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以賽亞書四十三章1-7節
壹、前言
有一位名叫凡尼斯的小朋友,和外公的感情很好,他的童年世界,是在外公所開設的香料店中度過。這間位於伊斯坦堡的香料店,成為他夢想的寶庫,充滿各式的歡樂和帶來眾多的驚奇。但因大時代的悲劇,這位小男孩,與他的雙親,被迫前往未曾去過的陌生故鄉-希臘。這是因為在1919-1922年,發生土希戰爭,希臘戰敗,隔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當時的國際,盛行民族國家型態的概念,於是這兩國簽定條約,交換人口,企圖建立單一宗教信仰與單一種族的國家。過程中共有140萬生活在土耳其的希臘人,和40萬生活在希臘的土耳其人,被強制遷往各自的祖國,他們家就是其中的成員之一。而使他更難過的是,必須要與愛他的土耳其裔外公分離。在雅典的生活,並不能帶給他任何的快樂,因為他被當地的希臘同胞視為「土耳其人」,主要是他說話時,帶有土耳其腔調,又不喜歡和男孩子玩,只愛和女生玩煮飯的遊戲。於是適應不良的他,選擇躲進廚房,實踐外公的香料哲學,用食物在記憶上加料。多年之後,他功成名就,有機會回到小時候成長的地方,故鄉已成了異鄉。這勾起了他對於「身分認同」及「何處是我家?」的心中難言之痛。雖然他們一家人,回到國籍上的祖國,但靈魂卻從此漂泊著,找不到真正的歸屬。這是2003年的希臘電影:《香料共和國》(A Touch of Spice)中,所描述的故事。故事來源,其實就是導演迪索‧布麥特斯(Tassos Boulmetis)自傳式的敘述。
貳、本言
一、漂泊中蒙拯救
這個電影故事,主要是在闡述,國族間的愛恨情仇,與歷史的悲劇,使人在國族與身分認同上,形成漂泊的狀態。提到漂泊,或許每個人的生命經歷不同,而對它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認為離開家鄉,就是漂泊;有些人或許會覺得,當人生失去目標,令人迷茫之時,就是漂泊;有些人更是會想說,當換新環境或新工作時,對於周遭一切強烈的陌生感受,其實就是漂泊。無論如何,漂泊所指的就是居無所定、情無所依,隨風四處飄盪的狀態。人在漂泊的情況下,往往帶著強烈的孤獨感與無助感。這些感受,容易引發人產生恐懼與不安的情緒,因之而對於未來,難以具有高度的期盼。
從聖經所記載的歷史事件中,可得知,被擄後的以色列民,也是處在漂泊的狀態。上帝藉著以色列民的被擄,來成就對祂所揀選的百姓,施行的管教。最主要的關鍵,乃是百姓不遵守上帝的話,沒有順服的心,而要受外族的欺壓與深受流亡之苦。上主雖然實行公義的審判,讓百姓四處漂泊,但相對的,祂也賜下慈愛、安慰的話語,為要使百姓在水火之地,得拯救、受保護。今天所讀的聖經,以賽亞書43:1-2,告訴我們,以色列的創造者,如何施行救贖的工作:「雅各啊,創造你的耶和華,以色列啊,造成你的那位,現在如此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蹚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慈愛的上主,提醒祂所愛的百姓,不要擔心、不要害怕。
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有艘貨輪在一次航海的途中沉沒,一位水手幸運地存活下來,並漂流到一座小島上。為了求生存,這人砍下一些樹枝和棕櫚葉,搭建一間簡陋的樹屋,就這麼地住了下來。他禱告說:「上帝啊!求您保守我,在這孤島生活能平安,並幫助我能想辦法離開這裡。」每天他都這樣禱告,一天過去、兩天過去…直到過了一個月,仍舊被困在荒島上。當天晚上,他很無奈地走到沙灘上散心,忽然間,聞到一股煙味,趕忙回頭看,竟是自己辛苦所搭建,在這座島上唯一的屏障─小樹屋著火了。等他狂奔到那裡,整棵樹連同樹屋早已化為灰燼。這人憤恨地大哭:「上帝啊,您不但不救我,不聽我的禱告,還把我僅有的都給奪取了。」那天晚上,他就這麼懷著怒氣與不平,躺在沙灘上睡著了。沒想到,隔天一大早,居然有人划著小船,來沙灘上搖醒他,並要他跟著他們回到停泊在不遠處的大油輪上。這位獲救的水手好高興,便問來載他的船員們:「你們怎麼知道我在這裡呢?」那些船員回答:「喔,因為我們看到你昨天晚上發的信號彈,就循著煙的方向駛過去。」「信號彈?」這水手不可置信地呢喃著,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前一天夜裡的「不幸」事件…而他自己,在幾個小時前,還為了此事,對上帝破口大罵呢!
(資料來源:https://read01.com/a6x7DR.html)
故事告訴我們,上主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拯救人。或許我們無法掌握環境、改變環境,但我們可掌握的就是,上帝永不改變的應許:以馬內利的上帝,與我們同在。祂的話安慰著漂泊的人們,不要害怕,祂同在的應許,就是對我們所做的最佳保證。這可使我們雖處在外在的漂泊中,內心卻可安穩自在。
二、掙扎中獲釋放
上主藉由先知以賽亞,一再地向以色列民做出,祂必與他們同在的保證,要百姓不要害怕。人們會擔憂、害怕,有可能是外在的因素,也有可能是內在的緣故。特別是對於身分的認同,所發生的種種問題。當人被迫流亡在外許久,開始會對我究竟是誰,產生疑問與認同上的掙扎。想要落葉歸根,目前國破家亡的處境,讓人看不見有任何的期待與指望,可以馬上實現;或者是選擇落地生根,卻又要擔心被當地的文化、風俗所同化,失去了承續以色列的先祖們,和上主所立下的盟約中,所賦予成為受呼召,蒙揀選的子民,這種特殊性的身分。在這樣的兩難中,漂泊者在心情上,當然是強烈的受到綑綁,並為此深感痛苦。
然而,慈愛的主,雖讓這些漂泊在外的人,遭遇在政治、國族、宗教、歷史上等各種艱難的處境,卻給予他們歸回的盼望,賜下安慰的信息。好讓這些人有能力去承受,被上主沉重管教的打擊,並使他們一再受傷、受綑綁的心靈,得到釋放。以賽亞43:5-7,清楚地指出,上主對百姓的心意,與所賜下的應許。祂說:「不要害怕,因我與你同在;我必領你的後裔從東方來,又從西方招聚你。我要對北方說,交出來!對南方說,不要拘留!將我的眾子從遠方帶來,將我的眾女從地極領回,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
以色列百姓存在的目的,不單表示出與上主的特殊關係,是為神所造、揀選、呼召的,更是為要彰顯祂的榮耀。當這群人明白,上主的心意之時,心境上一定會有大轉變。從此漂泊的心,不用再到處尋覓,哪裡有可停歇之處,乃是可以定睛、仰望上主,尋求祂的幫助與保護。正如詩篇121:1-5所提及的:「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他必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談到這種在掙扎中得釋放,經歷身心急遽的改變、轉化。就讓我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這位與托爾斯泰齊名的十九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家。我們可能對他的文學作品很熟識,其實這人的生命,有著不少漂泊的經歷,還受盡諸多的艱難困苦。可說,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這人曾參與反對沙皇的政治活動,而被捕入獄,判處死刑。在臨刑前,突然獲赦,被流放至西伯利亞服苦役,期滿之後再充兵服役。
監禁勞改期間,有位女士送他一本新約聖經。杜斯妥也夫斯基仔細熟讀新約聖經,這是唯一被容許閱讀的書。他的女兒愛米在多年後回憶父親時,寫道:「他從頭到尾地逐頁研讀那寶貴的經書,思考每一個字;心裡記住了大部分內容,並且從來沒有忘記。」也指出:「他所有的作品都注滿了它的內容,而這正是它們力量的所在。」就是在他獲釋之後,或他在旅途中,一定隨身帶著那本聖經,在家裡則放在書桌抽屜裡,永遠都是觸手可及。
這位作家,經歷了四年的勞改生活,及另外六年的流放生活。這十年的日子,塑造了他不可動搖的基督徒信念。正如在他寫給,贈送聖經給他的那位女士的信中,就曾表示:「相信沒有甚麼比基督更美麗、奧妙、悲憫、合理、人性和完美…甚至乎,倘若有人向我證明基督是在真理以外,那麼我寧願選擇基督。」這是杜斯妥也夫斯基,這位大文豪,對信仰的表達。從他的諸多作品中,我們可見到,他常以高超的文學手法,來描述基督的恩典,是如何展現、流露在人們的身上。一言以蔽之,他視基督的愛為協調人間矛盾的至上法則。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上主同在的應許,與時刻的幫助與保護,我們再也無需擔憂害怕、焦慮不安。不僅可從漂泊中的掙扎,脫繭而出,也能夠在尋覓中,找到真正的歸屬。
三、歸屬中成珍寶
每個人都在尋找歸屬,也需要歸屬,在心靈上有所寄託,在情感上有所歸處。人的一生都需要有歸屬,沒有歸屬,就像沒有下錨的船隻一樣,隨波逐流。然而,當我們有所歸屬之時,如同我們回到家一般,我們的心裡會有安全感、會感到踏實。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知名的需求層次理論,這當中的第三個層次,就是指情感和歸屬的需要。這表示,人都需要得到關心和照顧,在群體中得到溫暖,得到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此,人與神的關係,更是如此。
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以賽亞書43:3-4,告訴我們,上主如何視我們為珍寶。「因為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是以色列的聖者─你的救主;我已經使埃及作你的贖價,使古實和西巴代替你。因我看你為寶為尊;又因我愛你,所以我使人代替你,使列邦人替換你的生命。」上帝為要救贖我們,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不僅是列邦,甚至親自選擇祂的愛子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眾人的贖價,這是何等的寶貴和何等大的愛。在上帝的愛中,人們不用再四處流浪漂泊,可以找到真正的歸屬,可放心地安歇在當中,在充滿溫暖與安全的地方,重新找到身分認同,並重新得力。
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都是蒙神所愛的,在神的眼中,被視為非常的珍貴、有價值。神的愛,幫助我們在身分認同上,找到歸屬、重新恢復價值,並施行醫治。漂泊的人,心中的孤單、不安、深切的渴望,都能在上主愛的大能中,得到安撫與滿足。在漂泊的過程,或許我們一再地經歷,各樣的嘲諷、歧視、驅離、趕逐…等傷害,使得受傷的心靈,充滿苦毒、怨恨、忿怒、不平…等情緒,慈愛的主,必在當中,醫治我們過往的傷痛。同時,主的靈也會幫助我們,從這些受苦委屈,所產生的負向情緒中,得到釋放。使我們有能力,開始學習以新的眼光、以開放包容的心,看待那些曾經用惡行惡狀、惡言惡語對待我們的人。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是歸屬於那愛我們的神,當我們願意以一個嶄新的身分,呈現我們在信仰上的認信,就自然有辦法,學習以基督的心為心,並效法祂的樣式而行。
身為教會的關懷牧師,常需要去探視會友,關懷肉體、心靈軟弱,以及有各項需要的人。看到人們心中對愛、對信仰的渴慕與追求,也聽到人們所述說的生命故事。感謝上主的帶領與安排,讓我有機會,能與他們共同經歷,信仰與生活上的種種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在當中,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靈的家,歸屬在上帝這位大牧者的懷抱中,被祂所餵養、保護、尋找、領回、纏裹、醫治。期待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基督信仰,上主必定與我們同在的應許中,找到真正的歸屬,從此不再流浪、不再漂泊。
叁、結語
第四世紀出身於北非,影響基督教發展極為深遠的教父:奧古斯丁,說過:「噢,主啊,我的靈魂一直不安,直至它在祢裡面找到安息;因為祢是為祢自己造了我們。」這句話提醒我們,我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就是與那位創造人類的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並在主的慈愛中,得到祂時刻的安慰、扶持與保護。從此,我們的身體與靈魂,不再處於漂泊不定、動盪不安、苦苦掙扎的狀態,而能全然地歸屬於祂,安然享有從祂而來的平靜、安穩、喜樂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