請自來的不速之客。人在遭遇困難時,自然會有一種抗拒和排斥的反應態度出現,這是出於生命的本能。但又因災難是屬於客觀事實,不會因自身的主觀排斥而變成不存在。人往往要被迫在兩者之間做一抉擇,面對現實接受挑戰,或是逃避,沒有中立的選擇機會。

既然沒有中立選擇的機會,我們該如何去看待並詮釋我們自身所處的苦難呢?我們又該從苦難中,得到什麼樣的理解和答案呢?而這樣的理解和答案,能夠為我們個人的信仰,帶來何種的生命動力呢?將會在以下的信息中,和大家一同來分享。

而個人為何會選擇苦難作為今天信息的主題,有幾點原因:首先,我個人認為,苦難這個議題,是與我們的生活處境息息相關的,有十分密切的關連。再者,身為一位關懷牧師,相信每週去最頻繁的地方,應該就是醫療院所,主要是去探視生病的會友。而且人的生、老、病、死的各項狀況,都可以在醫院中見到,這也引發了我對苦難的尋思。接著,就是關於苦難帶給人甚麼樣的意義,一項事件的發生,對我來說,可能是一種意義,對他人來說,可能又是另外一種意義。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的太太,在婚前是不用做家事,因為在她們家中,家事都是由爸爸、哥哥來做,她也不用煮飯,因為她的爸爸會煮。所以我們結婚後,就是她苦難的開始。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她學會了煮飯和開車。在我念神學院時,為了讓我無後顧之憂,全心接受全職服事的裝備,她撐起家中所有的事,包括當時家中的經濟、家事等事項,而照顧小孩、關懷長輩的事,她也沒缺席過。這幾年下來,她已經練就高超問題解決的能力,這就是她在「婚姻中」苦難的磨練與意義。

貳、本言

一、找尋苦難的意義

苦難,到底是什麼?有人說苦難是一種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一種情緒的煎熬。身為人,不能避免的不去受苦,但也沒人喜歡受苦。換言之,苦難是我們眾人都會去經歷的,如此一來,苦難到底對人的意義為何?特別是對於處在苦難中的人,對於苦難的疑難,與一個苦難的旁觀者,所產生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一個身處苦難中的人所要知道的,不是苦難是什麼,而是為什麼這個苦難會臨到我的身上,並且會去問這苦難的出路是什麼?以及如何能夠承擔這苦難,這是由主觀的經驗,所產生的問題。而旁觀者所要知道的,就是從苦難所帶出來的意義、並且苦難的來源,以及苦難和上帝的關係,這是從客觀的角度,所提出的看法與問題。

我們的聖經中,有許多的地方都談論到苦難,然而,在不同的書卷中,所提到關於苦難的看法與面對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基於聖經中,對苦難的看法,有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意義、也帶出不同的回答。個人無法在此一一作出說明,僅就從今天的經文中,對苦難部分的角度,提出看法、說明與詮釋。而彼得前書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告訴我們,基督徒該如何面對自己所遭遇的苦難。作者認為,受苦是基督徒的一種考驗,特別是為了信仰的緣故。基督徒能夠承受得住苦難,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知道,上帝是他們的保護,上帝是他們的盼望,因為上帝必定會賜下救恩在他們當中。

若是我們從「經歷苦難,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考驗、是試驗的場所」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苦難讓我們重新對信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苦難不僅就像火一樣,將信仰中所有的不好的動機煉淨。同時,藉由苦難的經歷,來對我們的信仰,重新作出檢視,並讓我們再度思考,我們和上帝的關係,究竟為何?苦難,究竟是讓我們拉近與上帝之間的距離,還是讓我們遠離上帝。這取決於我們面對苦難時的生命態度。

二、面對苦難時的生命態度

若是我們願意處在與上帝的距離愈近、關係愈親密的狀態中,而不被苦難所勝過的話,按照今天經文的內容,所指示我們的,應該要有如下幾種的生命態度。

(一)勇於交託

本章的第7節:「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 神,因為他顧念你們。」我們有許多的憂慮、煩惱、掛念,常常讓我們難以言說、難以釋懷,甚至認為難以解決。當我們身體有疾病之時,特別是重病的時候,我們真有可能會去問,為什麼這個病症會找上我?是甚麼原因造成的?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我還有多久可以活下去?當我們心靈受痛苦時,我們陷入極深的黑暗中,似乎看不見任何的光明,也找不到出路,感受到自己的內心被撕裂了,自己又累又苦,而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也與我們一同承受痛苦;當我們面臨親子問題的時候,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對立、衝突與傷害,常常讓我們感到很無助,也很自責,父母會問:我們已經很努力養育我們的孩子了,也已經為他們付出了所有的心力,為什麼會這樣?到底我們作錯了什麼?而子女也會問,為什麼你們都不瞭解我?我已經很盡力扮演好我的角色了,你們為什麼還這麼不滿意?當我們失去我們所愛的親人的時候,特別是發生意外的時候,我們會陷入極深的悲傷之中,並且會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當我們面對工作上,或是婚姻上的問題與失敗的時候,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與自尊心失去了、我們對人的信賴感也不見了。

上述這些情況與問題,都是我們生命當中所面臨的危機,它帶給人們痛苦,並使人的心憂慮,我們的憂慮會讓我們感受到,被來自不同方向的力量拉扯住,似乎就好像要把我們撕裂一樣。憂慮讓我們無所適從、失去方向感,由原先的清楚方向、明白自己的定位為何,變成失去目標與方向,好像導航的機器失去作用一樣,會使人深覺恐懼、不安。然而,主的話語告訴我們,把我們的憂慮卸給祂,把我們難以承受的重擔卸下來,這就是一種承認與交託。承認我們自己確實已經無能為力了,因為我們再也沒有任何多餘的力氣,可以走下去,並把我們的擔子交給力氣比我們大得多的主,而且祂也希望我們能這麼做,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二)堅固信心

本經段第9節的上半:「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這句話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會面臨苦難,不管這個苦難的來源是誰?或許是從惡者而來,或許不是,但當我們面對苦難時,我們自然會面臨到一個問題,是關乎到我們信仰認知的問題。或許我們會如此的認為,就是信仰可以保證自己免於所有的不幸和病痛,或者是我們把信仰看作為保護自己,免受所有災難的一種保護傘。但是,彼得前書的苦難觀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苦難是要證明我們對上主的信心、對上帝的委身,以及對信仰的堅守。在彼得前書一開始就提到關於苦難和信心的關係:「雖然現在因種種的試煉或許必須暫時受苦;這種經歷無非要證明你們的確有堅定的信心。甚至那能毀壞的金子也得經過火煉;你們的信心比金子貴重多了,更必須受考驗,好使你們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得到稱讚、光榮,和尊貴。」(彼前1:6B-7,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苦難在此的功能,就像火一樣,為了要煉淨我們,證明我們的信心是否堅定,並且提醒我們信心的寶貴性與重要性。而且,當我們有了被苦難之火所熬煉過的信心之後,我們對苦難的態度與信仰的認知,也會隨之轉化,這種轉化除了改變自己,對於苦難能有更深切的體認之外,同時,也深化了信仰的認知,破除既有的看法,並藉由生命態度的轉變,能夠同理並安慰有著同樣遭遇的人。

(三)態度決定高度

第9節的後半段:「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這告訴我們,苦難不是只有個人的經驗、體驗而已,有時候當人在苦難中,會有一種思想現象與心理狀態的產生,就是會認為自己所承受的苦難,是最大的、是最苦的、最痛的、自己所面對的事是最不公平的。但是上主的話,要打破這樣的錯誤認知,在世上也有許多人和我們一樣,一同在面對、承受苦難。這也提醒我們,面對苦難時的態度。青年作家施以諾先生,曾用五句簡單的話來說明態度的重要性。他說:「看待壞事的態度,決定了您心情的高度;做人的態度,決定了您名聲的高度;做事的態度,決定了您成就的高度;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您活的品質;對上帝的態度,決定了您生命的高度。」

曾任職於哈佛大學的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Jill B. Taylor),在一場演說中說過關於自己的故事。有一天早上,她因為感到左眼劇烈疼痛,這種疼痛就像人們快速的吃冰後,所引發的頭疼。她的頭痛愈來愈嚴重,然後她的身體失去了平衡,右手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經檢查後發現,她左腦的血管破裂,就是我們所俗稱的中風。她認為她的運氣很好,因為她是神經方面的專家,專門解剖腦部並研究嚴重的精神疾病。她說:我當時意識到:「天啊!我中風了!我中風了!」然後她的腦海中所想的是:「哇!真是太酷了!有多少位腦部科學家,能有機會研究自己的大腦?」然後,她的心中接著出現一個聲音說:「可是我很忙耶,我沒有時間中風啊!」這場中風改變了她的身心,當時的她才37歲。她的病情很嚴重,無法說話也無法行動,進行許多年的復健,情況才稍為好轉。但她卻不以此來為自己設下限制,反倒能夠讓她的心靈覺醒,雖然左腦的功能已經受到損傷,也讓部分的身體失去感受的能力。但是,她能夠以全新的方式體驗世界,去感受他人,使自己的心靈能夠比生病前更寬廣、更能自由自在。中風改變了她的人生,而她在中風八年後所作出的演說,卻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她的演說,讓她成為2008年《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的一百名人士。她沒有讓苦難成為阻力,相反的,她轉化了苦難,讓她的生命經歷,成為能夠鼓舞他人繼續往前走下去力量。這給了自己盼望,也帶給人盼望,生命的態度與高度,就在這裡顯明。

三、盼望的緣由

苦難,是否有其正面意義,將取決於我們對生命的態度、對信仰的展現。否則,很有可能帶來更大的失望,甚至於絕望,從此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與期待。然而,我們要如何在苦難中,仍能對生命保有熱情,並對信仰有盼望,且願意持守?彼得前書,一再的告訴、提醒、鼓勵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好讓我們能夠在逆境、苦難中,仍不至於失去信心與繼續走下去的力量。我們盼望的緣由,就是去觀看耶穌,藉此明白祂為我們受苦,也與我們受苦,使我們能有繼續往前走的盼望。

(一)轉化苦難:耶穌與我們同受苦

本書的4:12-13是這麼說的:「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在這裡,上帝的話語告訴我們,我們不是自己去面對與承擔苦難,我們的受苦,不是沒有原因與意義的、不是毫無理由的,我們乃是與基督的受苦一同有份。藉由明白受苦的意義,能夠讓自己從這樣對苦難的排斥、不滿與無奈中,進而產生與基督信仰與基督本身,有深遠意義的認同與連結的關係,這就是苦難觀的轉化。這種轉化,提升了我們對於苦難的承載力與耐受力。

(二)面對苦難:透過苦難找到自己的本質

若是我們在苦難中能夠把焦點轉向基督,藉由觀看耶穌為我們受苦、與我們受苦的過程中,除了可以讓我們經驗到苦難對我們的壓迫和力量,愈來愈式微、減輕、甚至失去,無法再以強而有力的方式影響我們以外,我們也可以從這個階段,開始進入到一種關於個人內心的理解,就是透過苦難找到自己的本質。前面有提到信心是需要被火煉淨,而我們知道,煉淨的過程其實是辛苦的、是持續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就的,要與自己的黑暗面相抗衡的,我們知道,要成為純金就需要不斷地被熬煉。從這種與自己的老我,持續的相抗衡、充滿張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生命深度開始有所不同,通過苦難,我探索生命的意義;通過苦難,我明白自己只能緊抓住上帝;通過苦難,我瞭解我生命的盼望,就在於主。這個本質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源就在於上帝,無論我們的生與死、喜與悲、樂與苦,都是與基督一同有份,體認到上主一直都是與我們同在。有上主同在的應許,我們就有辦法、有力量去面對苦難。申命記31:8上主應許我們:「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

(三)勝過苦難:從苦難中看見「否定中的肯定」

有了上主同在的應許,我們不僅可以面對苦難,更可以勝過苦難。這樣的勝過苦難,不是指我們將苦難看作為勝利精神法的阿Q式思考與作為,也不是那種自虐式去自尋苦難,將痛苦加在自己身上,以為這樣能更接近上帝的心意,而是能夠從苦難中看見否定中的肯定,從負面的經歷、痛苦的過程中,體認並看出苦難所帶出的正面意義。從這個意義來看,我們就能夠以愛和尊嚴來承受苦難,並可以為別人立下充滿盼望和信心的榜樣。我們很熟悉的一首聖詩〈救主我愛就祢〉,第四節的歌詞當中所提到:「所過悽慘煩惱,成伯特利,苦境變做聖路,救主我愛就祢,…。」就是描寫勝過苦難的意境。

参、結語

蘇軾在〈水調歌頭〉詞中,提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告訴我們,人在世間,沒有辦法一直是圓滿的、盡如人意的,我們得去面對生命當中有所缺憾,並帶來痛苦的情況與事件。彼得前書教導我們面對苦難時的態度,就是明白基督曾為我們受苦,並要我們一同與祂受苦,且祂也與我們一同受苦。古羅馬時期的演說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只要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希望就是對未來生命的一種理想,沒有希望,人在苦難中就沒有走下去的力量。而苦難並非全然是負面的、也並非是能擊倒人的唯一武器,我們若是能夠,將我們的苦楚交託給上主,並求祂堅固我們的信心,讓我們能夠用正確的生命態度,看待我們所處的境遇,苦難就有其正面的意義。而苦難所引導出的方向,其根本也是在於自身對生命態度的選擇,也決定了生命的高度。若是我們能明白、相信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盼望,我們就能夠轉化苦難、面對苦難,並勝過苦難。不再被苦難限制我們的生命,反倒讓苦難成為我們理解上帝的心意,以及明白生命意義的看法的一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