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世事本難全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約伯記十四章1-2節
    傳道書七章13-14節

前言:

自古以來,除了先知約伯曾感嘆的道出:「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約伯記五章7節)之無奈外,連耶穌也告訴過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b)就是因為有「苦難」,人類才會創造出「世事本難全」、「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等成語來提醒與安慰自己。

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剛到花蓮牧會時,有位住在教會附近,親自扶養兩個女兒的單親媽媽,傷心的告訴我,她遇人不淑,結婚後懷第二胎時,受到丈夫的拋棄,一時之間,使得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只好外出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拖磨」了一段時間後,經過友人的幫忙,有幸在離家不遠的公立小學謀得工友一職,才有固定的收入,經濟情況因而得以稍稍改善。但當兩位女兒陸續上了高中和大學之後,因學校工友的薪水微薄,不克應付兩位女兒就讀私立大學的開銷,只好向銀行以助學貸款的方式,渡過重重的難關。

雖這位單親媽媽並非基督徒,然她並不反對兩位女兒到教會。因此,兩位可愛的女兒在禮拜天,都會相偕到教會參加主日學。由於音樂系畢業的內人,發現妹妹相當有音樂天份,便義務的教導她彈鋼琴、樂理、視唱和聽寫。此外,為能讓倆姊妹能夠感受到完整家庭的感覺,我常會充當起「父親」的角色,邀請她們到教會的宿舍與我們同住。

猶記得妹妹讀國中二年級時,正值青少年的反抗時期,可能是單親家庭的因素,無法與母親溝通,母女間經常發生激烈的爭吵。為此,我和她的媽媽及學校老師商量,讓她到教會與我們同住,待反抗期過後,再搬回家。就這樣,她在教會與我們整整住了一年。居住在教會這段期間,我和內人扮演了「嚴父慈母」的角色,經常開導她。起初,她對自己所出身的家庭相當難以接受,不但常埋怨自己的命苦,一出生,狠心的父親就拋妻棄女,離她們而去,使得她絲毫未曾感受過父親的愛,也從未享受過完整家庭的滋味。加上後山的生活、物質和教育環境,和西部比起來著實差了一大截,又使得她對於自己出生在後山的花蓮,存在著強烈的自卑感。聽聞這樣的境遇,的確令人同情。

雖是如此,我和內人常安慰她,同時要她明白,並非住在西部的人就都很幸福。也並不一定有爸媽同住的家庭,就都和樂無比。出生在有錢人的家,也不是就都無憂無慮,其實他們也有所需面對的難題,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所以,不要一味的羨慕別人,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能存感恩的心,數算上帝給妳的恩典,將會發現妳所擁有的,有許多是別人所沒有的。儘管妳沒有的,別人有,但這也不一定代表他們日後就會比妳更幸福、更有成就。

為能讓她感受到家庭的氣氛,同時彌補後山之教育與物質環境的不足,我常和內人開著車,載著她和另一位同樣是單親家庭的同學出遊、逛書店、上館子。感謝的是,大學聯考放榜時,她以優秀的成績考上文化大學音樂系的鋼琴組。入學後,老師和同學都對於這位來自花蓮,家境清寒,買不起鋼琴,家中沒有鋼琴可練的情況下,竟然能考上音樂系鋼琴組的學生驚訝不已!

如今,兩位姊妹皆已大學畢業,也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亦已還清所有的助學貸款。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姐妹已在多年前相繼受洗成為基督徒,同時在教會參與服事的工作。每逢聖誕節,他們都會打電話或寫卡片給我和內人,感謝我倆在花蓮的十二年間,對她們的基督教信仰之建立,以及生活上的關照。在電話和卡片的字句當中,我發覺到,姊妹倆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工作經驗所看到的人生百態,已可以體會到當年我常告訴她們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世事本難全」這兩句話的意義了。

二.世事本難全

人遇「壞事」時,幾乎都會出現「為何是我,不是他!」的想法。然在見到他人好運當頭時,卻又會出現「怎麼不是我,是他!」的心態。相對的,好運臨到自己頭上時,「為何是我,不是他!」的想法,幾乎都不會在自己的心中出現。同理而言,當厄運降臨他人時,自己的心中當然更不可能會產生「怎麼不是我,是他!」的念頭。當牧師這麼多年,在聆聽會友訴說心中的苦悶時,我真的常感受到這樣的「反應」。

基本上,人在不滿自己的境遇時,不但會產生「為何是我,不是他!」的想法,同時也會出現「別人的境遇比較好,自己的境遇比較差」的矛盾心態,甚至還會用「一廂情願」的眼光,去羨慕他人的家庭、工作和生活。事實上,每個家庭和個人,皆有其難處的所在,只是境遇與難題不同而已。畢竟,家家都有大小本難念的經。這樣的結果,猶如台灣俗諺所言:「一人苦一項,只是苦不共(同)。」

無可否認的,人活在世上,難免都會在看到別人「好」的一面時,就以羨慕的眼光注視著別人的「好」與「有」,當在看到別人的「好」與「有」之時,卻相對的會看到自己的「不好」與「無」,進而產生複雜的心情,甚至認為自己很「歹命」。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曾在<生命的缺口>一文中,有感而發的道出:「……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但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少了一些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財,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管別人吃什麼呢?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與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的確,我相當認同張忠謀先生的說法,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缺口」。然除了張忠謀先生所提及的之外,我也感受到,有的家庭夫妻不睦、有的家庭父母親子女關係惡劣、有的家庭欠人家一屁股債、有的家庭兄弟不合、有的家庭有重病臥床者、有的家庭住了一個憂鬱症患者、有的家庭什麼都好,卻和鄰居關係交惡。畢竟「人生親像大舞台,苦齣笑詼攏總來。」且「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沒有人能夠一生平安無代誌,天天掛「無事牌」。

三.苦難與難全的背後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約伯記十四章1-2節)這兩節經文,是被稱為受苦先知約伯所說的。約伯所說的這一句話,基本上,乃在表明人生的苦短,同時藉此「宣告」世事本難全,沒有人的一生能「萬事如意,平安無代誌」。約伯之所以會道出這樣的感慨,乃因他個人的不幸,使他體會到人類悲苦的命運有如朝露,瞬息逝去。為此,約伯曾祈求上帝,勿再折磨受造的人類,使人繼續遭受苦難。

雖然約伯在面對一連串的苦難時,因受到撒旦的引誘與綑綁,對上帝曾有過諸多的不解、批評與埋怨,但他並沒有如撒但所期望的背棄上帝,故而獲得上帝加倍的祝福。約伯勝過苦難之後,其所展現出來的信仰表現,從保羅致羅馬教會的書信所述:「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馬書五章1-5節)可以看到患難之後,因信之義的祝福。

此外,我們也可從有西班牙文化振興運動靈魂人物之稱的著名哲學家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 1864–1936)所著的《生命的悲劇意識》(Del tragico sentimiento de la vida)(註:本書已有中譯本,由遠景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所寫的下列這一段文辭:「如果我們沒有經歷或多或少的苦難,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的存在?除非受難外,我們又如何能轉向自己而獲得深思的意識呢?我們享樂的時刻忘記了自己,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這時候變成另一個人,一個陌生的存在而隔離自己。唯有藉受難,我們再度成為自己的中心,再回到『真我』。」見到了他們對「苦難」之美好的詮釋。

傳道書七章13-14節記載:「你要察看神的作為,因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意為人生有苦有樂,無人能夠確知將來會如何,故應完全信靠上帝)事實上,人生中的苦樂及矛盾是神所特准的,為要叫人最終培養出單純信靠祂的心;在順境時應存喜樂的心讚美神,在逆境時要思想神的美善及全盤計劃。

從聖經的註釋我們不難看出:傳道書的主調似乎帶有「否定」意味,包含幻滅和絕望的意思,表面上似乎否定來生的盼望,甚至有鼓吹縱慾主義之嫌,因此,曾有人抗議把此書列入聖經正典中。然而讀者須明白,「傳道者」對人生的觀察,是局限在今世事物的範圍內,使人知道世界的本質乃是虛空的。在作者看來,罪惡和死亡這兩件事把日光之下人的全部生活否定了,因而任何在這種生活中力求生存意義及滿足的做法,都受到挑戰。世界若能夠成為神啟示的媒介,顯出祂善良、智慧和公義的本性,人生才有意義。今世若成了人追求的目標,人生就變得虛空。作者指出,人若要在日光之下活得有意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歸向神,以敬畏順服信靠的態度接受一切出於神的安排,並運用神所賜的力量去享受現有的生活。端見,苦難或困境不一定是不好的。這乃猶如瑞士心理學家保羅杜尼爾(Paul Tournier)所說的:「若是我們對於苦難有正確的反應,苦難將帶領我們進入新的境界,而後產生得勝的喜樂。」

結語:

縱使人的一生不免會有苦難壓肩頭,使得世事難全。然若能在苦難中經歷上帝的話,必能得著智慧的心。詩篇的詩人在信仰體驗中,清楚的告訴過我們:「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篇九十篇10、12、15節)由此端見,惟有能明白「世事本難全」的哲理,倚靠上帝,數算自己的日子,縱使處在「難全」的日子,我們仍能得著智慧和喜樂的心。因為「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拿鴻一章7節)